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韓愈《馬說》閱讀訓練及答案
引導語:語文閱讀在平時測試、期末考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今天我們來做一篇韓愈《馬說》的閱讀訓練題,以便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
《馬說》
韓愈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àn,今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昌黎先生集· 雜說》韓愈 唐)或(韓愈文選)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槽櫪之間,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一頓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它,不能按照適當?shù)姆椒,喂養(yǎng)它,又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閱讀訓練]
《馬說》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懷才不遇之感和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稱的必然性)
(3)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馬有怎么樣的特征?你認為應該怎么樣去識別千里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寫千里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表達了作用怎樣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怎樣的境遇?
7、“一食或盡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文中表達了作者哪幾種復雜的感情。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關(guān)系怎樣?流露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個“不”字的根源是什么?運用排比修辭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們熟知的文言文為依托,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zhì)”。
[閱讀答案]
1、(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兩個特點:食量大和能夠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觀察和辨別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機遇,在實踐中挑選辨別人才。
3、(1)首先寫了千里馬辱沒在奴隸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稱的終身遭遇。然后寫了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的待遇都辦不到,最后寫了千里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賞識,反而被埋沒摧殘。
(2)暗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殘埋沒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沒。
4、(1)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千里馬被埋沒摧殘完全是因為沒有伯樂發(fā)現(xiàn)賞識它。
(2)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論證的前提,立論的根據(j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懷才不遇,憤世嫉俗。
6、這句話描繪了千里馬的終身遭遇,是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
7、(1)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2)目的是強調(diào)千里馬的食量大,與眾不同,為下文食馬者的無知表現(xiàn)做鋪墊。
8、第一段的“也”:無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憤怒、譴責。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諷。
9、“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感。
“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表達作者無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顧惜?”表達作者憤怒的譴責。
“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作者深刻的嘲諷。
10、伯樂喻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指人才。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千里馬對伯樂有依賴的關(guān)系。沒有伯樂的發(fā)現(xiàn)和常識,千里馬就會被摧殘和埋沒。
流露作者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1、源于“食馬者”的無知。目的在于激發(fā)人們的不平之感,表達千萬有才之士的悲憤。
12、應該有《岳陽樓記》中滕子京那樣逆境中不計個人得失,將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素質(zhì)。應該像《曹劌論戰(zhàn)》中的曹劌那樣有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責任感。應該像《毛遂自薦》中的毛遂那樣有但有識,文武雙全,以三寸之舌臺于百萬之師,求國于危難之中。
13、(1)提示了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殘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
(2)在當今社會中,千里馬(人才)非常幸運,每年全國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才交流會。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都有很多招聘廣告,人才所面臨的機遇很多,他們可以挑選能夠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非常的自由。
【韓愈《馬說》閱讀訓練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馬說》閱讀答案08-03
短文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韓愈篇08-31
韓愈馬說原文05-31
《說竹》閱讀訓練及答案08-19
說數(shù)閱讀訓練及答案10-09
韓愈《馬說》原文及翻譯07-29
韓愈馬說原文與譯文09-26
韓愈《馬說》原文翻譯08-22
韓愈的《馬說》原文及翻譯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