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飯成粥文言文翻譯
《蒸飯成粥》出自《世說新語·夙惠》,講述陳太丘兒子元方、季方偷聽陳太丘和友人談話,并牢牢記住,但把蒸飯蒸成粥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蒸飯成粥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太丘問: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偷聽。炊忘著萆①,飯落釜②中" 炊何不餾③?" 元方、季方長跪曰:" 大人與客語,乃俱偷聽,炊忘著萆,飯今成糜④。" 太丘曰:" 爾頗有所識不?" 對曰:"仿佛記之。" 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⑤,言無遺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譯文
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wù)摚纪O聛硗德。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太丘問:" 為什么沒蒸飯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 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jié)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 太丘說:" 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 兄弟回答道:" 大概還記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 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
注釋
詣:到。
使:讓。
論議:這里指談?wù)撔怼?/p>
進火:燒火。
萆:蒸鍋中的竹屜。
釜:鍋。
餾:蒸飯。
糜:粥。
識:記住。
更相:互相。
易:修整。
奪:失誤、遺漏。
俱:一起
爾:然而
委:停下,丟下
拓展
出處《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guān)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yīng)對的故事。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nèi)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fēng)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三十六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慧、豪爽,這十三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2月26日),彭城郡(今江蘇銅山)人,南朝宋文學(xué)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父臨川王劉道規(guī)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
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贊其“此吾家豐城也”[1]。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xué),廣招四方文學(xué)之士,聚于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做出了巨大貢獻
人物簡介
陳太丘
即陳寔(104年-187年),字仲躬(《后漢書》誤作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鎮(zhèn)陳故村)人。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zhuǎn)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fù)除太丘長,后世稱為“陳太丘”。其子陳紀、陳諶并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與鐘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
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謚號文范先生,葬于郎城。
元方
即陳紀(129年-199年6月),字元方,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yǎng),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并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fēng)俗。遭黨錮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于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于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zhì)于祖父實。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奔o于遭黨錮后,發(fā)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shù)萬言。
季方
即陳諶,一作陳淑,字季方,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xiāng)陳故村)人。東漢官員,名臣陳寔第四子。隨同父親陳寔、長兄陳紀齊德并稱“三君”。辟為任司空掾,早早逝世。
【蒸飯成粥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范仲淹食粥文言文翻譯10-22
李漁《飯粥》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04
《左傳.成公.成公十八年》文言文及翻譯08-04
粟粥薺菜文言文翻譯注釋及主旨08-12
董行成善斷文言文翻譯03-30
磨杵成針文言文及其翻譯04-02
《左傳成公成公十四年》文言文原文和翻譯07-22
小學(xué)文言文《董行成》原文及翻譯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