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孟郊詩鑒賞

        時間:2021-06-12 17:34:44 古籍 我要投稿

        孟郊詩鑒賞大全

          生平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后兩試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五十歲時任溧陽縣尉,由于抱負不得施展,便放跡山林間,吟詩度日,以致公務(wù)多廢,縣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職務(wù),并把他的俸祿減去一半,不久辭官回家。后經(jīng)河南尹鄭余慶的推薦,出任河南水陸轉(zhuǎn)運判官,晚年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聘他往興元府任參軍,攜家眷前往,病死在赴任途中。

          他為人耿介倔強,一生窮愁潦倒,所以他的詩大多是抒發(fā)個人的坎坷不遇和揭露世態(tài)炎涼。但由于個人的清貧生活而對勞動人民的疾苦有所體會,所以又寫了不少象《寒地百姓吟》、《織婦辭》等反映民間疾苦的詩。

          著有《孟東野集》,存詩四百余首。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孟郊詩鑒賞

          有沒有母愛,向來是人們(尤其是童年)衡量幸福的重要內(nèi)容。這不僅是因為母親是生育的恩人,更重要的是有著一份博大而深厚的母愛的溫暖才使人感到幸福甜蜜!队巫右鳌肪褪亲プ×诉@一博大而深厚的感情,表現(xiàn)了人們共同的感受,所以才使得這首詩成為歷代傳涌的名作。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詩一開頭就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位正在忙做針線的慈母形象。這里詩人雖然沒有描畫母親的音容相貌,但是一位勤勞慈祥的老人形象卻清晰可見。這位老母親頭發(fā)白了,眼睛花了,臉上滿布皺紋,她正默默無語,一針一線地給將要外出的兒子縫補衣衫。這線是慈母手中的線,這衣,是游子身上的衣,詩人特意拈出這個極平常而又最足以表達母子之情的場景,把母愛一針一線地密織在游子的衣衫上,使人覺得異常鮮明突出。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母親內(nèi)心情感的坦露。兒要離娘遠游,母親舍不得兒走,但為兒子的前程又不得不叫兒走。此時母親的心情是復(fù)雜的,是留戀牽掛?還是疼愛酸苦?仿佛什么都有,于是老母把這千滋百味的感情都揉合在一針一線上。“密密縫”三字,凝結(jié)著母親對兒的無限疼愛和深情;怕兒在外無人照料,衣單身寒。擔(dān)心兒外出后一年半載回不來,使在家的老母日夜掛念。僅僅兩句詩,把母親對兒子的一顆拳拳之心,寫得非常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反問的口氣寫出了游子對母愛的感恩不盡。春天的陽光溫暖大地,小草破土而出,在陽光的哺育下,茁壯成長。這陽光對小草的賜予,正如母親對兒女的恩澤,是豐厚得無以報答的。這就把母愛的偉大與深沉很形象地表達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母親對兒女的慈愛,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在。然而這首詩卻只選取了母親為游子縫制衣衫的一個普通場景,以小見大,表現(xiàn)了母愛的至深博大,從而使人得到的印象更為具體、真實。而這,正是詩人運筆的巧妙之處。

          古別離

          孟郊

          欲別牽郎衣,

          郎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

          莫向臨邛去!

          孟郊詩鑒賞

          孟郊的詩,向以生僻深奧、尋奇求險為人詬病,但是,這首《古別離》,卻寫得情真意切、質(zhì)樸自然。

          詩的開頭“欲別”二字,緊扣題中“別離”,同時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暫停片刻,聽一聽她訴說自己的心里話;另外,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對丈夫的依戀親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邊牽著郎衣,一邊嬌憨地問:“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行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是,聯(lián)系第四句來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dān)心他去到一個可怕的去處—— “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說而又一直難于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問得多余,卻又問得巧妙。

          第三句宕開一筆,轉(zhuǎn)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遲遲不歸豈非“恨”事!然而她卻偏說“不恨”。要體會這個“不恨”,也必須聯(lián)系第四句——“莫向臨邛去”。臨邛,即今四川省邛崍縣,也就是漢朝司馬相如在客游中,與卓文君相識相戀之處,這里的臨邛不必專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到了這樣的地方,對于她來說豈不更為可恨,更為可怕嗎!可見“不恨歸來遲”,隱含著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愿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誠摯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 “莫向臨邛去”!

