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
在我們的學(xué)習(xí)時代,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還記得哪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1
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xué)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fù)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甭?wù)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fù)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氁猿,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fù)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nóng),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惫獠灰詾槿弧]Y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guī)讜論,挺挺大節(jié),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ü(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翻譯: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十歲時,他的父親蘇洵外出四處游學(xué),母親程氏親自教授蘇軾讀書。程氏在讀到東漢《范滂傳》時,不禁感慨嘆息。蘇軾問母親:“如果蘇軾將來做范滂(東漢人,字盂博,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那樣的人,母親是否允許呢?”程氏說:“你能夠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到二十歲的時候,蘇軾博學(xué)多識,通曉經(jīng)書和歷史,每天寫文章洋洋數(shù)千言,喜歡賈誼(漢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xué)家)、陸贄(唐代賢相之一)的文集。不久當(dāng)他讀到《莊子》的時候,感嘆說:“我以前有這樣的想法,但嘴里卻說不出來,F(xiàn)在看到這本書里寫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樣!”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當(dāng)時文章支離分裂和詭異奇怪的弊病很嚴(yán)重,歐陽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這種弊病。當(dāng)他得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這篇文章時,又驚又喜,就想評為第一,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xué)生曾鞏所作,于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但是憑借“《春秋》經(jīng)義策問”取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乙科。后來蘇軾攜書信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詩人)說:“我的文章比這個人要遜色一大截啊!”剛開始聽到歐陽修這話的人都認(rèn)為是歐陽修虛夸,并不信服。很長時間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歐陽修的話。
(蘇軾)調(diào)到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任知州。黃河在曹村這個地方?jīng)Q口,泛濫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匯集到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沒有被及時疏導(dǎo),徐州城將要被洪水沖毀,城里的富裕人家都爭著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人們出城,老百姓都動搖了,我還與誰守衛(wèi)這座城池呢?我在這里,就決不允許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將逃出城外的富人們又趕回城里。蘇軾拜訪守衛(wèi)徐州城的軍隊,叫出士兵頭目說:“黃河水將危害到徐州城,事態(tài)非常緊急,即使你們是禁軍,也要聽從我的命令為我效力!笔勘^目說:“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們都是小人,理應(yīng)為您效命。”于是帶領(lǐng)手下人拿著畚鍤等走出軍營,修筑起東南長堤。雨日夜不停,城墻僅有三版沒有淹沒到洪水里。蘇軾在城墻上過夜,路過家門時也沒有進去。他讓各級官員分別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當(dāng)初,宋太祖時實行差役制度,時間長了,產(chǎn)生了弊病。王安石擔(dān)任宋神宗的宰相時改為免役制。司馬光擔(dān)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處,不知道它的`好處,想要恢復(fù)差役制。蘇軾說:“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處是官吏聚斂民財,錢財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鬧錢荒。差役的害處是百姓長時間服役,不能專心全力在農(nóng)事上,此時那些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機做一些不法的事情。這兩種害處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彼抉R光并不認(rèn)為蘇軾說得正確。蘇軾又在政事堂陳述自己的觀點,司馬光很憤怒。蘇軾說:“當(dāng)年宰相韓魏公(指韓琦,是宋朝時輔佐過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責(zé)陜西省的義勇軍,您當(dāng)時是諫官,努力和他爭執(zhí),韓公不高興了,您也不顧。蘇軾以前聽您詳細(xì)說過這件事,難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許我蘇軾把話說完嗎?”司馬光聽完笑了起來。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去世,享年66歲。
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學(xué)習(xí)文章,后來得力于天賦。即使是嬉笑怒罵的言語,也都能寫成文章誦讀。他的文章博大豐富,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從文章產(chǎn)生以來,(這種情況)大概也是很少見的。
蘇軾自從成為舉人到后來出入皇帝身邊做侍從,都一定是以愛戴君王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論,正直無畏的節(jié)操,都遠(yuǎn)遠(yuǎn)在眾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擠,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職。
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2
作品原文
方山子傳
方山子,光、黃2間隱人3也。少時慕朱家、郭解4為人,閭里5之俠6皆宗之7。稍壯,折節(jié)8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9,然終不遇。晚乃遁10于光、黃間,曰岐亭11。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12而高,曰:“此豈13古方山冠14之遺象15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16。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17,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18,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19好劍20,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21,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22獨出,一發(fā)得之23。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24,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5,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26,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27,往往佯狂28垢污29,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30見之歟?
