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通用18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后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于恢復高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泄心緒。老謀子曾經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為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戰(zhàn)爭片,是一部不一樣的戰(zhàn)爭片,很震撼,也很有商業(yè)價值(票房號稱要突破10億元),值得一看。只要你是一個還有一些理性的人,你就會為影片人物的命運而感嘆。侵略者的殘暴與偽善(就是這一點偽善,在歷史上以及在文藝作品中都很稀缺),老百姓的無助和屈辱,守城國軍的英勇犧牲,以及假神父約翰人性的.跨越、假漢奸孟先生對女兒進而對一群女學生生命的擔當,都淋漓盡致。你會恨,你會痛苦,你會憐憫,你還會積存起復仇雪恥的念頭。
我最佩服影片中的三個人物。一是國軍的優(yōu)秀代表。盡管強敵之下、大勢已去,但軍人的責任讓他和他的戰(zhàn)友把生命獻給了一群應該努力去保護的人;盡管勢單力薄,但他勇于犧牲自我塑造了完美,他其實就是民族的英雄或者是杰出代表。對他,我們不應該忘記,去北京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時候,別忘了懷念他。二是假神父約翰。作為一個外國人,有正義感,盡管不能面對戰(zhàn)爭主持公道(他的國家也不能,也不會),但已經用他的道德、智慧和勇氣伸張了正義。三是那群“商女”。國破人民賤,都是天涯淪落人。韓國有慰安婦,中國也有,但中國慰安婦除了受侵略者的凌辱外,更大的打擊還在于某些國人。她們應該受到永遠的尊敬。
應該為他們?yōu)⒁晦錅I!
這是一部好的影片。它應該喚起國人有點麻木的心。從阿拉伯之春到南海風云,我們生活在一個繼續(xù)充滿戰(zhàn)爭威脅的世界。我們不能允許侵略者的戰(zhàn)車碾過我們的城市,不能允許侵略者的刺刀刺向我們的鄉(xiāng)親,不能允許侵略者的黑手玷污我們的姐妹。
保衛(wèi)國土,保衛(wèi)海洋,保衛(wèi)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匹夫有責。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2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一個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點燃又狠狠碾滅的希望。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以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為背景,真實的再現了南京城的淪陷,六朝古都覆滅,滿地橫尸。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該劇并沒有側重表達軍隊官兵如何不顧生死,保家衛(wèi)國。在那個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勢,注定要備受欺辱。在日軍屠光全城時,南京城中僅剩的一支殘存軍隊,拼死護住了教堂的女學生,破敗的教堂成了女學生唯一的庇護所。
那時兵荒馬亂,強行進入教堂尋求庇護那群風塵女子,和女學生之間的相處是怎么都不會和諧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她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城的'淪陷,在快樂安寧的日子里經歷了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風塵女子,成熟,妖艷。霸占了女學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們卻依舊在地窖中鶯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們粗俗,低賤。與高貴矜持的女學生,簡直是云泥之別。
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都清楚,那場名為慶功會是一條通向陰沉黑暗的不歸路。當初教堂頂樓那句“姐姐們替你們說去”,只是挽留女學生不做傻事的借口。但回到地窖后氣氛卻并不輕松!案G姐”玉墨的提議有人反駁,但最終這群女人的善良打敗了恐懼。“我媽就想讓我成個女學生嘞!”剪了學生頭,換上樸素的學生服。濃妝艷抹實在是無奈之舉。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高雅,有學問的女學生。那身學生服上身,女人們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悲涼又苦澀…那首最后的《秦淮景》透著多少心酸與恐懼呢?
電影結尾只講述約翰含淚載著女學生逃離南京,并未交代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心知肚明,當她們代替女學生踏上日本軍車的那一剎那,前方等待它她們的是死亡都無法比擬的恐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污穢渾濁的外表下是一顆干凈純善的心。她們手無縛雞之力,卻真正可稱勇士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3
看了金陵十三釵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壯、憤怒、特憋屈!看完后,我太氣憤了,真實的反應了戰(zhàn)爭背后的罪惡!