          這該能打動對方了吧,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謂“詩從肺腑出,出則愁肺腑”(蘇軾《讀孟東野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領(lǐng)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

          詩人用這種回環(huán)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并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怨詩

          孟郊

          試妾與君淚,

          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

          今年為誰死!

          孟郊詩鑒賞

          在同時的朋輩詩人中,韓愈推重的莫過于孟郊,他曾稱贊道:“及其孟郊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保ā敦戧紫壬怪俱憽罚┦①澠渌囆g(shù)構(gòu)思之精巧。

          藝術(shù)構(gòu)思是很重要的,有時決定著創(chuàng)作的成敗。

          比如說寫女子相思的癡情,這該是古典詩歌最普遍最常見的主題了,然而,藝術(shù)構(gòu)思不同,詩的風(fēng)貌也不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

          不笑不復(fù)語,珠淚紛紛落”。此詩以落淚寫怨情之苦, 構(gòu)思平平。李白筆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ā堕L相思》)這首詩也寫掉淚,卻說希望丈夫回來看一看以驗證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時“我”將破涕為笑,豈復(fù)有淚如泉!),這傻話正寫出十分的情癡。但據(jù)說李白的夫人看了這詩卻說:“君不聞武后詩乎?‘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致使“太白爽然若失”( 見《柳亭詩話》)。何以會“爽然若失”?因為武后已有同樣的構(gòu)思在先,李白的詩句尚未能出其左右。

          孟郊似乎存心要與前人爭勝毫厘,寫下了這樣一首構(gòu)思更為奇特的“怨詩”。

          他也寫了落淚,但卻不是獨自下淚了;也寫了驗證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卻不是喚丈夫歸來“看取”或“驗取”淚痕了。詩是代言體,詩中女子的話比武詩、李詩說得更癡心,更傻氣。她要求與丈夫(她認定他也在苦苦相思)來一個兩地比試,以測定誰的相思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見,摸不著,沒大小,沒體積,沒有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還真不容易呢?膳酉氤龅谋仍嚨姆▋菏嵌嗝雌婷睿嗝捶艘乃及。

          她天真地說: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各自滴在蓮花(“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蓮花,將為誰的淚水浸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的淚更多,誰的淚更苦澀,蓮花就將“為誰”而“死”。那末,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這是多么傻氣的話,又是多么天真可愛的話呵!池中有淚,花亦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這一構(gòu)思使相思之情具象化。那出污泥不染的蓮花,將成為它可靠的見證。這就是形象思維。但不是癡心人兒,量你想象不出。這孟郊真是“劌目鉥心”、“掐擢胃腎”而為詩了,讀者不得不佩服其奇絕的想象力。

          “換你心,為我心,始知相憶深!保檾浮对V衷情》)自是透骨情話。孟郊《怨詩》似乎也說著同一個意思,表達著同一傷癡情。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峽重復(fù)重,

          陽臺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逢暮雨,

          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

          行云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

          猿蹄三聲淚滴衣。

          孟郊詩鑒賞

          樂府舊題有《巫山高》,屬鼓吹曲辭!肮呸o言江淮水深,無梁可渡,臨水遠望,思歸而已!保ā稑犯忸}》)而六朝王融、范云所作“雜以陽臺神女之事,無復(fù)遠望思歸之意”,孟郊這首詩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主詠巫山神女的傳說故事(出宋玉《高唐》《神女二賦)。本集內(nèi)還有一首《巫山行》為同時作,詩云:“見盡數(shù)萬里,不聞三聲猿。但飛蕭蕭雨,中有亭亭魂。”二詩大概為旅途遣興之作。

          “巴江上峽重復(fù)重”,詩中明顯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峽后山重水復(fù),屢經(jīng)曲折,于是目擊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諸峰“碧叢叢,高插天”(李賀《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盡傳其態(tài)的。十二峰中,最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煙繚繞、變幻陰晴的神女峰。而“陽臺”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與其說來自峰勢奇峭,毋寧說來自那“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動人傳說。次句點出“陽臺”二字,兼有啟下的功用。

