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頌解

        時間:2020-11-27 14:19:05 佛經 我要投稿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頌解

          《華嚴經》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禮贊

          根本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余

          初二句觀無限空時,是中一切諸佛是所禮之境,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觀也。后二句我以清凈三業(yè)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禮無余,是能禮人之賢德也。如是一頌,總示普賢殊勝法門有三要點:一者般若,生佛平等觀智隨時生起;二者律儀,刻刻慧心照察三業(yè),離過清凈;三者趣定,遠離慢傲動擾,謙卑自警。此屬根本道行,亦根本之禮法也。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上慢、下劣慢、邪慢,是為七慢,禮折慢幢也。

          觀力身禮

          普賢行愿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明廣大殊勝增進之禮也。即平等智力等顯發(fā),乃至究竟廣大清凈故。威神力生起有三:一者由前根本修行之三要點所生,二者由佛菩薩加持所生,三者由定果色所生;乃至能普現一切如來前也。后之二句,明修行之次第也;蛴^一身一佛、三身三佛、七身七佛、三十五身三十五佛、百身百佛、千身千佛、乃至百千無量俱胝剎土微塵無量數身無量數佛,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廣大清凈,攝心緣境,成就深細微妙之三昧力而達心佛眾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禮

          于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尺之鏡現千里影,一室千燈光光無礙,一琉璃盛多芥子,重重無盡,各各互入,各存自體,安立恰當,同時相應在于一塵之中,如一帝珠海印,復現塵數之佛。各各佛身各處菩薩眾會之中,觀增廣細。第三句法界者,心所緣境,從小而大,從簡而繁,從略而精,一塵乃至重重無盡,往復顯映。深信諸佛充遍自心法積界,自身遍在諸佛面前,如鏡鏡影,不即不離,依智顯現,深信諸佛與自心平等如空而無盡。

          復次,此一頌,應與前頌次第合觀增修。此下贊禮,亦應攝合身禮所明、次第增修。又有大知識者,科此頌為意禮。以信解心佛等齊、遍滿圓明著心智,是無上敬禮故。

          贊嘆口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從一身口乃至剎塵,剎塵無盡,法界充滿,各各有情,一切種類,皆以如海音聲,各出無盡妙善言辭,盡其時劫,贊佛甚深功德。德量無盡,時劫無盡,殷勤贊喜之行,亦無盡也。

          復次驕慢不禮,身之災也;自贊毀人,口之大患;贊佛贊人,致大吉祥。次第成就無為功德。

          供養(yǎng)

          資糧成就之供養(yǎng)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yǎng)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yǎng)諸如來。

          此供養(yǎng)者,有三頌。今初二頌,顯事供以攝理,后之一頌,明法供養(yǎng)為最勝。事供者,斷我所愛,積集勝福資糧也。妙華鬘者,表種種波羅密內外妙行莊嚴供。伎樂者,表神通成就供。涂香者,別解脫戒、梵行成就供。眾寶傘蓋者,表八正道具足供。不為煩惱渴日之所犯故。復次,最勝莊嚴具者:歡喜樂聞,耳莊嚴;妙音說法,項莊嚴;功德名稱,瓔珞莊嚴;妙臂善施,臂上環(huán)釧莊嚴;開合妙義契理、無漏無 失,指節(jié)鬘網莊嚴;定足如意,足之莊嚴。以如是等修行成就而為供養(yǎng)故。

          復次,最勝衣者,柔和忍辱衣;最勝香者,杜多功德香;末香者,精修別解脫戒香,燒香者,宏揚戒法之香;燈燭者,般若行證之供養(yǎng)。如是等種類復多(如大經中廣說應知),皆是表示資糧答中、最勝之資糧修行成就,為供養(yǎng)也。如是供養(yǎng)之理,總有二義:一者斷我所愛,消障增福;一者厚積資糧,般若正道穩(wěn)快進行。是故廣大造修此等成行之資糧,高顯堅固如須彌山而為供品。過現諸佛、領受洽心,未來諸佛顯明大行次第。

          愿行相資勝解供

          所謂大乘之大以此入道開悟 雖觀行未深而不執(zhí)習見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廣勝圓滿次第資糧道

          悉以普賢行愿力, 普遍供養(yǎng)諸如來。

          此最勝之法供也。廣大勝解、上大乘見道之主點,深信諸佛、上迅速成道之勝因。普賢行者,即是廣大菩提圓滿道愿,亦是修行具緣強勝有大力之修行。愿行相資,見真信凈,乃一切諸佛決定成佛之殊勝資糧。我今勝解深信精修而為供養(yǎng)。依此明大義,滅我見,得次第,蒙加持,資糧道全。