詞句注釋
1、方山子:即陳慥,字季常。
2、光、黃:光州、黃州,兩州連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縣。
3、隱人:隱士。
4、朱家、郭解:西漢時著名游俠,見《史記·游俠列傳》。
5、閭里:鄉(xiāng)里。
6、俠:俠義之士。
7、宗之:崇拜他,以他為首。宗,尊奉。
8、折節(jié):改變原來的志趣和行為!逗鬂h書·段颎傳》:“颎少便習(xí)弓馬······長乃折節(jié)好古學(xué)!
9、“馳騁”句:在當(dāng)代施展才學(xué)抱負(fù)。
10、遁:遁世隱居。
11、岐亭:宋時黃州的鎮(zhèn)名,在今湖北麻城縣西南。
12、屋:帽頂。
13、豈:其意為“(這)難道不是······”。
14、方山冠:唐宋時隱士戴的帽子。
15、遺象:猶遺制。
16、“余謫居”三句:蘇軾《岐亭五首敘》:“元豐三年正月,余始謫黃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余故人陳恤季常也。為留五日,斌詩一篇而去。”謫,降職。
17、矍(jué)然:驚訝睜眼相視貌。
18、“環(huán)堵”一句: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huán)堵縈然,不蔽風(fēng)日”成句,謂室內(nèi)空無所有。
19、使酒:喝醉酒后愛發(fā)脾氣,任性而行。
20、好劍:好擺弄刀劍一類武器。
21、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蘇軾任風(fēng)翔府簽判,時陳糙之父陳希亮知鳳翔府。蘇軾這時始與陳糙相識訂交。岐山,指鳳翔。鳳翔有岐山。
22、怒馬:憤怒地鞭馬獨自沖出去。
23、“一發(fā)”一句:一箭射中它。
24、“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氣度。精悍,精明強干。
25、“然方山子”二句:蘇軾《陳公弼傳》:陳希亮(公弼)“當(dāng)蔭補子弟,輒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笔烙袆组y:世代有功勛,屬世襲門閥。
26、窮山中:荒僻的山中!按素M”一句:難道沒有獨特的造詣修養(yǎng)能夠作到這一點嗎?
27、異人:指特立獨行的隱淪之士。
28、佯狂:裝瘋。
29、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們認(rèn)為是德行上的垢污。
30、儻:或者。
原文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
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歟?
白話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品行,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dāng)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在山里來往,沒有人認(rèn)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在這里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回答,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奴仆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叵肫鸱缴阶幽贻p的時候,是酗酒任性,喜歡使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的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韁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wù)撈鹩帽兰肮沤癯蓴≈,自認(rèn)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xiàn),這怎么會是一位隱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理應(yīng)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場,到現(xiàn)在已得聲名顯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不去享用,偏偏要來到窮僻的山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異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創(chuàng)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出仕,任風(fēng)翔簽判。嘉佑八年(1063年)陳慥之父陳希亮來任府尹。陳希亮素以威嚴(yán)著稱,僚屬和他見面多不敢仰視,而蘇軾年少氣盛,常與爭議,甚至形于顏色。這年,蘇軾和陳慥初遇,二人一見如故,抒懷言志,頗為投合。自鳳翔返京后,蘇軾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經(jīng)烏臺詩案的文字之獄,貶往黃州;陳慥也父死無祿,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隱于異鄉(xiāng)。元豐三年(1080年),陳慥聽說蘇軾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過往頻繁。據(jù)蘇軾自己統(tǒng)計,在黃州四年,他“三往見季常,季常七來見余,蓋相從百余日也”(詳《岐亭五首》)。兩人情至深,故蘇軾于元豐四年(1081年)寫下了這篇散文。
作品鑒賞
蘇軾打破傳記文學(xué)的寫作常規(guī),在《方山子傳》一文中,改變介紹人物姓氏、籍貫、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鋪直敘式的寫作手法,而著力選取人物活動的幾組有價值的特寫鏡頭,幾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生活側(cè)而,一經(jīng)作者維妙維肖地刻畫描摹,一個形象豐滿生動,見心靈,見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現(xiàn)出來了。擷取典型事例刻畫人物,是說易行難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選擇,要求既要生動感人。又要能有力地表現(xiàn)主題。其次,典型事例的選擇還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業(yè)績,處理不當(dāng),就會導(dǎo)致文章寫作失敗。再次,占來為人立傳。被立傳人多已作古,總括一生之事通盤考慮去寫較有選抒余地。而蘇軾筆下的方山子。人還健在,如何把握運筆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難點,然而,這些在常人看來難于克服的困難,蘇軾卻應(yīng)對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練之筆,匠心獨運,結(jié)撰出了這篇妙文。全文分四段進行敘述,層層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顯得突如其來。而且立刻會生出兩個疑問: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稱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黃間隱人”,他歸隱的原因是何。