猶記那句:“小妹妹你把錢收好姐姐還要拿這錢贖身呢”我便淚流滿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遠忘不了這14個女人拎著包風情萬種的走進教堂的場景有一句話真的好“現在的我們沒有資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諒當時的侵略者”
銘記國恥,吾輩自強!我們很幸運沒有生長在那個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來的江山,哪有什么資格抱怨這個那個,珍惜生活,珍惜當下。
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個動漫愛好者,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動漫大國,小時候我就接觸到了日本動漫,并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動漫的時候總會說我?guī)拙洹斑@有什么好看的嘛?”那會兒我只當他老了,不懂我們小孩子的樂趣,雖然之后我爸爸也會和我說南京大屠殺時日本有多么討厭,但那會兒我還什么都不懂,也沒了解過關于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敵國。不過后來慢慢長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殘酷的作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為什么爸爸在我看動漫時會嘆氣,雖說有句話是“現在的日本和那時候不一樣了,日本后輩的人也是無辜的”但我們也確實沒資格代替死難的中國先輩原諒日本。
我感覺到戰(zhàn)爭的殘酷、無情、卑微、無奈、無助,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們是最沒有能力反抗的群體,也是最無助的,特別是那個女主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特別震撼,為了孩子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遠沒有戰(zhàn)爭。
一個民族,躺在地上,做著最卑微的抵抗,為的.只是保護那一點點希望。這希望不僅是那些女學生,那些已經死去的士兵,即將死去的女人和即將死去的男人,他們本應都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我們不配評價那些死去的人們,因為我們、父輩、或者祖父輩都只是他們眼中需要他們去死才能保護的孩子。電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給了女學生,現實中三十萬白骨把希望留給了我們。
這電影不是為了讓我們延續(xù)仇恨,也不是讓我們去原諒,更不是讓我們去討論劇中人誰應死該活。仇恨的確不應當被延續(xù),我們也沒資格說原諒,因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幸福的生活。
過去不可改變,更不能被遺忘。銘記過去,珍惜現在,警示未來。我想就是這電影最大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4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淪為一座死城。滿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無頭蒼蠅般亂竄,只求找到一棲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無幾的中國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風塵女子在這個嚴肅甚至危險的時刻,卻還是如往常那般輕慢嬉戲。這不禁讓人唏噓,她們真的是在向喬治求助嗎?
電影伊始,無論是喬治還是女學生,沒有人喜歡她們,更別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熱情的男主角,也只是沖著美色而去。她們粗俗、,與矜持、高貴的女學生簡直是云泥之別,因此也不配踏入這片還殘留這著的凈土。
當僅存的潔凈被污染,暫時的寧靜被打破,誰又曾想到正是這些低賤的風塵女子散發(fā)出的人性之光保護了孩子們的純潔。她們清楚日本軍隊的邀請沒有想象的單純,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也許當初一句“姐姐們替你們去”只是為挽救孩子們別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誰也沒有多少片刻的輕松。玉墨的提議有人猶豫,有人反駁,但最終這些女人的善良戰(zhàn)勝了內心的`恐懼。
在臨走的前一天,她們高興地讓約翰為自己化妝,因自己從未試過的裝扮而像個小女孩般雀躍不停。如此模樣其實正是她們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濃妝艷抹實屬被迫無奈之舉。最后送給妹妹們的一首《秦淮景》,又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蛟S被送上敵車回首的那一剎那,正是她們人生中最美的時刻。
最后電影的結局只講述了約翰含淚開著載有學生的卡車逃出了南京,卻并未交待女人們的下場。但誰都明白包括她們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們的是死也不能輕易解決的可怖。
魯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他為紀念并稱頌劉和珍所寫的。雖然這些風塵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但在我看來“勇士”二字,她們當之無愧。或許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慘的黃土,永遠無法擺脫那令人唾棄的卑賤身份?晌蚁胨齻儾⒉粫谝饽撬^的身份與可笑的名譽,她們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讓我們真正看到污穢外表下,原來藏著的是一顆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5
《金陵十三釵》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個人去影院看了老謀子謀劃了四年、投資6億人民幣、準備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獎的這部片子。片子拍得壯麗、凄美、動人。
《金陵十三釵》不像類似題材的戰(zhàn)爭片那么的場面宏大,它僅圍繞一個點、一個故事情節(jié)展開鋪敘。凄美悲壯的故事情節(jié)、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現場特效,成就了這部影片。2小時20分鐘的片子,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觀眾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帶進了那個年代,感同身受著他們的遭遇,呼吸著他們的呼吸,為他們的命運祈禱著。
以玉墨為首的`13個女人演活了唐詩宋詞中描繪的秦淮河畔青一樓女子的音容笑貌,她們的一顰一笑都帶著那個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墒,正是這樣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與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們決然的選擇了舍生取義,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她們用生命捍衛(wèi)了尊嚴,她們用生命給了自己一個華麗的蛻變。