          三、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煩惱為因,身語諸行為緣,惡業(yè)為果,障道受苦為報。息煩惱,精戒行,痛恥惡業(yè),自然循道無苦,修行成就亦自不難。否則趕路殺人,漏池無用。悔過心無委曲,自在如如。佛言懺悔得安樂,安樂乃進道。道者,戒定慧道、乃諸道品,能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等。

          四、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遠離無欲,好愛功德,是善根之首要,必須信念,深忍樂欲,隨喜勝進。功者,功能,亦說作用。德者,確能二利不虛。隨喜者,凡屬能作自他有益無損之功能作用(亦稱事義),莫不相與合順,內生歡喜,遠離我慢嫉妒;亦復道眼廣圓,若世間知見之所為,若根本道知見之所為,若殊勝道知見之所為,乃至究竟道知見之所為,凡屬功德事義,普皆隨喜,不嫉不妒;視他人善若己有之,平等大觀,離疑昧苦,晴空朗照,意地光明。

          五、請轉*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輪者,成就多聞之勝緣,多聞者,思修之本母也。而且*輪動轉相續(xù),發(fā)生正法光明,世間幽暗一時破除,無量人天種因獲果。生起成道修行,止惡興善,無盡因果功能,廣長普被,利樂無窮,不可以算數譬喻量知也。燈者般若,所有世間通達戒定般若之善知識,乃至從無始時至今時一切如來,普皆勸請轉大*輪。無上妙*輪胎者,普賢圓滿之大愿行也。為自多聞,他種善根,法光破暗,流演無盡,必以此入門也。

          六、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此之諸佛,并攝一切菩薩善知識登,彼一期化度事競,則現涅槃。佛般涅槃,世間大苦,黑暗無光,諸行顛倒。是故勸請久住世間,利益光照,大乘發(fā)心固應如是。若就自分以說,善知識難遇,況佛菩薩。一旦幸逢,親近應久,*輪光照,見聞熏陶,由聞決定,起正思維,次第捷實,善巧不錯,法理法行,說修成事,法隨法行,不隨自師,有進無退,所作克成。然須久久不離,功德乃生。如是等義,是加行道中最要深知勤奮而行!镀刑岬来蔚谡摗芳啊斗ㄌN足論》,言之更詳細,務必親近。

          七、回向

          所有禮贊供養(yǎng)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回向者,所有斷除驕慢之禮佛,斷除自贊毀他之贊佛,斷除貪染之供養(yǎng),斷除障道罪行之懺悔,乃至請住成就親近之德,*輪成就多聞之利,隨喜他善自照己失,各各慎微之道行,種種深厚殊妙之功德;如是等再再回觀各各所為,是否有益于眾生,合理于佛道。佛道者,即是下文之三門,亦是普賢圓滿愿行之大次第也。

          以上依雪山傳承分七支,是修一切前道加行之總要?傄咭嗫煞Q為普賢,在密部各種主伴儀則之組織,莫不攝入此七支之法要,無此則不普不賢,不成軌式。又此七支各有專修之法,所以消除違障,補充順緣,理事不缺,正修如愿成滿,行者注意。(以上前行七支競)

          復次正宗者分三,所謂常隨佛學、恒順眾生、回向佛道。以此自義成就,他義成就,回觀成就之得失,而生后來佛道之斷修作用故。今初,常隨佛學,分三,境、行、果也。

          境中分三

          一、學修總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yǎng)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此學修之總則:一、學佛者,以佛為師表;不取一切偏邪淺陋、一事一技之長為師表。二、學佛者,以普賢圓滿次第行愿法門為修行決定之法門,門門深入;不執(zhí)一門為究竟,一法為圓滿。三、學佛者,應禮贊供養(yǎng)承事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仰祈意樂圓滿而速獲加持究竟。又法供養(yǎng)者,感動諸佛之意樂,而起化身化語化境之事、更妙更速,有不可思議之加護也。

          二、快速方便

          我愿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承上諸佛意樂加持,更修自心欽佛樂法之意、而生勤奮勇敢,故能作超劫之快速。更加普聚資糧,盡三世諸佛所學而不讓,隨普賢圓滿次第之勝行而無簡無缺。是故多聞遍通三世如來已得成就之成法,三藏九分究竟方便而入道;不茍簡,不偏蔽,不自師心,不隨庸俗;以如是等義,善修意樂,日必六次,別有修行儀軌。意樂生,學必成,穩(wěn)速不退。初學者善知善能,必可速得成就大菩提也。

