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1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沅水 一作:流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譯文
沅江四處水路相通連接著武岡,送你離開沒有感到悲傷。
兩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侍御:官職名。
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xiāng)”。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讀者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期間所作,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這位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2
送柴侍御
朝代:唐朝
作者: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⑴侍御:官職名。
、仆úǎ鳎核奶幩废嗤。
、俏鋵嚎h名,在湖南省西部。
、葍舌l(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賞析: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來看,大約是詩人貶龍標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xiāng)”。于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說到這里,讀者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fā)、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別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詩人說:馬上就要離開你了,在這送別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一條江邊,風雨共進,明月哪里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著我們的前方。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3
唐·王昌齡
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時期,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別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詩人說:馬上就要離開你了,在這送別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一條江邊,風雨共進,明月哪里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著我們的前方。
【注釋】
⑴侍御:官職名。
、仆úǎ鳎核奶幩废嗤。
⑶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葍舌l(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翻譯】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賞析】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送柴侍御》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xiāng)”。于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說到這里,讀者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fā)、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4
送柴侍御
王昌齡 〔唐代〕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
侍御:官職名。
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相關翻譯
沅江四處水路相通連接著武岡,送你離開沒有感到悲傷。
兩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相關賞析
詩人是一位很重友情的人,送別詩在他的詩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這首送別詩卻寫得別具特色。例如《留別郭八》:“長亭佇馬未能前,井邑蒼茫含暮煙。醉別何須更惆悵,回頭不語但垂鞭。描寫告別的人騎在馬上回頭不語,手中的馬鞭怎么也舉不起來,將那種不忍離去的心情刻劃得深刻人微;《送別魏二》:“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人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泵髅魇窃娙嗽谒寄顒傠x去的友人,卻著力地將對方的思緒寫得栩栩如生,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而這首卻采用更加曲折、跌宕的抒情的手法,將與友人的別離寫得更有力、更具詩味。
貴州省的清水江和沅水流人湖南黔陽(即唐代的龍標)會合后叫沅水。沅水的支流接近武岡,因此首句說“沅水通流接武岡”。這位柴侍御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寫這首詩為他送行。由于武岡與沅水相連,很有點“別”而未“分”的味道,所以說“送君不覺有離傷”。為什么?詩人補敘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蔽覀冸m然人分兩地,還是如兩地的.青山一樣,同臨一片云雨,同頂一輪明月。一連用兩個比喻,形象地加重了寬慰的語氣。同時又將與友人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無限思念,隱隱地滲透到這些形象之中了。說明詩人不是沒有“離傷”,而是將它藏于心底,不讓它觸發(fā)對方,從而減輕對方的“離愁”。這豈不是更加體貼,更為感人的友情嗎?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5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古詩簡介
《送柴侍御》是盛唐時期,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翻譯/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攀逃汗俾毭
、仆úǎ鳎核奶幩废嗤āN鋵嚎h名,在湖南省西部。
、请x傷:離別的傷感。
⑷兩鄉(xiāng):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賞析/鑒賞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xiāng)”。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讀者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10-11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賞析10-13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05-15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09-01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賞析3篇09-01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15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2篇03-31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5-15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0-11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精品]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