影片中,主人翁約翰從一個市井的殯葬師轉變?yōu)橐粋充滿正義感的“神父”,讓我們看到了不同膚色人一性一中隱藏著的善與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靈魂的洗禮。這也啟示著人類,大愛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會眾說紛紜,《金陵十三釵》如是。我認為,即便這部影片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只要它的故事情節(jié)能打動觀眾的內心,能讓觀眾與導演所要表達的“珍愛和平生活”的主題產生共鳴,即是成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6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愿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后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zhàn)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在一個教堂發(fā)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著是中國軍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zhàn),坦白說,在“神槍手”在大樓里和小鬼子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后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后逃進天主教堂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學生單純、善良、純潔,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里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在天主教堂里,風塵女子世俗、放蕩、妖艷,她們出于無奈,卻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幸免于難,然而最后她們還是選擇了保護她們。在天主教堂里,喬治善良、感恩、責任,他甘于奉獻,時刻保護著教堂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后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強權,在異國他鄉(xiāng)他愿意用性命來保護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社會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難關頭她們卻愿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么,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世人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世人“商女亦知亡國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感動。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當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fā)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7
截止目前,國內耗資最大(六個億)、高薪(三千萬美金)聘請好萊塢一流男演員為主角(《蝙蝠俠》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貝爾)、制作團隊最優(yōu)良(集數國優(yōu)良影視技術團隊)、宣傳力度最廣泛、張藝謀自稱最有故事深度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一周即回收三億票房,并有進軍歐美電影節(jié)市場之野心。
如此巨大投資與宣傳的吸引,本人卻在公映不足一個月時,就免費在網上看到了高清晰完整影片。
說實話,對于《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技術場景、戰(zhàn)爭效果、背景音樂、演員表演等電影手法與技巧,本人頂禮膜拜?蓪τ诠适虑楣(jié)與主題思想,本人卻不能與張大導演茍同。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為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余士兵,為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zhàn),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zhàn)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為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后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為飾演),為分散教堂里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群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yōu)楸Wo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yōu)榱瞬辉僭馐芷畚甓鴾蕚淙罕娞鴺亲詺⒌臅r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理解神父遺愿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后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于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為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并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后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后,假神父約翰最后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個電影的場景真實性再現,讓觀眾是在精神極度壓抑中看完的。從而,也讓觀眾對那場人為災難懷有極其沉痛的深思。更讓觀眾對戰(zhàn)爭中人性的認識得到一種別樣的感知。
但是,劇情場景的真實掩蓋不了故事情節(jié)的虛假。首先,南京大屠殺時外國人的“安全區(qū)”都沒有安全可言,何況一個小小的教堂。特別是日軍士兵已經對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個人的重創(chuàng)(李教官的打擊)”之后,更不可能有日軍軍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純女學生與墮落妓女之間的矛盾開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后卻能和平共處,相互救贖,令人難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難臨頭各自飛”,卻被《金陵十三釵》演繹成了“大難來臨,舍命救他人”的`壯舉,這能讓人堅信嗎?!雖然這樣的主題是就應提倡,也務必提倡的,可體此刻對社會、對人生都“看破”的妓女們身上就更難以讓人信服!
《金陵十三釵》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交待清楚妓女們頂替女學生們“赴日軍慶功宴”的最后場景。她們的結局最終如何成了一個讓觀眾自己去思考,也是畫外音里書娟的“迷”,更讓觀眾產生這真是個“壯舉嗎?”的疑問。已經花費六個億,難道就舍不得多點場景讓觀眾感受到妓女們“真實的悲壯”?從而讓觀眾更多堅信她們的“偉大”?
