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歸園田居》備課資料

        時間:2023-04-20 09:39:53 歸園田居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歸園田居》備課資料

          陶淵明

        《歸園田居》備課資料

          人物生平

          陶淵明(365—427),東晉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jié)先生。后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后世評價

          陶淵明-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他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chuàng)了 田園文學(xué)這一文學(xué)潮流。他的詩文充滿了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fēng)范和對生活簡樸的 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深受其影響。 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xué)的都學(xué)過他的《桃花源記》,很多人會隨口念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老師還會給我們講他“不為五斗米折 腰”的故事。然而要進一步對他說些什么,恐怕就有點困難了。一個人之所以成為 那樣的人,總得有很多因素的影響造成。若要更進一步了解這位隱逸詩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讀他的詩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時更名為潛。謚號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人——就是現(xiàn)在的江 西九江。曾祖陶侃做過晉朝的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但在陶 淵明的少年時代,家族的顯赫已經(jīng)成為歷史。有時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現(xiàn)危機。陶 淵明年輕時徘徊于仕與隱之間。在那個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謂 學(xué)而優(yōu)則仕。然而看樣子陶淵明是不大喜歡做官的。二十九歲那年,他做過江州祭 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職”辭職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隱居,直到中年后迫 于生計又一度出門任職。當他在做彭澤令的時候,他因不想“束帶”去見督郵,說 了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然后又辭官歸隱了。這一次是真正地歸 隱田園,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從他的事跡可以看出他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歸田園居》中 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這樣的人讓他去做官 ,每天逢場作戲官場酬,定是難受得很。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之 后,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開了。從他的詩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的精神 世界邁向了另一個層次: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隨 口念來,讓人心向往之。

          東晉是亂世之末,又是佛教風(fēng)行、崇尚名士風(fēng)度的時代,因此,才會造就出陶淵明 這樣超越世俗的田園詩人。唐以來的許多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 陸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淵明的,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人生態(tài)度上也深受其影響。陶淵明的 詩文代表了關(guān)于“人的覺醒”,也就是說,人不光要有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當我們再次念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的時候,便感到了一 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舒展。

          陶淵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yǎng),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fēng)。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xué)者以《莊》《老》為宗而《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xué)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xué)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思遠”(《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奪東晉政權(quán)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fēng)于規(guī)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fā)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quán)。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xiāng)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太守劉裕聯(lián)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起兵討桓平叛;感鴶∥髯,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qū)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xiàn)了他對奪者撫爭的意愿。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fēng)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xiàn)象。經(jīng)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yù)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nèi)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fēng)俗頓改“。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chǎn)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yīng)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lǐng)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xiàn)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經(jīng)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zhuǎn)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jié)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guān)。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zāi)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nóng)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回車)誠可學(xué),違已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nóng)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jīng)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xù)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xiāng)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jié)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詩詞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tài)或指責(zé)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xiàn)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xiàn)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diào)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妒鼍啤芳匆员扔魇址[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權(quán)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權(quán)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jīng)》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xiàn)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fā)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梢娫娙藘(nèi)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蹲x山海經(jīng)》13首借吟詠《山海經(jīng)》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nèi)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wèi)、刑天的“猛志固常在” 來抒發(fā)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jié)操;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文學(xu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nóng)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豪邁宣言,陶淵明以詩心慧眼來透視生活,用生花妙筆來點化景物,通過無拘無束的鄉(xiāng)間生活的再現(xiàn)和云淡風(fēng)清、明凈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也反映出詩人厭惡官場、遠離世俗的孤傲之態(tài)。人們談?wù)摗稓w去來兮辭》習(xí)慣于稱道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而忽視了潛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生悲涼。我在研讀文本時,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在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fā)人們聯(lián)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揣、品味這些詞句的深層內(nèi)涵,我覺得,《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下面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對此稍作分。

          (一)、心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詩人歸隱的原因和決心。陶淵明是晉安帝義熙元年歸隱的。關(guān)于歸隱的原因,《宋書•陶潛傳》說是“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這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陶淵明自己說的,則與此略有不同。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 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在親友勸告下,“脫然有懷”,入于仕途,求得彭澤縣令一職。但未過多久,便“眷然有歸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斂裳宵逝”。恰恰這時,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職”,寫了這篇《歸去來兮辭》。不管是他傳還是自序,都不難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真正原因是“心為形役”,即心志被形體役使,做了許多違心悖情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卻不能做,不想做的卻又不能不做。結(jié)合《宋書》和小序來分,“心為形役”含義有二:一是詩人為口腹之計,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籬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視,深感屈辱和厭倦。二是詩人質(zhì)性自然,與俗相違,矯厲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違心違己,在詩人看來是玷污心性,扭曲靈魂,因而深感慚愧,惆悵悲傷。一旦醒悟,便覺得“往者不可諫”而“來者猶可追”;覺得“迷途未遠”,“今是而昨非”,因而決計棄官歸田。這中間固然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慶幸,更有陷身官場、鑄成大錯的沉痛。大夢初醒、了然徹悟的“歸田”宣言中更有痛徹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責(zé)自悔。

