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養(yǎng)生論原文及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文言文都很熟悉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養(yǎng)生論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養(yǎng)生論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馀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fā)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fā)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qū)種可百馀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yǎng)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yǎng),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yǎng)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jié),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v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v聞養(yǎng)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蛞嬷灶皾,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shù)十年之后,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zhàn)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涂,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yè),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yǎng)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yǎng)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后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譯文
概說
世上有人認為 神仙可以學成,不死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又有人說:人得最高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這是自古以來共有的認識,超過這個歲數(shù)往上的說法,沒有不是蠱惑人心而又荒謬的。這兩種說法都搞錯了壽命的實情,請允許我試著粗略地論述這個問題。
世人與神仙的區(qū)別
神仙雖然不能憑者眼睛看到,但記事之書記載的史實、歷代史籍傳寫的人物中,都明明記述鍺神仙及其事跡,看來神仙是一定有的了。似乎是獨獨稟受了特異的東西,是從自然中稟受的,不是長期學習能夠獲得的。不過要能導氣養(yǎng)性得當,用來使人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shù)百歲的壽命,是能夠實現(xiàn)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導氣養(yǎng)性的方法,所以無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壽命。
憑什么說明這一道理呢?大家服用藥物來希求發(fā)汗,有時并不能夠取得效果;可是慚愧的心情一旦匯集,就會大汗淋漓。整個早晨沒有用餐,就饑腸轆轆、很想吃飯;可是曾子由于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不吃東西也不饑餓。到了夜半還坐著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寢;要是心存深憂,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頭發(fā),濃酒可以使臉紅熱,不過是靠外力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罷了;壯士如果發(fā)怒,憤怒的樣子看起來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豎起頭發(fā)、沖起帽子。由此說來,人的精神對于身體,猶如國家的君主。精神在內躁亂不安,身體就會在外受到損害,猶如君主在上位昏庸無道,國人就會在下邊作亂一樣。
修養(yǎng)性情
在商湯時的大旱年間種莊稼,獨獨有過一次灌溉的禾苗,雖然終歸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過一次灌溉的最后枯萎。既然這樣,那么,一次灌溉的益處本來就不能輕視!可是世人常說一次生氣不能夠傷害生機,一次悲哀不能夠傷害身體,于是輕率的放縱自己,這就猶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處,卻對著旱苗、期望她長成好的莊稼一樣。因此精通養(yǎng)生的人知道身體是依賴精神來挺立的,精神是憑借身體來依存的,明白生機容易喪失,懂得一次過錯也會傷害生命,所以修養(yǎng)性情來保養(yǎng)精神,使心志安定來保全身體,在感情上不留愛憎,在心中不留憂喜、清凈淡泊,不受哀樂的影響,這樣就會身心和洽,氣機平順;還要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但要來調養(yǎng)身體,使身體和精神相互融合,這樣就會表里一起相輔相成。
食物的相對性
采用播種之后不再管理的田種法,一畝地能出產十斛糧食,就叫做良田,這是天下的共同說法;不知道采用播種之后講究管理的區(qū)種法可以使一畝地出產一百多斛糧食。土地和種子是一樣的,然而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成效就會相差很大。認為商人沒有十倍的利潤,農民沒有一畝地收獲百斛糧食的希望,這些都是墨守成規(guī)而不知變化的看法!
常吃黑大豆就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就會讓人昏昏欲睡,合歡能讓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讓人忘記憂愁: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打蒜會傷害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使用;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頭上就會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區(qū)的人由于水土不好頸部就會生出癭病,生活在晉地的人則由于水土的原因牙齒就會變黃患病。從這些情況推論來說,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熏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生相應的作用。難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響身體使之沉重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輕健、大蒜傷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明亮、水土熏染牙齒使之變黃生病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潔白堅固、柏葉的香氣襲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生成臭物嗎?!
