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諫逐客書》原文及翻譯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yōu)秀古代公文,是應(yīng)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諫逐客書》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諫逐客書》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詞句注釋
1.由余:原為晉國人,后入戎,戎王命他使秦。秦穆公見其賢以計招致,用其謀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稱西方少數(shù)部族為戎。此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
2.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后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媵人之一送往秦國。逃亡到宛,被楚人所執(zhí)。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出,用上大夫,故稱“五羖大夫”。宛(yuān):楚國邑名,在今河南南陽。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經(jīng)百里奚推薦,秦穆公把他從宋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宋:國名,或稱“商”“殷”,子姓,始封君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將商舊都周圍地區(qū)封給微子啟,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
4.來:一說作“求”。丕豹:晉國大夫丕鄭之子,丕鄭被晉惠公殺死后,丕豹投奔秦國,秦穆公任為大夫。公孫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晉,后返秦任大夫。晉: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山西省翼城縣西),約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5.產(chǎn):生,出生。
6.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這里的“二十”應(yīng)當是約數(shù)。并,吞并。
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衛(wèi)國公族,氏公孫,亦稱公孫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長、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陜西商州東南)十五邑,號稱商君。
8.殷盛:指百姓眾多而且富裕。殷,多,眾多。
9.魏:國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晉國大夫畢萬后裔,于公元前403年與韓景侯、趙烈侯聯(lián)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稱王。張儀:魏人,秦惠王時數(shù)次任秦相,鼓吹“連橫”,游說各國諸侯事奉秦國,輔佐秦惠文君稱王,封武信君。此句以下諸事,均為張儀之計,因為張儀曾經(jīng)作為宰相,執(zhí)掌秦國權(quán)柄,所以以下諸事均出于他的謀劃。
11.三川之地:指黃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韓宣王在此設(shè)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取得韓三川全郡,重設(shè)三川郡。
12.巴:國名,周武王滅商后被封為子國,稱巴子國,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一帶。戰(zhàn)國中期建都于巴(今重慶奉節(jié))。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lǐng)兵攻滅巴國,在其地設(shè)置巴郡。蜀:國名,周武王時曾參加滅商的盟會,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區(qū)。戰(zhàn)國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屬四川)。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lǐng)兵滅蜀,在其地設(shè)置蜀郡。
13.上郡:郡名,原為魏地,今陜西榆林。魏文侯時置,轄境有今陜西洛河以東,黃河以西,東北到子長縣、延安市一帶。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縣給秦。公元前312年,又將整個上郡獻秦。秦國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設(shè)置上郡。
14.漢中:郡名,今陜西漢中。楚懷王時置,轄境有陜西東南和湖北西北的漢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將魏章領(lǐng)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漢中郡。
15.包: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國境內(nèi)西北部的少數(shù)部族,在今陜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區(qū)。
16.鄢(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春秋時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紀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地勢險要,是著名的軍事重地。春秋時屬鄭國稱虎牢,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屬韓,公元前249年被秦軍攻取。
18.六國之從(zòng):六國合縱的同盟。六國,指韓、魏、燕、趙、齊、楚六國。從,通“縱”。
19.施(yì):蔓延,延續(xù)。
20.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側(cè)或則,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稱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張祿,受到秦昭王信任,為秦相,對內(nèi)力主廢除外戚專權(quán),對外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封于應(yīng)(今河南寶豐縣西南),亦稱應(yīng)侯。
