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滲透民俗教學思考論文
摘要:本文的重點是分析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民俗文化,從而使得中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接觸和學習到民俗文化。本文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意義和作用進行深入闡述,進而提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幾點策略,旨在促使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學語文教學之中。
關鍵詞:中學語文;民俗文化;語文教學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身份,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靈魂。當代,隨著我國國門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其他民族的文化紛紛進入國門,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受到挑戰(zhàn),逐步受到其他文化元素的排擠和擠壓。中學生作為我們民族的未來,學習和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是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通過將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中,讓中學生能夠擁有接觸和學習民俗文化的機會,從而推動我國獨特的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1在中學語文中融入民俗文化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1.1有利于中學語文中民俗相關內容的教學
中學語文課程中較多的課文篇幅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通過在中學語文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教學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中描繪的背景,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于文學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只有經(jīng)歷過的生活場景才能以更加樸實的筆觸描繪出深刻的感情,從而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傳承,使得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國學經(jīng)典內容都是古代或近代作者撰寫的,其中很多場景都涉及到如今我們并不多見的民俗,若語文教師只是通過“高雅文化”式的講述是難以讓學生深刻了解文章內涵,從而影響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例如,在魯迅的《祝!芬晃闹,祥林嫂在柳媽提及“捐門檻”這一行為之后即使生活拮據(jù)依舊花費自己的積蓄捐了門檻,在心理上給予自己一點解脫。雖然這一風俗習慣只是文章中提及的一小部分,但卻在文章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得文章刻畫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動,從而更加反應出當時封建禮教的殘酷,讓讀者深思。
1.2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
民俗文化是經(jīng)過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社會實踐得出并形成社會共識的.一種文化傳承,中學生在學習中學語文的過程中接觸民俗文化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課后認知。這種認知不僅僅包括風俗習慣的了解,還包括語言文學、天文地理等等。例如,在古代詩詞中總是會涉及到許多的意象,詩人或詞人通過運用這些意象營造出意境,進而表達內心的情感!傲痹诠糯娫~中由于與“留”同音,總是用作表達著作者的挽留之情、難舍執(zhí)意;“紅豆”在古代詩詞中總是被用作表達情侶之間的愛慕之情,或者表達對另一半的思念等;“雨打芭蕉”這一場景也常常被古代詩人引用,用以襯托自己的愁緒等。除此之外,古詩詞中還蘊含著許多的地理天文知識,尤其是古人對我國山河、星辰的劃分方法等。在古代的星相學中,古人通過長期觀察日月星的變化將天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表達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如在《鵲橋仙》中提及的牛郎、織女皆是星宿的名字等。
1.3有利于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輔助作用
我國的民俗文化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歷練,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一種風俗習慣、天文地理知識等,還蘊含著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和美好品質。例如,我國的節(jié)日文化就是很好的印證,春節(jié)作為我國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讓人們享受著親情的美好以及家的溫暖;端午節(jié)中賽龍舟、包粽子、掛菖蒲等民俗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無私無畏的愛國之情,更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清明節(jié)的集中祭祖活動,讓我們時刻維系著一種“根”文化,也表達了我們對前輩先人的尊重;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是古代婦女祈求紡織手藝更加精湛的日子,也是后世寄托對牛郎織女這種驚天動地愛情的美好向往等。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傳統(tǒng)民俗都蘊含著古代先人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民族精神,中學生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學習,能夠潛移默化的受到這些優(yōu)秀民族精神的影響,有利于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2將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2.1提高語文教師的民俗文化修養(yǎng)
在做好將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工作,需要中學語文教師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修養(yǎng),才能夠為學生們帶來豐富且深入的民俗文化教學。因此,在推動中學語文融入民俗文化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教師民俗文化修養(yǎng)時,不僅僅是對民俗文化的充分認識,還包括對待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觀念。由于當代我國逐步走向世界,我國的大門也向世界各種文化打開,因此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及民俗受到較大的影響,嚴重影響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面對如此嚴峻的文化環(huán)境下,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需要樹立一種責任意識和傳承意識,向下一代的青少年傳承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雖然它并不是高雅文化,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學習我國民俗文化,能夠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傳統(tǒng)教育。
2.2積極引入課外知識
中學語文教師在教授民俗知識的過程中需要以中學語文課文作為基礎,通過課文中提及到的傳統(tǒng)民俗知識作為引導,將課外民俗知識帶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這種知識代入需要教師在課后做好充分的上課準備,以神話故事等各種形式為學生介紹民俗文化。當然,在傳授相關的民俗文化知識時不能夠因此失彼,更不能夠將課堂中心轉移,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民俗文化介紹等。
2.3靈活設計學校課程,設置民俗選修課
中學生的課程設計中主要是以高考為主導方向,只是注重對必考科目的學習,對學生的其他素質拓展并不重視。因此,學校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對學生的民俗教育,從而傳承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將民俗學作為一門選修課程排列在課程體系之中,通過讓感興趣的學生能夠利用課程之外的時間進行學習,同時學校可以發(fā)放豐富的民俗文化讀物,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通過閱讀這些民俗文化讀物緩解學習壓力,從而更好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
【中學語文滲透民俗教學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學德育滲透思考論文10-08
中學語文誦讀教學思考論文07-04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04-12
民俗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論文09-27
關于在蛙泳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思考的論文09-20
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滲透思考論文10-14
中學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滲透探究論文07-20
淺談德育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