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樂器的演講稿

        時間:2022-10-02 21:21:49 演講稿 我要投稿

        樂器的演講稿

          從中國有關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資料中我們知道,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xiàn)了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打擊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關于鼓、磬和鐘的傳說。《禮記.明堂位》說:“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傳說中遠古時期的打擊樂器有土制的鼓、石制的磬和陶土制的鐘。這一時期的管樂器有骨制的骨笛、蘆葦編制的葦籥和陶土制的塤。原始社會時期的樂器中打擊樂器占主要地位,當時樂器的形制和發(fā)音都非常簡單和原始。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時,樂器的種類已有好多種,其中有打擊樂器鼓鼗、鈴、磬、編磬、鐘、編鐘、缶等等,吹奏樂器有塤、籥、言(大簫)、 龢(編管吹奏樂器,小笙的前身)。到西周時期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彈弦樂器琴和瑟也已產(chǎn)生。按制成樂器的不同材料來分,當時的樂器可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不同材料做成的樂器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稱為“八音”。公元前11世紀中期十二律的音律體系已完成,七聲音階已開始使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產(chǎn)生了一些新型的樂器,主要有彈弦樂器箏,擊弦樂器筑和吹管樂器笛,秦漢時期又出現(xiàn)了吹管樂器排簫、羌笛和彈弦樂器箜篌、琵琶等。到這時,中國除了弓弦樂器外的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都已產(chǎn)生。弓弦樂器出現(xiàn)較晚,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始于唐代,《舊唐書.音樂志》載:“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唐代以來的文獻記載中,多次出現(xiàn)過軋箏 、嵇琴、奚琴、胡琴、二弦等弓弦樂器的名稱。

        樂器的演講稿

          就一般的樂器發(fā)展史來看,最早產(chǎn)生的樂器是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然后出現(xiàn)的是弦鳴的彈撥樂器,最后出現(xiàn)的才是弦鳴的弓弦樂器。遠古的原始人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棒之類的東西打擊一些不同的石塊、陶土等固體物質會產(chǎn)生音高不同的聲音,同時吹一些大小、長短不同的蘆葦管之類的管子、動物的骨頭或陶土制成的某些器皿時也會發(fā)出音高不同的聲音,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音調(diào)很簡單的原始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絲或其它類似的纖維做成的線、繩之類張緊后,用手彈撥會發(fā)出聲音,張緊程度不一樣,線的粗細不一樣,發(fā)出聲音的高低也不一樣,于是慢慢地產(chǎn)生了弦鳴的彈撥樂器。就世界樂器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遠遠晚于彈撥樂器,中國的弓弦樂器軋箏的最初形式最早出現(xiàn)于7~10世紀,歐洲的提琴類弓弦樂器則產(chǎn)生于15~16世紀。

          關于中國弓弦樂器的起源,當代國內(nèi)外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箏、弦鼗和奚琴,這是大部分學者的觀點;二是中國的弓弦樂器由阿拉伯或印度傳入中國;三是中國的弓弦樂器是由先秦時期的擊弦樂器筑演變而來的。持第一種觀點即“中國弓弦樂器起源于彈弦樂器”說的主要的代表有蕭興華先生(見發(fā)表于《樂器》1981年第6期的《我國拉弦樂器的產(chǎn)生和演變》)和朱岱弘先生(見發(fā)表于《中國音樂》1984年第2期《我國弓弦樂器的源流考》);持第二種觀點即“中國弓弦樂器西來”說的,主要有中國學者周菁葆先生(見發(fā)表于《中國音樂》1987年第3 期的《胡琴的演變》)和日本的學者林謙三先生(見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東亞樂器考》)、岸邊成雄先生(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1版《伊斯蘭音樂史》)及田邊尚雄先生(見《東洋音樂史》);持第三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項陽先生(見《中國弓弦樂器史》)。

          中國的弓弦樂器從共鳴體的形制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唐代出現(xiàn)的軋箏為代表的共鳴體呈長方形的弓弦樂器(此類樂器國內(nèi)已很少有使用),第二類是唐宋時期出現(xiàn)的胡琴類弓弦樂器。其中胡琴類弓弦樂器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唐代出現(xiàn)的奚琴(嵇琴)為代表的共鳴體呈圓筒形、琴桿呈細棒狀的弓弦樂器(發(fā)展到目前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弓弦樂器),另一類是以北宋至元代時出現(xiàn)的制如火不思、琵琶的胡琴、二弦為代表的弓弦樂器(發(fā)展到目前流行于蒙古的馬頭琴和新疆的薩他爾等弓弦樂器)。