          經(jīng)過巫峽,誰不想起那個古老的神話,但有什么比“但飛蕭蕭雨”的天氣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節(jié)的故事情境中去的呢?所以緊接著寫到楚王夢遇神女之事:“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本來,在宋玉賦中,楚王是游云夢、宿高唐(在湖南云夢澤一帶)而夢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處(《高唐賦》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卻并非筆誤,乃是詩人憑借想象,把楚王出獵地點移到巫山附近,夢遇之處由高唐換成神女居處的高丘,便使全詩情節(jié)更為集中。這里,上峽舟行逢雨與楚王畋獵逢雨,在詩境中交織成一片,冥想著的詩人也與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寫既是楚王夢中所見之神女,同時又是詩人想象中的神女。詩寫這段傳說,意不在楚王,而在通過楚王之夢來寫神女。

          關(guān)于“陽臺神女”的描寫應(yīng)該是《巫山曲》的畫龍點睛處!爸鞴P有差,余筆皆敗!保▌⑽踺d《藝概·書概》)而要寫好這一筆是十分困難的。其所以難,不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見,而更在于這個傳說“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這位神女絕不同于一般神女, 寫得是否神似,讀者是感覺得到的。

          而孟郊此詩成功的關(guān)鍵就在于寫好了這一筆。詩人是緊緊抓住“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唐賦》)的絕妙好辭來進行藝術(shù)構(gòu)思的。

          神女出場是以“暮雨”的形式:“輕紅流煙濕艷姿”,神女的離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飛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點,輕盈飄渺,在飛花落紅與繚繞的云煙中微呈“艷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無的特點,她帶著晶瑩濕潤的水光,一忽兒又化成一團霞氣,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這一位”也就不同于別的神女了。詩中這精彩的一筆,如同為讀者心中早已隱約存在的神女撩開了面紗,使之眉目宛然,光艷照人。這里同時還創(chuàng)造出一種若晦若明、迷離恍惝的神秘氣氛,雖然沒有任何敘事成分,卻能使人聯(lián)想到《神女賦》“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處”等等描寫,覺有無限情事在不言中。

          隨著“行云飛去”,明星漸稀,這浪漫的一幕在詩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種惆悵若失之感向他襲來,“目極魂斷望不見”就寫出其如癡如醉的感覺,與《神女賦》結(jié)尾頗為神似(那里,楚王“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作結(jié)。峽中羈旅的愁懷與故事凄艷的結(jié)尾及峽中迷離景象打成一片,使人咀嚼無窮。

          全詩把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于一爐,寫出了作者在古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風(fēng)格幽峭奇艷,頗近李賀,在孟郊詩中自為別調(diào)。孟詩本有思苦語奇的特點,因此偶涉這類秾艷的題材,便很容易趨于幽峭奇艷一途。李賀的時代稍晚于孟郊,從中似乎可以窺見由韓、孟之奇到李賀之奇的變化軌跡。

          古怨別

          孟郊

          颯颯秋風(fēng)生,

          愁人怨離別。

          含情兩相向,

          欲語氣先咽。

          心曲千萬端,

          悲來卻難說。

          別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孟郊詩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情人離愁別緒的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秋日的離愁:“颯颯秋風(fēng)生,愁人怨離別!苯淮x別時的節(jié)令,并用“颯颯秋風(fēng)”渲染離愁別緒。接下去是寫一對離人的表情:“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毕嘞,就是臉對著臉、眼對著眼;從“含情”二字里,使人想象到依依不舍的情景,想象到淚眼汪汪對著汪汪淚眼的情景;想對愛人說些什么,早已哽哽咽咽,什么都說不出來。因為這兩句寫得極為生動傳情,宋代柳永,便把它點化到自己的詞中,寫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雨霖鈴》)的名句。抽抽咽咽固然說不出話來,但抽咽稍定,到能夠說話時,卻反而覺得無話可說了:“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辈皇敲?原先對“離人”或稍有不放心,想囑咐幾句什么話,或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跡,但看到對方那痛楚難堪的表情,還有什么可說的呢?“卻難說”三字,準確地寫出了雙方當(dāng)時的一種心境。這一對離人,雖然誰都沒說什么,但“未說一言,勝過千言”,更表現(xiàn)了他們深摯的愛情和相互信賴。最后勾畫出一幅開闊的畫面,寫出了他們對別后情景的遐想:“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蓖高^這幅開闊的畫面,仿佛使人看到了他們在月夜中思念對方的情狀,使人想象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相互祝愿。