21.穰(rǎng)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異父弟,秦武王去世,擁立秦昭王,任將軍,多次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鄧縣),故稱穰侯。
22.華陽:即華陽君羋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將軍等職,與魏冉同掌國政,先受封于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故稱華陽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故又稱新城君。
23.蠶食:比喻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漸吞食侵占。
24.向使:假使,倘若。內(nèi):同“納”,接納。
2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寶玉。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致,求得,收羅。昆山,即昆侖山。
26.隨和之寶:即所謂“隨侯珠”和“和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來得的美玉。
27.明月:寶珠名。
28.太阿(ē):亦稱“泰阿”,寶劍名,相傳為春秋著名工匠歐冶子、干將所鑄。
29.纖離:駿馬名。
30.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
31.鼉(tuó):亦稱揚子鱷,俗稱豬婆龍,皮可蒙鼓。
32.說:通“悅”,喜悅,喜愛。
33.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4.鄭: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衛(wèi):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后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此時鄭、衛(wèi)已亡,鄭、衛(wèi)之女當指鄭、衛(wèi)故地的女子。后宮:嬪妃所居的宮室,也可用作嬪妃的代稱。
35.駃(jué)騠(tí):駿馬名。外廄(jiù):宮外的馬圈。
36.江南:長江以南地區(qū)。此指長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產(chǎn)金、錫著名。
37.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產(chǎn)丹青礦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紅色顏料。青,靛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顏料。采:彩色,彩繪。
38.充下陳:此泛指將財物、美女充實府庫后宮。下陳,殿堂下陳放禮器、站立儐從的地方。
39.宛珠之簪:綴繞珍珠的發(fā)簪。宛,纏繞,或以“宛”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陽)地出產(chǎn)的珍珠所作裝飾的發(fā)簪。
40.傅:附著,鑲嵌。璣:不圓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飾。
41.阿:細繒,一種輕細的絲織物。或以“阿”為地名,指齊國東阿(今屬山東)?c(gǎo):未經(jīng)染色的絹。
42.隨俗雅化:隨合時俗而雅致不凡。
43.佳冶窈(yǎo)窕(tiǎo):妖冶美好的佳麗。佳,美好,美麗。冶,妖冶,艷麗。窈窕,美好的樣子。
44.趙:國名,始封君趙烈侯,系晉國大夫趙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與魏文侯、韓景侯聯(lián)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東南),有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今屬河北)。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古人多以燕、趙為出美女之地。
45.甕(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來打水。缶(fǒu):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將甕、缶作為打擊樂器。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樂唱歌的節(jié)奏。搏,擊打,拍打。髀,大腿。
46.鄭:指鄭國故地的音樂。衛(wèi):指衛(wèi)國故地的音樂。桑間:桑間為衛(wèi)國濮水邊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有男女聚會唱歌的風俗。此指桑間的音樂,即“桑間濮上之音”。昭:歌頌虞舜的舞樂。虞: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引南化本、楓山本、三條本等作“護”,當為歌頌商湯的舞樂。武:歌頌周武王的舞樂。象:歌頌周文王的舞樂。
47.太山:即泰山。太,一作“泰”。讓:辭讓,拒絕。
48.擇:舍棄,拋棄。細流:小水。
49.卻:推卻,拒絕。
50.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和周武王。
51.黔首:泛指百姓。無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正式稱百姓為黔首!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資:資助,供給。
52.業(yè):從業(yè),從事,侍奉。
53.藉:借。赍(jī)盜糧: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赍,贈送,送給。
54.損民以益讎:減少本國的人口而增加敵國的人力。益,增益,增多。讎,通“仇”,仇敵。
55.外樹怨于諸侯:指賓客被驅(qū)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諸侯,從而構(gòu)樹新怨。
白話譯文