          唐代出現(xiàn)的軋箏是中國弓弦樂器的始祖。軋箏在宋代時也稱為秦,宋代曾三異的《同話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述:“世有樂器,小而用七弦,名‘軋箏’,今乃謂之秦,秦箏以一名為二物。”!对.禮樂志》中記載:“秦,制如箏而七弦,有柱,用竹軋之。”。軋箏的琴體的基本形制呈半圓弧狀,有七根(或更多根)弦,弓在弦外演奏,一弦發(fā)一音,演奏方式有坐著或站著或邊走邊演奏。演奏時將琴靠在左肩上,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一弓一音。軋箏類弓弦樂器到目前仍在民間可見其遺存,主要有河北邯鄲的軋琴、山東青州的挫琴、廣西的瓦琴、山西河津的拂琴、西安的軋箏、延邊朝鮮族的牙箏等等。這些樂器都是唐代軋箏的遺存在各地的不同名稱,這些樂器至今仍用竹片、高粱桿、蘆葦桿、木棒之類的弓演奏而不用馬尾弓。

          山西河津文化館現(xiàn)存有軋箏遺存拂琴一張,項陽先生曾在河津實地采訪演奏拂琴的盲藝人張恩科,山東青州文化館也存有軋箏遺存挫琴一張。據(jù)有關音樂機構實地調(diào)查,目前山東的青州市和東營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東蘭、巴馬、鳳山的交界處、吉林延邊自治州的朝鮮族中、河南的平頂山、浙江的舟山等地仍還有人會演奏軋箏的遺存樂器。

          作為中國弓弦樂器的最初形式軋箏出現(xiàn)于唐代,是用竹片或木棒等來擦奏的,這是沒有爭議的。但軋箏是從何種樂器演變而來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軋箏是由彈弦樂器箏演變而來的。蕭興華先生在《我國拉弦樂器產(chǎn)生和演變》一文中認為:“《舊唐書》並沒有把軋箏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樂器來對待,而是把它作為彈弦樂器箏的一種變體記錄下來,並特別對軋箏的演奏方法進行了說明,以示與彈弦的箏有所區(qū)別。從形制構造上來看,箏和軋箏沒有多大區(qū)別,只是軋箏加了一根擦弦的竹棒。若從演奏角度和發(fā)音方式來看,兩者就有了根本性的區(qū)別,箏屬于彈弦樂器,軋箏則是擦弦樂器。就目前所知,軋箏是中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持另一種觀點的項陽先生則認為軋箏是由先秦時出現(xiàn)的擊弦樂器筑經(jīng)過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演變而來的。項先生在《中國弓弦樂器史》中認為:“中國的弓弦樂器是由擊弦樂器演變而來,先秦時特有的一種板面狀擊弦樂器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完成了由擊弦向軋弦的嬗變,擊弦之‘弓’演化成擦弦之‘弓’,產(chǎn)生了軋箏,繼而影響了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由此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弓弦樂器的發(fā)展軌跡!薄V俏覈鴳(zhàn)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中晚期出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擊弦樂器,就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來看,關于筑最早和最明確的記載是在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策.齊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戰(zhàn)國策.燕策》中則有高漸離擊筑刺秦皇的悲壯故事,《史記.高祖本記》中有記載劉邦在家鄉(xiāng)擊筑並演唱《大風歌》的情景。魏晉六朝時期,戰(zhàn)亂不息,筑的流傳情況失載。至隋代筑被列入宮廷音樂,唐樂承隋樂舊制,筑入雅樂。《舊唐書.音樂志》載:“筑如箏,細頸,以竹擊之,如擊琴!薄V了未杂辛鱾,宋以后就名存實亡了。作為擊弦樂器筑,是用竹尺、竹片、棍棒之類的器物擊奏的。項陽先生根據(jù)考古資料及有關歷史文獻的分析,推測筑是最有希望、最有可能成為弓弦樂器的。筑的擊弦之弓在史籍記載中均為竹片、竹棍、竹尺、木棍,在其嬗變?yōu)檐埞~之后,所用的弓依舊是竹片、桃枝、蘆葦桿、高粱桿、木棍之類。直至20世紀,軋箏的遺存挫琴、拂琴、牙琴、軋琴等多種樂器仍使用高粱桿、蘆葦桿等材料做的弓軋奏。