好的電影務必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故事真實感人,二是場景藝術逼真,三是主題正派具有廣泛社會教育好處。而《金陵十三釵》欠缺的正是第一條,故而,本人覺得《金陵十三釵》算不上好的電影,也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條件。但是,《金陵十三釵》比起張藝謀前幾年的純娛樂“商業(yè)大片”來已有很大進步,特別是他又一次推出的這新一批第一次上銀幕的年輕演員就給觀眾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張導再接再厲,能給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8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賦予了一種優(yōu)雅、放蕩的女性氣質。李師師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與她幽會。有皇帝老兒帶頭,民間頓時風行起歌妓文化,一時刻,秦淮河畔,鶯歌燕舞,胭脂留香,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販夫,那里便是他們心慕的圣地。這些歌妓,不僅僅僅賣身,她們各自身懷絕技,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使得這一塊煙火之地成了一個文化的風向標,造成了秦淮河的繁榮景象。在之后的千年中,雖然政權屢屢更替,但絲毫沒有影響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里照樣笙歌繚繞,夜以繼日。但之后的政權畢竟沒有宋朝的開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潔的,氛圍是浪漫的,而之后歌妓逐漸淪為了社會底層,這個身份也變得骯臟起來。雖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傳統(tǒng),她們在這一行業(yè)中,不僅僅僅只是帶給肉體上的服務,更為眾多尋花問柳之人帶給一種精神上的奢靡和滿足。因此,她們才稱之為歌妓,而不單是一般稱謂上的。要我說,歌妓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她能夠是一種行業(yè),但不是,做的只是一種交易。交易越簡單、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顯得骯臟。
恕我斗膽直言,我覺得歌妓文化是沒有必要做過多詆毀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種氣質,使女性的內涵變得更豐富。如果沒有構成這一種文化,女性氣質中表現出的放蕩就絕不優(yōu)雅;性雖然讓人滿足,但絕不會讓人懂得浪漫;美女確實很美,美得讓男生流口水,但絕不會讓人感受到心旌蕩漾這種完美。我當時在閱讀《姑妄言》這種的開篇時,就突然意識到:男生尋花問柳把佳人擁在懷時,他滿足的不是性愛,而是一種對女性氣質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氣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學,一般人駐足遠觀去欣賞它,體會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計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確實能把這種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一向對女性充滿了好奇和神秘,當然性愛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對女性氣質蘊含的美。因此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后,我懷著極大的沖動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就寫了這么一群歌妓,她們的美攝人心魂,舉手投足間讓人意蕩神游,但她們不是純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為金錢而麻木不仁,她們同樣有母性,有愛。
看完這部影片著實讓人難受,這類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也確實太多了,但歌妓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最大的亮點。如果沒有她們,我一般是不愿看這類電影的`,這不表示我不知國恥,而是發(fā)自內心地害怕、恐懼,殘酷的歷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記,但細節(jié)我不愿意深究,這無疑是一場惡夢。我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們充實女性氣質,這部電影能讓我們發(fā)現戰(zhàn)爭中的另一個側面。戰(zhàn)爭是灰色的,是慘烈的,雖然她們的存在并不能扭轉這種杯具,但她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麗,仍然滿懷向往,仍然充滿活力,甚至,她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擔當。這就是女性氣質,只有她們這個群體才能體現出來。我假設,如果這部影片中沒有她們,那么觀眾只能看到血淚和仇恨。滿眼的血淚和仇恨,那么我們怎樣看到光明和期望?
我很喜愛張藝謀導演的這部影片,這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么偉大的作品,從美學好處上說,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現和塑造了一種女性氣質。
走出電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樣偉大的電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單》,我試著把兩部影片相比較,發(fā)現兩者諸多相似,諸多亮點。同樣是描述二戰(zhàn)時的作品,歐洲人以此表現了民族的大義和悲歌,中國人也理應有這么一部作品與之輝映,畢竟,中華大地是二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中國人民為這場戰(zhàn)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所幸,《金陵十三釵》滿足了這個世界性要求。
最后我還是要強調一句:看《金陵十三釵》,我看到的是一種女性氣質。無論在什么歷史背景下,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女性獨有的氣質就像一面鏡子,總是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光線越刺眼,反射就越強烈。這是一種美,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9
縱然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繁華的車水馬龍的城市,天空仍留著一抹歷史的煙云,揮散不去。
《金陵十三釵》的上映,無疑在國人的心頭又抹上了一層揮不去的陰霾,它講述了十四個青樓女子為躲避日軍的追殺而逃到一座有十三個女學生,一個男學生以及一個美國人的教學,她們都想讓那個美國人帶她們出城,可是那個人只是一位愛財如命的殮葬師,無意做這樣的冒險,然而隨著日軍的進攻和接連發(fā)生的悲劇,改變了他和那十四個青樓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學生坐上了日軍的卡車,踏上了不歸路,美國人則帶領那十幾個學生逃離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殺,而是借這個事件完美地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比如那個美國人約翰,他之當初進入教堂的目的只是為了找到一些錢財好讓他離開南京,他冷漠無情,拒絕了她們想借他離開南京的請求,但是他卻在日軍強行奪入教堂,企圖傷害那些女學生時,他本不是神父,卻以高于神父的姿態(tài)挺身而出,像個偉大的審判官一樣,厲聲阻止他們的罪行,在經歷身邊一個個的伙伴離他而去之后,他開始重視人生的意義,當他為了尋找兩位離開教堂的女子時,他遇到了與他一同來到中國的朋友湯姆,湯姆告訴他,現在有一條船可以離開南京,希望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約翰卻在短暫的動搖之后,拒絕了湯姆,并說了一句讓我感慨萬千的話:“不,我不能離開,他們需要我。”
是什么導致了約翰的`改變?
