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了幾節(jié)關于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觀摩課,其中有兩節(jié)涉及教者自身的“老底子”問題,令筆者生出一番感慨。
一是一位青年語文教師上的古詩詞欣賞課。應當說,這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是緊湊的,教者是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的,沒有包辦代替,注意啟發(fā),能悉心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古詩詞中豐富的思想內容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很是嫻熟,其聲光電色的動畫制作很是神奇,而所選播的背景音樂也悠揚動聽,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新課程理念的有機結合。其中最能體現教者開放教學新理念的是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對教師自由發(fā)問。
然而,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出了一點小問題:教者臨時引用了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一詩,把其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給教成“滿園春色關不住”!而且要求學生照此當場大聲背誦。其時,就有學生在座位上嘀咕,小聲為之糾正,但不知教者是真不知,還是為了維護面子,回答說是兩者差不多,只不過是版本不同而已。
這當然不是版本的問題,而是教者不明絕句聲律所致。盡管這兩個詞序顛倒一下,并不妨礙全詩意思的表達,但照格律詩的聲律要求來看,絕句或律詩的每兩句字音總是平仄相對,也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果這位教師有一定的古詩詞修養(yǎng),那么,按其下句的“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聲律推斷,原詞序顯然應當是“春色滿園”。
另一節(jié)課上,一個語文教師居然想當然地把古代的“悼亡詩”解釋成:“悼念親友、老師或前賢的詩歌”而事實上,古代的“悼亡詩”是專指悼念亡妻之作。
由這兩堂課筆者不由想到,在特別重視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力求少講、精講的新課程理念氛圍里,在多媒體教育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教學中來的時尚下,那些扎實的、過硬的學科“舊功夫”、專業(yè)“老底子”似乎過時了,不受人重視了?傆腥艘詾橛辛讼冗M的課件,自可代替過去為打好學科專業(yè)功底的“笨功夫”、“死功夫”類的學習了。如,語文教師并不需要熟練而準確地背誦出幾百篇的古詩文,也不必對寫得一手好字而孜孜以求了……這實在有澄清的必要。
我們要凸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角意識,教師力求當好配角和參謀;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上課,當然可以收到多快好省的功效,但這不能削弱和代替教師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全面的足夠的掌握。因為教師只有厚實的功底,他運用起來才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教給學生時也才會左右逢源,舉重若輕,而學生學起來也才能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因為,只有“獨上高樓”,才能“望盡天涯路”。試想,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所讀無多,所背不實,書寫欠雅,他又怎么能有效地影響學生認真、踏實,甚至是癡迷地學習語文?反之,倘若教師能有幾百篇(首)詩文爛熟于心,脫口而出,寫得一手好文章,那他就能更感性更有說服力地傳達出漢語的美來。這種現身說法,比起苦口婆心的說教,要有力得多。先賢以為“儒生以一物不知為恥”,前輩總以廣儲“一桶水”要求教師,在教育理論日漸宏富的現代,在多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這些主張并不過時,仍有現實意義。現在有些名校招聘教師,上一堂課已不再是一種主要錄用依據,還要考核應聘者全面的系統(tǒng)的學科專業(yè)基礎,如限時即興演講,當場命題小論文寫作等,這是十分內行的明智之舉。
筆者猶記得二十多年前讀中學時,地理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情景,老師在黑板上隨手一畫,把我國地形的“大公雞”形態(tài),畫得就像書上印的,我們感到很神奇,佩服之至,課后好多同學也紛紛學著畫,并由此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今天大力實施新課標的形勢下,我們仍然呼喚教師要不斷加厚“老底子”,夯實“舊功夫”、“硬功夫”,盡管這些“底子”和“功夫”都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得以展現,但它們對于增添課堂魅力,提高教學質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卞幼平 《文匯報》2004年1月12日)
[教師仍需夯實基本功]相關文章:
2.品德教師基本功演講稿
9.教師節(jié)優(yōu)秀教師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