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菩薩用般若智慧,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于是,就能遠離一切顛倒執(zhí)著,更不會去造一切惡業(yè)。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脫!敢磺小,是賅括之詞,表示世間痛苦與災(zāi)難的事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用「一切」二字來賅括。「苦」,是苦惱,能逼迫身心!付颉,是災(zāi)厄,即指禍患險難。六道生死等苦是「大禍患」,而一念差錯墮落三涂就是「險難」。所言「一切苦厄」者:實不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苦(注5)!缸円住故墙缤馐フ咚艿纳溃阜侄巍故橇婪卜蛩艿纳。如果沒有生死,那就沒有一切苦厄了,F(xiàn)單就人方面來講,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更何況是三惡道呢?以下略說三苦、八苦的意義。
什么是三苦?
一、 苦苦——受有漏之身與眾苦交聚,所以名為苦,更加上天災(zāi)人禍,與一切惡劣環(huán)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
二、 壞苦——因樂事或所愛之物失去而生苦惱,所謂「樂極生悲」,如富貴子弟一旦失敗受挫,其所受之苦曰壞苦。
三、 行苦——「行」是遷變的意思,由身心環(huán)境轉(zhuǎn)變無常所生之苦,曰行苦。世間有漏之法,常不安穩(wěn)。如幼而轉(zhuǎn)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無常轉(zhuǎn)變所生之苦。
總之遇逆境的苦,受時唯苦無樂,謂之苦苦。遇順境的樂,受時樂去生悲,謂之壞苦。于不苦不樂中,受無常轉(zhuǎn)變而身心不安,為之行苦。若詳細地說:
「苦苦」是指人及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受之苦。
「壞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禪天人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墜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現(xiàn)(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三、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赌P經(jīng)》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xiàn)極受大苦,與地獄同!怪劣谏绯醵U天得離生喜樂定之樂,二禪天得定生喜樂定之樂,三禪天得離喜妙樂定之樂,四禪天得舍念清凈定之樂,此乃世間有漏禪定所感,亦有敗壞的可能,當其敗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墮落,這就是壞苦。
「行苦」乃無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厭動趣寂,無色質(zhì)之累,有空定之樂,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來說,他們依禪定力,能夠壓伏此心(六識)八萬四千大劫不動,但至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壽滿定盡之時,此心漸起,流動不息,終究墮落輪回,爾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倍于常情!正如《大智度論》所說:「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于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箵(jù)此則他們所受的苦不言而喻。雖未墮落,也不免常受行陰(七識),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古德所謂「欲界具三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么?列表如下: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獄。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鈍。
│三、病苦————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八苦┤四、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
│五、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
│六、求不得苦——事不稱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會苦——冤家會遇,如眼中釘。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煩惱,如火熾然,焚燒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諸苦皆收攝在此苦之中)。
八苦前四屬身(由身發(fā)生故),后三屬心(由心發(fā)生故),最后一苦,總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乃過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是總,總括身心諸苦而說,乃現(xiàn)在起心動作,為未來得苦之因。這么多的苦,其實都是因果牽連,相續(xù)不斷,若不了苦因,以行滅苦之法,何日方能解脫?唯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脫!此外還有三災(zāi)苦、八難苦、十苦、百苦,乃至無量諸苦,說不能盡。
然而使我們招感此一切苦厄的終究是什么原因?尋根究底——皆由一切眾生迷執(zhí)五蘊,認此幻妄身心為實我,形成我執(zhí)牢不可破,由我執(zhí)故而起貪戀取著,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若再切實地說:原因皆由不了色蘊非實,故對境貪戀,由領(lǐng)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業(yè),由業(yè)牽識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