          上面我們說明了中國弓弦樂器的最初形式軋箏的源流,下面將重點討論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起源。胡琴即古代中國北方和西北方胡地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的弦鳴樂器。自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胡琴是彈弦類樂器的總稱,如琵琶、忽雷等。唐宋時期的胡琴已有彈弦的和拉弦的兩種,既有彈弦的胡琴如琵琶、忽雷等,又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胡琴如奚琴(嵇琴)。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詩云:“見學胡琴見藝成,今朝追想幾傷情。捻弦花下呈新曲,放撥燈前謝改名。”。北宋陳旸《樂書》中云:“唐文宗朝,女伶鄭中丞善彈胡琴,昭宗末,石眾善胡琴,則琴一也,而有擅場,然胡漢之異,特其制度殊耳!,這里所指的胡琴明顯是彈弦樂器。唐代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宴榮山人池亭詩》中:“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過!钡脑娋渲兴傅娘賾怯弥衿磷嗟墓覙菲黠佟

          奚琴(嵇琴)作為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最初形成,從唐代孟浩然詩中我們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正式明確見于歷史文獻的是北宋陳旸的《樂書》。《樂書》中對奚琴的來歷、形制和演奏方式都有較明確的闡說:“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鼗而形也類焉。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非用夏變夷之意也!,從“至今民間用焉”的說法來看,這種“兩弦間以竹片軋之”的弓弦奚琴其起源的時間應更早一些。一般學者都認為奚琴在唐代就有,奚琴即為唐代的嵇琴。

          從唐宋時的有關文字記載中, 我們可以知道奚琴和嵇琴是同一種樂器的兩個不同的名稱。嵇琴在唐代的文獻中有多處記載。崔令欽在《教坊記》中的教坊曲中記有《嵇琴子》的曲名。杜佑的《通典》中也對嵇琴有記述,但沒有明示嵇琴是否為弓弦樂器,只是從詩人孟浩然的“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過”的詩句中人們才推測其為用竹片擦奏的弓弦樂器。而宋代典籍中對嵇琴作為弓弦樂器則有明確的記述。宋代的《事林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曰嵇琴。二弦,以竹軋之,其聲音清亮!。陳旸《樂書》中記述:“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鼗而形亦類焉。”。宋代高承在《事物記源》中所記述嵇琴也出于弦鼗!扒啬┤丝嚅L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記以為琵琶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系弦于鼓首而屬之于柄末,與琵琶極不仿佛,其狀則今嵇琴是也。嵇琴為弦鼗遺象明矣。唐《禮樂志》曰:‘琵琶體圓修頸而小,號秦漢子,蓋弦鼗之遺制,出于胡中,傳為秦漢所作,今人又號嵇琴為秦漢子!!锻ǖ洹芬嘣啤疂h秦漢子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以秦制者,蓋兼用秦漢之法,而諸家皆記為琵琶之始,何也?或曰嵇琴,嵇康所制,故名嵇琴。雖出于傳誦,理或然也。’”。

          通過以上分析、討論,我們可以認定嵇琴和奚琴確為同一種樂器的不同名稱。總的來說其理由有下面幾點。一是多處歷史文獻記載中都認為嵇琴和奚琴均出于胡中,二是嵇琴和奚琴均出于弦鼗形也似弦鼗狀,三是嵇琴和奚琴較早時都是彈弦樂器,四是嵇琴和奚琴演變成擦弦樂器時均用竹片軋奏,五是古時嵇和奚發(fā)音均為xi。奚琴因出自古代奚人而得名。北宋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試院聞奚琴作》詩云:“奚琴本出奚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奚琴在唐代以嵇琴相稱,主要是奚在唐時人們的心目中為貶義之詞,奚這一古代中國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淪為中原人的奴隸。《新唐書.北狄傳》載:“奚亦東胡種,為匈奴所破,保烏丸山。漢曹操斬其帥蹋頓,蓋其后也。元魏時自號庫真奚,居鮮卑故地,直京師東北四千里。其地東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鳛。與突厥同俗,逐水草畜牧,居氈廬,環(huán)車為營!。奚人被中原人所擄掠,自然身份卑微,因而文人雅士們便將奚琴附會于嵇康,遂有嵇康制琴說,而嵇康本也姓奚,而當時嵇奚又同音(xi),因而唐時將奚琴稱為嵇琴。

