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時間:2023-11-17 11:50:56 海潔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通用13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這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讓自己銘記于心。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通用13篇)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1

          拜讀完余先生的幾部詩集,余光中是個復(fù)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zhàn)和70 年代中期的鄉(xiāng)土文學(xué)論戰(zhàn)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dāng)強(qiáng)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yè)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開始認(rèn)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xiāng)愁詩,對鄉(xiāng)土文學(xué)的態(tài)度也由反對變?yōu)橛H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shù)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fēng)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fēng)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dá)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xì)膩而柔綿。在我們看慣了標(biāo)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fēng)景線,如一縷清風(fēng)拂人心田!。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dāng)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xiàn)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nèi)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jìn)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xì)節(jié),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yùn)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qiáng)烈的吸引著我。走進(jìn)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nèi)涵,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jìn)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qiáng)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yán)峻,考察中國現(xiàn)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fā)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寄托著他悠遠(yuǎn)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fēng)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蘊(yùn)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jié)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xiàn)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jìn)士,遙遠(yuǎn)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yōu)美的語言闡釋!仙嬗跉堦枏U壘中臨西風(fēng)古道,與一頁頁風(fēng)干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yuǎn)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xiàn)。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2

          當(dāng)冬天的第一絲寒風(fēng)吹起,家門口的落葉們又爭先恐后地跳起了舞?傆心敲匆粌善{(diào)皮的落葉,喜歡駐足我的窗前,久久不忍離去。風(fēng)一吹,小小的窗臺上,總會留下一抹紅的、一抹黃的,像精靈一般,點綴了我的心靈。在暖暖的冬日陽光下,我最喜歡的就是趴在那窗頭,看著那落葉在陽光中飛舞,看著那落葉奔向大地的擁抱……

          三年了,已經(jīng)三年沒回故鄉(xiāng)了。記得老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也最喜歡在冬天落葉了。她總是那么調(diào)皮地把落葉鋪滿我家的菜園,也總是那么淘氣地讓落葉鉆進(jìn)我的窗戶,飄進(jìn)我的書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愛的書簽。

          三年了,三年都在異鄉(xiāng)過年。每次過年的'時候,我總是不忍去看那窗外跳舞的落葉,總是不敢去想那遠(yuǎn)在故鄉(xiāng)的親人。好想跑進(jìn)爺爺奶奶的懷抱;好想抱抱我那個剛出生的表弟;好想站在老家的窗前,看著那漫天的落葉飛舞……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我總是那么默默地窩在屋子里,跟爸爸媽媽一起,靜靜地看著春晚。耳邊偶爾一聲“嘭,嘭”聲,提醒著我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

          日子一天一天流淌著,我也悠閑地游淌在《余光中詩集》中。突然一篇《鄉(xiāng)愁》引起我的注意。鄉(xiāng)愁?余光中先生,這位可敬的老人也有鄉(xiāng)愁嗎?他的鄉(xiāng)愁又會是什么呢?

          “寶貝,寒假回老家!”正當(dāng)我出神地想著時,媽媽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喜悅像快樂的小鳥,讓快樂的我飛向了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我都緊張得不敢入睡。爺爺奶奶在家還好嗎?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到底長什么樣呢?我家的新房到底造了怎么樣呢?我的房間是怎么樣布置的呢?家門口的那棵大樹還在嗎……

          整整十多個小時,我就那么一刻也不停地看著窗外,看著那熟悉的景物離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故鄉(xiāng)還在飄雪,太陽也偶爾在灰色云間露出來一會臉,透出點點陽光,溫暖了剛到家的我。我出神地站在家門口,凝望著周圍的一切:房子大變樣啦,好像一幢小別墅呢!哦,那棵樹還在那呢,還是那么喜歡飄落葉呢……

          “寶貝,回來啦!蹦棠谈吲d地從屋子了沖了出來,一把抱住了發(fā)呆的我。熟悉的環(huán)抱讓我的淚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沖了出來,止都止不住。

