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戴士衡傳》的原文帶翻譯
原文:
戴士衡,字章尹,莆田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擢吏科給事中。薊州總兵官王保濫殺南兵,士衡極論其罪。已,請亟補言官,劾石星誤國大罪五。山東稅使陳增請假便宜得舉刺將吏,淮、揚魯保亦請節(jié)制有司,士衡力爭。仁圣太后梓宮發(fā)引,帝不親送,士衡言:“母子至情,送死大事,奈何于內庭數武地,靳一舉足勞。今山陵竣事,愿陛下扶杖出迎神主,庶少慰圣母之靈,答臣民之望。”錦衣千戶鄭一麟奏開昌平銀礦,士衡以地逼天壽山,抗疏爭。
二十五年正月,極陳天下大計,言:“方今事勢不可知者三:天意也,人心也,氣運也。大可慮者五:紀綱廢弛也,戎狄侵陵也,根本動搖也,武備疏略也,府藏殫竭也。其切要而當亟正者一,則君心也。陛下高拱九重,目不睹師保之容,耳不聞丞弼之議,美麗當前燕惰自佚即欲殫聰明以計安社稷其道無由誠宜時御便殿召執(zhí)政大臣講求化理則心清欲寡政事自修”亦不報。
日本封事敗,再劾星及沈惟敬、楊方亨,列上防倭八事,多議行。俄劾南京工部尚書葉夢熊、刑部侍郎呂坤、薊遼總督孫幰及通政參議李春。時幰已罷,宜春自引歸,坤亦以直諫去。給事中劉道亨右坤,力詆士衡,謂其受大學士張位指。士衡亦劾道亨與星同鄉(xiāng),為星報復。帝以言官互爭,皆報寢。尋劾罷文選郎中白所知。
先是,士衡再劾坤,謂潛進《閨范圖說》,結納宮闈,因請舉冊立、冠婚諸禮。帝不悅。至是有跋《閨范》后者,名曰《憂危竑議》,誣坤與貴妃從父鄭承恩同盟結納,羽翼貴妃子。承恩大懼。而全椒知縣樊玉衡方上疏言國本,指斥貴妃,遂妄指士衡實為之,玉衡與其謀。帝震怒,夜半傳旨逮下詔獄拷訊。比明,命永戍士衡廉州。御史趙之翰復言:“是書非出一人,主謀者張位,奉行者士衡。諸臣皆位心腹爪牙,宜并斥!笔亢庠俑猓圆辉。四十五年,士衡卒于戍所。巡按御史田生金請脫其戍籍,帝不許。
譯文:
戴士衡,字章尹,莆田人.萬歷十七年中進士.被提拔為吏科給事中.薊州總兵官王保濫殺南兵,戴士衡極力(主張)定他的罪.不久,奏請盡快補充言官,彈劾石星貽誤國家的五條大罪.山東稅使陳增上奏請求給予(他)根據情況可以自行提拔與貶黜文武官員(的權利),淮揚的魯保也奏請調動管束有關官員,戴士衡極力爭辯.仁圣太后靈柩出殯,皇帝不親自送行,戴士衡進言說:“母子情最深,送終是大事,怎么在宮內幾步遠的地方,吝惜抬一次腳的辛勞.如今太后墳墓竣工,希望陛下拄杖出去迎接太后牌位,或許能稍稍安慰太后的魂靈,回報臣民的'期望.”錦衣千戶鄭一麟奏請開采昌平銀礦,戴士衡由于此地逼近天壽山,直言上疏爭辯.
二十五年正月,極力陳述天下重大謀略,說:“現在不可預知的情況有三種:是天意、人心、氣數命運.最值得憂慮的事有五件:是法度廢棄懈怠,外族侵犯欺凌,國家根本動搖,武備粗疏簡略,府庫儲藏竭盡.那最緊要并且應當盡快匡正的一個,就是國君之心.陛下安坐至尊之位,眼睛看不見師保的面容,耳朵聽不見宰輔的論議,美人在前,儀容閑散不整,自圖安逸,即使(有大臣)想竭盡聰明才智用謀略使國家安定,也無路可以進呈.實在應該時時蒞臨偏殿,召見執(zhí)政大臣講解探求教化治理(的方法),那么(陛下就會)心里清靜欲望減少,政事自然整治有序.”(皇帝)也未回復.
封貢日本的事情失敗,(戴士衡)再次彈劾石星和沈惟敬、楊方亨,并且條列上呈防備倭寇的八件事,多被討論施行.不久(又)彈劾南京工部尚書葉夢熊、刑部侍郎呂坤、薊遼總督孫幰和通政參議李宜春.當時孫幰已被罷官,李宜春(已)自請回鄉(xiāng),呂坤也(已)因直言進諫被貶去.給事中劉道亨偏袒呂坤,極力詆毀戴士衡,說他受大學士張位的指使.戴士衡也彈劾劉道亨(因)與石星是同鄉(xiāng),替石星報復.皇帝認為言官(在)相互爭斗,(就)都批復把事情擱下.不久(戴士衡又)彈劾罷免文選郎中白所知.
在這之前,戴士衡兩次彈劾呂坤,說他秘密進獻《閨范圖說》,結交后宮,因此請求(舉行)冊立太子、加冠成婚等各典禮.皇帝不高興.這時有人在《閨范圖說》一書之后寫跋,名為《憂危竑議》,誣陷呂坤與鄭貴妃的伯父鄭承恩結交成同盟,輔助貴妃的兒子.鄭承恩非?謶郑分h樊玉衡正好上書進言確立太子,指責貴妃.于是(鄭承恩)胡亂指認說跋實際是戴士衡寫的,樊玉衡參與了這一謀劃.皇帝大怒,半夜傳旨把戴士衡逮入欽犯監(jiān)獄拷問審訊.等到天亮,下令讓戴士衡永遠戍守廉州.御史趙之翰又進言說:“這本書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主謀的是張位,執(zhí)行的是戴士衡.這些臣子都是張位的心腹爪牙,應該一同貶斥.”戴士衡遇到兩次大赦,都沒有得到寬。氖迥,戴士衡在戍守的地方去世.巡按御史田生金奏請解除他戍邊卒吏的戶籍,皇帝不答應.
【《明史·戴士衡傳》的原文帶翻譯】相關文章:
《明史戴士衡傳》閱讀答案10-20
《明史·吳良傳》原文及翻譯07-03
《明史·王英傳》原文及翻譯07-25
《明史·馬永傳》原文與翻譯11-17
《明史張寧傳》的原文及翻譯11-20
明史海瑞傳原文及翻譯03-16
《明史戚繼光傳》原文及翻譯08-08
《明史張本傳》原文及翻譯12-06
《明史·高弘圖傳》原文及翻譯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