臣聽說官吏議論驅(qū)逐列國入秦的游說之士,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從前穆公訪求賢士,西面從西戎得到了由余,東面從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得來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國,但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二十個諸侯國,于是稱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風易俗,人民因此富裕豐盛,國家因此富足強盛,百姓樂于效力,諸侯親近順服,俘獲楚魏軍隊,攻占土地千里,國家至今安定強盛。惠王采用張儀計謀,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輕取漢中,統(tǒng)攬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東面占有成皋之險,割取肥美土地,六國聯(lián)盟罷休,迫使西來侍奉秦國,功績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掉穰侯,放逐華陽君,加強國家權(quán)力,杜絕權(quán)豪之門,蠶食諸候國家,使秦國成就帝王之業(yè)。這四位國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四位國君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士而不重用,這會使秦國沒有富庶之實和強大之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這樣的寶物,懸掛著夜間光如明月的寶珠,佩戴著太阿寶劍,騎著纖離駿馬,立起用翠羽編成鳳鳥形狀所裝飾的旗幟,架起用靈鼉皮蒙成的鼓。這些寶物,秦國不出產(chǎn)一樣,而陛下卻喜歡它,為什么呢?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裝飾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為賞玩嗜好之物;鄭國、衛(wèi)國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宮;駿馬驢騾不會充滿外馬房;江南的金器錫器不會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會作為繪畫的顏料。所以裝飾后宮、充塞堂下、娛樂心情、好聽好看的東西,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裝飾的頭簪、附著珠璣的耳飾、東阿絲綢做成的衣服、織錦刺繡的飾品不會進獻到您的面前;而化俗為雅、寧靜美麗的趙國女子不會站在您的身邊。那敲打著瓦器、彈著秦箏、拍著大腿嗚嗚唱歌呼叫而悅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多崱贰缎l(wèi)》《桑間》《韶虞》《武象》這類樂曲,都是別國的音樂,F(xiàn)在拋棄了敲擊瓦器而接受《鄭》《衛(wèi)》之音,屏退彈箏而求取《韶虞》,這樣做是為什么呢?為了舒適稱心于眼前,適合觀賞罷了。如今選取人才則不然,不問可用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不是秦國人都得離去,是客卿的一律驅(qū)逐。這樣看來,所重視的是美色、音樂、珍珠、玉器,而所輕視的是人民。這不是用來據(jù)有天下、控制諸侯的策略。
臣聽說地域遼闊糧食就多,國家廣大人口就多,軍隊強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揀細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廣;帝王不拒絕眾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論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他鄉(xiāng),一年四季充實美好,鬼神降恩賜福,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F(xiàn)在卻拋棄百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去為諸侯成就功業(yè),讓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向西而來,裹足不前進入秦國,這就是所謂“借給敵人武器,送給盜賊糧食”。
東西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可珍貴之物很多;賢士不是秦國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驅(qū)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少人民而對仇敵有益,使自己內(nèi)部空虛而外部又跟諸侯結(jié)怨,要想國家沒有危險,那是不可能的。
【賞析】
《諫逐客書》是古代一篇優(yōu)秀公文,是應(yīng)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該文能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公文的一些本質(zhì)屬性,正是這些公文本質(zhì)屬性形成了該文鮮明的特色。
首先是《諫逐客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實效,就是要講求實用,注重效果,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藝文那樣,優(yōu)游浸漬,潛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務(wù)”,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公務(wù),它的功能是可以解決實際的問題。從本質(zhì)上說公文是一種實用性程式性的文書,以此區(qū)別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公文所產(chǎn)生的客觀效果是衡量公文實用性大小的一個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時必須事先預(yù)計效果,辦理時講究效率,客觀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牘通論》指出:“事前體察周詳,令出務(wù)求實效!边@說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聞,謀事惟期其必達” 。一篇公文,如果實用性不大,效果不顯著,就很難說是上乘之作。因此,實效性顯著,應(yīng)是好公文的重要條件。以此看來《, 諫逐客書》正是具有實效性顯著的特點。這篇公文最成功之處就在于,該文一上秦王,就達到預(yù)期的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曾這樣敘述過李斯上書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钏棺h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碑敃r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憑此上書,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變?yōu)榱艨汀⒂每、重客,這就不能不承認《諫逐客書》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實效性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
