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文《離騷》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課文離騷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征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系;
4.背誦全詩。
教學時數(shù):3-4課時,視班級情況靈活處理。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边@首民歌唱的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到那一天,我國城鄉(xiāng),特別是南方廣大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插艾、掛蒲兩種野草,吃粽子,到江邊湖畔看龍舟競賽,來紀念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屈原,他已經(jīng)成為我們中華文化一個符號,一座不論隔著多么遠的時代依然能讓我們看到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離騷》,走進這個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與人格魅力。
二、說屈原:我所認識的屈原
1、 學生發(fā)言,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適當補充相關資料。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貴族,又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好,對時代風云變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長口才,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注目的風云人物。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小結(jié):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騷” !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是詩人中的詩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今天,王者歸來。讓我們一起伸出虔誠而尊敬的雙手去觸摸一顆高潔而偉大的靈魂。,去聆聽一段屈子真情的告白。
三、讀《離騷》
1、聽范讀: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2、教師帶讀:讓學生輕聲跟讀,“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交替讀:教師讀上半句,學生讀下半句
4、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朗讀提示: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四、說《離騷》
1、朗讀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顯著特點?(兮字特別多,幾乎每句都有;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
2、屈原創(chuàng)作的這種詩體叫楚辭體或叫騷體,兮就是一個標志。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于戰(zhàn)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tǒng)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后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
朗讀、比較:大聲朗讀,去掉兮后再讀一遍,看效果有何不同。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提示:“兮”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它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兮確乎是詩歌的核心與原動力”。
3、再齊讀全文?看情況
4、“離騷”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峨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是詩人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本文為節(jié)選。
五、研讀第一自然段:
(一)梳理探究
1、字詞梳理
2、內(nèi)容梳理:閱讀并說說屈原憂愁的原因是什么?
為國家:民生多艱,國運艱難
為君主:賢愚不分,聽信群小
為群臣:妒忌賢才,造謠中傷
根源:屈原的“美政”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美政:“舉賢授能”,反對世襲;用人為賢,反對用人為親!膳c商鞅變法比較談。商鞅幸運地遇到了一個明主,屈原不幸遇到了一個昏君。)
3、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詩人如何應對?請找出詩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說說這些詩句表現(xiàn)了屈原怎樣的態(tài)度及情操?
明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xiàn)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雖然小人誣陷、君王不察,但他卻表明了自己誓死決不退縮、決不與蠅營狗茍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堅定態(tài)度。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jié)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4、小結(jié)
面對皇帝昏庸,小人離間,奸佞當?shù)赖煤诎惮F(xiàn)實,痛苦而執(zhí)著的詩人雖誓死不妥協(xié),但將怎樣重新尋求人生的定位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繼續(xù)探討。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第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離通“罹”,遭遇;騷:憂愁。
百姓:民生多艱,國運艱難
皇帝:賢愚不分,聽信群小
群臣:妒忌賢才,造謠中傷
根源:美政
態(tài)度:誓死捍衛(wèi)理想、決不同流合污
第二課時
七、研讀第二段
1、朗讀(帶讀、交替讀、齊讀)
2、上節(jié)課我們研讀了第一自然段,在這一段中,詩人敘述了自己遭排擠而憂憤的原因,一方面因為君王昏庸,聽信群小,一方面因為群臣嫉妒賢才,對他造謠中傷,而造成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屈原推行“美政”思想,極大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屈原一心為國家的前途考慮,群臣卻只顧眼前的利益,更可恨者,楚懷王昏庸淺薄,禁不起群小的挑撥,不但沒有采納他的主張,反而疏遠了他。對此,屈原一方面抒寫了自己的滿心憂憤之情,這種憂憤,是由國家前途晦暗不明而引起的憂憤,而非個人情緒的憂憤。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決絕的態(tài)度,即誓死捍衛(wèi)理想、決不同流合污的立場。然而,現(xiàn)實無法改變,理想無法實現(xiàn),苦悶的詩人如何去尋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請用課文原句回答。(隱退修身:“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3、介紹孔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補充:但是,對于一個心憂天下,心系黎民的愛國者來說,要退隱從此不問天下事,談何容易?思考:“延佇”“步”“止息”等詞寫出詩人怎樣的內(nèi)心活動?從中看出怎樣的詩人形象?
——內(nèi)心苦苦掙扎。猶豫、彷徨、苦苦思索。(可與《歸去來兮辭》中“舟遙遙以清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的輕快、急切比較。
4、但無奈的詩人還是決定退隱了。退下來之后,他決定做什么事情呢?