神農氏的啟示
因此神農氏所說的“上品藥保養(yǎng)生命、中品藥調養(yǎng)性情”的話,實在是由于深知養(yǎng)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藥物的輔助養(yǎng)護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可是世人不去仔細思考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谷的作用,沉溺于聲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間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賞淫邪的音樂,讓美味佳肴熬著他們的臟腑,讓美酒燒灼著他們的腸胃,讓香氣腐蝕他們的骨髓,讓喜怒擾亂著他們的正氣,讓思慮損耗著他們的精神,讓哀樂傷害著他們平和純正的本性。就小小的身體來說,摧殘它的東西不是來自一個方面;精氣容易耗盡的身體,卻要內外受到攻擊,身體不是木石,難道能長久嗎?!
不善于養(yǎng)生的表現(xiàn)
那些自行其是表現(xiàn)過分的人,飲食不加節(jié)制,因而產生百;好色不知疲倦,因而導致精血虧竭。他們是風寒侵襲的對象,是百毒傷害的目標,在生命的中途就會因這種種災難而早死。是人都只知道嘲笑或哀傷,說他們不善于養(yǎng)生。至于安排生命活動不夠妥當,在疾病還未顯示征兆時就疏忽了它的危害,以致沒有顯示的病癥累積起來造成虛損,虛損累積起來造成衰弱,從衰弱發(fā)展到頭發(fā)變白,從頭發(fā)變白發(fā)展到精力疲極,從精力疲極發(fā)展到壽命終結,竟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中等才智以下的大家,還以為那是自然的規(guī)律?v使稍有醒悟,也只是在患病開始之后嘆息并表示遺憾,卻不懂得在疾病還沒有顯示征兆時就小心防范各種危害。這就猶如齊桓侯染上了將死的疾病、卻為扁鵲的先見之明而生氣一樣,把感到了病痛的時候當作患病的開始。病害是在沒有顯示征兆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卻要在病情顯著之后救治它,所以會有白費力氣的治療,奔波于常人的世界,所以只能有短暫的壽命?傆[古今人間,無不都是這樣。用多數(shù)人的情況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用跟常人同樣的壽命來安慰自己,認為天地之間的事理,完全都在這里了?v使聽到了養(yǎng)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見識評判它,認為它不怎么樣;再者則是疑慮重重,即是稍有仰慕養(yǎng)生的奧妙道理之心,卻不知道遵從的途徑;又再者是自己努力服用丹藥,半年一年之后,勞苦一番卻不見有效,心勁因此倦怠而衰退下來,中途又放棄了。有的人補益自己就像用田間小溝的細流去澆地一樣,又小又慢,可是耗散起來卻象用海水流歸之處的巨洞讓大水奔瀉而去一樣,又多又快,還想坐待明顯的好報;有的人壓抑性情,強忍欲望,違心舍棄宏大的志愿,可是世俗的嗜好卻常常縈繞在耳目之前,而期待的養(yǎng)生功效要在數(shù)十年之后才能顯現(xiàn)出來,又擔心兩者都會失去,心中猶豫不決。思想在內不斷校正,物欲在外不斷誘惑,近前的物欲享受與遠期的養(yǎng)生功效相互排斥,這樣也要失敗的。
養(yǎng)生道理的特點
養(yǎng)生的道理隱微奧妙,可以從事理上推知,難以用眼睛識別,譬如枕木與樟木,生長七年之后才能區(qū)分開來。如果以急于求成的心理來跨入清心寡欲的修養(yǎng)之路,意圖速成但收效緩慢,希望迫切但效應久遠,所以沒有誰能堅持到底。
心志遠離養(yǎng)生之道的眾多世人既然認為養(yǎng)生沒有效果,于是就不去追求;然而追求養(yǎng)生的人由于不專心也會喪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種方法的人由于不全面也最終會沒有建樹,只是追求養(yǎng)生技術的人由于思路狹窄則會自毀大業(yè)。因為都是像這種種的情況,所以想要享盡天年的人一萬個里邊也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善于養(yǎng)生的表現(xiàn)
善于養(yǎng)生的人就不是這樣,是思想上淡泊虛無,行為上安靜泰然,不斷地減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貪欲。懂得名利地位會傷害精神,所以輕視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后要在行動上硬行克制;明白美味佳肴會傷害生機,所以拋棄而不眷戀,并不是心中貪戀不已然后要在行動上強行壓抑。名利地位等外在東西因為會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于淳樸淡泊就能特別飽滿。胸襟坦蕩而沒有憂患,心性寧靜而沒有思慮。又去用純一功之約束自己,用和諧之氣調養(yǎng)自己,兩者一天天地相輔相成,就會在安定的境界統(tǒng)一起來。然后再用靈芝薰蒸身體,用甘泉滋潤臟腑,用朝陽沐浴皮膚,用音樂安定神志,順其自然而為,自感適意,這樣就會身體輕健,心性沉靜。忘掉物質享受帶來的所謂歡樂然后就會得到真正的愉快滿足,擺脫生命的牽掛然后就會使身體獲得長壽。象這樣地堅持下去,差不多就同羨門比一比壽命,同王子喬較量年齡了!為什么說養(yǎng)生沒有應有的成效呢?
