- 相關(guān)推薦
《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及譯文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xué)生時代,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及譯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聞于當(dāng)時,死有傳于后世,茍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質(zhì)之深厚,知識之高遠,而輔學(xué)術(shù)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fā)于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fēng)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xué)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fù),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復(fù)起,遂顯于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jié),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后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fā)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cè)與穎水之湄。
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fēng)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fù)見而其誰與歸!
譯文:
人的力量能夠做到的事情,還不一定成功,何況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測知曉呢!
先生生時,聞名于當(dāng)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傳后世。有這樣的成就已經(jīng)可以了,我們還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樣深厚的氣質(zhì),高遠的見識,加以精微的學(xué)術(shù)功力,因此作為文章,發(fā)為議論,豪放、強勁,英俊、奇?zhèn),神奇、巧妙、燦爛、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積儲;發(fā)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輝。清亮幽雅的韻調(diào),凄凄切切如急雨飄風(fēng)的突然來到;雄偉宏廣的文辭,明快敏捷如輕車駿馬的奔馳。世上的學(xué)者,不問他是否熟識先生,只要讀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來,升升降降,調(diào)出調(diào)進,使人感到這世上道路的崎嶇不平。雖然處境艱難困苦,到邊遠州郡流放,但到底不會埋沒無聞,因為是是非非,自有公論。既經(jīng)壓抑,再又起用,就名聞全國。先生果敢剛正的氣節(jié),到老年還是保持不衰。
當(dāng)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幾年,考慮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經(jīng)說過,象先生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國家的前途委托。后來確定方針,從容行動,當(dāng)機立斷,輔助今上即位,真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大事一朝決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請求退職,從出任官職,到居家隱處,這樣的英靈,想決不會隨著軀體消滅,而長留在箕山之旁與潁水之濱。
現(xiàn)今全國上下的人士,都在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況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長期交游往來,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來仰慕而親近的人呢!
啊!事物興盛衰廢的規(guī)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佇立風(fēng)中懷念,情感上不能忘卻,就是因為想的學(xué)者,不問他是否熟識先生,只要讀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為人。
賞析和鑒賞:
熙寧五年(1072)八月,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卒于潁州。其訊猶如一顆巨星隕落天穹,致使朝野無不震驚。雖然謚號為“文忠”,文壇終已痛失一代大師。后人每嘆其“以文章風(fēng)節(jié)負天下重望”(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皆多志哀崇敬,而學(xué)林士子則更以文無宗法愈加慨嘆不已。一時間祭哀、憑吊的文章蜂起,其文或吐傾慕,或寄悼念,或頌品格,或抒傷懷,文學(xué)篇章往往直泄胸臆。其中唯有王安石此篇《祭歐陽文忠公文》,前人評價最高。作者以其語出肺腑,情文相生的藝術(shù)魅力,給人以強烈的感染。直如古人所贊:“歐公薨,而安石為文祭之,于是歐公之其人其文,其立朝大節(jié),其坎坷困頓,與夫平生知己之感,死后臨風(fēng)想望之情,無不具見于其中!保ㄍ希
王安石此文與諸家的祭奠文章不同,作者以議論張本,在對死者的吊慰志哀中贊揚歐陽修的文章、學(xué)識與道德,借以寄托自己的仰慕和悼念之情。全篇文筆概括精練,奇思迭出。雖以駢體結(jié)構(gòu),但參雜以散文句法,讀來韻感和諧而情真意切。祭文雖短小,但其內(nèi)涵豐富,蘊藉深遠而出文外。且語辭不事雕琢又多變化,通篇文勢豪健,講求氣足盈意,貫通直前。在當(dāng)時一片祭哀聲中堪稱獨傳清音。
此祭文可讀作四段六節(jié)。作者落筆寫世間萬事,有“人力之可致”者,亦有“猶不可期”者。起勢巧妙,其由遠、由理而及近、及事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祭文脫盡舊俗常套,令人耳目一新。歐公新卒,哀辭連篇。作者反能獨出機杼,偏議論起死“亦何悲”,大出人意料之外。人題之先即有此一宕,王安石運筆之文思可謂先拔一籌。繼而作者慨嘆“天理之溟漠”,天意之難猜,遂推啟出歐公既“生有聞于當(dāng)時”,“死有傳于后世”何悲之有?歐公之死原有天理、天意所論定,何況又“有聞”、“有傳”,此時就是聽到噩耗,寫著祭文,“我”又有什么可悲傷的?王安石聞訊已經(jīng)悲痛萬分卻偏不說悲,其文辭巧以曲筆取勝,既滿含吊慰之意,又轉(zhuǎn)啟二段文字的頌贊之辭。折轉(zhuǎn)自然流暢,不見痕跡。首節(jié)一段文意自成。兩處設(shè)問句,一順從事理,一正話反說、隱寓著本意,都能恰到好處。
二節(jié)文字亦自為一層。作者忍住悲痛,單褒歐陽公的文章流傳千古,自可名世。世傳歐陽修曾自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保ㄌK軾《答謝民師書》)王安石此時落筆即照應(yīng)著“有聞”、“有傳”的史實,作者由內(nèi)心生發(fā)出一番對歐陽公翰墨文字的盛贊。所謂“器質(zhì)深厚”“智識高遠”、“學(xué)術(shù)精微”三句,將歐陽公所以能居北宋文壇領(lǐng)袖地位的根由精確地指明。歐陽修之“有聞”、“有傳”首先得之其器質(zhì)、智慧、見識和學(xué)問的卓異不凡。所謂“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自然是“豪健俊偉,怪巧瑰琦”。王安石以此八字概括歐陽修文章的氣質(zhì)風(fēng)貌。其中“瑰琦”一詞語出宋玉《對楚王問》:“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句。而“瑰”、“琦”的本義指美石、美玉,引申為珍奇、美好。王安石為文善用“瑰”字,其《游褒禪山記》亦有“瑰怪非常之觀”的贊嘆。這八字在二節(jié)文意中無疑是總領(lǐng)句,對歐陽修文章的評價用辭精確,褒揚精當(dāng)。而作者對歐公的敬重與懷念之情豁然可現(xiàn)。以下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頗能體現(xiàn)王安石行文的激情如瀑,以氣勢取勝的風(fēng)格。作者連用四個比喻,就歐文的氣勢、文采、情韻、語辭逐一鋪排渲染,使翰墨文字變?yōu)榫唧w而生動的形象,將一篇祭奠之文寫得神采鑒人。所謂“浩如江河之停蓄”、“爛如日星之光輝”、“凄如飄風(fēng)急雨之驟至”、“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一一點列歐陽修文章的“積于中者”(氣勢)、“發(fā)于外者”(文采)、“清音幽韻”(情韻)、“雄辭閎辯”(語辭)。作者的文筆蕭灑雄勁,氣勢盈足,直貫而下。但見歐文形同江河日星、急風(fēng)驟雨、輕車快馬滾滾而來,不由人驚心動魄,贊嘆不絕。而王安石在悲痛的祭文之中亦滿紙素情壯懷,表現(xiàn)出獨特的陽剛之美。這組連續(xù)緊密的比喻句無論在力量和速度上都顯示了一種非俗筆所能想象的雄邁勁氣,這正是王安石為文的與眾不同處。歐陽修以情韻致勝的大家手筆,后世美稱其為“六一風(fēng)神”。所以,王安石用一句世所公認(rèn)的事實作小結(jié)和過渡。“世之學(xué)者,無問乎識與不識”,都能“讀其文則其人可知”。這既是對這一節(jié)論“其文”的概括,又引發(fā)出下文的論“其人”。文意折轉(zhuǎn)自然,而文勢更宕開一筆,作者構(gòu)筑此文確費了一番心力。
古代哀祭體散文有“情主于傷痛,而辭窮乎愛惜”(《文心雕龍·哀吊》)的特征。所謂“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同上),可見唯有情之所至方能稱佳篇。王安石的這篇祭文正由出自衷心的追懷之情入手,雖滿腔悲痛而言不必悲,“又何悲”,其實是悲不能自己。作者贊頌歐陽公的文章名世,行文勁氣直前,而寄情于淋漓盡致的語辭句式之中。王安石的激情如瀑,悲情如訴,或隱或現(xiàn)于行文筆墨間。繼之轉(zhuǎn)勢而入三、四兩節(jié)(組成第三段),作者又著力于對歐陽公道德、氣節(jié)的稱頌。文中追述歐陽修坎坷的一生:四十年仕途屢屢受挫、橫起波折。雖“感世路之崎嶇”,歐陽修亦始終保持著“果敢之氣,剛正之節(jié)”,即使“上下往復(fù)”,依然“至晚而不衰”。為宦為人若此,堪稱難能可貴。考歐陽修由天圣八年(1030)登進士第,官授西京留守推官起,到熙寧四年(1071)從知蔡州任上以觀文殿學(xué)士、太子少師致仕(辭官)止,凡四十年中幾度被黜貶,甚至在60歲后又發(fā)外任,可謂飽經(jīng)滄桑。作者以贊美的筆觸記敘史實與人事,指出正因為歐陽修道德高尚,才能非凡,所以才“屯邅困躓、竄斥流離”。但是非自有公議,歐陽修“既壓復(fù)起”、“終不可掩”正是他高風(fēng)亮節(jié)“遂顯于世”的必由之途:世俗與小人又怎能埋沒一代人才的氣節(jié)和精神。