          最后事義分二

          一、親近諸佛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此承上隨學而來,開示求學依止之法要。一、不局一地一處,不井蛙,不蝶性。二、必隨大眾和合學習,但眾必戒德清凈。三、時常習近不離,一次不預*輪,則缺一類方便善巧。更須主者妙德莊嚴、會眾莊嚴、覺樹莊嚴。多聞學習,親近為首,近師之法,此為全備;乃至成就智通,往十方凈剎、親近菩薩賢圣究竟大覺如來、承事供養(yǎng),圓競佛果。但必從初、次第依止實在事義學行,否則但言說耳,思之思之。

          二、教化眾生

          十方所有諸眾生,愿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普利眾生一亦不舍,賢德教化次第究竟,其義云何?初則遠離世間愁憂災患惡道諸苦,乃至人天圣道涅槃常樂,乃至能得大乘普賢不思議解脫法門。云何不思議解脫法門?以利他而自獲法利,是故亦云甚深。無我為正。不說斷自煩惱而自煩惱不能存在起用。是普賢二利之妙法門也。

          行中分三

          一、愿行要點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修行為證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雖經三大阿僧祗劫,不嫌久遠,不以貪易忙亂成事,實則阿僧祗劫同等現前一念也。此第一要點。中間生死隨墮何趣,不舍普賢大愿,以此堅念持心,成就宿命種子,雖墮不退,必得普賢菩薩救拔。是第二要點。愿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得戒。大般若經說,南洲人有十六種殊勝,堪能現生證得大般若;出家受戒不犯,亦有十六種殊勝之條文也。是第三要點。凈戒者,別解脫律儀也,是迅快成佛利他之大方便也。垢、無知見聞隨喜之罪,破、已作加行之罪,穿漏、犯根本之罪。無垢、破、穿漏中,必當依師學修。僧中行持,輕命重戒。見持戒人,恭敬贊揚,承事供養(yǎng);見破戒人,不作輕視,惡心罵責。照察己身功過,實是利他無上資糧,非但自利。是第四要點也。

          二、說法利人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佛以一音說法,有情異類等解;化身、化語、化境,皆可開悟有情。然初學為人,則以口說為易。要知說法非求自顯,但欲益他。悲誠無染,學修有次,不執(zhí)己見,不隨自語,慈愿說法,通達異類。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何故須說,為報佛恩,正法久住,勝心護教,遠濟未來故。

          精密證解分二

          一、一切波羅蜜妙行成就

          勤修清凈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法究竟名波羅蜜,說六、說十、說百、乃至無量,佛自在說。大乘道圓滿行之別名也。或說到彼岸,或說度,學必勤修精進貫通諸波羅蜜也。清凈者,即是斷修無垢之般若也。(如《金剛經》,慧行法等說)如沉水寶珠,諸波羅蜜中最為上首。復次,有行無愿,渡海無方;有愿無行,數他家寶;愿行相資,決成佛道。又菩提心不忘失法,如《菩提道次第論》、及菩薩六次瑜珈等、及余專修儀軌甚多,擇宜而修為要。又此愿行連貫修行,亦即是普賢行愿之體道也。如是愿行不離,再加妙行,克成大功更穩(wěn)更速,是故后之二句必當重視,是諸功德根本之教也。此中無余滅除者,障與垢;一切成就者,種種妙行。所謂障者總有三,如《瑜珈》二十九云:一者業(yè)障,二者煩惱障,三者異熟障。言業(yè)障者,謂五無間業(yè)、及于所有故思造業(yè)、諸尤重業(yè),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yè)障。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由此煩惱,于現法中,以其種種凈法所緣不能令凈,是名煩惱障。異熟障者,謂若生處,圣道依彼不生不長,于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圣道依彼雖得生長,而與其中異熟果生,聾馬+矣愚鈍盲聾暗啞,以手代言,無有能力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垢有三種,《瑜珈》八十九云:于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為貪垢;于不應嗔所緣境事所起嗔恚,名為嗔垢,于極顯現愚癡眾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為癡垢。復次障者,屬惑、業(yè)、果、三種所起,皆名為障。垢者,皆屬于煩惱所起。障垢者,修行之斷依,能斷者是成就道果之勝緣也。復次妙行有三:所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即是遠離一切十惡行故意,名為妙行。又可欣贊行名為妙行。又感樂受果行名為妙行。善巧方便能勸勵他名為妙行。習近善人能住善趣名為妙行。又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由三因緣名為妙行。此依根本教義所說也。若依殊勝乘所說者,此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是為圓滿無上之妙行也。然于根本妙行若五學無修,而于殊勝妙行決不成就具足,是故一切妙行皆須學修乃至成就也。