其次,《諫逐客書》在“對事的論斷”方面堪稱典范。筆者以為“對事的論斷”應(yīng)視為公文的一個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內(nèi)容,論斷是對公文內(nèi)容的表達方式!皩κ碌恼摂唷斌w現(xiàn)了公文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顯然,公文須有事,劉勰所說“言事于主”、“指事造實”,徐望之所說“謀事惟期其必達”、“尚實事不尚虛文” ,都指出公文的內(nèi)容就是事,因為公文就是辦實事的。但是公文在表達事時,不必對其來龍去脈進行具體的敘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點到為止。公文對于事,主要是用“論斷”的方法。正如《公牘通論》所述,“陳言論事”、“公文本質(zhì),重論斷” 。論斷是個合成詞,包含論和斷兩個方面。斷,判斷、決斷之謂,對事的是非、得失、功過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對事的實施提出一定的辦法。論是論事理,要受文者承辦事務(wù),必須把事理論說明白。簡言之,斷就是要辦什么事,論就是辦這事的理由。論是斷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論清說透,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說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種不同,對事論斷的情況也有差別,如下行的君命文種,比較偏重于斷,凡戒敕、廢立、告諭、政令等,都顯示獨斷的至高權(quán)威,而上行文種的章、奏、表、議等則較側(cè)重于論(當然也應(yīng)有斷) ,凡諫說、勸請、陳乞、彈劾、執(zhí)異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論說何以達其目的。況且上奏文種面對的是國君這個特殊對象,更要情至理足!吨G逐客書》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全文的斷就是開頭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希望通過這一判斷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為此在下文展開了有力的論說。
開頭這一斷語的特點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緊急情勢下(《史記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諫書!)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fā)意振聾發(fā)聵。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論的部分,對事理的論說充分深刻,令人信服。這里有必要指出兩點,其一是用重筆濃墨,鋪張排比,列舉事例。如文中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鋪陳了秦王所喜愛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實,鋪墊充足,加強了與下文的對比,因而得出的結(jié)論極其有力。而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經(jīng)過精心選擇,因而顯得可靠典型。從鋪排的技巧來說,排比句接踵聯(lián)翩,文意飽滿,文氣流暢,文勢充沛,極有感染力。其二,在論證上的特點是正反并反復(fù)對比,層層深化。如在論證的首層,四君用客(實筆) 與“卻客不內(nèi)”(虛筆) 的對比,首層四君用客與次層秦王輕客的對比,次層重物與輕人的對比,處處在對比之中顯示逐客之謬誤。全文在邏輯關(guān)系上是步步推進,層層深化。時間上由遠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論現(xiàn)實,再次言及未來。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時,程度上由輕到重,步步升級:先說如果沒有客卿,秦國就不會“富利”和“強大”;接著說“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直接落到統(tǒng)一天下這個關(guān)鍵問題,比上層更切近要害;再說棄黔首、卻賓客,是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資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對秦國的不利更嚴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辈粌H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且有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這種由輕到重、步步推進的說理過程,避免一開始就突兀沖撞,造成相反結(jié)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
再者《 諫逐客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公文的針對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針對某一具體的事務(wù)而發(fā),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較具體的的受文對象,受文者具有確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讀者面較寬,但也有一定的范圍;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對說要窄一些,在現(xiàn)代的公文中有的還規(guī)定了閱讀傳達范圍;上行文一般是給一個上級機關(guān),受文對象很具體。古代的上奏文種是專門給君主的,對象最明確。公文寫作時都視受文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斟酌,有的放矢!吨G逐客書》的針對性,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對著逐客這事而發(fā),全文緊緊扣住逐客以論說其錯誤。文章這樣處理很高明,因這逐客的起因是韓國人鄭國勸秦王修筑一條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圖以浩大的工程耗費秦國的財力,使之不能對外用兵,如果就此事進行辯解,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李斯避開這個起因不談,只抓住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當時也無辜受牽連,但他在上書中片言不涉及自己,這樣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質(zhì)要求,徐望之說:“公文本質(zhì)之可貴,貴在一字一句皆從民生國計上著想!贬槍χ鹂蛯η夭焕麃碚撜f,正是從國計民生著想的體現(xiàn)。