兩個問題很具吸引力。緊接著,文章以簡沽的語言,概要地介紹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層加以敘述,第一層,方山子年少時尚俠義,深為鄰里推重;第二層,棄俠義而學(xué)文,欲用此有為子當(dāng)世,但以“終不遇”而告終!敖K不遇”三字在這里有深刻的內(nèi)涵。方山子自少年開始,就心懷大志,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面對北宋政權(quán)積貧積弱,邊戰(zhàn)屢敗,武備不興的殘破局面。方山子優(yōu)心加焚,認(rèn)為國家急需武人,因而練武行俠,團結(jié)鄰里之人,希圖將來有為護邊事,結(jié)果愿望落空。當(dāng)時的北宋統(tǒng)治者重文輕武,唯讀書求仕,才可有所作為。方山子無奈,只得改弦更張,棄武學(xué)文。然而學(xué)成之后,依然于事無補。這位文武兼?zhèn),心懷滿腔熱忱.立志為國分優(yōu)的愛國者,宋統(tǒng)治者卻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終不遇”三字,飽含著方山子幾多甜敗苦辣,可謂一言難盡;第三層,方山子苦斗一番,迎來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對世道黑暗充滿了厭煩和不展一顧的輕蔑,遂“遁于光、黃間”之岐亭;第四層,對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決心不再過問世事,專求佛事和清靜,日日以步代車代馬。身著百姓衣,往來于山中;第五層,方山子之謎終于揭開。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們議論說“此豈方山冠之遺像乎?”,所以方山于得“方山”之名。這一段層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層出不窮。
第二段,蘇軾謫官黃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來方山于是作者的舊識,真名陳慥,字季長。老友異地相選,白然各道所以。當(dāng)方山子得知蘇軾今日境況時,“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個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謂妙筆生輝,韻味無窮。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終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對方山子形象生動的描摹,更深一層地揭示出方山子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痛苦集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對宋統(tǒng)治者極為不滿和完全喪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厭世的結(jié)果。這是抗議和憤怒的混和體!按稹倍谎噪y盡,“不答”則“此時無聲勝有聲”,兩相比較,顯然后者的藝術(shù)效果更高一籌。著到蘇軾請官的下場,方山子慶幸自己遠(yuǎn)高塵世,隱遺不仕。因而“仰而笑”。轉(zhuǎn)瞬間即從年青時不得志的痛苦回憶中解脫出來,化優(yōu)為喜。見到方山子家“環(huán)堵蕭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極大地觸動了作者隱陳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羨慕方山子這種與世幾近隔絕的清苦生活。所謂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實況,面是作者與方山子產(chǎn)生共鳴所致。
蘇軾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與昔日的方山子判若兩人,在強烈的對比中,很白然地會勾起他對方山子的回憶,于是文章進人第三段。蘇軾在閘述方山子“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之后,著意刻畫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氣概。以反敘的手法,精擇了十九年前,親眼所見,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如以證明:方山子精于騎射,武藝高強。一次游獵西山時,“鵲起于前,使騎逐面射之,不獲”,此時,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神態(tài)何等豪縱,這是一個特寫鏡頭,以“不獲”對比得之,表現(xiàn)了方山子“氣蓋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與蘇軾馬上論兵及古今成敗得失,且“自謂一世豪士”,氣宇軒昂,這是第二個特寫鏡頭,通過這兩個鏡頭,方山子那神形兼?zhèn)洌ㄕ娓腥说男蜗蟊阏孤队诔鰜,栩栩欲活,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報國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淪于窮鄉(xiāng)僻壤,終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蘇軾與方山子的際遇同等,兩人同屬“不遇”,所以蘇軾文中通過這些實例的強烈對比,充分表現(xiàn)了對宋統(tǒng)治者的極端不滿和怨恨,雖未直言,但字里行間飽含其意。
第四段,蘇軾通過談方山子家世,解開了疑問,方山子遠(yuǎn)離塵世,并非因為窮得無以為生或不得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佟,且“園宅壯麗,與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卻完全摒棄了這些榮華富貴,捐棄功名利祿,決然遠(yuǎn)離塵囂,遙跡山林,自愿過起艱苦的隱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對北宋政權(quán)極度不滿和喪失了信心。蘇軾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發(fā)泄對宋朝廷的憤怒,作者通篇無一宇一句憤懣之語,可字字句句都凝聚著蘇軾對統(tǒng)治者的痛斥。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xué)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xué)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蘇軾傳文言文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10-30
蘇軾傳文言文翻譯08-04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07-20
蘇軾《書孟德傳后》原文及翻譯07-10
《新唐書韓愈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6-07
《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6-05
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9-28
浣溪沙蘇軾原文及翻譯06-05
蘇軾抗洪原文及翻譯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