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人生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人生還》讀后感1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后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布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后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里感受和節(jié)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人游戲,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變態(tài)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布置這場死亡游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么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后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幸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布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會被騙入傳銷,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fā)現(xiàn),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后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游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著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絡游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和挑戰(zhàn),怪物,細菌什么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后活著的人才能逃離,布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y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y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后感2
耍笑了這么半天,也該說點正經的。
翻開《無人生還》之前,心里其實相當掙扎:這書一旦讀過,將使我蒙受一個損失,以后再也不能拿著無知當個性地叫囂:“誰說我學克里斯蒂?我連《無人生還》都沒看過!”——好像仍不是很正經哈。
而看罷之后——也許因過于特殊的閱讀經歷,使我無法客觀評價——竟產生一種不甚滿意的感覺。這在克里斯蒂作品讀后感中前所未有。究其原因,大約是本書乃克里斯蒂所寫,卻偏不夠克里斯蒂吧。
我心目中,女王風格之代表是《尼羅河慘案》與《陽光下的罪惡》。它們是如此克里斯蒂,這般克里斯蒂,比克里斯蒂還要克里斯蒂。而同是經典名作的《長夜》、《羅杰疑案》和《東方快車謀殺案》,已屬偏鋒之作,所幸偏在合理范圍之內,反顯得比端方的正統(tǒng)更加活潑妖艷。而《無人生還》偏得太過,飛得太高,竄得太快,花俏得捅破天了,而低頭一看,卻是下盤不穩(wěn)。從性質上講,此二者同為變化,一為波動,一為畸變;從距離上講,前者尚在三等親以內,后者已經出了五服;從效果上講,前者是一念成佛,后者是一念成魔。
好吧好吧,最近穿越回古代太久了,說話有些脫離群眾,說得淺白些,是這樣的:《尼羅河慘案》是一位妝容精致的美人,是那種摸著良心誰也無法否定的美貌;《羅杰疑案》等于略作了些簡單整容,割個雙眼皮墊墊鼻梁,輪廓還是那樣兒,只是更漂亮了,于是乎顛倒眾生、傾國傾城;而《無人生還》整個兒變了性,導致結果兩極化:一些人一見之下兩眼開花,蜂擁而上,癡戀而靡他;另一些人驚得“噔噔噔”連退數(shù)步,躲得遠遠的,怯怯問一聲:“神仙?妖怪?”
而除卻風格之落差,大概還有評價之落差。
通常,那些交口稱譽、無限榮光的事物,若在滿心崇敬中走近觀之,往往沒有之前想得那么好;蛟S,好,固然是好的,但心中到底失落。如同我中學時熱映的《泰坦尼克》,溢美盈耳,萬人空巷,我也從旁人口中聽了些梗概,驚鴻瞥見過幾個鏡頭,記住了一首主題歌,但從未看過。并非沒有機會,而是有機會卻刻意不看。當年我便說:“這樣的片子,若是初時看了,也便看了。別人說好時,我想也是要跟著說的。這好來好去,已是太好了。既然初時沒看,現(xiàn)在已是不能看了。因彩聲聽得多了,心中定下一個‘太好’,便是此片再怎么好,也比不上這個‘太好’。現(xiàn)實中事,萬沒有心中想象的至美呢。”既是距離之美,索性不要走近,霧里看花,朦朧陶醉便了。以一時之缺憾,留一世之經典,在我看來,是件個性事兒,也是聰明事兒。而我究竟不愛電影,放手竟也樂得;而面對奉為畢生職志的偵探小說,到底學不來這種灑脫,或者是無法灑脫。那些經典之作,且不說“沒看過,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吧,到底是本行中人的必備常識。可以說,我看《無人生還》,不是隨性而為,而是為所當為。
許多東西,也許在當年成就之時,確是實至名歸;而隨著時光流駛,不斷增幅擴張,漸漸失真為天上來的乃至天外飛仙的神異神異之神神異,到得今日,自然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正所謂天道難違,滿眼所見皆是如日中天之后,隨即毀譽參半;到得飛龍在天,哪個能避過亢龍有悔?阿加莎·克里斯蒂尚且如此,真有誰的腕力能扳過這個魔咒?魔咒的真名若是“規(guī)律”,還須順應行之。前車之鑒,實值得我輩作文者與評論者惕醒。
《無人生還》讀后感3
據(jù)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xiàn)時,小福同志握著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于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yōu)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tài)。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wěn)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濕,慢慢地在你周圍彌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嘆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后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里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里,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shù)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lián)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xù)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