黃帝內經養(yǎng)生論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百科全書,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養(yǎng)生的理論和方法。
養(yǎng)生,又稱攝生、保生,即保養(yǎng)生命之意。養(yǎng)生就是根據(jù)人類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衰老產生的機理,采取各種方法保養(yǎng)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以期達到防病延衰的目的。從人體固有的精、氣、神立論到人與自然的整體運動觀,指出養(yǎng)生應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調于四時,內外安和,恬淡虛無,合同于道。同時強調道德性格涵養(yǎng),動靜結合,防正飲食勞倦,六淫外侵,七情內傷,七損八益,做到形神統(tǒng)一,內外統(tǒng)一,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zhàn)B生論的理念及方法。
1 、堅固五臟,充實腎氣
《黃帝內經》中養(yǎng)生理論和方法是在“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下指導建立起來的。“天人相應”為《黃帝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精髓!饵S帝內經》認為人的天賦壽命當在百歲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養(yǎng)生的緣故!饵S帝內經》認為人體生長衰老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五臟功能自然盛衰變化的生理過程,其中尤以腎氣的自然盛衰為關鍵,正如姚止庵《素問經注節(jié)解》“男女之壯也,并始于腎氣盛實;其后也,亦由于腎氣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腎,此故總以腎結之”。正由于腎氣是人體生長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腎氣充實,延緩腎氣的自然衰減限期,是減慢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腎為元氣之根,“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臟腑之氣對腎氣的滋生,又是充實腎氣的重要保證。故而《黃帝內經》在強調腎氣根本作用的同時,也重視臟腑功能盛衰對衰老過程的影響,如《靈樞天年》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說明加強后天的調養(yǎng),保持臟腑之氣的旺盛來充養(yǎng)先天腎氣,是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由此可見,養(yǎng)生的任務就在于運用各種方法,保持五臟精氣,尤其是腎氣的充實,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延緩衰老的過程。
2 、法于陰陽,順應四時
《素問四氣調神》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陰陽是宇宙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和法則!胺ㄓ陉庩枴保勒贞庩栕兓B(yǎng)生這是綱領,只有陰陽平衡,方能“陰平陽密,精神乃治”。但其貴在陽密,陽氣衛(wèi)外,或偏亢或逆亂,或郁積或消爍,均可發(fā)病。故“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端貑枌毭握摗氛f:“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伺c自然息息相關。養(yǎng)生應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時之氣宜“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使肝志內生”;夏時之氣宜“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心志平和,氣得以疏泄;秋時之氣宜“早臥早起,……使秋氣平,……使肺氣清”;冬時之氣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yǎng)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人體生命的根本在于陰陽二氣的協(xié)調,而且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是相互通應的,也要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人體內的陽氣運行,隨著晝夜陰陽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養(yǎng)生法于陰陽、順應四時,還要順應一日之內體內陽氣的運行規(guī)律,調節(jié)機體活動及作息時間。如《素問生氣通天》云:“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贝送猓朴陴B(yǎng)生之人,需外應天地陰陽,內守天元真氣,并注意防御外邪。