          總體來看,詩人用秋風(fēng)渲染離別的氣氛;寫“含情”之難舍,用“氣先咽”來描。粚憽靶那敝畯(fù)雜,用“卻難說”來概括;寫別后之深情,用“共明月” 的畫面來遐想兩人“唯所思”的情狀。詩人換用幾種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具體而動人。特別是“悲來卻難說”一句,原是極抽象的敘述語,但由于詩人將其放置在恰當(dāng)?shù)恼Z言環(huán)境里,使人不僅不感到抽象,而且覺得連女主人公復(fù)雜的心理活動都表現(xiàn)出來了。這正是作者“用常得奇”所收到的藝術(shù)效果。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詩鑒賞

          這首詩因為給后人留下了“春風(fēng)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滿以為從此可以別開生面,風(fēng)云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于是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寫下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

          詩一開篇就直抒胸臆,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jié)的悶氣已如風(fēng)吹云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

          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鵠的,頗出意料。這就如同一下子從苦海中被超渡出來,登上了快樂的峰巔;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風(fēng)了。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xiàn)地描狀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fā)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fēng)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 《唐摭言》卷三) 。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芍娭兴鶎懘猴L(fēng)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主觀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游人爭觀的長安道上,哪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shù)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盡可自以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可以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

          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fēng)”,既是自然界的春風(fēng),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這兩句由于內(nèi)涵豐富、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故而成為后人爭相吟誦的名句。

          秋懷( 其二)

          孟郊

          秋月顏色冰,

          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

          峭風(fēng)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腸中轉(zhuǎn)愁盤。

          疑慮無所憑,

          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

          聲響如哀彈。

          孟郊詩鑒賞

          孟郊老年居住洛陽,在河南尹幕中充當(dāng)下屬僚吏,貧病交加,愁苦不堪!肚飸选肪褪窃诼尻枌懙囊唤M嗟老傷病嘆愁的詩歌,而以這第二首寫得最好。在這首詩中,詩人飽蘸一生的辛酸苦澀,抒寫了他晚境的凄涼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殘和世態(tài)人情的冷酷。

          詩從秋月寫起,既是興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異鄉(xiāng),一輪明月往往是傾吐鄉(xiāng)思的旅伴,“無心可猜” 的良友。而此刻,詩人卻感覺連秋月竟也是臉色冰冷,寒氣森森;與月為伴的“老客”—— 詩人自己,也已一生壯志消磨殆盡,景況凄涼!袄峡汀倍职吷疾ㄊ送镜氖б庠庥,而一個“單”字,更透露著人孤勢單的無限感慨。

          “ 冷露”二句,用語精警形象突出,虛實雙關(guān),寓意深長。字面明寫住房破陋,寒夜難眠;實際上,詩人是悲泣夢想的破滅,是為一生壯志、人格被消損的種種往事而感到寒心。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顯然,這兩句在語言提煉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寫露喻泣,使詩人抑郁忍悲之情躍然而出;又如“梳”字,寫風(fēng)喻憶,令讀者如見詩人輾轉(zhuǎn)痛心之狀,都是妥貼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寫病和愁!坝〔∥摹庇鞑∨P已久,“轉(zhuǎn)愁盤”謂愁思不斷!耙蓱]”二句,意思是說還是不要作無根據(jù)的猜想,也不要聽沒來由的瞎說。這純是自我寬慰,是一種無聊而無奈的開解。最后,提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形象,也是詩人自況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顯然寄托著詩人苦吟一生而窮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史評孟郊“為詩有理致”,“然思苦奇澀”(《新唐書·孟郊傳》)。前人評價孟詩,也多嫌其氣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問說:“東野(孟郊字)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保ā墩撛娙住罚┘闯诌@種貶薄態(tài)度。這些評價并不公允。倒是譏笑孟詩為“寒蟲號”的蘇軾,說了幾句實在話:“我憎孟郊詩,復(fù)作孟郊語。饑腸自鳴喚,空壁轉(zhuǎn)饑鼠。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保ā蹲x孟郊詩二首》)孟詩確實存在狹窄氣弱的缺點,但其抒寫窮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實動人的成功之作,這首《秋懷》之二,即其代表。