她打開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么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扣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后一行!耙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里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局——這就是那只冰冷的濕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么簡單的謀殺?墒且院竽阌肋h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游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fā)現(xiàn)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尸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xiàn)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么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里時隱時現(xiàn)的潛在欲望,正如開膛手杰克夜行于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無人生還》讀后感4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雖然已經高三了,但我還是無法放下書,還是想看書,沒辦法,幾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學,就是改不了,言歸正傳:從一開始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小說一開頭竟然同時進行了八個人的心理描寫,這是我從未見到的,我對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整個小說中都曾經多次進行過很多人的心理描寫,這對作家的能力是一個極大地考驗,八個不同經歷的人必然是八種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盡相同,事實證明阿加莎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說實話我,我完全被這個最偉大的女性偵探小說家騙了,我從一開始認為歐文先生不在島上,后來知道他在島上,后來認為他是十人中的一個,到后來只剩三個人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這十人中的一個,但看到結尾才明白自己錯了,法官竟然就是歐文先生,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法官一開始確實給人一種狡猾的感覺,但是他的年齡和他在整個團隊中所成為的領導者角色都讓人感覺這么一個老先生是殺人兇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議。
說實話如果你要我說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這確實是在所有牽強的解釋中最好的'解釋。
孤島殺人案這類的故事是最難以寫的,因為你可能寫著寫著就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寫出一個完美的結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嘗試這種寫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確是開了孤島殺人案的先河。一個女人,能有如此大膽的想象,如此縝密的思維確實讓我自愧不如。
這九個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確實都是法律懲辦不了的,但話說回來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該死嗎?當然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但他還是殺了他們,這其實還是說明他更享受殺人的過程,而這個人是不是該殺卻并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對每個人的被殺順序都是經過精心的準備的,死在前頭的會受到少一點的心理上的折磨,這個說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證明了人類心理暗示的強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師正是在強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殺的,
其實我是蠻想學心理學了,不過聽說心理學不好就業(yè)啊。真的是這樣嗎?
《無人生還》讀后感5
這是一本懸疑小說,不看到最后等作者解密,無從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策劃者。因為書中刻意描寫了每個人的心理活動,讓人覺得每個人都是無辜的,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整本書情節(jié)精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看書的時候,連自己的呼吸都是小心謹慎的。
整本書講了十個人(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人因為他們的過失死掉,但是他們卻躲過了法律的制裁),在同一天,因為受到邀請然后懷著各自的目的去一個他們從來沒去過的小島。關于小島的傳聞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這十個人一來到島上就被一個留聲機宣布了他們曾經的犯下的罪行,然后按照某種計劃,一個一個被暗殺掉,過程對于當事者來說當然充滿了恐懼,猜疑和掙扎。但是終究逃脫不了命運的制裁,他們還都是一一死掉了。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疑惑當然是“到底誰才是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同時為那十個人中大部分人犯下的罪行或惋惜,或氣憤。他們這幫人就因為心中的私欲,踐踏他人的生命,還利用自己的縝密心思或者社會地位逃脫法律的制裁,真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他們每個人(除了那個策劃者,這也是最后作者解密的時候才知道的),每個人都死有余辜。等他們都死完了,真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看完整本書,心得有二,一是人真是不要做惡,除非運氣一直都很好,否則難免遇到更厲害的狠角色,就會遭報應。二是,希望可以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做一個聰明又內心強大的人,既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盡可能地去伸張正義,打壓壞人。
《無人生還》讀后感6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門之后,盡量保持該領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后親身實踐,積累經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采樣方式調查。采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峰。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chuàng)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雪山莊”,亦如此。《無人生還》作為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雪”而應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略“暴風雪”的風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里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為是后來人不爭氣,狗尾續(xù)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里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后語,許多理應余音繞梁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F(xiàn)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絡翻譯軟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fā)展,后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于“暴風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后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發(fā)難以在飄和穩(wěn)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shù)利大于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勞心之人。每每針對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總有一些感觸、一些慨嘆、一些追思、一些承當。此次亦不例外。所謂——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風。