于是,作者從歐陽修的一生經(jīng)歷中,單抉出他為仁宗皇帝善理“后事”、擁立英宗一節(jié)作為典型事例予以剖析。寫來層次清晰,筆墨有致。而王安石筆下亦寓情于事理,有感而發(fā)。史載仁宗無子嗣,臨終唯憂慮立太子一項,并托咐歐陽修為“可寄以社稷之安危”者。文中的“顧念后事”一句即指此。仁宗于嘉祐八年(1063)三月病死,而其侄趙曙已在二年前由歐陽修等人奏立為皇子,此時如按制度不能繼位。在國家安危的緊急關(guān)頭,歐陽修、韓琦等毅然入宮幫助皇后作出決斷,宣召皇子趙曙即皇帝位,是為英宗。史書典籍對此多有詳述,無不贊嘆之至。王安石只用了“發(fā)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十二字即敘記了歐陽修臨危不亂,果敢沉著的品格。這一段中的兩層,文意互相映襯。行文或正面描寫,或側(cè)面刻畫,或先作一跌宕。筆墨所涉,都在寫記人事、贊頌歐陽修的道德高尚。寫“屯邅困躓”,文勢跌宕而文意與上層緊密相連;贊身系社稷安危,乃是側(cè)面記述其政治才能;而褒揚其不負重托,則又從正面突出歐陽修的才智非凡。王安石慨嘆于歐陽公建千年功勛于一時(一說千年難得的時機),又能“功名成就,不居而去”,確非常人所能比。作者激情所至處,一發(fā)而不可收,遂以“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贊揚歐陽修的品德高貴,精神不朽!坝⑵庆`氣”四字化用了歐氏《祭石曼卿文》中“生而為英,死而為靈”的意旨,顯得機警而精巧。而“長在箕山之側(cè)與潁水之湄”一句,則直接以上古的隱士高賢巢父、許由相比喻,贊頌歐陽修雖死猶存,正與先哲,名士會于箕山潁水。作者指事寓情,文筆游刃自如,借歐公名句化裁新意,請上古名士相伴今人,或敘或議都能得心應(yīng)手。王安石寫歐陽修的聞名于時,流芳后世千古。而行文并不詳論細說其文章道德,以避“諛美”、夸飾之嫌。作者文筆簡潔,敘憶史實,記述人事無不準(zhǔn)確精當(dāng),品評論述語辭機敏相宜,又多生動形象之感。雖祭哀文字,給人的印象卻極深刻。
末二節(jié)又回復(fù)到題旨所示,使作者對歐陽修真切的欽慕和憑吊之情溢于言表!叭惶煜隆币痪洌梢浴扒摇、“而說”、“又”等副詞與連詞作綰聯(lián)。全句雖長,卻一氣呵成。用“無賢不肖”、“朝士大夫”、“平昔游從”來對比突出“予心之所向”,可見王安石撰此文時情之所鐘。情之如瀑,情之如訴已凝聚于紙筆,而一泄無余。所以,作者在結(jié)篇時感慨萬千,發(fā)出了“臨風(fēng)想望”,“其誰與歸”的唱嘆。既呼應(yīng)于篇首的“何悲”,更將題旨推出祭文之外,蘊藉深含而余味無窮。
歐、王間的交往史籍多有記載,或褒或貶,頗多爭議。歐陽修作為文壇前輩對王安石的胸懷奇志,才氣橫溢,曾多次稱贊。王安石的摯友曾鞏亦三次向歐陽修推薦王的文章與人品,所謂王“以為非歐公無足以知我者”(曾鞏《上歐陽舍人書》),以及“歐公悉見足下之文,愛嘆誦寫,不勝其勤”(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可見彼此的欽慕。歐陽修還啟發(fā)指點王安石:為文應(yīng)“少開廓其文,勿用造語及摸擬前人……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同上),亦可證歐陽公獎掖后學(xué)的熱誠。后因?qū)ν醢彩菩械摹扒嗝绶ā庇胁煌囊娊猓瑲W王間由異議產(chǎn)生了爭執(zhí),但也僅限于政治得失的辯識不一。然而守舊勢力卻夸大其辭,造謠污蔑,炮制出王安石辱罵歐陽修的奇聞(見《宋史·王安石傳》)。若與此文對照,其荒謬實在不值一駁。推想王安石精心作此祭文,或也含有糾正世俗的偏見、反擊黨派小人卑劣行徑的寓意。
這篇祭文循駢體舊例,但雜以散文句法。行文語辭精練,句式長短變化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全文押韻間隔較大,一段為“期、推、悲”;二段為“微、琦、輝、馳、知”;三四節(jié)是“離、非、衰”和“危、時、湄”;五六節(jié)則是“欷、依、歸”為韻。由于作者善于謀篇布局,全文顯得條理清晰,層次鮮明。文中頌揚多于記事,議論多于敘述,全文整飭如一?偨Y(jié)里有分述,概括中又可見其詳明處。加上韻腳和諧自然,多用排偶,讀來激情充沛,勁氣盈溢而又瑯瑯上口。雖說是一篇祭文,卻給人以悲不言悲,而悲不能已,悲在其中之感。
【《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祭歐陽文忠公文的原文閱讀及翻譯03-07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翻譯鑒賞09-30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賞析和鑒賞03-24
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譯文08-24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譯文分享05-11
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譯文01-24
《祭鱷魚文》全文譯文12-27
憶秦娥原文與譯文04-17
大學(xué)原文譯文10-09
推敲原文譯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