我想應該是人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吧,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使約翰在緊急關頭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避開日軍的耳目,修好教學中那輛破舊的卡車,載著十二位女學生離開南京城,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已經喪失了那種責任感,近段時間一連串的事件正在挑戰(zhàn)我們的道德底線,我們何時才能喚醒這些魯迅筆下的看客?何時才能像片中的人們一樣,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我會不會勇敢地面對災難?如果面前有數不勝數的虎狼之獅,勢單力薄的我會不會為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是否我們都應該在緊急的時刻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勇氣?
所有人都具備了一種偉大的精神——奉獻,他們都為了別人奮不顧身地做著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們這種精神應該才是《金陵十三釵》最想呈現給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0
李安的《臥虎藏龍》給中國的導演們挖了個坑,都以為以西方的視角去展現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同,更容易得獎,爭先恐后往里跳,其結果是中國外國都不買賬,一個個死得好慘。
一部好的電影絕不只是讓人哭了笑了那么簡單,還要有比情緒宣泄更深刻的內涵,能喚起觀眾的價值判斷,運用自己的經驗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反思和對比。廣義地講,觀眾們的每一次觀影體驗,所得到的結果其實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人物無關,只是進行了一次形而上的價值判斷,任何人在觀后都會很直觀簡潔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壞。
當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民族信仰也許會影響某一個人對某一部電影的具體評判,但并不會影響到總體,因為全人類有著一個共同的標準,即普世價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維國王之后,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嚴格控制,但即便是這樣,伊朗的導演們也還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認同的電影來,比如說《白氣球》《小鞋子》之類,原因無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電影講述了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我曾說過,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張導演似乎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當時有幾個張的同學在場,都說他要是不會講故事,中國誰還會講故事?張、陳是導演中的老大,而他們的同學在影視界也是個個如日中天,自然聽不進這樣的'批評。
我所說的“講故事”,其實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術上與剪輯相關,在創(chuàng)作上與主觀意識相關。張導演在畫面營造上堪稱大師,但是“講故事”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弱項。在這方面,日本的黑澤明是個高手,他能把一個事件的臺前幕后用鏡頭交待得條理分明。
觀看《金陵十三釵》,張氏風格一以貫之,營造畫面不惜工本,戰(zhàn)爭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會。尤其是十三釵們身上那曲線畢露精致華美的旗袍,對男性觀眾是一種曖昧的暗示,跳脫于殘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說是氣氛渲染的敗筆。再對比斯皮爾伯格對《辛德勒名單》的黑白處理,以及那個小女孩紅衣的出現對觀眾感官與心靈的沖擊,高下立判。
對于貝爾這個演員,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比起小說,因電影的形式所限被壓縮了不少,顯得不夠豐滿。他的表演,總體上中規(guī)中矩,但給我的感覺還有些游離于中國演員之外,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相比于《三槍》那樣的庸俗電影,張導演的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了明顯的變化,有評論稱是“回歸了水準”。但是在藝術上,至少在藝術觀念上,張導演還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突破。文藝作品,說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養(yǎng)的客觀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懷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視點和人文關照。題材可以討巧,技術也可以討巧,但也只限于一時一事,不可能獲得永恒。
寫到這里,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近三十年來,中國有幾部好電影?細想了一下,我認為有三部。一部是張導演的《紅高粱》,盡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蕩氣回腸,充滿了象征意義;再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細膩深刻地詮釋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能引起觀眾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第三部是謝晉導演的《芙蓉鎮(zhèn)》,哀而不頹,歌頌人性,是一部優(yōu)秀的現實主義杰作。
至于這部電影能不能獲得奧斯卡,實話實說,真有點玄。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1
這部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對我們祖國女性的殘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風塵女子為救十三名女學生的偉大故事。雖然這部影片所呈現的只是電影效果,但是這確實是我們國家抗戰(zhàn)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故事。
最讓我難忘的是那一群女學生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慶功邀請而跑上天臺想要自殺,然后那十三位風塵女子說“姐姐們替你們去!钡哪且荒。她們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們的是什么,但是她們?yōu)榱吮Wo女學生,毅然地做出了這個決定,其實他們也很害怕,但是她們的“姐姐們替你們去”的聲音非常的堅定而有力量,讓人十分的安心。
魯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他為紀念并稱頌劉和珍所寫的。雖然這些風塵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但在我看來“勇士”二字,他們當之無愧。
大胡子美國人一直在做選擇。初到教堂時,他看似選擇了金錢,其實是為了工作;在酒醉過后,他選擇站了出來保護女學生;在朋友出逃時,他選擇留下;正是這一次次的選擇讓他也成為了英雄。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保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fā)展趨勢,尤其是對于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在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為大學生,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負韶華,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2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壞人,白種人也不一定就是壞人,最后正是他們救了十二位女學生。