《無人生還》讀后感7
《無人生還》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滿意的一本小說,也是讀者評價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偵探女王”的稱號享譽全球。這一王冠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偵探系列作品被翻譯成130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億冊,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亞和《圣經》。這本《無人生還》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質量毋庸置疑。
小說中,阿加莎將兇殺場所放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一幢豪華莊園。通過故事人物的反復探索,作者告訴讀者,小島是一個封閉空間——一個巨大的“密室”,外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這是一個“完美謀殺”的故事構架,即蓄謀已久,無懈可擊的高智商謀殺!钡阶詈,也沒人偵破案件,是兇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一首童謠“十個印第安小男孩”。童謠中一個“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對應一件謀殺。十句歌詞,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對應島上的十件謀殺!坝〉诎残∧泻ⅰ钡乃婪ǜ饔胁煌,也依照順序各自對應十種謀殺方式。
島上的十個人通通被“謀殺”,最后無人生還,包括兇手。誰是兇手?作案動機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沒有打算讓讀者解開謎題,這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特征,文字給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誤導讀者。最后由作者抽絲剝繭,揭露謎底。
這是一部構思精妙的小說,體現(xiàn)了阿加莎高超的敘述技巧。作者創(chuàng)造了十個人物,每個人物性格各異,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們的背景故事和被謀殺密切相關。十個人在謀殺接連發(fā)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反應,猜疑,對策。這些信息不是簡簡單單地堆積,而是彼此交織。它們存在邏輯關系,相互作用。它們有主次,輕重,既要條理清晰,又要讓讀者接收到適量的信息。既要迷霧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對本書評述道:“我比任何評論家都更清楚這本書創(chuàng)作歷程之艱辛!
故事中的十個人,每一個都有罪,都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島上全部受到了懲罰。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僅要面對死亡,還有對死亡的恐懼,良心的折磨。
上島以前,對于過去的罪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他們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將罪惡的秘密掩埋心底,繼續(xù)生活。他們或許會受到良心譴責,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償命,正義才能得以伸張!畟人住進莊園不久,留聲機的宣判已經揭示了兇手的作案動機:為法律的缺位伸張正義。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認可。現(xiàn)實中,沒有人愿意做壞人,他們永遠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時接受自己。人都有陰暗一面,有時候會在無意識中實施犯罪。人性的陰暗并非與生俱來,它們大多產生于生活,反映的還是社會的陰暗面。
讀者也應從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個人都做過有愧良心的事,同時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話術。許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逃脫審判。但他們的良心未必總能饒恕自己,除非他們已經成為真正的壞人。
小說也有缺憾。從故事的邏輯上,兇手對受害者的預判過于精準,與他所能夠收集到的信息不對等。此外,推理小說對文學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對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顯得吹毛求疵。
《無人生還》讀后感8
在很多偵探小說中,都會有那么幾個人自詡為正義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來代替法律懲罰他認為的罪犯?此坪锨楹侠,但實際上,在你揮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質上跟他們也沒什么區(qū)別了,也是個冷血無情的殺手。的確,這個社會總有黑暗的角落,總會有邪惡鉆法律的空子逃脫制裁,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這個天平的價值,它的確不完美,但一直在改進。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么這個社會存在的將是無休止的殺戮和血腥。
讀書的過程中我就在想,這場游戲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脫,顯然故事的最后作者也有著跟我同樣的想法。甚至他所設計的所有人死亡的順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來排的,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原因吧。
這本書的兇手與其他的兇手不同,他不是一個復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決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場審判,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審判,兇手把這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場特殊的儀式。是精神上的洗禮,還是心靈上的救贖,亦或是肉體上的解脫。
這是一場精心的策劃,巧妙的布局,甚至還有短暫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點,并且十分善于利用這些。你會隨著閱讀一個一個的去懷疑兇手是不是他,而緊接著他就會用死亡證明兇手另有其人。兇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殺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確實做到了,這確實是一場完美的殺人游戲。如果沒有全書最后的哪一章節(jié),想必這會成為一樁永遠無法解開的懸案。