          (二)、居家涉園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寫自己想象中的歸途情景和歸隱后閑適自在的家園生活,這中間,有“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焦急迫切,也有終于沖破“塵網(wǎng)”、掙脫“樊籬”的歡欣鼓舞;有久別重逢、安享天倫的歡暢喜悅,也有閑庭信步、觸目成趣的寧靜安逸;有飲酒寄傲、與世隔絕的孤高自許,也有策杖流憩、矯首遐觀的自然情趣。總之,一句話,寧靜淡泊的日常生活,溫樸實的家鄉(xiāng)親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令詩人留連忘返,沉醉不醒。我們品讀文章,也會感同身受,靈犀相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自然段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刺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詞句,逼人沉思,耐人尋味。“云無心以出,鳥倦飛而知還。”寫藍天白云,高蹈塵外,任意東西,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無心”喻指白云飄浮不定,了無心機,自自然然,順順當當。寫山林飛鳥,朝出暮歸,遠近覓食,行于當行,止于所止。“厭倦”暗示飛鳥奔波勞碌,歸林投巢,安于靜謐,自得其樂。無論是白云還是歸鳥,它們都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逍遙閑適,生意盎然,這實際上反襯出詩人淪落塵網(wǎng),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絆的不自由不自在,這份扭曲心靈,壓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覺察罷了。詩人在另一首詩《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中寫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也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景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寫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寫蒼松兀立,孤獨無靠,更隱喻詩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一個人孤獨到象李白看山一樣,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其內(nèi)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謂“知音世所稀,撫松獨徘徊”啊!“引壺觴以自酌”流露出詩人自酌自斟,無以為伴的孤獨和苦悶。“倚南窗以寄傲”頗有幾分出塵傲世,孤憤不平之意。“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更是直截了當?shù)亟沂境鲈娙伺c世隔絕,獨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這些文句,貌似逍遙閑談,實則憂憤滿懷,我們讀到了陶淵明隱隱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憂。文章第三段描寫陶淵明的田園之樂?v讀詩文,我們不難體會詩人身體力行、躬耕隴畝的舒心愜意,游山玩水、搜奇覽勝的幽雅閑適和琴書相伴、情話相談的融洽歡快,不過,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文字全是“歡樂其表,憂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說詩人的交往對象。親戚農(nóng)人,詩人可以和他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談天說地,家長里短,有遠離官場的淡泊,有共享親情的溫,可是,詩人心性高潔,與世相違,風(fēng)流雅致、高標獨步,這遠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認同的,和樂歡悅的交談之中飽含世無知音的隱憂。文中“樂琴書以消憂”無疑又暗示了一點,只有詩書琴韻才可以寓情傳志,消悉解憂,而一般的“親戚”、“農(nóng)人”則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說詩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車,或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徑丘。”孤舟獨往,自娛自樂,有時探尋幽深曲折的溝壑,有時越崎嶇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觀,人跡罕至,詩人情有獨鐘,樂而忘返,這又何嘗不是景示詩人隱而不發(fā)、深藏不露的遺世情懷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詩人就是一位遺棄世人也被世人遺棄的山林隱士。特立獨行,遺世獨立,詩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詩人的所見所感。 “木欣欣以向榮,泉消消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看到萬物復(fù)蘇,生機勃發(fā)的景象,詩人不是歡欣鼓舞,詩性大發(fā),而是悲愁嘆老,自傷自悼,這份敏感與哀傷決不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偶爾一瀉,絕對是詩人久積于心,郁悶難展的苦痛隱憂的自然流露。一個年邁體衰、生命苦短的詩人,面對欣欣向榮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嘆,還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不難看出,詩人貌似平和歡樂的田園生活之下,其實充滿更多的世無知音的苦痛、遺世獨立的絕望和生命流逝的無奈,我們讀陶文,切不可樂而忘憂啊。

          (四)委心乘化之憤。文章第四段卒章顯志,抒發(fā)詩人委心乘化,樂天安命的情志。我們固然強化了對詩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樸歸真,守節(jié)養(yǎng)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過,強烈的感嘆和接二連三的反問又使我們分明意識到詩人去留難定、取舍難決的矛盾和苦悶。“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不委心任去留?”感嘆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強調(diào)委心任運,順其自然,其實是表達去留難定,心力不及的無奈和痛苦。“胡為乎欲何之?”否定了憂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猶豫不決,其實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難耐。“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說自己樂天安命,堅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從、取舍難定的懷疑和憂慮。 “聊”是姑且、暫時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詩人這種選擇也僅僅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呢?事實上,歸隱田園之后的陶淵明并不能夠做到真正的歸隱,因為他總有不忘塵世,感時傷懷的時候。“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寫自己醉情山水,逍遙自在,其實也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譴責(zé)和抗議,陶淵明既不想迷戀世俗以獲取功名富貴,又不屑逃脫人世去飛臨仙境,為了保持純真質(zhì)樸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尋求心靈的解脫和情感的寄托了。這些文句,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感覺到詩人否定官場,抗爭世俗的孤憤和絕決。