          “你呀,長這么大了,還是這么愛哭!蹦棠绦Φ貌恋袅怂劢堑臏I水,挽著我走進(jìn)了家門。屋子里的大大小小都迎了出來,只為了迎接三年沒回家的我……

          屋子是那么暖和,親人們是那么和藹,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愛,我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臺上――啊!落葉!一片一片,還是那么美。風(fēng)吹落后,它們在雪白的窗臺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故鄉(xiāng)的年是在中午,趕在了春節(jié)。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憨厚的笑,歡樂地聚在一起吃午飯。奶奶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放了一碗甜甜的湯圓,一直盯著我們喝掉才放心。我們總是笑著說奶奶那個老頑固,但是還是美滋滋地喝了個底朝天……

          不知不覺就過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擁擠的火車,眼淚不自覺地滑了下來。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葉又隨風(fēng)落下,像是為我送別?粗疖嚌u漸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的天空,我不禁又想到了《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飄落的樹葉,

          而我是行走在那葉脈上的求學(xué)者,

          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那么遙不可及。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過的日歷,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著的歲月中,

          回眸中,卻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那么近在咫尺。

          鄉(xiāng)愁,

          是那承載著滿滿愛的一艘船,

          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但是,

          中間緊緊連接著,

          是那暖暖的關(guān)愛。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3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余光中”,當(dāng)代著名詩人伍立楊用這句詩贊揚(yáng)了臺灣桂冠詩人余光中。余光中的詩歌,如璀璨的珍珠,晶瑩透亮;如山間的清泉,那般純凈;又如動聽的音樂,悠遠(yuǎn)遼闊。他的詩歌中那蕩氣回腸的文字,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余光中的詩集,都滲透著濃濃的情――對祖國的熱愛與思念。正如《鄉(xiāng)愁》中的最后一段: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表達(dá)了詩人對祖國何等的熱愛!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對祖國無限的懷念。作者從小在祖國的懷抱中長大,就如一棵小草,在陽光下自由地生長。在1949年的一天,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祖國。此后,他十分想念祖國,祖國就如他的母親,那般慈愛?墒,大陸和臺灣之間隔一灣淺淺的海峽竟如隔難愈的'裂傷,兩岸的爭吵何時才能結(jié)束?時光飛逝,1966年的余光中遠(yuǎn)渡重洋,在異國求學(xué),飽受思鄉(xiāng)之苦,兩岸的爭吵卻仍在繼續(xù),鄉(xiāng)愁襲來,他又怎能感到快樂?而今,暖流已融化了阻隔在海峽兩岸之間的殘冰,兩岸同胞的親情在臺風(fēng)肆虐之后愈見融洽。歸來常伴這后土吧,詩人,歸來尋你的童年,覓你青蔥歲月的足跡。何不就此常住您望中的故鄉(xiāng)?看江南的山水,撫連綿的芳草,沐米南宮筆下的煙雨,聽長江以母性鼻音哼唱的搖籃曲,聞故土臘梅的馨香,話久別重逢的感慨……

          余光中對祖國由衷地?zé)釔,不但在于祖國對他的恩情,也在于祖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化之美。余光中少年時期曾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才能寫出如此優(yōu)美動聽令人陶醉的詩歌。我最喜歡《星之葬》這首詩,讀起來優(yōu)美極了。我似乎身臨其境,看見一顆在天空中急逝的流星,帶著一絲悲傷,一絲驚詫,一絲寧靜;看見唐宮中的少女“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動人場景,流螢飛來,流螢飛去,盛唐文化的奇葩至今芬芳不減。

          余光中深愛著故土的同時,還深深懷念著那片土地上他的朋友、親人,難以忘懷縈繞在親友間的縷縷溫情。故鄉(xiāng),有他兒時的游伴,童年的笑影,這數(shù)十年鄉(xiāng)思的內(nèi)容,往往在黃昏、在月夜、在燈下不期而至,像聲聲呼喚,將詩人的心一直牽系到海峽的這一頭。海峽的這一頭,有詩人童年時與他一起東望海峽的母親。行走在異鄉(xiāng)的塵埃里,鄉(xiāng)愁即便是頓足也頓不去,詩人滿心都交疊著母親與大陸。臘梅香是母親,后土是母親,祖國和臺灣也正像母子一般,臺灣睡在中國海的懷抱中,就像胎兒睡在母親的羊水里。一面是對母子親情的追撫,一面表達(dá)了對祖國赤子般的熱愛。來自祖國同胞的深情厚誼也總是讓詩人心生暖意。一次,柯靈先生送給余光中一只精巧的宜興紫砂壺,他把弄著那用江南沃土制成的茶壺,想到自己的指紋疊上陶匠的指紋,疊上雕者的手印,贈者的掌溫,就如同和13億中華兒女握手,如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看到了自己的親朋一般。那一刻,隔一道海峽只如隔幾,舉壺,便似乎與友人相對談笑,斟酌兩岸,品味今古。