《諫逐客書》的針對性,還表現(xiàn)在針對特定的受文者來采取諫說的策略。李斯上書是給秦王政這個具體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這個人,不揣摩這個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對這個問題,劉勰有中肯的評價:“煩(順) 情入機動言中務(wù),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出之喜說者也!表樦赝醯母星、心理,引到統(tǒng)一六國的關(guān)鍵問題,符合主要任務(wù)的需要。當時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違反這一欲望,就難以立足,凡是利于達到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緊緊抓住秦王的這一心理,把秦國的霸業(yè)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貫串始終。在論說的首層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強”、“散六國之從”、“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等成就去聳動秦王;在論說的次層則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的高度;再接著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傊,每個層次都反復(fù)論述這樣一個根本的利害關(guān)系:納客就能統(tǒng)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擊中其要害,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其意見,并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
以上論述了《諫逐客書》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成功地對逐客之事加以論斷,使該公文收到了顯著的實效。實效性、針對性、對事加以論斷,這三個特征在文中體現(xiàn)最為突出。當然,該文還有個別其他的公文特征,像當時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寫這篇上書必須十分注意時效,除了“道上上諫書”急就此文之外,在寫法上開頭單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錯,使秦王為之震動?梢娛拙浒l(fā)意、開門見山,既為當時緊急情勢決定,也是公文時效性的要求。
東西不產(chǎn)在秦國而可以寶愛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國而愿意效忠的多,F(xiàn)在趕走客卿來幫助敵國,減少百姓來加多敵國的力量,對內(nèi)使自己虛弱,對外在諸侯國建立怨仇,要想國家沒有危險,是不能得到的。
【歷史背景】
據(jù)《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從鄭國到秦國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實施“疲秦計劃”。后事泄被發(fā)現(xiàn),秦王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于秦,就下令驅(qū)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qū)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主動上書,寫下千古流傳的《諫逐客書》。其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 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guān)注“詩詞網(wǎng)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前因后果】
本篇見于《史記·李斯列傳》。戰(zhàn)國末年,韓國怕秦國出兵來攻,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去,建議秦國在涇陽縣西北開鑿渠道,引涇水東流入洛水,稱鄭國渠,想用它來阻礙秦國向韓國進軍。事情發(fā)覺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張,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寫了這封《諫逐客書》。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稱:“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wù),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碑敃r趕走客卿的主張,已得到秦王同意。李斯反對趕走客卿,觸犯秦王,所以稱“批逆鱗”,卻能“功成計合”,這跟“順情入機,動言中務(wù)”有關(guān)。他開頭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把“逐客”說成是“吏議”,使秦皇容易聽下去,這就是“順情”。接下來歷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這就“入機”,又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會怎樣,作正反比較,逐客的錯誤就明顯了。
轉(zhuǎn)到秦王,另起波瀾。從秦王愛好的色樂珠玉都不產(chǎn)于秦,然后反復(fù)推論,歸結(jié)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這就是“動言中務(wù)”,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lián)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zhuǎn)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jié)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這樣波瀾起伏,正是“飛文敏以濟辭”(劉勰語),終于打動了秦王。
【作品介紹】
李斯的《諫逐客書》文章思路清晰,邏輯嚴密,論理透徹。所舉大量的事實有效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同時還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有著不容置辯的說服力。無怪乎后人稱贊“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諫逐客書》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思路】
以《諫逐客書》單篇教學精講為主,輔以單元主題教學中的群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dǎo)學生梳理并總結(jié)出《諫逐客書》與《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妻書》三者篇性特征的異同,從而加深學生理解。對于《諫逐客書》單篇教學精講,以“諫”為課眼,通過“誰諫誰?為何諫?以何種方式諫?諫的效果如何?為何是這樣的效果?”的課脈,引導(dǎo)學生總結(jié)出該文的行文結(jié)構(gòu)與寫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時,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引導(dǎo)學生歸納出“書”這一文類的類性特征。