          二、甚深般若證解

          于諸惑業(yè)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者,六根煩惱及二十隨、乃至見修所斷、五鈍、五利、十使,悉由三惑為主。業(yè)者,由三義故說名為業(yè):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動故,三有造作故,即是語、身、意三業(yè)也。然此中業(yè)者,謂業(yè)縛,業(yè)障。若由串習諸惡,于諸善法心不能入;又由諸惡業(yè)生諸惡趣,長夜受苦所系不得自在;或生邊地無三寶四眾處所;有發(fā)邪愿、入邪教、受邪論等,于佛正法不生敬信;如是等,皆名業(yè)縛。業(yè)障者,謂五無間重罪業(yè)障等;雖暫欲出家尚不能得,何況能獲沙門果證。魔境者,于五欲境顛倒不明,返復窒礙生諸困苦。如是等惑業(yè)魔境,若世間道、若出世道中,并皆不為所困,自在解脫。世間道解脫者,猶如蓮花不著水;出世道中解脫者,亦如日月不住空。

          果上真實利他廣行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自利學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實拔苦與樂,遍空時而無盡也。

          以上常隨佛學之總結,以下發(fā)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門,以恒順眾生為主眼。

          大乘接人之道有四

          一、對于有情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以平等意志,無我具悲,于彼有情慈喜無逆,隨順物機,布施愛語,引導進道。來日雖長,精進益他無厭。此是大乘接引對人之總道,亦是成佛始終不易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進,恒修普賢愿行諸支無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令彼增上圓滿無上菩提。

          二、對于同行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yè)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學。

          對于同一信行之佛徒道眾,不別遠視親疏,常喜集會共住,以時以處,有益合聚。如教如儀,增進德行。六合相親,動止依戒。厚人薄己,水乳無分。一切戒行愿志,互相導引。教授教誡三學,互作增益。一切愿行同修而依普賢大愿次第綱領。六和者,身、口、意、戒、見、利,六事如戒不違也。

          三、對于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愿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行人最大利益,即是善知識;最大損害,即是惡知識。此之分別遠近,為修行上道之第一步。初一日鬧錯,日日月月年年、乃至永遠不會不錯。親近之方法應當善學。普賢愿行者,是修行圓正次第支分具足之實踐究竟可靠之大方便也。雖學識至高,而不得隨行方便,終在門外,于道無關;以故須要普賢圓正知識,口說、身相,顯示多方,再再磨琢而能普賢。如是入道之首,導行必須,大道長遠,師德必備,擇師之道,經論廣說,行人善知。既得好師,和會勿離,令師歡喜,是依止法之總要也。

          四、對于如來

          愿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殿堂蘭若,定中夢境,面前觀修,他方勤見,常不離佛及諸菩薩大眾。見必承事、禮贊、廣興供養(yǎng),成就福德資糧。求佛教誡,益智除惑,快速成道。如《俱舍頌》云:「于三無數劫,各供養(yǎng)七萬。又如次供養(yǎng),五、六、七千佛。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以上教觀,成佛功德,依親近禮贊承事供養(yǎng)等、為修行功德之要點也。親近佛眾,猶如染色熏香,久成深厚利益。又須精進承法,如汲水喻。故言盡未來劫無疲厭也。

          以上對人法競,以下作事之方云何?

          大乘應事之方有二

          一、住持正法修習法藏

          愿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永永持佛教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無垢大行,而復常勤精進修習,隨時劫以無窮。謂依善士、聞法正思、隨法行道。于斷惑證真中間修行應知之法相、義相、證相,各各次第善巧,恒常精進攝持有方;以此勸勵教導,顯說正法,光揚覺道,引人趣入菩薩諸行次第。施教、自修,悉能究竟,深入無我清凈普賢之道,盡未來劫常恒如是。是大菩薩之所應作也。

          二、于苦海中成功德藏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諸有者,三有九有等,所謂欲、色、無色等類差別;有者,惑、業(yè)、苦、存在之力也;令諸世間生死相續(xù),流轉集行者也;又稱身見事、顛倒事、隨眠事、愛事、貪嗔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所攝、墮苦集者,皆名有。我愿于此三界九有之中,修習利他福智,而復成就自分功德。修福者,初之四愿;修智者,常隨佛學,內心隨喜功德,外緣請佛住世、請轉*輪,如是恒久精進不息。然能次第成就無上功德之藏者,必籍一心禪定,所以生起一切通智之根本。般若者,斷惑成佛之母,以此為因,出生利他方便,自他解脫,乃至無盡功德法藏,莫不皆依般若得成。問:何必于諸苦海中集積福智獲功德藏耶?取其策發(fā)精進成就迅速也。無盡功德藏者十:信、戒、施、聞、慚、愧、智、念、持、辯等!度A嚴經》中說。此十無盡藏是真正自利堅固之道也。非此亦不能成其利他之正行。

          大乘見道

          明見佛道大事因緣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大乘見道略分三:

          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謂見諸法實相也。

          見利他功德,我私過患。見平等行,無我正知也。

          見廣大佛剎無量諸佛,莫不恒演無上菩提道行。了佛大事因緣也。

          初句一塵者,表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也。隨舉一事一理一物有情體上、各各各各次第普觀,一一含攝盡法界乃至塵剎法界之事理而無余。次句一一剎有難思佛者,各各俗諦事上、各各普具無量覺(佛)法,難可思議其數。第三句,如是各各覺體之上,復有無量眷屬含攝之覺體。第四句,如是主伴重重之境上,一切皆作有言無言之教,同時相應具足顯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修行無上菩提正真之道,所謂大事因緣親見也

          大乘修道有四

          一、成就多聞及廣辯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此嘆修道深廣汪洋,橫遍十方諸剎如海,修速疾力故,豎通三世時劫如海,修普門遍入力故;修行親近師佛如海,普修智行力故;經歷往來國土大眾如海,修威神普覆力故;在如是各各如海境界之中,精進修行復經劫海,修行殊勝莊嚴無邊福德力故。此見修道中修行成就之淵深博大,非常人心量可測。以此觀思忻慕深勵殷勤,發(fā)大愿,立堅誓,作修行之鉤,成道之炬,亦為成就究竟之總相,非空談也。

          明四辯成就

          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此隨上文,以無盡時方國土親近剎海諸佛,所證所得,依佛四無礙辯*輪為上首,成就一切利生之大用。四句各次分別四辯:

          一、一切如來五語(真、實、如、不誑、不異)清凈,亦法無礙辯也。謂于諸法諦理所屬、名詮、自性、體相、功能、作用、因、緣、果、等,如是總別同異,數類如實,五語自在,分合無差,潔白無垢,不壞不雜,圓滿寂靜,義妙詞妙,初善中善后善,聞法者如彼親見導師,得調伏之自在加持。

          釋何故修行一言之義辯

          二、一言具足眾義。海藏奇珍雜寶,隨潮音而示現種種。旨趣因由、及旨趣中旨趣、因由之因由,明法理之所以然,教實行之究竟方便。如云何估修行?因度眾生,度生必自大覺,欲自大覺必籍聞思修行親證,聞思修必依戒定慧入,由三學道品而得親證解脫,遠離眾苦,究竟常樂我凈。復依自證解脫經歷、如教不差之知見,而令眾生得大解脫。諸佛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悉亦如是。于是法理、中間、先、后、教也說也、學也修也、見也行也、解也證也、若事若理、若顯若微、分合同異、初中后道、入住出證、境行果等,皆是如來親修自證,無病無雜,無難易行,成就必定,世出世間,見聞得利。是超世間之妙說*輪,亦名義無礙辯。

          隨諸眾生意樂,顯宗示道,施設言詞,三支五比,(三支者宗、因、喻。五比者體、相、法、業(yè)、因果。)自意樂為,折伏驕狂;不知令知,難行使行,重三再四,樂說無盡,慈心施教,利他歡喜;名辭無礙辯(多分開示隨行之道)。喻如一法之上開示初中后道。(設如答解受戒之法)舉例如下:

          說明此事此法本體如何。(出離心及授受)

          何故須要如此作為。(取得堅實無表,后日生起修行成就之作用故。)

          應具備何種因緣條件。(律無遮難,順緣具足。)

          應從何方、何處、道程次第成就。(如離俗、尋得處所、師承、親近、出家、求戒。)

          求請何處、何類、何人、如何授與。(某寺、某宗、某大德、授予比丘或沙彌等戒。

          必須了解所依之決定,時間、事、物、人、法等。(何時得戒、和尚、阿阇黎、衣具、缽等。)

          如實過去、現在、及與將來、種種是處、非處、總說、如何快易、不錯、無難、究竟所依之道。(得戒后,首先學習、依止、親近、五夏、十年、二十一種五法、次第登。)

          依上法式,隨機施教,使彼聞者,明悉前后所作,有利無利,具見勤勇,樂道歡忻,成就出離殊勝因果,名辭無礙辯。

          四·相應無礙辯者,隨彼法、義、言辭,流出各各聞說相應稱心之辯。分別有三:一與圣意相應;二與正法相應;三與聞者意樂相應。一一相應,流出同佛辯才,*輪運用,廣大無邊,如海無涯。此中妙辯,分之又七。

