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禮儀科普知識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qū),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q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苗族禮儀科普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苗族勤勞樸實、開朗大方、熱情好客,不論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后常以一句“鳥榮”(一切可好)互相問候。當苗族看到一個外族人會講苗語時,認為這是對苗族人民的尊重,將把客人奉為上賓接待。
一般主人的臥室,外人不得隨意進入。屋內(nèi)不能吹口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走路不從別人面前走過而要從背后繞行。苗族十分忌諱戴孝的人進入自己家。家里來了貴客,苗族必殺雞以酒招待。男性客人一定要接受苗家的敬酒,若實在不會喝酒,應該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說明,否則被視為無禮,將失去苗族同胞的信任。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按苗族傳統(tǒng)的禮節(jié),雞頭是要敬給老人的。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雞頭病例給客人,這時懂禮貌的客人就應該雙手接過雞頭,然后再轉(zhuǎn)獻給在座的老人或長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如果碰上苗族人家吃飯,主人必定邀客人入席。如果客人吃了或另有安排,要加實相告,不能以一句“不吃”加以拒絕,否則被認為不尊重主人。切不能一聲不吭地離開,這樣苗族會認為你沒有禮貌。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當主人把客人送到門口或寨外,叮囑客人下次再來時,客人應說“要來的”,而不能說“不來了”,否則也被認為不懂禮貌。
參加苗族的婚禮、葬禮,應和當?shù)厝艘粯,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葬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后,一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腿瞬徽摵榷嗪壬伲家舆^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者和孕婦進入。家有產(chǎn)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腿藨摪阉雀,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了產(chǎn)婦人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chǎn)后3天之內(nèi)闖入產(chǎn)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媽。作為禮節(jié),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后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干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jīng)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nèi)到家里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jù)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苗族春節(jié)風俗
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shù)地區(qū)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shù)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jié),但苗族的風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
過年是最大的節(jié)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湘西春節(jié)期間的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nèi)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百獅會
過苗年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于百獅會了,周鄰四鄉(xiāng)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shù)十匹獅子云集傳統(tǒng)的村寨或集鎮(zhèn),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nèi)容,土里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lián),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亞果為救鄉(xiāng)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xiāng)就有了“百獅會”。
神話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蠻的陽光穿越歷史的云層,照射當今!鞍侏{會”的其實是苗族遠古的大遷徒!哆w徒謠》唱道:“我們的祖先在東海,翻過九十九道溪,浩浩蕩蕩走過……”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災害。
百獅會舉辦的時間多在春節(jié)正月初三后,百獅狂舞,挨家挨戶給苗家拜年。
接龍
苗家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guī)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一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吃排家飯
過苗年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guī)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shù)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
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幺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nóng)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shù)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伙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
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于這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數(shù)日”而后才“辭去”。
欲遂當年漁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風習,每當趕年場或重大民俗節(jié)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桿,桿上鑿開三十六把鋼刀,鋼刀長一尺五寸、刀背厚零點五至一厘米,刀刃鋒利,刀口向上,裝成刀梯,加閂固緊。一尺一梯為三十六刀梯。樁桿四周拉線固定,刀梯上端系多種彩布小旗,象征希望和勝利。
上刀梯者,必有膽識、技巧和武功。從第一級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鋒利,爬至梯頂頭發(fā)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節(jié)目,旋展全身本領。上刀梯是驚心動的表演,是英雄所為,是苗族人民過去生活的顯現(xiàn),有血有汗,有甜有美。觀者無不驚嘆。
苗族舞有多少種類
花鼓舞
花鼓舞--通;顒佑诖汗(jié)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jié)奏要求統(tǒng)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
