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11-28 13:35:52 曉怡 古籍 我要投稿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zhuǎn)韻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別元九后詠所懷

          白居易〔唐代〕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譯文:

          零零落落的小雨打意梧桐葉上,木槿花意風(fēng)中凋零飄落。意閑適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與老朋友分別,讓我友中再沒有歡樂。不要說我沒有到青門為你送行,我的友已經(jīng)跟隨你遠去。知友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友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離去后就剩下我獨自一人,即使身意這繁華的長安城友也空蕩蕩的。

          注釋:

          零落:指脫落。蕭條:指寂寥冷清的樣子。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夏秋開花,朝開夕凋。幽閑:閑適自得。故人:舊交,老朋友。中懷:友中。悰(cóng):歡樂,樂趣。勿云:不要說。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坐覺:遂覺,頓覺。

          賞析:

          詩歌開篇“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以寫景起興,既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又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讓詩人想起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心中愈發(fā)感傷。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一句將詩人的傷秋之情與和友人分別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連接起來。詩人沒有寫出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以虛筆“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寫分別之實事,詩人假設(shè)友人問自己“為何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則是詩人的回答,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jīng)隨你遠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二人離別之時的大致情景,又給讀者留下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

          吟詠至此,詩人心中傷秋懷遠的復(fù)雜心情無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進而抒發(fā)出此篇詩作中的情感最強音:“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點明白居易與元稹交情之深,與中間四句遙相呼應(yīng),使得全詩渾然一體。全詩在詩人情感最高點戛然而止,余音繚繞而又耐人尋味。最后四旬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這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情景交融,用筆虛實相生,實處描寫景物,虛處勾勒景象,全詩如行云流水,毫無生澀之感。詩人在詩中的留白更給讀者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空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人物生平

          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fā)生動亂,藩鎮(zhèn)李正己割據(jù)河南十余州,戰(zhàn)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4年),因中原發(fā)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jì)輕輕的,頭發(fā)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guān)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xiāng)金氏村。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厔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xué)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rèn)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xué)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zé)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并寫大量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于當(dāng)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崩罱{認(rèn)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yán)緝兇手,被認(rèn)為是越職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dāng)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于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并命名此地為“東坡”。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jì)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gòu)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dāng)權(quán)者有關(guān)。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zhuǎn)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guān)懷人民的心,表現(xiàn)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dāng)?shù)氐纳私挥巍?/p>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zhuǎn)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zhuǎn)上柱國,又轉(zhuǎn)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dāng)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nèi)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nèi),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nóng)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zāi)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對后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wù)上的周轉(zhuǎn),事后再補回原數(shù)。當(dāng)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dāng)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dāng)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dāng)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zhuǎn)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dāng)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nèi),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去世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jiān),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zhuǎn)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shù)布 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fēng)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lǐng)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xué)。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安逝洛陽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葬于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敝小栋资祥L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賞析及翻譯04-30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09-01

        別嚴(yán)士元原文翻譯賞析08-01

        別嚴(yán)士元原文翻譯及賞析05-30

        《別嚴(yán)士元》原文、翻譯及賞析05-16

        詠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詠鵝原文翻譯賞析03-30

        詠華山原文賞析及翻譯04-30

        詠初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5-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zhuǎn)韻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別元九后詠所懷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別元九后詠所懷

              白居易〔唐代〕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譯文:

              零零落落的小雨打意梧桐葉上,木槿花意風(fēng)中凋零飄落。意閑適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與老朋友分別,讓我友中再沒有歡樂。不要說我沒有到青門為你送行,我的友已經(jīng)跟隨你遠去。知友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友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離去后就剩下我獨自一人,即使身意這繁華的長安城友也空蕩蕩的。

              注釋:

              零落:指脫落。蕭條:指寂寥冷清的樣子。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夏秋開花,朝開夕凋。幽閑:閑適自得。故人:舊交,老朋友。中懷:友中。悰(cóng):歡樂,樂趣。勿云:不要說。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坐覺:遂覺,頓覺。

              賞析:

              詩歌開篇“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fēng)”,以寫景起興,既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又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fēng)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讓詩人想起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心中愈發(fā)感傷。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一句將詩人的傷秋之情與和友人分別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連接起來。詩人沒有寫出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以虛筆“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寫分別之實事,詩人假設(shè)友人問自己“為何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則是詩人的回答,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jīng)隨你遠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二人離別之時的大致情景,又給讀者留下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

              吟詠至此,詩人心中傷秋懷遠的復(fù)雜心情無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進而抒發(fā)出此篇詩作中的情感最強音:“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點明白居易與元稹交情之深,與中間四句遙相呼應(yīng),使得全詩渾然一體。全詩在詩人情感最高點戛然而止,余音繚繞而又耐人尋味。最后四旬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這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情景交融,用筆虛實相生,實處描寫景物,虛處勾勒景象,全詩如行云流水,毫無生澀之感。詩人在詩中的留白更給讀者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空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人物生平

              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fā)生動亂,藩鎮(zhèn)李正己割據(jù)河南十余州,戰(zhàn)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4年),因中原發(fā)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jì)輕輕的,頭發(fā)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guān)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xiāng)金氏村。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厔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xué)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娶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rèn)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xué)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zé)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并寫大量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于當(dāng)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崩罱{認(rèn)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yán)緝兇手,被認(rèn)為是越職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dāng)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于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并命名此地為“東坡”。同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jì)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gòu)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dāng)權(quán)者有關(guān)。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zhuǎn)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guān)懷人民的心,表現(xiàn)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dāng)?shù)氐纳私挥巍?/p>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zhuǎn)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zhuǎn)上柱國,又轉(zhuǎn)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dāng)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nèi)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nèi),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nóng)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zāi)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對后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wù)上的周轉(zhuǎn),事后再補回原數(shù)。當(dāng)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dāng)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dāng)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dāng)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zhuǎn)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dāng)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nèi),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去世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jiān),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zhuǎn)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shù)布 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fēng)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lǐng)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xué)。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安逝洛陽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謚號“文”,葬于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敝小栋资祥L慶集》,共有七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