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了解并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薄⒅攸c: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病㈦y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zhàn)爭,生靈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tǒng)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tǒng)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曳(yè):拖著。
。、數(shù)(cù):密。
3、罟(gǔ):網。
4、洿(wū):洼地積水,池塘。
。、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彘(zhì):豬。
。、悌(tì):敬愛兄長。
。、莩(piǎo):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于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重點在后一個。
。、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谷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场⒉爨弴,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么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瑹o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好戰(zhàn):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怠⑻钊还闹,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復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而:表修飾。
百步:數(shù)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贰ⅰ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巴鹾脩(zhàn),請以戰(zhàn)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币宰又,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shù)罟:細網。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保啊⑹鞘姑耩B(yǎng)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保薄⑼醯乐家。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旦ぃ纷匀欢螢榈谌糠郑
。底匀欢危宏U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比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保病⑽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yǎng)。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時:農時。
。保怠⒅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復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保、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發(fā)花白。
負:背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后置。
。蹲匀欢危宏U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種措施后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弊髡咴谶@里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保、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檢:約束
涂: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fā):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保、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則:表轉折。
歲:年成。
。保、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么不同。
于:與。
。玻、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么。
至:到,這里指歸順。
。纷匀欢危宏U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孟子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八固煜轮裰裂伞,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據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斧斤”句推斷“數(shù)罟”句的句意。
。、根據上下思路和邏輯關系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yè)
第三題。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讀通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讀懂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治國,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顢頇。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治國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騶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統(tǒng)治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世濟民的情操!按笳煞颉钡娜烁窈途瘛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七、課后作業(yè)。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為什么梁惠王認為孟子“迂遠而闊于事情”而不接受他的主張,并理解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材料見教學步驟三)
2.惠王數(shù)被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史記·魏世家第十四》)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2.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特點。
德育目標
結合本文學習,聯(lián)系歷史資料,了解孟子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涵。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包括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語感訓練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顒臃绞搅η笊鷦踊顫,或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后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
2.點撥教學法。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較艱深。為此,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相機點撥指導,避免學生囫圇吞棗。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相關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文題)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教師適當補充: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保ā俄n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zhàn)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的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zhàn)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學生瀏覽、把握背景。
四、熟讀課文
1.放錄音兩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1)選出加點字音、形正確的一項()
A.養(yǎng)生喪(s。瞑溃┧啦豢蓜伲ǎ螅瑷ǎ瞑溃┦斥裕ǎ楱ⅲ瞑溃┬蛑
B.餓莩(pi。铮斢駳в跔伲ǎ洙玻┲行€ǎ洙┲x
C.數(shù)(shù)罟不入污(wū)池然而不王(wánɡ)者
D.雞豚(tónɡ)數(shù)罟(ɡǔ)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A.河內兇(荒年)曳(拖著)兵谷(稻谷)不可勝(盡)食
B.庠序(學校)孝悌(孝順父母)斧斤(砍伐樹木)洿(濁水不流)池
C.餓莩(死人)王無罪歲(年歲)狗彘(母狗)雞豚(養(yǎng)豬)
D.勿奪(搶奪)其時移粟(泛指谷物)涂(通“途”,道路)有餓莩
(選兩名學生回答,明確)
。1)A(B.莩piǎo;犢—櫝;悌tì。C.數(shù)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糧食。B.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斧斤:斧子。D.全對。C.餓莩:餓死的人;罪歲:歸罪于歲;彘:豬;豚:小豬。)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5.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6.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學生明確。
教師出示投影,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有不同表達)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緣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第1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學生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學生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梁惠王------于國用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讀指導
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委婉、傷感的語氣!昂觾取彼木渲背猩暇洌耙泼瘛薄耙扑凇眱删洳⒘卸窒嗷パa充,應一氣讀完,“河東兇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應重讀,起強調作用!安爨弴眱删洌熬漭p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為下文提問作鋪墊。最后“何也”要讀出疑問語氣,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試讀。
提問: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學生討論并交流。
明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fā)展生產力。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谌丝诘臎Q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質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fā)作出的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研習第2、3、4段
。1)學生齊讀2、3、4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板書:
梁惠王孟子
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設圈套)
不可---------------------------------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ㄗ哌M圈套)
(3)朗讀指導