          啊,美麗的祖國,您的容顏,您的文化,您的恩情,您的發(fā)展,詩人也好,每一個龍族的傳人也好,都難以忘懷。對您的依戀與熱愛,早已深深鐫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熱切涌動的血脈之中。醒,也縈懷,夢,也縈懷。在您60華誕即將到來的時刻,我要滿懷自豪地說:祖國,我愛您!滋養(yǎng)我撫育我的祖國!您的山河如此多嬌,您的文化清芬四溢,您的子民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您自豪之余,讓我再輕輕地輕輕地呼喚您:媽媽,我的可愛的黃膚色的中國。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4

          余先生回憶起當(dāng)年寫《鄉(xiāng)愁》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zhuǎn),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yīng)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shè)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yīng)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xué)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dāng)然遠(yuǎn)遠(yuǎn)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jì)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dān)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驮谶@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zāi)、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fù)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yuǎn)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5

          像喜歡王維的詩一樣,一直很喜歡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余光中的筆仿佛有一種魔法,可以將文字變成石上的清泉,松間的明月,或是空谷的幽蘭……他的文字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感,假若你在雨夜半倚軒窗,看雨打芭蕉忽地一陣箏音入耳,那便是我讀余光中的文章的感覺了。就像這一篇《聽聽那冷雨》。

          “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fēng)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fēng)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文章緊扣一個“雨”字,說雨可看、可嗅、可舔、可聽。他寫江南的.雨,寫美國的雨,寫四川的雨……雨纏纏綿綿如夢境,凄凄切切如情思。于是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如雨般飄飄搖搖彌漫在字里行間。

          文章一唱三嘆,洋洋灑灑。以第三人稱敘述,縱觀全文可知是“他”在廈門街雨巷中的思緒!八菑B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以“雨”的角度,似乎涵蓋了“他”一生滄桑事,而余光中先生內(nèi)心洶涌激蕩的情感亦濃郁地進(jìn)躍全篇。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yuǎn)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xì)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毕掠炅恕埃瑴厝岬幕颐廊藖砹,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文章中大量疊字的運用,可謂是錦上添花,給全文增色不少,生動細(xì)膩地描摹了景物的同時,悠長的鄉(xiāng)愁若隱若現(xiàn),如雨似珠。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別辟一境!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6

          應(yīng)該說,余光中在大陸出現(xiàn)不久,就凝固成了一個文化形象:攜一縷鄉(xiāng)愁,聽一襲冷雨,淺淺海水那邊的月下孤影,蒼老淚滴,說說余光中——《鄉(xiāng)愁》。啊,退回唐朝,這分明就是李白的對影三成人,杜甫的憑檻淚泗流。如果僅從這樣的文化符號上來讀余光中,顯然對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傳入大陸,也就是詩歌《鄉(xiāng)愁》,散文《聽聽那冷雨》等極有限的幾篇。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鮮明的逆旅異鄉(xiāng)的愁思永晝,故園依稀的夢魘,鄉(xiāng)愁的文化附庸,越來越像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詩歌《鄉(xiāng)愁》,卻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或譜曲,或傳誦,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詩歌的真正的質(zhì)地來比較的話,洛夫的《邊界望鄉(xiāng)》要比《鄉(xiāng)愁》高出很多,無論意境和語言。

          余光中創(chuàng)作的指稱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間”、“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左手為文,右手為詩”等,但這除了說明他的涉獵的領(lǐng)域?qū)拸V之外,和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好像關(guān)系不大。只要認(rèn)真讀過余氏的人,應(yīng)該都能領(lǐng)會。