唯舞蹈開始之前,須按慣例首先唱一首頌揚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對祖先的紀念!盎ü奈琛钡膭幼鞫鄟碜陨睿绮逖、割稻、打谷、以及梳妝等,也有取材于武術的,如 “青龍纏腰”、“雪花蓋頂”等。其動作特點為男的健壯有力,女的灑脫、柔美。從“花鼓舞”派生出來的鼓舞有“雙人鼓舞”(男、女均可),特點是擊鼓時兩人可各打一邊 或同時敲擊一邊,也可一人擊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襯。動作可隨機應變,但十分講究對比、協(xié)調(diào)。
團圓鼓舞
團圓鼓舞--是種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時由一鼓手在場子中央擊鼓伴奏,參加舞蹈的人則圍繞著他,踏著節(jié)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地繞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進行輪回不斷,直至興盡方休。歌詞多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的內(nèi)容。舞蹈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種。
晃手擺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銅鑼外,其活動形式及動作風格特點與“團圓鼓舞”大致相同。單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愛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歡慶豐收及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兩種。男子雙手持鼓棒擊鼓或雙手握拳擊鼓,舞蹈動作豐富,有模擬動物形態(tài)的動作和武術等多種,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則是在伴奏者敲擊鼓邊或銅鑼的音響聲中,雙手各持鼓棒一根、邊敲擊著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邊舞蹈的。舞蹈動作多 是表現(xiàn)勞動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紡紗、織布和照鏡、梳妝等,其風格特點除個別地方能見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較文雅、端莊。
木鼓舞
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稱“跳鼓臟”(苗語稱“直質(zhì)努”),是一種祭祀性舞蹈。過去僅在每隔十三年舉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動“吃牯臟”時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最初,跳“木鼓舞”時使用的鼓,是將一根直徑約一市尺,長約五、六尺的樹干挖空,在兩端蒙上牛皮制成的。按古老風俗,舞時要一新一舊同時使用,祭祀活動過后,就將舊鼓送往懸崖陡壁任其腐朽風化,新鼓則放置屋梁上保存起來,待下次“吃牯臟”時取下,與當年新制的鼓并用。關于過去“吃牯臟”時的“木鼓舞”活動,《永綏直隸廳志 卷一·苗峒篇》有過較具體生動的記載:“苗族又有所謂跳鼓臟者,及合寨之公祠、亦猶民間之請醮數(shù)年間行之,亥子兩月?lián)袢张e行,每戶殺牛一只、蒸米餅一石,屆期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數(shù)百……。
苗巫擎雨傘、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苗婦亦盛服、男外旋、女內(nèi)旋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聯(lián)、左右顧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蘆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并堪入耳,謂之跳鼓臟,……”此外,《苗防備覽、風俗考》中也有類似記載。如今,隨著苗族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和進步,這種大量宰殺耕牛嚴重影響生產(chǎn)的“吃牯臟”祭祖活動已不再舉行了,F(xiàn)在的“木鼓舞”,由于后來僅在男子中傳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長者擔任,因此無論是活動形式或舞蹈動作、鼓點、擊奏方法,均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區(qū)已成為文化娛樂形式之一。所表現(xiàn)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宰!薄ⅰ搬鳙C”等與苗族人民生活和勞動有緊密連聯(lián)的內(nèi)容。上身前傾弓腰甩胯的舞姿、順手順腳的動作,以及在雄渾的木鼓敲擊聲的伴襯下奔馳跳躍的步法構(gòu)成了它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銅鼓舞
銅鼓舞--(苗族稱“究略高”)是用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稱為銅鼓的打擊樂 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一種有代表性的、源遠流長的舞蹈文化,據(jù)考古學方面的發(fā)現(xiàn),早在公元四世紀之前(春秋末期),銅鼓就出現(xiàn)在樂舞場面之中了。雖然苗族是在進入封建社會的初期才開始接觸銅鼓這一禮器(后來主要用作樂器)的,但在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古代銅鼓文化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至今,苗族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
黔東南地區(qū)的苗族人民在歡度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喜慶之日仍常跳銅鼓舞。在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zhí)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貴州《八寨縣志稿》)。苗族銅鼓舞的活動形式,現(xiàn)在常見的是將銅鼓懸于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zhí)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地舞蹈著。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其動作主要是來源于狩獵生活、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和對動物形態(tài)動作的模擬,如“騎馬”“趕鴨 ”“捕魚”“撈蝦”等。苗族銅鼓舞動作以胯部的扭動和上身的擺動為主要特點。
蘆笙舞
蘆笙舞--(苗語稱“究給”)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它流傳廣泛,普及各苗族地區(qū)。其中尤以貴州東南部、西北部和廣西西部山區(qū)最為活躍。在那里,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在過去,青年小伙子會不會吹蘆笙,能不能跳蘆笙舞甚至都成為姑娘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
【苗族禮儀科普知識】相關文章:
滿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羌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傣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壯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淺談苗族的節(jié)慶禮儀祭祀食俗03-28
鄂溫克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朝鮮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赫哲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
錫伯族禮儀科普知識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