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設喻一段應讀得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皠t何如”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惠王不知是計,回答“不可”語氣平常。當梁惠王進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边@句話有潛臺詞,讀時語氣要從容。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低和。
學生嘗試背誦2、3、4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②棄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1~4段。
2.理解掌握重點詞語。
3.熟讀5、6、7段。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2、能力目標:遵循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己解決一些淺近的文言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確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二、簡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學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
2、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
3、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
三、整體感知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xiàn)“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課文題目“寡人之于國也”是編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說的一句話:“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币馑际恰拔覍τ诹簢闹卫,已經費盡心力了!泵献俞槍α夯萃酢氨M心焉”的自詡之言,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辛辣的嘲弄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確實“率獸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災星。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四、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同學生齊讀。
五、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fā)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一)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同“斑”)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二)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之于:對于。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發(fā):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5、河東兇亦然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曳兵:拖著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數(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罟:細密的魚網;
10、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復地說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連詞,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之:音節(jié)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之:代詞代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介詞,按照。
。ㄈ┰~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動,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動,敲擊戰(zhàn)鼓);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zhàn)喻(戰(zhàn):戰(zhàn)斗,動作名,戰(zhàn)爭);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ㄋ溃簞幼髅,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诜俏乙,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鄯俏乙,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就是讓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
⑤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1)狀語后置句。
、偕曛孕€┲x——以孝悌之義申之;
、跇渲陨!陨渲;
、蹌t無望民之多于領國也——則無望于領國民之多也;
、苁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胺俏乙,兵也。”——是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何異。
。2)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3)省略句。
、俸我病≈髡Z“此”。
、跅壖滓繁摺≈髡Z“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六、布置作業(yè)
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第二課時
一、孟子和梁惠王談論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明確:中心問題是:梁惠王向孟子問政:“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倍肮讶酥癫患佣,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了,可為什么人口勞力卻沒有增多?
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問題時,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回答?
從兩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問題。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問題的癥結(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三、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水到渠成,小結段落層次,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問政: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議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實際上與鄰國沒有本質的區(qū)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議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四、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雖然在數(shù)量上有區(qū)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fā)動戰(zhàn)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2、怎樣才能做到王道?
明確: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當采取王道的措施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小結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確: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兩層:
、偃收,實行保民政策:不違農時,保護魚類,按時砍伐,使民有其食。
、谛姓,實行教民政策:鼓勵養(yǎng)蠶,繁興六畜,生產糧食,興辦教育,使民養(yǎng)成高尚道德。
5、小結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
第三,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
五、歸納文章主旨。
文章闡述了統(tǒng)治者想要使民加多應持有的態(tài)度:不找客觀原因,而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六、總結本文的特點。
《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鮮明。
①巧設譬喻,迂回曲折。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役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谶壿嬛攪,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墼~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式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窍惹厝寮覍W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guī)定數(shù)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睹献印愤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蹨蚀_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茏⒁庠~類活用的詞!肮摹、“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诿献诱J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guī)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xiàn)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zhàn)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俨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跀(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鄹镆詴r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芪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蓦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薨佼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咧攷煨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分類歸納古漢語現(xiàn)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zhàn)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钡囊馑。(選自《孟子盡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shù)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3)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讀shuò,屢次)
(4)數(shù)罟不入洿池(讀cù,密)
發(fā)
(1)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2)發(fā)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打開)
(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4)草木皆兵(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翻譯10-04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學習也快樂12-04
也追星作文10-01
也談相貌作文08-08
原來我也很作文08-11
我也可以的作文08-13
也當阿Q作文07-21
我也追星作文[精選]04-29
遺憾也美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