          綜上所述,我認為《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孤憤難平、憂樂相生的心靈之歌,有詩人返樸歸真、頤養(yǎng)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嘆;有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誤入官場、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難訴的郁悶孤寂……一句話,誠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說的“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己亥雜詩》),品讀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園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詩人的隱痛衷曲。

          存世記載

          陶淵明現(xiàn)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邕《靜情賦》而作。內(nèi)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陡惺坎挥鲑x》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nèi)容是抒發(fā)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等疏》等?偟膩碚f,陶文數(shù)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xiàn)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生命年紀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jié)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陶淵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給了他一個“靖節(jié)”的謚號。顏延之在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jié),但對他的文學(xué)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幾十年里,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tǒng),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肖統(tǒng)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短諟Y明集》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肖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xué)地位,雖得不到應(yīng)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游》中寫道:

          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在《戲贈鄭陽》中寫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酒用葛巾。

          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

          寬心應(yīng)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xiāng)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寫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空余里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

          蘇東坡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zhì)而實綺,而實腴”八個字,括陶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于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 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guān)。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現(xiàn)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為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zhì)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五適俗韻》,曾編在中學(xué)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后叫人終生難忘。什么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桃花源記》

          晉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偉大的陶淵明,他的詩文,將與日月同輝,照耀著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道路。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yǎng),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fēng)。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xué)者以《莊》《老》為宗而《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xué)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xué)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思遠”(《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奪東晉政權(quán)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fēng)于規(guī)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fā)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quán)。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xiāng)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太守劉裕聯(lián)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qū)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xiàn)了他對奪者撫爭的意愿。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fēng)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xiàn)象。經(jīng)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yù)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nèi)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fēng)俗頓改“。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chǎn)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yīng)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lǐng)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xiàn)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經(jīng)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zhuǎn)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jié)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現(xiàn)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邕《靜情賦》而作。內(nèi)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陡惺坎挥鲑x》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nèi)容是抒發(fā)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等疏》等?偟膩碚f,陶文數(shù)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xiàn)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王唯繼承了前人的傳統(tǒng),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陶淵明詩歌的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境界,也有謝靈運詩歌的細致精工的刻寫。語言清新明快,潔凈洗凝練、,是樸素平淡與典雅秀美的完美結(jié)合。而且語言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蘇詩頻用白詩意,且于陶淵明之疏仕隱居亦有同好。陶淵明的獨善型人格產(chǎn)生在政治混亂的中古,而蘇軾就是后封建社會的文化心理氛圍下的產(chǎn)物,蘇詩對于陶詩豪放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蘇對陶評價很高

          陶淵明遠離當時士大夫的門第,接近勞動的農(nóng)民,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上,在文藝形式上,都走著與當時貴族化的文壇相反的道路。他反對剝削,歌頌了勞動,并身體力行;他發(fā)揮了五言古詩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高度發(fā)展了民歌傳統(tǒng)上白描的手法;在數(shù)量上及詩歌的接觸面上都遠遠超過前代及當代的詩人;他的成就因此成為中國詩史上一個寶貴的收獲。正像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家們,都代表一個寒士階層與統(tǒng)治階級的對抗,但在這些寒士中,只有陶淵明是真正走向農(nóng)民的。這就使得陶詩在一切詩篇中,都顯得那么素樸淳厚,單純明朗。他的風(fēng)格是最富有個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自屈原以后,僅有少數(shù)詩人能以自己的品格構(gòu)成典型的形象,陶淵明正是這樣的,他因此是中國最優(yōu)秀而且偉大的詩人之一。

          陶淵明的出現(xiàn),使得沉寂了將近百年的詩壇,重又獲得生命的力量。他不僅總結(jié)了魏晉古詩,而且也啟發(fā)了宋以后的新體。他的健康的鮮明的詩句,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歌唱,就是此后詩壇所要走的道路。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可以說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鼻祖

          最后就拿與陶并世的幾位”隱士為例,建議樓主讀一下陶淵明寫《挽歌》的故事,就能明白陶之隱與尋常的沽名釣譽之舉有什么不同了。

        【《歸園田居》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歸園田居》鑒賞11-10

        《歸園田居》的賞析11-18

        歸園田居譯文06-30

        歸園田居散文06-13

        《歸園田居》的意境05-13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06-22

        《歸園田居》說課稿06-23

        歸園田居陶淵明12-22

        歸園田居的注釋06-10

        歸園田居的譯文06-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