          一者應辯。上同佛法,深入人心。

          二者捷辯。語言迅捷,直達入衣里,法義深淵,反思無盡。

          三者峻辯。言詞銳利,高顯精微笑,轉聲輕妙,世智莫測。

          四者無謬辯。三支如量,無過具理,宗有九過,因有十四,喻有十過·三十三離。

          五者無盡辯。一字萬年,無間無息,理相百千,有科有次,開合同異,三時并顯,性空緣起,三觀 十玄,窮劫莫盡,因言遣言。

          六者義味豐厚辯。義聲如雷,清徹遠近,聞之易解,有數有事,莫不信服,次第不雷,親切樂聽。

          七者最上妙辯。超世間論,隨世間理,群機眾疑,簡言道破,開智深入,歸趣菩提。欲成就者,定力是依,念持為緣,慧為根本,正信必具。

          *輪四辯者,如來家風,諸圣諸佛成就利生悲智之大用也。應當悲心具愿,多聞善學,不愧佛子。初辯之學,重在名數諸法性相等。次則解了旨趣因由,究竟所歸,是在義辯。三者隨行方便,要從具力實修中出,勿但談空據理,必能多方演出俗諦法義事相,人情物理,五明并用。后則大機大用,輪刀入陣,捉斬自由,與奪隨意,相應功成,名相應辯。必待定、念、持法、般若為主,信乃具力,成就愿志。

          證深智力轉妙*輪

          三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之四辯屬廣般若,此顯自修甚深般若。以此為因,能成如來妙辯內藏功德,得深理趣無盡言海。理者法辯,趣者義辯,妙*輪者,后二辯。我以方便力、菩提力、成就甚深智力,普能趣入一切如來妙辯,恒轉大海*輪。

          二、成就解脫及威力有二

          一、時劫自在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前頌遍入剎土佛眾,顯廣大極多而無礙。此攝長劫為短時,十世一念,以表無盡深遠而自在。證得如是深廣圓通之念智而作佛事,亦解三阿僧祗劫修行之怖畏也。

          二、成就如幻解脫威力

          我于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我以成就三世十時為一念之智,證通一切諸佛念智。亦常入佛境界之中。佛境云何?即如幻緣起,與如空解脫,如大般若七八兩會廣明。由如幻十喻三昧及如空三三昧而入所證二諦真如,以此出生種種神變威力(十八變等),內證真如,外通神變,助成*輪度生自在之用?偯髡f法人必當趨重成就內證,為說法利生之要。不只事半而功倍焉。

          三、嚴凈諸佛國土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

          依以上多聞廣辯及如幻解脫威力之深修德用,而為佛地之清凈莊嚴。謂于三寶*輪事理之上,極深細乃至極廣大,復遍于十方三世之中各各事理之深細又深細、廣大復廣大;如是一一事理之上,而能各各相應分別、重重顯示、清凈其間之倒失、表明其間只功德、指其是處非處,如沉水珠能清濁水,顯明佛土塵剎理教*輪之種種莊嚴,是曰莊嚴佛土。若初修業(yè)者,成就大小道場、經堂蘭若、奉佛安僧、著衣持缽、身作法幢、報恩成人、孤身苦修、住持宏宣、光揚佛教、如是等類,皆名嚴凈佛剎。是學修果道之致用,亦初業(yè)人由此進道之殊勝利資糧也。

          四、親近一切如來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從今以后乃至未來世中,凡以般若智燈照世間者,次第所作,出家、苦行、降魔、成道、轉大*輪、究竟涅槃、覺悟群生之知識如來,我皆往詣彼處、親近修學、助道轉法,是降伏自內隱微之我慢、隨喜他方廣勝之功德、增益己所不能、學習彼人之方便善巧,是修道中最極重要就之大門也。

          大乘無學道有二

          內體大行十二力具足

          初自在果力八種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凈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者,事業(yè)之通力自在故。普門遍入大乘力者,種種身語教化自在力故。智行普修功德力者,方便智自在故。威神普覆大慈力者,波羅密行隨欲自在故。遍凈莊嚴勝福力者,嚴凈佛土事功自在故。無著無依智慧力者,根本智自在故。定慧方便威神力者,發(fā)起之根本自在故。普能積集菩提力者,總一切功德自在故。

          此無學道菩薩在修行道中、所成就之八大自在力;蚍Q為菩薩十力。十力者,開定慧方便為三。如是八大自在力者,必依下頌四力為因素故。

          次因道四種亦稱為體

          清凈一切善業(yè)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一切善業(yè)有三:世間十善業(yè),出世無漏戒定慧三學,利他六度四攝。如上一切,皆是菩薩二利世出世間至善應作之業(yè)。但此善業(yè)之上,勿令小有我法執(zhí)著之垢,依金剛般若法門、慧行方便等,滌除清凈之。

          復次,善業(yè)上所依附之我法習氣、清凈之方便者,在時時覺觀,慧照貪嗔邪見等諸煩惱之相;若能識相,則能依法擇滅,是慧行入道之根本法則也。

          復次,煩惱之生,多由外魔境界之力;若能降伏魔境,則惑業(yè)冰消,舉體清凈。降伏之法有二:一者覺觀,識破則無;二者明理,色空不二,當體是空。又須道品方便分別次第行之,乃堪得理應事。

