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說》劉禹錫《天論(上)》原文及譯文賞析
韓愈謂柳子曰:“若知天之說乎?吾為子言天之說。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饑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若是者,舉不能知天。夫果蓏①、飲食既壞,蟲生之;人之血氣敗逆壅底②,為癰瘍、疣贅、瘺痔,蟲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螢飛,是豈不以壞而后出耶?物壞,蟲由之生;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蟲之生而物益壞,食嚙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墾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偃③溲,筑為墻桓、城郭、臺榭、觀游,疏為川瀆、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倖沖沖,攻殘敗撓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聞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受罰亦大矣。予以吾言為何如?”
柳子曰:“子誠有激而為是耶?則信辯且美矣。吾能終其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蓏、癰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報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子而信子之仁義以游其內,生而死爾,烏置存亡得喪于果蓏、癰痔、草木耶?”
——柳宗元《天說》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則曰:“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陰騭之說勝焉。泥于冥冥者則曰:“天與人實剌異,霆震于畜木,未嘗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嘗擇善;跖、蹻焉而遂,孔、顏焉而厄,是茫乎無有宰者。”故自然之說勝焉。余友河東人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文信美矣,蓋有激而云,非所以盡天人之際。故余作《天論》以極其辯云。
——劉禹錫《天論(上)》(節(jié)選)
【注】①果蓏(luǒ):一種瓜類的果實,在木曰果,在地曰蓏。②壅底:堵塞。③偃:廁所。④堇荼(jǐn tú):野生的苦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是者,舉不能知天 舉:全、皆
B.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 息:使……休息
C.子誠有激而為是耶?則信辯且美矣 信:確實
D.跖、蹻焉而遂,孔、顏焉而厄 遂:成功、順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豈不以壞而后出耶す楣,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B.蟲之禍物也滋甚 す嗜≈鈄又言,匯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
C.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 の峒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D.霆震于畜木,未嘗在罪 ぐ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7.下列各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說》開篇先引用了韓愈的“天說”。在韓愈看來,食物壞了會長蟲,人體壞了會生瘡,這些都是在“壞”中誕生的,人類是陰陽元氣的腐敗物,是天的敵人,上天就讓人有各種災難。
B.柳宗元在《天說》中認為,上玄下黃,這是天地,中間的,是元氣。像寒暑這些,都屬于陰陽。指出天、地、陰陽與果瓜、草木等同樣都是自然現(xiàn)象,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沒有意志,不能賞功罰惡。
C.柳宗元在《天說》中認為儒家學者要以“仁義”“游其內”,生生死死,泰然處之,而沒有必要把存亡得失寄托在“果窳、癰痔、草木”這些自然物上。
D.劉禹錫在《天論》中認為,“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為“陰騭之說”,一為“自然之說”。韓愈的“天說”屬“自然之說”,柳宗元的“天說”屬“陰騭之說”。劉禹錫是傾向于肯定柳宗元的“天說”的,但又認為柳宗元的“陰騭之說”有片面性。
8.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B.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C.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D.天與人實相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窮厄而呼必可聞隱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1分)