3、 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形神統(tǒng)一是指人的形體和精神密切相關,不可分離。形體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形體的統(tǒng)帥,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因此形神必須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這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數(shù)術,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薄端貑査臍庹{神大論》中還詳細論述了在四時煉養(yǎng)形體的同時要注意精神的調養(yǎng),如春季萬物生發(fā),要廣步于庭以養(yǎng)形,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而養(yǎng)神;夏季蕃秀,夜臥早起養(yǎng)形,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以養(yǎng)神;秋季容平與雞俱興養(yǎng)形,收斂神氣使志安寧養(yǎng)神;冬季閉藏,早臥晚起養(yǎng)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養(yǎng)神!鹅`樞本臟》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此《內經》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端貑栮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笆ト藶闊o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闭{暢情志,保持精神愉悅對于維持人體健康預防疾病有重要的意義。健康的含義再不僅僅是身體上無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tài),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心情愉快對于健康尤顯重要。
4、 內存正氣,避邪有時
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是養(yǎng)生的前提。疾病的發(fā)生主要與人體的正氣和外界的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有關。《內經》認為預防疾病的關鍵在于人體正氣的強弱,故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預防疾病和養(yǎng)生保健的關鍵是增強和保養(yǎng)人體正氣,增強抵抗邪氣的能力。因此增強正氣是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正氣是相對邪氣而言,正氣的范圍很廣,包括了人體臟腑的功能、情志的活動、氣血的運行、經絡的功能等,因此增強和保養(yǎng)正氣的方法從內要調節(jié)飲食,鍛煉形體,調攝精神,還是從外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而達到“辟邪不至,長生久視”的目的。
節(jié)制房事,保精護腎。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生殖衰老主要取決于腎氣的強弱,也就突出了腎在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端貑柹瞎盘煺嬲摗吩弧白硪匀敕浚杂咂渚,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滿!敝赋隽斯(jié)欲保精預防衰老的重要養(yǎng)生方法。所以養(yǎng)生的關鍵問題就在于保精護腎,而保精護腎的關鍵在于節(jié)欲。
飲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端貑柹瞎盘煺嬲摗吩弧笆秤泄(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薄肮誓苄斡谏窬,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比梭w正常的生命活動,總是以“適度”為原則的。生命活動中任何環(huán)節(jié)的過度或不及,都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耙跃茷闃罚酝秊槌!瑒湛炱湫,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飲食上的饑飽失常、飲食不潔、飲食偏嗜、勞逸中的過勞、過逸,都是引發(fā)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飲食上應當遵循“謹和無味”的法則,在勞逸方面要做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同時避免各種外傷的侵害,以此而達到“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的目的。
和于術數(shù),動則不衰!端貑柹瞎盘煺嬲摗吩啤胺ㄓ陉庩,和于術數(shù)”!昂汀奔催m當運用之意;“術數(shù)”即指導引、按蹺、吐納等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方法。通過些方法,可達培補正氣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視運動保健的,“動則不衰”是我們中華民族養(yǎng)生、健身的傳統(tǒng)觀點,這點同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提高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對心血管系統(tǒng),更是極為有益,使人健全體魄、防病防老、延長壽命。
《黃帝內經》建立了醫(yī)學養(yǎng)生學體系,主張人要順應天地四時的規(guī)律,以全面攝養(yǎng)形與神。養(yǎng)形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節(jié)欲保精;養(yǎng)神則要“恬淡虛無”,“和喜怒”,“無為懼懼,無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緒的穩(wěn)定。
【養(yǎng)生論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賈誼論》原文及翻譯01-03
論毅力原文及翻譯09-24
賈誼論原文與翻譯09-24
封建論原文及翻譯11-24
運命論原文翻譯09-24
論毅力的原文及翻譯03-11
管仲論原文翻譯12-17
《亡論》原文翻譯09-26
賈誼論原文及翻譯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