          復次,普賢諸行力者,圣道圓滿次第之大方便也。由彼智見,改觀境界,故名不思議解脫。改觀境界云何?謂轉人為我,利人即利我,損人即損我;依此理論事修,轉依有力,深入忘我,成平等大觀,起大圓智照,消伏外境魔事不依常法;由此于理于事,各各妙觀無礙,所作利生成物、自在具力,十力次第現起。然必根據此四力為因、為體,尤重普賢次第之門為方便入處,所謂見行相資、勝進無難。故稱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也。

          二、外行用海八大成就

          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愿海,

          親近供養(yǎng)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內成自在之力,外現八大作用,作用深廣難測,故喻如海。以此事業(yè)功能之力,清凈莊嚴諸佛剎界。接引解脫一切眾生,為眾分別演暢諸法性相,引入修行證得甚深之道,清凈一切自證利他行上微細之垢,圓滿從初至后、依宿命隨念智通,如現了知前后所發(fā)二利勝愿、各各悉皆成就。佛以佛為師,最后大覺之際,一剎那得受十方諸佛一時灌頂加持,成就佛佛功德智能具足無缺。以報恩故,時作親近供養(yǎng)剎海諸佛,如是從初至后,各各精進深修勝行,雖經劫海,無厭不疲,亦無中止。此最后一句,更宜善憶,具足隨行。

          總結

          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

          我皆供養(yǎng)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如是總結修道之法。以諸佛各各差別最勝菩提之愿,為自修之愿道,愿道成滿,則佛道究竟,因果一如故。又諸佛各各差別愿道,此普賢大愿莫不并攝;是故修此普賢行愿、即同諸佛愿道,所證菩提、等同諸佛菩提。故稱佛佛道同,三世如來悉以普賢行愿成大覺故。故必以此義為修道之總歸。

          現前回向有三

          一、尊高智行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愿諸智行悉同彼。

          能代父母之勞,承父母之業(yè),稱為長子。普賢行愿菩薩宏宣正法、嚴凈佛土、救拔攝引萬類有情、上體佛心、下行教化、代佛宣勞,亦稱長子。對于人人慈悲、事事善巧,故稱普賢。前后學修之善能功德,皆當歸宿于此,并令滋長成就深厚。此之成就,慎愿、健行。慎愿者,殷重尊敬普賢愿道、勵力學習、以此發(fā)生圓妙之次第、而成后得勝智之用。健行者,精進穩(wěn)快無失,成就有義,而速獲修行之愿果。是皆表顯諸佛之智行,以人表德,以德成人。誰能依此修行利他,即是如來長子,引導后來,所以勉仁奮志,不自輕小之意也。

          二、自他清潔無染

          愿身口意恒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愿我與彼皆同等。

          前示尊高之智行,此顯清潔之體事。尊高不潔·則成憍慢狂蕩放逸之行,非智行也。智行者,必三業(yè)恒凈,萬行潔白,住處清凈;如是亦曰自體三業(yè)戒見清凈,乃至威儀養(yǎng)命之一切行為清凈;遠離五家,非處不入,剎土清凈。如是普賢智慧,悉是屬于律范。并非希奇巧妙,真是希奇巧妙,故稱普賢,亦稱為智慧。應當時刻回首照顧。

          三、觀摩證入之師表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愿,

          滿彼事業(yè)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尊高濟人,自體動靜清白無垢,是為普賢慧行。成就一切上下諸根有情,發(fā)起無上菩提勝心者,是文殊師利之愿。文殊愿多,然皆攝歸無上菩提。自修菩提,導引未來悉發(fā)菩提,是文殊眾愿之總相。(《千缽大教王經》中,有文殊十大愿文,正恰合現在修行之用。)此行此愿在于經論,及他遠近隨機教化,示現化身、化語、化境,有無量嘉言、勝事、奇觀,足以感發(fā)吾人身心,陶镕習氣,憤志勤勇,制伏懈怠放逸。應各隨意攝持觀摩對治,為人演說事像導入,稱為像教,止惡興善,心領無言。是故造塔、供佛、拜贊、莊嚴、稱名、念德、皆同此意。

          后時回向有四

          一、修往生資糧回向

          戒定慧不息也

          一我所修行無有量 二獲得無量諸功德

          三安住無量諸行中 四了達一切神通力

          五文殊師利勇猛智 六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往生不難,難在不具資糧。若備資糧,隨愿定生。此中分別,照頌文次第:

          一、 依戒定慧修修行,成就無量解脫大力,則不為生死煩惱而生往生障阻。

          二、 依實行六度無量利他功德之大威力,則不為一切業(yè)障所障。

          三、 安住無量諸行中者、定力也。不具定力,則臨時發(fā)起掛礙、希望、恐怖、而生障阻。

          四、 具神通力,則能預知時至,且能譴除非天、非人、倒引、羅剎等害。

          五、 文殊勇猛智者,菩提心引力也。是往生之正因 。力弱則不至,偏差則入他途。必勇必智,善修久修。

          六、 普賢行者,往生之彈射升舉力也。無此力必墮落。力弱則不至,動轉則易途,亦同前說。

          如是六大往生資糧,隨其各各種種,皆是缺一不可,亦非臨時可以急辦購買,請人幫忙亦要自己多分有力,不能一味靠人。是故最后一言說「隨彼一切常修學」者,精進無盡之意也。

          二、解脫死有成熟法身

          先說法身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愿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法身者,法界清凈功德之體也。于中分別有二:一者清凈自體,有情本具。二者依法顯證,法行為體。法云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行云何?即此五分法隨行解脫之力也。是稱根本之教。別有殊勝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之法者,即此普賢行愿之門也。然此法門亦并攝一切根本教義,是三世諸佛成佛共同游履之道,是故三世諸佛莫不稱嘆如是法門。如是根本殊勝之法,能證清凈真如無我本體。法即是身,依法成身,通曰法身。如是應當回向一切修行之善根力,而令成就普賢勝行,即是成就本體法身,解脫死有。

          次解法身之解脫

          愿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若欲命終之時盡除一切怖畏迷途、倒引顛墮、各種習氣魔業(yè)、死時障礙者,必當注重前說資糧之力、及佛勝愿撥取之力。

          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光、無量壽。亦是無量諸佛相同,各各之清凈空性法身之本體也,遍空時而無盡。普賢行行人修證之法身本體:與佛光明光光相照,稱為面見如來;光光互入,稱為往生安樂剎土。云何而能互照互入耶?由佛慈悲大愿之力,行者普賢信行之力,有不思議之加持攝引,亦同體法爾相應故。問:未得法身諸中下品,云何可以往生耶?此是阿彌陀如來大慈,悲愍群小無上方便普攝之門。若稍具信行之人,佛亦撥濟不舍。問:往生隨時皆可,何故必待死時?往生者,亦名光明攝引救度。必須二種光相應。佛光遍在一切時處(如母憶子),無時不應;若無應者(子不念母),攝照無功。必須自證真如(法界體亦法身也),或善死舍受,或一時心一境性,清凈光明乃現。其時若具信知,則此剎那光顯,必得相應鉤合,十念為多。信者信佛,知者不迷、決定,是為法身超死有之要義也。別則密教中廣示光明往生法多,聞者要得灌頂,故今且止。又諸四部《阿含》、及別解脫戒律藏、定道禪經、釋迦本師教諸弟子種種方便,令修光明觀證之法頗多。行者善體佛教,大心尋求,攝修盡善。

          三、解脫中有成熟報身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圓滿盡無余 利樂一切眾生界

          中有身者,死后生前中間所有之五蘊也。生前習氣剩余之作用故,由彼內身外境,隨習氣發(fā)動之力,變化不定。彼所緣境,除特殊習業(yè)所現不同外,總略為二:一者無見無聞;或在黃沙暗云風濤震吼之中,求依著而不得,恐怖漂流不息。二者隨習氣力見諸愛、嗔、境界如生,然不暢意,彼方不相應合故。復多自種外現各種可怖有情,倒引鬼神,擎捉打殺,壓沖吞食,追逐無邊曠野長河廣池之中,如人魘夢,變相萬千,剎那多狀,應接困疲,不得安息,恐怖萬狀。若善修習普賢等行諸修行人,由習氣力故,所現多是自他二利之事,決無上說恐怖障礙之事。而復本具光明,得佛接引,見彼凈佛國土莊嚴,發(fā)起自心勝信愛樂,普賢大愿。乘此信樂之中,勝心愿力一時得成,勝境親見,歡喜無疑故;乃至悲心廣發(fā),利樂眾生之類,一切功德圓滿無余。

          報身成就

          彼佛眾會咸清凈 我時于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復次,見彼佛國大眾咸皆清凈盛德莊嚴。以此忻慕感動功能修行習慣,自心內發(fā)凈潔莊嚴之想。復賴彌陀愿力加持,乃至自體變生殊勝大蓮花中,形貌或同大眾,或似先修之本尊清凈形體,威光莊嚴,報身成就。面見彌陀,禮贊同樣,親近承事,聞佛說法,開圓只見。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頌解】相關文章:

        03-26

        03-02

        《華嚴經》之《普賢行愿品》03-30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錄03-16

        03-15

        04-13

        文珠法師關于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04-13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03-04

        04-2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