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語文學科因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點,其作用顯得更為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主體地位,引導主體參與,促進他們能“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這是每個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在此,筆者結合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體會和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一、轉變教學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教學觀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 認知,這種理念和認知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有著較大的影響。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沒有確立好受教育者(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對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認識不清,固守“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學”、不會“學”,課堂上氣氛沉悶,回答問題過于機械死板,更談不上提出質疑,做作業(yè)照搬照套,缺乏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要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就必須體現(xiàn)主體性教育思想,真正讓課堂教學從教師的講堂變?yōu)閷W生的學堂,變老師的“教”為“導”,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強化主體意識。(一)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
《大綱》修訂版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課程標準》上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語文課程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全心關注自己的教育對象,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主動學習中獲得生動、活潑、完滿的發(fā)展。從教學設計、課程教學等多方面多渠道地為學生著想,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和發(fā)展的空間,要相信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自主發(fā)展。
(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習活動不只是一種認知過程,而且又是伴隨著認知過程的情感過程。知識要通過情感這一媒介發(fā)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夠有效地強化人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誘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啟發(fā)學生將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和注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課文雖然感情真摯,但是寫作年代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差很遠,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缺乏感性認識,在感情上與作者之間很可能有一條“代溝”,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同學生一起搜集資料,講講抗美援朝的有關內容,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則要利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制作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觸“境”生情,教師再深情地導入課文,學生視聽結合。在這樣的氛圍中,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使學生很真切地體驗了中朝兩國人民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僅為學生參與學習提供了機會,而且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此外,設計精妙的導語,以及多種形式的作業(yè)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自覺進入到學習的意境中去體驗成功者的歡樂。
二、改進教學方法,突出主題地位
《大綱》修訂版要求:教師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教學方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各種需要,允許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感知、理解、欣賞和積累。為此,語文教師要摒棄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改“大鍋飯”為因人而異的“小鍋菜”,變“老師一言談”為學生“大家談”,形成“學生自教自學,老師幫解后導”的教學新模式,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從學會到會學
教是為了不教,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先學會,再運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投入到自學中去。學生的自學能力其實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必要條件,只有從小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如低年級識字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識字能力,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堅持先寫基本字,教好基本筆畫、筆順規(guī)則、間架結構和常用的偏旁。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分析識記了。有的借助表義偏旁識字法:如“看”為什么有“目”?“吃”為什么有“口”?學生都能說出原因來。有的根據(jù)熟字加偏旁來識記,如“草”看成“ ”和“早”組成,“地”是由“土”和“也”組成,有的字還有多種識記方法。如“體”,有的說是熟字加筆畫,即“休”加“一”,有的說用熟字加偏旁,“本”加“人”。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參與,真正成為課堂中的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這樣的教學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把學習的潛力充分地發(fā)掘出來。
(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發(fā)揮主體功能
《課程標準》在教學內容部分增加了“語文實踐活動”一項,把課文學習與語文實踐活動都納入語文教學之中。課內外的聯(lián)系、校內外的溝通、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僅使語文學習的天地更為廣闊,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內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加強語文實踐,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帶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到課堂,互相傳閱,并利用班隊活動課、早讀時間讓他們交流。鼓勵學生多讀書,引導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提高語文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查閱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之前,老師讓學生查閱“冬眠”的有關資料,學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或上網,或看書,或咨詢父母親戚),完成這項作業(yè),然后帶到班上交流,資源共享。學生不僅知道什么叫“冬眠”,還知道了動物為什么回“冬眠”,有哪些動物“冬眠”等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了知識,拓寬了閱讀范圍。學生的主體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三、發(fā)揮評價功能,引導主體參與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判斷,進而發(fā)揮其自身的鑒定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及時的評價可以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確方向和目標,激發(fā)他們潛在的內驅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
(一)運用形成性評價,及時調控教學方向
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情況,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課程,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及時調控教學方向。
反饋是及時了解學習結果的好方法,也是給予學習結果的評價。因此,課堂教學中要積極 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反饋評價,尤其是學生相互間的評價。這樣才能保持和強化學生參與的意識。如低年級學生朗讀訓練中,要了解全班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抓住學生朗讀的反饋情況,就必須進行先訓練再評價:1、聽錄音或聽老師范讀課文;2、討論朗讀技巧和語氣;3、自由練讀并指名朗讀;4、共同評價朗讀效果;5、再練讀。如在朗讀某一段(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練讀,互相交流,指名朗讀大家評議,比一比、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讀得更好?這樣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民主的氣氛中進行反饋評價,參與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讓學生對教學方法進行評價,教學方法的效果餓,一般是由教師進行評價的,但是,許多主體意識較強學生,他們除了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還會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作出客觀的評價,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評價改進教學方法,調控教學方向,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終結性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每當學習告一階段或學期結束時,教師可根據(jù)平時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進行終結性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不斷進步。如教師平時收集學生寫話的作品,通過展示臺展示給學生看,將學生第一篇寫話與最后一篇寫話作一比較,讓學生去反思、去共同評價,找出各自的優(yōu)缺點,看到自己的進步,最后教師再進行激勵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就促使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會,主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在總結的基礎上,同時也有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
二十一世紀的課堂應當是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引導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善于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學好語文,同時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相關文章:
2.用參與造句大全
3.在小學數(shù)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論文
4.參與的同義詞
6.教育論文淺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評課
9.團隊意識小故事
10.自我意識的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