我也看了很多評論,看見大家說的一些bug
1.法官紅泥裝死那個我覺得雖有點問題,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為畢竟當時已經沒有電了,法官為了能更好的掩飾過去提議的用蠟燭,最后死亡的時候身邊才兩根,大晚上狂風大作燭光搖曳,沒有近身檢查從而被瞞過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發(fā)現(xiàn),他是可以改變后面計劃的。
2.所有犯罪過程并非事先百分百設計好,法官根據(jù)自己的設想和實際進展進行下一步行動,只不過他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者說,也許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順利,咱們最后看到的結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記錄下來,而非有些人說的“怎么事情都按他想的發(fā)展”、“如果某某某沒有按他所想的發(fā)展他就不能完成謀殺了”。事實是,如果沒有按他所想發(fā)展,他會改用另一種方法完成計劃的~當然,不可否認主角必須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機敏睿智,是個犯罪的藝術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殺)以后記錄的,而不是自己預先寫下過程而按其實施的,所以說什么“如果被害者沒怎么怎么樣,就不能按照童謠完成謀殺”之類的話,從邏輯上就是錯誤的,理論上法官有自己大體的犯罪設計,但是絕沒有預言某個人在某個時刻怎么樣,只是在合適機會用童謠內的方式下手,靠著自己的超強大腦完成完美謀殺。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是一場十個“罪人”的“受罰”之旅…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總是有那么一截灰色地帶去考驗人性。?最后死去的不是兇手,但是兇手確實在最后死去。
《無人生還》讀后感9
以前一直很喜歡讀關于推理類的小說,因為這很驚險,很刺激,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喜歡有驚喜,喜歡有期待的感覺。隨著一層層薄紗被揭開,隨著一層層迷霧被推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喜出望外的感覺總是讓人舒服,又驚奇。每次讀一本推理小說,總是會受益匪淺,越看越喜歡;膷u上僅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兇手。但他們接連死去,無人生還。那么誰是殺人犯?是最后一個死去的人嗎?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還能使自己的殺人計劃照常實行?他(她)為什么殺人,又為什么給自己也貼上死亡標簽?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顯然把自己逼入了創(chuàng)作的險地。面臨此景,偵探小說作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用天才的構思自圓其說,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懸疑”“奇幻”一類低劣手段胡說八道。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八個小兵人,動身去德文。一個要留下,還剩七個人??”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十個被害者先后像歌謠中描述的那樣死去,使之帶有讖語的色彩。它使這小說的文字冷颼颼的。你的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那漫不經心的聲調中帶著一絲死亡的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xiàn)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到無形的恐懼。
從風和日麗到慘霧彌漫,小島由度假勝地變成了人間地獄。這部英國的小說,會很容易地讓你聯(lián)想起英國的天氣:多雨、陰冷。暗夜中的大海隱去了波瀾壯闊的一面,冷峻地窺視島上的一切。當海邊也成為謀殺現(xiàn)場之一時,從沙灘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憂郁,讓人擔憂死亡之吻的再度來臨。尼羅河上的撲朔迷離,擾亂的是讀者的智慧,而《無人生還》中的大惑不解,擾亂的是人們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惡的。在謀殺案中,幾乎每位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的人都有作案動機?死锼沟僭趯γ恳晃幌右扇思右耘懦龝r,都順便嘲諷著他們的陰暗一面。兇手預先在留聲機中放置了錄音,在眾人上島后逐個宣布了他們的罪狀。原來每位上島者的心頭都藏有一個秘密:軍官為了泄私憤故意將下屬派往危險之地;醫(yī)生醉酒后動手術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兒為了幫情人獲得遺產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島變成了審判之所。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從不曾以自己的罪錯為忤;還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無論怎樣,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释瞧渲幸徊糠秩说南敕,渴望解脫則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脫。如果說“波洛三部曲”里還有波洛的幽默作為調劑,那么《無人生還》則從頭至尾充滿壓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聲色俱厲的批判。同時她也變得更無情——那首童謠無異于一份判決書,將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場,先讓他們看到黑洞洞的槍口,而后蒙上頭罩,再將槍口抵上他們的額頭。那種等待中的煎熬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許,當你在深夜讀這本書時,會聽見他們大口的喘息聲。
“他們究竟是誰殺的呢?”直到小說臨近終結,這謎團一直困擾眾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開了謎。真正令人吃驚的,不是行兇者那難以為人察覺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動機。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思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小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這部小說在此時變得深刻起來,當后世的讀者一再感嘆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寫作技巧時,似不應忽略她筆下流露的哀嘆之聲。
【《無人生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相關文章:
羅生還鐲文言文翻譯01-22
無人像你歌詞07-23
《汪曾祺文集》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4篇)09-10
《詩經》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12-22
后繼無人成語解釋05-07
目中無人的近義詞08-23
野渡無人作文900字12-31
《平凡的世界》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27篇)10-23
《平凡的世界》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13篇)10-22
優(yōu)秀讀后感(精選34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