          余光中的詩歌,除了它的主題能滿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經(jīng)典之作。像那首《鄉(xiāng)愁》就不必說了,還有《風(fēng)鈴》、《等你,在雨中》、《連環(huán)》、《算命瞎》等都只能說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幾首,像《碧潭》、《五陵少年》、《問燭》、《永遠(yuǎn),我等》等還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寶島的詩人洛夫、鄭愁予、商禽還是要遜色許多。老余的詩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太注重音韻和節(jié)奏了,這樣大概容易害義,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詞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余更適合當(dāng)一個出色的詞作家,真的那樣,臺灣的莊奴怕是要掉飯碗了。余光中還有一點和南朝的謝眺類似,就是詩中的佳句很多,而整體的效果平平,像“藍(lán)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回去夾在唐詩里/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滿月下》),“黑蟠蟠的松樹林的背后/那一截斷霞是它的簽名/從艷紅到燼紫。有效期是黃昏!保ā渡街袀髌妗罚┑鹊龋芏。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估計與老余較高的古典文學(xué)修養(yǎng)有很大的關(guān)系,從煉字到鑄境都是那樣的雅致,古風(fēng)浩蕩。

          如果這樣的古典修養(yǎng),加上西學(xué)的穿鑿,用之于散文的寫作上,必定會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認(rèn)為,余光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遠(yuǎn)遠(yuǎn)高于他的詩歌,高于他的其他“兩度”(翻譯和評論)。早期的《逍遙游》、《聽聽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鈴》、《我的四個假想敵》、《山色滿城》、《日不落家》、《何以解憂》等一些,文情揮灑,瓊思玉想,妙語天成。特別是在新世紀(jì),余氏的如掾之筆更是爐火純青,像《螢火山莊》、《思蜀》、《金陵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終結(jié)篇章。如此厚學(xué),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計能與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橋還有點可比性,但董橋過份的掉書袋,占故紙堆,顯得性情不足,舊文人的痕跡太重。董橋的學(xué)識絕對不輸老余,只是他們走的路線不同罷了。

          唯一有點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橋一類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種輕佻頹廢的文風(fēng)正在養(yǎng)成,散文也能寫得讀不懂,只知道“詩無達(dá)詁”,沒想到散文也要去詁,禍兮?福兮?

          說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說,心里有點堵。不久前,學(xué)者趙稀方一

          篇文章《揭開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壇上下開了鍋,一些無事生非的家伙開始蠢蠢欲動。文章的中揭開的,又是國人很感興趣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竟而質(zhì)疑余氏的“人格問題”。我想,不敢是誰,只要攤上了這個敏感的問題,你大概就會百口莫辯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沒有“政治問題”的思想,那終歸是歷史的問題,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政治氛圍中,誰能保證自己不陷入困境,與統(tǒng)治者同調(diào)呢?歷史的問題就留給歷史去審判吧。還是回到文學(xué)話題上來解讀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話,也不存在什么神話的破滅,給海峽游余光中一點寬容吧。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7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次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xì)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但這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dāng)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jìn)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jìn)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xì)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yīng)該承認(rèn)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lǐng)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8

          李白,字太白,詩風(fēng)飄逸浪漫,被稱為詩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一下李白,那就是“狂”,這個人狂得沒邊兒,為什么說他狂呢?我舉兩個例子。有一次,李白去拜訪渝州刺史李邕,李邕當(dāng)時極負(fù)盛名,拜訪期間,李白大談抱負(fù)理想,被李邕輕視,李白在臨別寫了首《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還有一次,李白被舉薦做官,接到告示,李白很開心,在詩《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李白自己寫的。我們再看看他的好朋友詩圣杜甫怎么評價他?杜甫在《贈李白》中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yáng)跋扈為誰雄?,而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通過李白自己的詩,以及杜甫對他的描述,大家可能對李白的“狂”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了。

          這首《尋李白》是一首自由體詩,詩人談吐?lián)]筆,幾乎每一句話,都與主題李白緊扣在一起。全詩運用了很多李白的故事傳說,比如第一段,力士脫靴,杜甫苦吟,賀知章讀李白《蜀道難》尊李白謫仙人的事情等等。欣賞全詩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這首詩歌具體賞析,百度百科有詳細(xì)講解,大家可以參考。當(dāng)然,在今后的文章里,我會專門拿一篇出來,跟大家分享,怎樣品讀詩歌。