【教材分析】
《諫逐客書》是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的第一篇課文,其后緊接著的是林覺民的《與妻書》。本單元的閱讀課文為演說詞、公文、一般書信等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題為“抱負與使命”!吨G逐客書》是李斯寫給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勸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翱汀笔强颓,指當時在秦國做官的其他諸侯國的人!皶笔枪糯甲酉虻弁醭式坏囊环N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終圍繞“跨海內(nèi)、制諸侯”的宏圖,開篇立論,隨即反復(fù)使用正反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大肆鋪陳的手法,利害并舉,雄辯有力,事理昭然。
【學情分析】
對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三大類教學內(nèi)容,高一學生已在高一上學期第二單元學習了新聞傳媒類的文章,同時在本學期的第三單元也學習了知識性讀物類的文章。由此,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此單元社會交往類文章的學習既能夠增加其對實用類文本的整體性感知,又能對其言語表達與邏輯思維的訓練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實用類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個性特征。
【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結(jié)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與本單元教學目標、本課課后學習提示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為以下三點:
1.查閱工具書,結(jié)合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結(jié)構(gòu);
2.了解并能運用文章中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等論證方法和鋪陳的寫作手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說理論證的嚴密邏輯與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
3.掌握“書”這一文類的實效性、針對性、論斷性特征,學會運用比較思維來分析、歸納文本特征與文類特征,體會當時李斯與秦王的“抱負與使命”。
【教法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文本細讀法、思維導(dǎo)圖建構(gòu)法、群文閱讀教學法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yù)習,理清文章脈絡(luò)
預(yù)習作業(yè):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同時查找《逐客令》原文,結(jié)合以下三則材料,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注:三則材料為教師自行整理的與《諫逐客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史料與視頻。材料一為司馬光《資治通鑒·秦紀(卷一)》的節(jié)選,從“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國”到“數(shù)年中,卒兼天下”。材料二為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的節(jié)選,從“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無戰(zhàn)攻之患”。材料三為閻建鋼執(zhí)導(dǎo)的電視劇《秦始皇》第16、17集中關(guān)于《諫逐客令》情節(jié)的剪輯片段。)
開門見山,直接導(dǎo)入課堂,隨即檢查預(yù)習,引導(dǎo)學生理清文章脈絡(luò)。
1.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句
首先通過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句讀等情況,隨后通過抽問學生的方式檢查重難點字詞句的`翻譯,其次分組進行同桌互譯文段,疏通文意。即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負責第一自然段,第二組負責第二自然段,第三組負責最后兩個自然段,以同桌互譯(即A讀一句,B隨即口頭翻譯一句)的形式翻譯全文,疏通文意。
。ㄔO(shè)計意圖:通過抽問、同桌互譯的方法,在檢查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同時,引導(dǎo)其關(guān)注課文的重點字詞句,幫助理清文意,為下一階段理清文章脈絡(luò)作鋪墊。)
2.理清文章大致脈絡(luò)
接下來,小組討論后派代表發(fā)言,用一句話概括文段內(nèi)容。最后,引導(dǎo)學生回答以下四個問題:“誰諫誰?”“為何諫?”“以何種方式諫?”“諫的效果如何?”引導(dǎo)學生理清文章脈絡(luò)。
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為“總分總”,李斯諫秦王嬴政,為《逐客令》諫,以“書”的形式諫,諫的效果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卒用其計謀”。
。ㄔO(shè)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提升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素養(yǎng),同時理清文章脈絡(luò),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奠定基礎(chǔ)。)
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
接下來進行分段教學,重點圍繞“為何是這樣的效果?”這一關(guān)鍵性問題展開教學,引導(dǎo)學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時概括文章篇性特征。
1.文本細讀,邏輯建構(gòu)
引導(dǎo)學生進行分段文本細讀,通過思維導(dǎo)圖的邏輯建構(gòu),具體分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說明文章是如何體現(xiàn)“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的?
