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馮友蘭追問人生》的讀后感
《馮友蘭追問人生》的讀后感
初識馮友蘭先生是因為讀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義;墨子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yǎng)。當看到《馮友蘭追問人生》一書時,毫不猶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開書頁,跟隨馮友蘭先生的'目光探尋人生四部曲。本書45篇文章,從人生真相起筆,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筆于人生的漫談,四部曲層層遞進,演繹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個宏觀的理論,馮友蘭先生從微觀的角度,闡述這個宏觀概念,我喜歡聽他娓娓道來,講授一個個哲學命題,傳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講解只有才力命三種因素結合,才可以成功,《傷仲永》中講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聰穎,后來自己不要學習,淪落為一個普通人,就是沒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所以古人云: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個專業(yè)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為,就像詩人能成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來決定。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這讓我記起戴維.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觀點,“人人體內都藏著一個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資,而是訓練出來的,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小小年紀開始訓練,堅持不懈,才獲得成功!耙环指,一分收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恒心和毅力是制勝的法寶,戴維.申克先生在書中強調后天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不完全贊同戴維.申克先生的觀點,我贊同馮友蘭先生和愛迪生的觀點,沒有天資,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為大家、名家。
馮友蘭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說,從低到高,幫助人們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構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靜心想想,我們都只有一個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讀著這句話,我想起周國平先生所言,活得簡單才活得自由。只有一個人生,我們是渾渾噩噩還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調不一,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體味人生,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內容?
【《馮友蘭追問人生》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馮友蘭追問人生》讀后感06-14
閱讀馮友蘭《興味與人生》的答案02-09
馮友蘭筆下的人生境界12-06
人生的追問美文摘抄07-01
馮友蘭名言02-06
馮友蘭語錄參考06-11
哲學大家--馮友蘭12-06
精選馮友蘭名言語錄06-10
試論馮友蘭的釋古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