(1)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3分)
(2)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4分)
(3)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4分)
參考答案
5.B(使……生長。)
6.A(A.因為;B.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C.如果/它;D.到/對于。)
7.D(韓愈的“天說”屬“陰騭之說”,柳宗元的“天說”屬“自然之說”。)
8.C(參照對句意的理解,借助斷句常識即可選定。)
9.(1)(他們)于是就會仰起頭對蒼天呼喊道:“傷害(或:虐待)人民的人興盛,保護人民的人遭災!(采分點:“因”“殘”“昌”)
(2)這些行為對元氣陰陽造成的禍害,不比蟲子造成的禍害更大嗎?(采分點:“為”“甚”“于”“所為”)
(3)那些有功勞的人自然會有功勞(獎賞),那些有災禍的人自然會有災禍(懲罰),期望得到天地的獎賞或懲罰的人是十分荒謬的;呼喊和抱怨,期望得到天地的同情和恩賜的人,更是十分荒謬的。(采分點:“自功”“自禍”“大謬”“哀且仁”)
參考譯文
韓愈對柳宗元說:“你了解天的學說嗎?我替你講講天的學說吧。現(xiàn)在人遇到疾病、痛苦、勞累、饑寒等無法忍受的事情時,(他們)于是就會仰起頭對蒼天呼喊道:‘傷害(或:虐待)人民的人興盛,保護人民的人遭災!(之后)又仰頭對天呼喊道:‘(你)為什么讓(我們)到這極不合理的境地呢?’像這種情況,都是沒有完全了解天的意愿。瓜果、食物腐爛之后,蟲子就會在里面生長;人的血氣循環(huán)紊亂堵塞,就會長出膿瘡、腫瘤、瘺痔,蟲子就會通過它們生長出來;樹木腐爛之后,里面就會有蛀蟲;草腐爛了,上面就有螢火蟲盤旋,這些難道不是因為(自然界的事物)受到毀壞之后才出現(xiàn)的嗎?外物受到損壞,蟲子從中生長出來;元氣陰陽受到損害,人類從中產生了。蟲類產生后,自然萬物更受到損害,(它們)用牙齒吃東西,在物類上面蛀鑿挖洞,蟲類禍害萬物也更加嚴重。如果有能除去這些蟲類的人,他就是對自然萬物有功的人;而使它繁衍、生長的人,他就是自然萬物的仇敵。人類損害元氣陰陽(的行為)也非常嚴重:開墾田地,砍伐山林,挖掘水井,掘墓埋人,挖坑建廁所,建造房屋、城池、樓宇、寺廟,疏理河道、溝池,鉆木取火來燒,將金屬熔化,制作陶器瓦器,刻制玉石,讓天地萬物憔悴得不能順其自然地生長,(人們)興沖沖地(干著這些),人類的這種破壞、傷害、摧殘的行為從沒有停止過。這些行為對元氣陰陽造成的禍害,不比蟲子造成的禍害更大嗎?我想有誰消滅這種人,使他們一天天、一年年地減少,那么禍害元氣陰陽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這就是對天地有功;使這些人繁衍、生長,就是天地的仇敵,F(xiàn)在人們不能完全了解天,所以才做出這種呼喊并且抱怨的舉動。我想天聽到他們的呼喊和抱怨后,那么那些有功的人受到的獎賞一定大,那些禍害元氣陰陽的人受到的懲罰也一定大。你認為我的'話講得怎么樣?”
柳宗元說:“你的確是心中有感慨才說這些話的吧?(你講的)確實雄辯而且有文采。我來得出最終的結論吧。那在上而且黑的東西,人們稱它為天;在下而且黃的東西,人們稱它為地;滿滿的充斥在天地中間的東西,人們稱它為元氣;寒冷、暑熱的東西,人們稱之為陰陽。這些東西雖然大,但與瓜果、瘡痔、草木沒有區(qū)別。假如有誰能除去(消滅)那些鑿洞的仇敵,這天地是客觀事物,它們會報答嗎?使仇敵繁衍、生長,它們能夠發(fā)怒嗎?天地,是大瓜果;元氣,是大瘡痔;陰陽,是大草木,它們怎么能賞賜功勞,懲罰罪惡呢?那些有功勞的人自然會有功勞(獎賞),那些有災禍的人自然會有災禍(懲罰),期望得到天地的獎賞或懲罰的人是十分荒謬的;呼喊和抱怨,期望得到天地的同情和恩賜的人,更是十分荒謬的。你因此要相信你的仁義永存于天地之間,生生死死罷了,怎么將存亡得失寄托在瓜果、瘡痔、草木身上呢?”
——柳宗元《天說》
世上談論天的有兩種觀點,固執(zhí)于天是“昭昭”神明的人則說:“天和人的關系實際上如同影子隨著物體,回響應著聲音一樣密不可分,上天降禍一定是因為人犯了罪過而降臨,上天賜福必定是因為人有了善行而來到,人在困頓窘迫而呼喊,上天一定可以聽到,內心痛苦時向天祈求,上天一定會回答,如同有個神靈確然在主宰似的!彼(有神明)暗地里安排人的命運的說法就盛行了。堅持天茫然無知、沒有意志的人說:“天與人實在是毫不相干的。雷霆震擊到牲畜、樹木身上,并不是因為它們有罪;春雨滋潤毒堇、苦荼,并不是選擇善類。柳下跖、莊蹻一直被看做奸邪盜賊的代表人物,怎么很順利?孔丘、顏回作為圣賢之人,怎么遭受困厄?這些都說明天是蒼蒼茫茫而沒有什么主宰的。”所以,天是自然物質的說法就盛行了。我的朋友河東人柳子厚寫了《天說》來反駁韓愈的言論,文章確實有文采,大概是因為有感慨而談論,所以沒有說完整天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寫《天論》來對他們的辯論作最終的結論。
——劉禹錫《天論(上)》(節(jié)選)
【《天說》劉禹錫《天論(上)》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荀子天論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06-18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08-31
劉禹錫《賞牡丹》原文和注釋譯文及賞析11-12
望洞庭原文譯文 劉禹錫10-15
劉禹錫《秋詞》譯文及賞析09-26
劉禹錫望洞庭譯文及賞析11-17
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賞析02-24
《淮上遇便風》原文譯文及賞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