          游終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險心亦平。

          長風(fēng)驅(qū)松柏,

          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

          朝朝近浮名。

          孟郊詩鑒賞

          韓愈在《薦士》詩里說孟郊的詩“橫空盤硬語,妥帖為排奡”!坝舱Z”的“硬”,指字句的堅挺有力。這首《游終南山》,在體現(xiàn)這一特點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潛評此詩“盤空出險語”,又說它與《出峽》詩“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險”,也是就這一特點而言的。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

          就實際情況而言,終南盡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澳仙饺斓亍保拇_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視,則山與天連;環(huán)顧,則視線為千巖萬壑所遮,根本看不到山外的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雖“夸”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dāng)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 石上生” 的!叭赵率仙币痪洌拇_“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說日月并“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jīng)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游興之濃,也于此委婉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后冉冉升起,這不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異曲同工。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夸過其理”

         。ā段男牡颀垺た滹棥罚妥髡摺坝巍苯K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lián)系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夸”而非“誕”。當(dāng)然,“險”、“硬”的風(fēng)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fēng)格仍然屬“ 奇險”一路。在同一地方,“夜”與“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怎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jīng)被夜幕籠罩之后,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余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

          從《詩經(jīng)·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以來,人們習(xí)慣于用“插遙天”、“出云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xiàn)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辟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明”(夜)無法同時存在,作者硬是把二者捏在一起,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意,“ 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jīng)灑滿陽光的時候,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半U”的風(fēng)格,還從上下兩句的夸張對比中表現(xiàn)出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夸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xiàn)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tài),于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

          實際上“奇而入理”、“奇而實確”。

          “長風(fēng)驅(qū)松柏”,“驅(qū)”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fēng)長,長風(fēng)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只有那個“驅(qū)”字才能表現(xiàn)得形神畢肖。

          “聲”既無形又無色,誰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fēng)驅(qū)松柏”,長風(fēng)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fā)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tǒng)一起來了,使讀者于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fēng)。

          前面八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 清幽宜人。插在其中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吧街腥俗哉崩锏摹爸小笔恰罢钡耐x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fā)了贊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險”,心還是“平”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詩人贊美終南的萬壑清風(fēng),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xiàn)得格外明顯了。

          洛橋晚望

          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

          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孟郊詩鑒賞

          前人有云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jié)尾。

          它通過前后映襯,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jié)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四句詩,都寫眼中所見,然而前三句的境界與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jié)的凄清氣氛:橋下冰初結(jié),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詩筆陡轉(zhuǎn):“ 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示了雄闊的景象,至此,人們才恍然大悟,詩人寫冰初結(jié),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行人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望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從初結(jié)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fā)現(xiàn)在明凈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的白雪, 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如水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互輝映,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觀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映襯,抬首燦然奪目,遠望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侖美奐。

          在這冰清玉潔的境界中,其實寄寓著詩人高遠的襟懷。

          寒地百姓吟

          孟郊

          無火炙地眠,

          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

          棘針風(fēng)騷騷。

          霜吹破四壁,

          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鐘飲,

          到曉聞烹炮。

          寒者愿為蛾,

          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

          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

          踏地為遊遨。

          遊遨者是誰?

          君子為郁陶!