戰(zhàn)爭年代是非常殘酷的,可能能活到戰(zhàn)爭結束就是最大的勝利了。活著就是勝利。要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從平江醫(yī)院轉到附二醫(yī)院的時候,路上我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當時多么地美好,感覺自己獲得了新生,一切那么地美好,感覺是一個新的世界,實際上真的是的,這個世界沒有我世界是正常運轉的,所以我又能參與這個世界,應該心懷感激。世界沒有說離開了誰不能過,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電影,就拍個女主角,氣質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實人喜歡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歡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減,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減脂的鍛煉,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減一減,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還是要多學一門語言,英語我沒事可以學學單詞,這個以后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學習并不影響我的業(yè)績,不學習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個好的電影離不開一個好的故事,很多小說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導演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故事從書本上到熒幕上。導演也需要讀很多書,選出好的故事,然后找贊助找演員把電影拍好。導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無限大,想象力不設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3
用了這樣一個名字,是想紀念一些正在失去的東西。
先說和這個電影無關的:大學以前我們經常被要求寫讀后感之類,自認為當時比較會寫,最起碼不會語塞;工作以后變得越來越不會寫,常常一個詞都要糾結半天。我們的年齡在增長,社會閱歷在增加,可是知識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好可怕。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丟掉了太多純真的東西,并且再也沒有耐心去補充知識。時間都浪費在了網上閑逛,等恍然發(fā)現時,已經又無所世事得過了一個晚上。
說點和這個電影有關的:這部電影再一次激起了我對日本的仇恨。仇恨的種子原來一直都在。我始終做不了一個大度的人,我小肚雞腸地把這份恨波及到整個日本。我自認為還是一個比較善良的人,所以我無法理解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的變態(tài)行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們怎么下得了手!我力挺這部電影,希望它可以喚起我們對歷史的記憶。我想我不會買日貨了,不會支持日本的一切了,一個犯過大錯又不知悔改的民族變強大后會很可怕。
不知道傷痛的人是不會進步的,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肯定還會再次吃虧。如果一個民族忘了曾經的屈辱,如果一個民族里接班的一代沒有抗日戰(zhàn)爭的'概念,怎樣能贏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真的退步很多,寫著寫著就不知道怎么組織自己的語言,心里很多想法,就是寫不出來。
忘記是可怕的,比如恰好你忘記的是歷史和經驗。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4
一曲《淮河景》映襯在南京腔下顯得蕩氣回腸,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憶中手拿琵琶彈奏著內心的辛酸苦楚!視線模糊中,我仿佛又重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國恥:
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沒有誰會忘記,在半個中國淪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極點的血之花。廢墻殘垣在硝煙彌漫中讓殘忍成為人的唯一生存法則,一幕幕回放著慘敗的花朵,如同曾經的向日葵隨著他人無情的進入而敗落,找不到太陽的方向。又有誰知道找回原來的回憶會讓人心里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經的真誠與無私永遠永遠不再了。
十幾名女學生為躲避日軍在小男孩的帶領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寧和外界喧囂殘暴成為鮮明的對比。此時,十四名娼妓從娼門中逃出來為躲避戰(zhàn)亂也來到教堂,然而其放蕩與潑辣,讓人不禁有些惱怒打擾了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內一個剛從美國前來接職的神父,陰錯陽差讓這二十幾個人竟成為相互幫助、相互依賴的與命運抗爭的團體。教堂外有為保護百姓而拼命的戰(zhàn)士,還有為保女兒安全甘愿做賣國賊,卻也為女兒背叛日本敵軍,最后為見女兒一面被打死的父親……
我不想訴說其中的情感糾葛,也不想說生與死的恐懼,只想對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說一聲:你們之前雖然地位身份是低賤的`,但同是中國人、為民族與同胞而挺身而出,這種行為與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樣是讓人尊敬的。望著她們藏著玻璃碎片前去赴宴會的眼神,那是帶走了所有的辛酸和傷痛后的解脫,我不禁淚流滿面。我想她們是無悔的,偉大的,這份甘愿是多少無賴與不舍,不愿與害怕,可是她們去了……
依稀記得曾經的繁華,燈紅酒綠的享受,可如今卻是遍地橫尸,又有誰記得他們;他們無墳可歸的悲慘,又有誰關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慘痛的痕跡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變成如同憐憫下的記念石碑,仿佛還是低喃過去的隱傷,可歷史終究過去了,是的,過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更多的是人世間冷漠的瘟疫,傳染者每一個人,但有愛的不可能被傳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經不堪的過去,對于那些娼妓也是無可奈何,卻也造就她們笑對他人的態(tài)度,對于寧愿犧牲自己未來換取他人幸福與安全,卻也無悔。這需要怎樣的勇氣與堅強才能擔起這壓死人的石頭,恐怕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辛酸與無奈。
自古傳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只因未到心坎處。來時的妖嬈風光,走時的真情淚下,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為題讓這拉開了序幕。才登進這教堂時,遠遠望去竟發(fā)現如此美麗,讓這悠揚的笑聲成為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風景線吧!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5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愿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后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zhàn)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期間在一個發(fā)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著是中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zhàn),坦白說,在“神”在大樓里和子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后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后逃進天主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里,女學生單純、善良、,她們不諳,但卻不幸地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里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現實。在天主里,風塵女子、放蕩、妖艷,她們出于無奈,卻不得不以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幸免于難,然而最后她們還是選擇了她們。在天主里,喬治善良、、責任,他甘于奉獻,時刻著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后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在異國他鄉(xiāng)他愿意用性命來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頭她們卻愿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么,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商女亦知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太。但是我想到當年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fā)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6