——修吾初服。他要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他要戴著高高的帽子,佩戴長長的佩帶和繽紛多彩的服飾,讓自己芳菲菲其彌章。一句話,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既漂亮且芬芳。這難道就是詩人的追求嗎?就是孔子所說的“獨善其身”嗎?你怎么看?
——這些詩句使抒情主人公幻化為一個美人。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尤其香草修飾自己,她既美麗又芬芳,因為美麗,她遭人嫉妒,遭到排斥和貶黜。但她卻表明了自己愛美、為了美,“雖體解吾猶未變”的心志。這是《離騷》首創(chuàng)的“香草美人”意象。
5、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在楚辭中頻繁出現(xiàn),是具有騷體詩特色的一種比興手法。
美人:①比喻賢明的君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又如《赤壁賦》中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诒扔髻t臣(或自喻)如課文中美麗芬芳的女子。
③美好的理想
香草:高潔的品德和人格。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傊峨x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開創(chuàng)的,但它與《詩經(jīng)》是有淵源的。它其實是一種比興手法。
屈原將他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jié)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yǎng) 。試找出相關例子。
板書設計:
蕙纕、攬茝 比喻 品行高潔
蛾眉 比喻 美德
退將復修吾初服 比喻 隱退修身
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長余佩、佩繽紛 比喻 修養(yǎng)品德
芳菲菲 比喻 品德更加高潔
小結(jié);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6、無奈的詩人最終選擇了退隱修身,這是否就是一種妥協(xié),是否意味著他講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
——“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這幾句詩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fā),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xiàn)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八、探究擴展
1、學完《離騷》,你對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認識呢?
參考: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并不能背離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shù)人對抗,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獨立思考、忠于自身認識的權利。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后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首先,屈原這個形象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薄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焙芏嗲漠嬒窦词共粚懮稀扒倍,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jù)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guī)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tǒng)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2、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nèi)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xiàn),他的高潔的節(jié)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jié),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九、總結(jié)(僅供參考)
1、屈原已離開世界兩千多年,但他那種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余秋雨說,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2、聽朗讀錄音或齊讀
《歸來吧,舞動的靈魂》
穿過歲月的河流,還有什么痕跡不被淹沒?還有什么東西能夠沉淀?不同時間,已經(jīng)沒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見了往日的寧靜。
自從那個載著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飄蕩,游走。
屈原不僅是三峽的第一才子,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滿腔忠誠的愛國先驅(qū),當美政思想懸在高崖,“舉賢授能”倡導不復存在,大統(tǒng)一理想成為夢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興邦,一個高潔的靈魂在充斥妒忌和詆毀的混濁中越來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個朝代的失敗,是一個國家的悲哀,一部《天問》怎抵那頑固的銅墻鐵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沒有放棄令人無限悲傷的楚國土地,而當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徹心扉的絕望。報國無門,千悲萬嘆,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從容地走向汨羅江, 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執(zhí)著而堅定的腳步,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向洶涌的大江,讓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煩惱和污濁,讓靈魂在激蕩中升騰。那是怎樣的心痛和悲壯!也許他知道,汨羅江才是他永遠的港灣和歸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熱血一同匯入他的血管,從此,他的血脈奔涌不息,汨羅江水更加清澈而有靈性。
汨羅江收容了一個忠貞而高尚的靈魂,它相信,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會忠于自己的驚爆和息寧,會美奐江上所有的風景。于是,兩千年來,汨羅江努力平息巨浪,讓那個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xiāng)秭(zi3)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墻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jīng)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為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節(jié)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托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jié)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粽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著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圣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歲月河流漂走了,而《離騷》、《九歌》等光輝詩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留在中華燦爛的史冊上
歸來吧,痛失的記憶,歸來吧,舞動的靈魂!
十、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lián)、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請學生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
附:
相關資料:
1、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貴族,又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好,對時代風云變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長口才,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注目的風云人物。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課文為節(jié)選)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xiàn)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jié)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yǎng)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xiàn)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chǎn)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jīng)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xiàn)力。
3、秭歸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xiāng),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秭歸”。
【課文離騷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離騷 課文07-29
《離騷》課文09-12
《離騷》課文節(jié)選教學案07-14
語文課文《離騷》教學設計(通用13篇)07-27
離騷教學設計10-30
《離騷》的教學設計05-19
離騷 教學設計08-03
《離騷》教學設計07-14
《離騷》教學設計10-14
離騷課文翻譯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