          孟郊詩鑒賞

          此詩題下自注云:“為鄭相其年居河南,畿內(nèi)百姓, 大蒙矜卹!编嵪,指鄭余慶,《舊唐書》本傳謂憲宗元和三年(808)為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同書《孟郊傳》又云,李翱薦郊于留守鄭余慶,辟為賓佐,后余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從事?梢姶嗽姰(dāng)為元和中作于洛陽。孟郊與鄭關(guān)系如此之好,但他并沒有對鄭作正面的歌頌,甚至也沒有在詩中表現(xiàn)“畿內(nèi)百姓”如何“大蒙矜卹”;他所想到的只是苦寒中的百姓,這一點相當(dāng)難能可貴。

          全篇立意,可用杜甫兩句詩來概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但它描繪得更為具體,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貧富懸殊的畫卷。一個寒冷的冬夜,貧苦的百姓們席地而眠。本該像今天北方燒炕似地,先用柴火將地皮烘熱,然后才能躺下?伤麄兡睦镉绣X買柴火,只得睡在冰冷的凍土上。好容易挨到半夜,凍得實在受不了,于是站起來直叫冷!鞍胍菇粤⑻枴蔽遄,何其精煉而又準確!特別是那個“皆”字,又代表了多少啼饑號寒的百普通百姓!

          從“冷箭”一句起,詩人的筆觸從地面轉(zhuǎn)向四壁。冷箭、棘針,形容從破壁中吹進的冷風(fēng)。騷騷,語本《文選》張衡《思玄賦》:“寒風(fēng)凄其永至兮,拂云岫之騷騷!弊⒁钌圃唬骸膀}騷,風(fēng)勁貌!

          一本作騷勞,疑非是!八灯扑谋凇,極言寒風(fēng)之勁。霜花竟能從破壁中吹進,屋子縫隙之大可想而知。冷風(fēng)挾著霜花,穿過破壁,象冷箭、棘針一般砭人肌骨,無此生活體驗者絕不能寫出,有此生活體驗而不關(guān)心民情者亦不能寫出。孟郊是一寒士,李翱《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曾云:“郊窮餓不能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惫誓軐懗龃苏Z。而“苦痛不可逃”一句,則呼喊出受難者的心聲。室內(nèi)尚如此寒冷,何況冰天雪地的室外,即使逃出去,豈不是活活凍死!聯(lián)系下文來看,這句也可看作對當(dāng)時社會的控訴。在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下,苦寒的百姓是永遠翻不了身的。

          “高堂”二句寫富貴人家夜宴時鳴鐘奏樂,直至天明,烹調(diào)美味佳肴的香氣還久久不散,四處可聞。

          同前面所描寫的相比:貧者一何苦,富者一何奢!看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確是封建社會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問題是在這種對立面前,貧者是委曲求全、茍且偷生?還是揭竿而起,同命運抗爭?詩人選擇了后者。他寫寒者不勝凍餓之苦,寧愿變做撲燈蛾,被燈火活活燒死。這是受冷之極、渴求溫暖的一種心理變態(tài),也是一種消極的反抗。盡管如此,那點燃著蘭膏的華燈卻被層層紗幔遮蔽,使他(或他們)難以接近。盡管“仙羅”遮擋,華燈難近,寒者還不住地在四周轉(zhuǎn)悠,尋找機會,以求一近“華膏”。“虛繞千萬遭”,雖屬虛指,然卻反映了寒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慘境遇。一個“虛”字,包含了多少惆悵、多少失意之情!

          “到頭”二句,把貧富尖銳對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寒者繞帳轉(zhuǎn)了不知多少遍,終因凍餓疲憊不堪, 倒地而死。此“到”字即“倒”字,見《說文通訓(xùn)定聲》!暗筋^”便是倒頭。寒者一頭栽倒在地,死了也無人過問。不僅如此,那些在羅帳里通宵吃喝的富人,還醉醺醺地走了出來,踏著尸體,恣意遨游。如此慘狀,慘絕人寰,確實令人難以卒讀。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揭露如此深刻的作品,實在并不多見。

          這首五古,用的是賦體。它從頭至尾,娓娓道來中唐時代殘酷的現(xiàn)實。人物形象都是通過自身的行動進行刻劃的,且與所處的環(huán)境結(jié)合得相當(dāng)緊密。詩中采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如冷箭、棘針之喻寒風(fēng),飛蛾之喻寒者;也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如“虛繞千萬遭”,“踏地為遊遨”。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強烈對比中展開矛盾沖突,在矛盾沖突中揭露貧富的對立,歌頌寒者頑強不屈的意志,鞭撻富人滅絕人性的逸樂生活。直到最后,作者才忍無可忍地出面責(zé)問:“遊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君子當(dāng)然是詩人自指,或許也包含鄭某一類有良心的官吏。郁陶(音遙)是悲憤積聚之意。這里的問題提得異常尖銳,難道遊遨者僅是參加夜宴的幾個人嗎?不,是整個統(tǒng)治階級,是萬惡的封建制度!