“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著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為一體!奔o伯倫如是說。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戰(zhàn)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都是里面的重要元素,但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觀看過《金陵十三釵》后,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先說電影里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濃于水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于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厭倦戰(zhàn)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找到童年的那種幸?鞓。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于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著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于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后者,因為可能覺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戰(zhàn)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yè)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yè)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于約翰,忘了是哪個學哲學的領導說過,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愛是人間的春風,愛是生命的源泉。在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他們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地去愛這個世界。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fā)現美,發(fā)現人性的優(yōu)點,發(fā)現生命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7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fā)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zhàn)亂,到處都是尸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jié),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fā)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后,地窖里發(fā)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著: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tài)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tài)度,一種是無私的態(tài)度,處處為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tài)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后,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起跳樓自殺,決不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愿意替她們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決定啊,為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后,她們一起帶著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象空間?戳酥螅廊换匚稛o窮。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篇18
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金陵十三釵》,其故事中心講述的是一群女學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風塵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難,后來女學生們暴露了身份,被日軍強迫去參加慶功晚會,在明知這個晚會是一個陷阱的情況之下,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這群女學生奔赴死亡之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替死”,實際上我們沒有理由不說它是“避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巴黎圣母院》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極有可能是嚴歌苓模仿借鑒了雨果),從而讓電影《金陵十三釵》具備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尋味的`是,電影男主角約翰是一個入殮師,他本來是要給神父斂葬的,在他遇到這些女學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卻被她們看作神父,而約翰為了保護這些女學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當作了神父,這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哲學議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神父。尤其是當你能夠捍衛(wèi)人的尊嚴,給人以生的希望的時候。這與中國佛教所說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佛陀,是一樣的意思。這無疑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所具有的一個哲學高度。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相關文章:
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06-16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09-24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心得06-19
金陵十二釵簡介08-29
觀后感500字金陵十三釵05-17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三百字05-14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800字「薦」08-23
觀《金陵十三釵》有感(精選10篇)09-13
《金陵十三釵》的觀后感范文(通用13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