菩薩用般若智慧,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于是,就能遠離一切顛倒執(zhí)著,更不會去造一切惡業(yè)。惡業(yè)是苦因,生死為一切苦本,今既無苦因,則生死永斷,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謂既無原因,安有結(jié)果?以菩薩能空五蘊故能度脫一切苦厄。如色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識四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后四苦。當知五蘊既空則貪瞋等之煩惱便無由生起,天怎會去妄造五逆十惡的三涂惡因?于是不但度脫人間的苦厄,則連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涂苦果都消滅了。尤其不造一切惡因,自然就沒有一切苦果,則所有天災(zāi)人禍也就自動消失了,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與此同時,我們亦要知道,到底是誰在驅(qū)使著這五蘊去造作那些苦惱和災(zāi)厄的事呢?其實主動者就是——三惑煩惱(被三惑煩惱所蔽故不能照見蘊空)。凡夫被見思煩惱所蔽,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執(zhí)」,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塵沙煩惱所蔽,于四諦、十二因緣起「偏空法執(zhí)」;權(quán)教菩薩被無明煩惱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執(zhí)」,招變易生死苦。今菩薩行深般若,觀智明了,不但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四諦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無不當下一一照見皆空。即下文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今經(jīng)僅言照見五蘊者,是文之簡略意,據(jù)理應(yīng)云「照見五蘊等」;「等」是指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智得)皆空,方與下文是「故空中無色……無智無得」互相照應(yīng)。按義凈三藏譯本,則照見五蘊下有一「等」字。唐窺基大師《心經(jīng)幽贊》,及靖邁的心《經(jīng)疏》均有一「等」字,這是很值得研究的)。
以五蘊、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則見思惑斷,度脫分段生死,四諦因緣空,而二乘之執(zhí)見亡,則塵沙惑斷;無智無得,而十方菩薩成,三世諸佛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則無明惑斷,而度脫變易生死。三惑圓斷,二死永亡,到這個時候,還有什么一切苦厄可言呢?蓋煩惱如黑暗,般若如燈燭,以燭照暗,暗無不除,般若照時,惑無不消!三惑為造業(yè)感苦之本,根本既滅,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脫無余?傊,迷時妄見諸相為實有,而起貪著為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時徹見諸法皆空,不生取著為菩薩,故無一切苦厄。
總括以上所說,「般若」能觀為智,「五蘊」所觀為境;修觀結(jié)果是空,所獲益處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約得樂方面說,度苦約離苦方面說。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整句的意思就是說,五蘊身心為一切眾生造業(yè)受苦的總根源,現(xiàn)在既然空了它,一切苦厄就不會產(chǎn)生了。故曰「度一切苦厄」。(未完待續(xù))
注釋:
注5:二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讀去聲,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壽命言,「段」指形體言。此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為輪回六道之身,各隨其業(yè)因,而壽命有分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它為分段生死。這是以有漏業(yè),由煩惱障(貪、瞋、癡等諸惑,惱亂有情身心故名煩惱;這些煩惱能障涅盤、圣道,故名障;因此稱它為煩惱障),為助緣招感三界六道正報。
《唯識了義燈》卷六曰:「分段者,分是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指五蘊體。皆隨因緣有齊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別(段),故名分段!
二、變易生死——此為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無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圣道如生。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為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的。所謂,「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yè),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真理;又因此等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為助緣所感之界外清凈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圣者的生死(詳見《勝鬘經(jīng)》)。
《三論》云:「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云變易!褂帧缎凶谟洝氛f:「圣者改變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議無漏之身,為之變易。」
總而言之,「分段」為有為生死,依有漏業(yè)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報;「變易」為無為生死,依無漏業(yè)所感,是三乘圣者所受之正報。「分段」是色身生死,「變易」是法身生死(其實法身本無生死,不過權(quán)約迷悟斷證而言。迷時如法身之死,悟時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轉(zhuǎn)生死,屬迷苦的;變易為進化生死,屬證悟的。
【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相關(guān)文章:
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譯文10-20
08-05
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全譯文10-20
淺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09-13
06-26
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06-2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論06-21
淺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06-2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淺釋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