          我節(jié)選其中最經(jīng)典的一段,與大家共享。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除了愛喝酒,還有俠客夢,他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酒放豪腸”簡單的四個字,卻表達(dá)了很多,特別是李白喝酒時那種瀟灑的千杯不醉的模樣!捌叻轴劤闪嗽鹿,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月光”體現(xiàn)了李白的浪漫主義的.“仙氣”,“劍氣”則表現(xiàn)了的李白“俠情”。一個“釀”字,一個“嘯”字,與數(shù)字的巧妙結(jié)合,極大的增加了詩句在對李白描述上的表現(xiàn)力!袄C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一句,讀來真是如長虹的氣勢,蔚為大觀,仿佛帶著讀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筆下的那個盛唐。整句詩,沒有一個字提到李白,卻又處處透著李白之氣,即使一個不怎么了解李白的人,讀這句詩,也知道,這就是李白。難怪被余秋雨老師贊為“當(dāng)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9

          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即《左手的繆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邊正攤開的,卻是1980年4月臺灣時報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書在大陸難以尋找,即使各大圖書館,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暑假去深圳,訪該市圖書館,專門找到港臺原版的書架,可憐兮兮的就那么幾本書,很讓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沒有讓人羨慕的

          深厚的文化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jì)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臺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jì)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rèn)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xué)史中的一個典故:“當(dāng)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dāng)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別扭’與‘笨拙’之意!报D―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yīng)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蹲笫值目娝肌方Y(jié)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xué)史專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贊揚(yáng)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zāi)》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guān)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xué)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cè)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zhì),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zhì)。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xiàn)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jié)構(gòu)。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fēng);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dá)到了情趣、智慧和學(xué)問的有機(jī)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當(dāng)時作者最討厭的是:“流行在文壇上的散文,不是擠眉弄眼,向繆思調(diào)情,便是嚼舌磨牙,一味貧嘴,不到1CC的思想竟兌上10加侖的文字!蹦敲,余氏到底要提倡什么樣的散文呢?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yīng)該有聲,有色,有光;應(yīng)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zhuǎn)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于字里行間的,應(yīng)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dāng)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dāng)代兩岸散文之發(fā)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能達(dá)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fēng)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jié)構(gòu),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fā)表了幾十篇后,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xué)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shù)國外語的借鑒,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盡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余光中的散文觀,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對于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一開始所倡導(dǎo)的“美文”,當(dāng)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后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xiàn)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后者。現(xiàn)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思{,皆寧可把令人不悅的真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xiàn)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丑惡,他們相信真實的丑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xué)范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yīng)更放開眼界。如果說,殷海光先生在臺灣哲學(xué)與思想界的意義在于:自命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后期人物一樣,沒有機(jī)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凄涼和橫逆的經(jīng)歷;而余光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xué)的精神,并在寂寞、凄涼和橫逆中把文學(xué)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xiàn)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rèn)為,余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rèn)為余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臺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yù)。

          當(dāng)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著啊!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10

          生命易逝,如花兒的開落,隨著時間徐徐老去。永恒,是每個人都夢想得到卻無法得到的最令人感嘆的虛無。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永恒是無限的生命、無限的時間,是時間的洪流無法沖蝕的永遠(yuǎn)。

          可到底何謂永恒?

          永恒不只是無限的生命、無限的時間,它更體現(xiàn)在對人類對社會永遠(yuǎn)的啟發(fā)與激勵上。一個人即使不在了,但他留給世界的影響卻是悠久深遠(yuǎn)的。這才是真正的永恒。

          《余光中經(jīng)典作品》中,收錄了部分余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可謂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經(jīng)得起時間的沖洗,時間緩緩地流過,如沙里淘金一般,一點點地去其糟粕,留下的是不滅的傳世經(jīng)典。余先生的文字,含蓄委婉,又不乏詼諧幽默,于一件小事之中指明一個令人深思的大道理。他的思想,多為思鄉(xiāng)、懷舊與感情?擅恳黄恼,都不只局限于狹隘的私人情感,更廣更遠(yuǎn)地又有對人類的啟迪。這些經(jīng)典,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反而會被傳誦得更遠(yuǎn);同樣,當(dāng)余光中先生某天隨著紙鶴飛向蒼穹后,他對人類的影響并不會也隨之殆盡,反而會因他在文學(xué)上的偉大造詣而永遠(yuǎn)存在人們心中。永恒,并不止停留在淺層次的表面—活著,它更在于本身的意義上。