          聞 砧

          孟郊

          杜鵑聲不哀,

          斷猿啼不切。

          月下誰家砧,

          一聲腸一絕。

          杵聲不為客,

          客聞發(fā)自白。

          杵聲不為衣,

          欲令游子歸。

          孟郊詩鑒賞

          這是一首借砧聲以抒游子情懷的詩作。

          砧聲的特點在于“哀”而“切”。每當(dāng)蕭縈之秋,月明之夜,一聲聲砧杵,刺破寒空,無不給人以凄楚蒼涼之感?墒菫榱送怀稣杪曋,詩人卻不從正面著手,而是先用兩個人們熟知的哀音作為比較:

          “杜鵑聲不哀,斷猿啼不切!倍霹N的聲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詩云:“蜀國曾聞杜鵑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弊右(guī)即杜鵑,鳴聲凄切,似“不如歸去”,最易引起羈旅愁思。然而它與砧聲相比,詩人卻說它“不哀”。斷猿,指斷腸之猿。《世說新語·黜免》載:“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又《荊州記》引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杜甫亦有詩云:“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保ā兜歉摺罚

          “ 聽猿實下三聲淚”。(《秋興八首》)猿聲之哀,一至于此?墒沁@里卻說它“不切”。果然“不哀”“不切”嗎?不,這是為了烘托砧聲。

          鋪墊已足,詩人便縱筆描寫砧聲。這時詩中主人公遠游他鄉(xiāng),月下徘徊之際,忽然陣陣砧聲,傳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驚:“月下誰家砧?”這聲音好凄苦:“一聲腸一絕!北緛矶霹N聲、猿聲皆令人腸斷,然而對一個經(jīng)常涉水登山的人來說,已經(jīng)司空見慣,無動于衷,唯有這月下砧聲,才能撩撥他心中的哀弦。于是下文轉(zhuǎn)入自我愁思的抒發(fā)。

          “ 杵聲”以下四句,重在寫自我的主觀“感受。

          所謂“客”和“游子”,都是指詩中人物。孟郊以寫《游子吟》著稱,他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他還有一首《游子》詩云:“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也寫得情真意切。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一再強調(diào)作客他鄉(xiāng)之意。是的,“杵聲不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扌裊衣婦并非專為惹動游子愁思才揮動搗衣棒。盡管砧聲無意,而聞之者卻有心:“客聞發(fā)自白。”聽了砧聲,頭發(fā)不禁為之愁白。古代婦女搗衣,有的是為了寄給征人,故唐代陳玉蘭《寄夫》詩云:“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此云:“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歸!笔谴鷵v衣婦設(shè)想,意為她此時搗衣,并非為了寄給游子,而是想讓他聽到砧聲,惹起鄉(xiāng)思,速速歸來。語直而紆,感情深摯。上兩句分明說“杵聲不為客”,而這里實際是說杵聲專為游子而發(fā)即“為客”,語言似相互矛盾。其實這是反復(fù)言之,上兩句從游子角度著眼,下兩句從對面(思婦)寫來,多層次、多側(cè)面地描述了砧聲之苦。

          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質(zhì)樸的語言,傾訴胸中的感情。同是詠砧,同是寫游子,但作者能獨辟蹊徑,自出機杼,寫得真摯感人。誠如蘇軾《讀孟東野詩》所說:“詩從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孟郊詩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語文唐詩鑒賞孟郊詩鑒賞03-24

        孟郊的《游子吟》全詩鑒賞07-14

        孟郊的詩07-23

        孟郊《勸學(xué)》鑒賞09-23

        孟郊的詩及故事03-17

        孟郊的詩匯總04-18

        孟郊的詩30首12-13

        孟郊的詩有哪些04-19

        孟郊的詩都有哪些05-0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