明確:總(緒論:“竊以為過也”)、分(本論:一是通過歷史事實說明“客何負于秦哉”;二是通過秦王對物與人的態(tài)度比較,從理論層面提出“重物輕人,非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三是通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guān)系比較,闡明逐客為“借寇兵而赍盜糧”之舉)、總(結(jié)論:“不可得也”)。
。ㄔO(shè)計意圖:細讀文本,引導(dǎo)學生從言語內(nèi)容上認識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
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
結(jié)合言語內(nèi)容的邏輯建構(gòu),引導(dǎo)學生從言語形式出發(fā),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與藝術(shù)手法?同時,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與形式秘妙,回答“為何是這樣的效果?”這一關(guān)鍵性問題。
明確:論證方法(正反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藝術(shù)手法(鋪陳、比喻、排比、駢散結(jié)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緒論、本論、結(jié)論的邏輯結(jié)構(gòu),精妙選材,綜合運用鋪陳、比喻、排比、駢散結(jié)合等藝術(shù)手法,通過正反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的論證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淺出,又雄辯有力,由此達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fù)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的最終結(jié)果。
。ㄔO(shè)計意圖:關(guān)注本課重難點,緊扣教學目標,由言語內(nèi)容到言語形式的關(guān)注,視域由文本內(nèi)部擴向文本全局,引導(dǎo)學生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
三、由特殊到一般,歸納“書”的類性
1.以評促感,鞏固篇性
結(jié)合以下劉勰、李涂、林云銘、魯迅四人對《諫逐客書》的評價,同時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再一次體知該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順情入機,動言中務(wù),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2)“中原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猶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復(fù)議論,深得作文之法!薄钔俊段恼戮x》
。3)“細玩行文,落筆時必有一段無因見逐不能自平之氣。故不禁其拉雜錯綜,忽而正說,忽而倒說,忽而復(fù)說,莫可端倪,如此所以為佳! ——林云銘《古文新義》
(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議,尚有華辭,如上書《諫逐客》……”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2.以“書”為體,認識類性
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諫逐客書》為例,探究總結(jié)“書”的文類特征。同樣,剛才的三組同學分別討論三個問題,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經(jīng)達到?”“秦王為何會接受李斯的諫?”“李斯是如何展開自己的論證的?”隨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引導(dǎo)學生認識“書”的實效性、針對性、論斷性的文類特征。
明確:實效性(李斯目的已達到,憑此上書,使秦王閱后當即收回成命,由逐客變?yōu)榱艨、用客、重客。由此總結(jié)出“書”講求實用,注重效果的特征)、針對性(秦王為何會接受李斯的諫?原因在于李斯避開起因不談,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從民生國計出發(fā),揣摩秦王的愿望與想法,始終迎合著秦王的心理需求。由此總結(jié)出“書”的針對性特征)、論斷性(李斯是如何展開自己的論證的?由古至今,由輕到重,步步推進,既有有力的“論”,又有“竊以為過矣”的決斷。由此總結(jié)出“書”的論斷性特征)。
。ㄔO(shè)計意圖:引導(dǎo)學生把握“書”這一文類的特征,深刻體會文章的實用性與針對性。)
四、課堂小結(jié)與課后作業(yè)
1.課堂小結(jié)
根據(jù)板書進行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jié),再一次引導(dǎo)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與篇性特征。
2.課后作業(yè)
五、板書設(shè)計
【《諫逐客書》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諫逐客書原文及鑒賞評價07-29
《諫逐客書》原文與譯文賞析10-05
《諫逐客書》教學設(shè)計06-27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08-15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01-07
《諫論下》原文及與翻譯09-25
《上書諫獵》原文及翻譯10-05
《上書諫獵》的原文及翻譯12-14
諫逐客書作文(通用50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