          我國的四大名著,可謂是傳世經(jīng)典吧?它們隨著時代的反復(fù)更迭,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變得家喻戶曉。正是因為它們對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展的推動、對社會的批判與啟迪,才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而它們的作者,也因此在文學(xué)史上刻下了永恒的身影。永恒,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價值上。

          《赤壁賦》中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句話僅僅是對永恒最淺顯的認(rèn)識。蘇子在下文也亦談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便是永恒的相對性,沒有誰能永恒,也沒有誰不永恒,只要不虛度此生、浪費生命,那人生就是有意義的,便可稱為永恒。

          在《余光中經(jīng)典作品》中,有對祖國統(tǒng)一的盼望;有對近現(xiàn)代中國落后迂腐的批判;有對讀書的見解和認(rèn)識;有對自然人文的喜愛……這些無不給人以啟迪,促進(jìn)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jīng)典即永恒。

          價值即永恒。

          因為經(jīng)典,因為價值,消失的生命才得以延續(xù)下去,它延續(xù)在千千萬萬人的.心中,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雖然無法以實體實現(xiàn),但它的存在是真實的,是的的確確的永恒。

          永恒于你、于我過于遙遠(yuǎn),但我也應(yīng)該追求永恒。即使沒有經(jīng)典,也應(yīng)該有其價值。對于價值的實現(xiàn),這誰都能夠做到,一件再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它的意義上,也是有價值的。只有為社會獻(xiàn)出一份力,才能在這平凡的人生中,刻下一道永恒的痕跡。這樣,當(dāng)我老時,人們可以說:“哦,她的人生不是碌碌無為的。她的人生很有意義。”

          永恒,建立在生命的價值上,有貢獻(xiàn)、有價值的人生,才有資格記為永恒。

          有了生命的意義,永恒為萬物,萬物皆永恒。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11

          從小吟詠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蕩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qiáng)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fā)自心靈的統(tǒng)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zāi)難面前,愈加強(qiáng)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zāi)情-災(zāi)區(qū)以及受災(zāi)民眾,成為臺灣社會的焦點。臺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zāi)區(qū)做點什么?”臺胞們的捐贈救災(zāi)行動蔚然成風(fēng),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臺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wù)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么就只有兩只手!此刻臺商都動員起來,很多臺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yán)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光,輕撫著大陸同胞的心坎。

          20多位臺灣的飛行員,舍小家顧大家,紛紛主動請纓上陣,一個堅定的信念是鷹的誓言,要馳騁昨天的廢墟;匦臍饬,記錄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線。紅十字會的愛心團(tuán)隊也在第一時間來到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青銅的光輝下,在奔跑,再爭奪,這片黃土地上每個人生的權(quán)力。放飛著一只鴿子的心,帶上溫暖與祝福,去尋找那一顆顆恐懼又膽小的心,一路陪著天使來到天堂,在純凈與美麗中尋找快樂。從不放棄過自己的諾言,從不背棄過自己的信念-將愛傳播下去。在地獄邊上,中國的戰(zhàn)士不孤獨。在浸染著陰霾與紅色的世界里,有無數(shù)條黃色的絲帶瀟灑的飄揚(yáng),有著那一條條不屈的錚錚鐵骨漢子,一根根不彎的凜冽的脊梁。同一個信念,同一個誓言:希望必將與中國同在。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12

          十年前舊作,祭余光中老師

          余光中寫過一首《尋李白》: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不難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現(xiàn)代版李白的氣質(zhì)。詩不用說。他的散文寫到興處,也時不時會跳出一句“哈哈”之類的語氣詞,就好像這個人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暢談一樣。

          余光中的詩使我想起年少時嘗試寫詩的經(jīng)歷。和所有以夢為馬的同齡人一樣,那些詩尚未懂得節(jié)制,往往只是一時興起或無病呻吟,淪為情感發(fā)泄的工具。詩沒有字?jǐn)?shù)規(guī)定,不失為搪塞每周隨筆作業(yè)的最佳選項。生硬的修辭、雜糅的句式、混亂的語序,時而插一句“你難道沒見過江流水涌嗎”式的反問,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到如今,自認(rèn)為拿得出手的也僅剩下一句:

          詩是我靈魂深處的利劍劍既出非見血不止步

          雖免不了自戀的嫌疑,氣勢總歸還有的罷?上甏眠h(yuǎn),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別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學(xué),曾經(jīng)的少年意氣早不見蹤影。常常聽到抱怨,說現(xiàn)在的人際交往真是越來越功利虛偽了。不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謂一團(tuán)和氣不過是共同利益暫時營造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有時為了得到別人的認(rèn)可,我們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謂收斂本性乃是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寫詩,但我的詩已經(jīng)失去了鋒芒,出鞘的劍見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組織液。與其拔劍四顧心茫然,不如把破劍小心收好,別拿出來丟人現(xiàn)眼。我是這么想的。

          “詩人”趙麗華的所謂的'“詩”《廊坊下雪了》,只有兩句話:

          “已經(jīng)是很厚的一層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說郭沫若寫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見證的是中國現(xiàn)代詩初期的青澀,趙麗華的“梨花體”是否已經(jīng)預(yù)言了現(xiàn)代詩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這種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簡直就是在嘲笑中國三千年的詩歌歷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寫道:

          “與其在懸崖峭壁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

          現(xiàn)在看來,這倒更像在給時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廣告。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還有幾個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話,叫做“時間是檢驗愛情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時間的檢驗作用,狹義適用于愛情,廣義則適用于一切事物,詩也不例外。趙麗華所謂的“詩”讓時間檢驗的結(jié)果到底如何;僅僅憑借點擊率,趙麗華所謂的“詩”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 13

          這本散文集是余光中自選集,前大半部是游記,后半部是知性散文和小品文。就我而言,我更喜歡余光中的知性散文,以中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或一些古今舊事娓娓道來,即詼諧且識性較強(qiáng),慢慢的讀來能在這樣的散文里找到與自己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能在心靈上引起共鳴,借著余光中的博聞和廣見,也可以接間的在他的書中認(rèn)識更多的“新友”。

          或許,作者在國外居住的時間較長吧,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余光中的趣味很廣,且敘事大多都用在國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上和引用他們的名言名句上。這也許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吧,自以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文里雕刻上些國外的一些大家的名言,文里文外再引用這些國外大家的一些名句裝飾于自己的文里,這樣就會覺得高人一等,或自視學(xué)識博廣以資博識深厚吧。當(dāng)然,我并非眼界淺窄到非要把中外文化分個一清二楚,非要搞個國界文化分明,楚河漢界,中是中,西是西,中國人就得用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才算是正統(tǒng),用了西方的文化和前人的思想就是媚外,就是崇洋,就不地道。但是我總覺得如果一本文集里大部分都是引用西方前哲們的思想如何如何,那么,我想此文不旦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自己思想的厚重力量,讓人含在觜里如嚼雞肋,味淡且難以飽腹棄之還又覺不忍,畢竟書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錢所購來的。

          余中光的`游記初見一兩篇時會覺得他對景物的比擬很新鮮,很有特點,對天地萬物的識見讓人有種非常人性的生命存在,在他的筆觸下天地萬物的悲喜歡歌都是那么情趣盎然,那么風(fēng)花雪月,萬種風(fēng)情。但大半部分若都是一樣的情味,一樣的喻擬,讀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平平仄仄,千篇一律,陳陳相似的味道,再往后讀下去也就覺得愈來愈乏味了。

          這或許一成為職業(yè)寫作人,因?qū)懚鴮懀驎鴷,天天筆耕不輟,文流難免也有斷流不續(xù)時吧。從文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語句讀著別扭、拗口,如這一句,我讀了幾遍還是不順:“車在勢蟠龍蛇黛黑糾纏著皎白的山道上盤旋上升……”不知此處的“勢”是錯別字還是另有他意?明明是雪天,如上句……

        【讀余光中的詩的感悟】相關(guān)文章:

        余光中的詩02-07

        余光中的詩賞析08-01

        余光中關(guān)于母親的詩05-11

        余光中的詩等你在雨中12-23

        余光中寫給母親的詩05-12

        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賞析12-09

        余光中的現(xiàn)代詩03-21

        余光中的詩20首12-25

        仿寫鄉(xiāng)愁余光中的詩08-23

        余光中的散文詩鄉(xiāng)愁08-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