          弓弦樂器與彈撥樂器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彈撥樂器是用撥子、指甲等來彈奏的,而弓弦樂器則是用弓上的馬尾摩擦琴弦而進行演奏的。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的始姐奚琴在唐以前乃為彈弦樂器,它是怎樣由彈弦樂器慢慢過渡到用竹軋的弓弦樂器,進而再過渡到用馬尾擦奏的弓弦樂器的呢?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唐時已出現(xiàn)樂器史上最早的弓弦樂器軋箏。軋箏是用竹片摩擦琴弦而發(fā)音的。奚族居住之地與西域之間的匈奴、突厥等民族在當時都沒有任何關于棒擦的弓弦樂器的記載資料,至今所發(fā)現(xiàn)的考古資料中也沒有這方面的任何依據(jù),所以胡琴類弓弦樂器的鼻祖奚琴由彈弦樂器演變?yōu)橛弥褴埖墓覙菲鞯倪^程中,受到中原地區(qū)發(fā)展較為成熟,流傳區(qū)域已相當廣泛的弓弦樂器軋箏的影響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軋箏形狀呈長方形,象箏、古琴類樂器,安裝弦的面板呈半圓弧狀,弦數(shù)較多,演奏時弓子放在弦外。奚琴只有兩根弦平行地由馬子撐起,奚琴安弦的琴筒表面也是呈平面狀的,如象演奏軋箏那樣將弓放在弦外,則勢必在演奏一根弦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另一根弦,這樣就無法進行演奏。因此,奚人在將彈弦奚琴轉變成拉弦奚琴時,只能將弓放在奚琴的兩根弦之間,內(nèi)、外弦有別地進行演奏 。奚人借鑒、吸收了中原的軋箏用竹片擦奏的方法,將他們原先作為彈弦樂器的奚琴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慢慢地向用竹片擦奏的拉弦奚琴轉化。在唐宋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奚人演奏的奚琴有一個彈弦奚琴和拉弦奚琴交錯疊置的階段。奚琴在宋時才明確記載為拉弦樂器,但其時仍還有彈弦的奚琴存在。軋箏與奚琴在唐代文獻中都有記載,但軋箏作為弓弦樂器在唐代中期的文獻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而奚琴作為弓弦樂器在文獻中記載就明顯偏晚。唐宋時期拉弦奚琴的形成與確立,最為重要的是奚人受到了中原的軋箏用竹片擦弦的啟迪,將軋箏的竹片之“弓”應用到彈弦的奚琴上,使其成為用竹片擦弦的奚琴,而完成了奚琴從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演變。至此,我們應是比較清楚地理清了胡琴類弓弦樂器在唐宋時形成和確立的過程。

          胡琴類弓弦樂器在北宋時(公元960~1126年)已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類型,即似弦鼗的奚琴類型和似琵琶的火不思類型。奚琴類的胡琴的特征是有圓形或碗形的琴筒,細長的琴桿,弓放于兩弦之間演奏。火不思類的胡琴的特征是形狀似琵琶而瘦長、琴筒一般呈梨形,弓在弦外演奏;鸩凰际侵袊糯狈接文撩褡逯辛餍械囊环N彈弦樂器!盎鸩凰肌币辉~最早見于《元史.禮樂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餅同一弧柱!薄P稳缁鸩凰嫉墓液俚挠涊d最早也見于《元史.禮樂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 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薄;鸩凰际敲晒湃说姆Q謂,在唐代時彈弦樂器火不思已有較廣泛的流傳,火不思在唐時也稱忽雷。北宋時有火不思狀的弓弦樂器出現(xiàn),宋人所繪的《蕃王按樂圖》中有火不思狀的弓弦樂器。上述兩種胡琴類的弓弦樂器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運弓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形似弦鼗,弓在兩弦間演奏,而后者形似火不思、琵琶,弓在弦外演奏。

          胡琴類弓弦樂器開始時借鑒了軋箏竹片擦弦的演奏方法,即用竹片軋奏,后來才慢慢發(fā)展到用馬尾弓演奏。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云:“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從沈括的記述中,我們可以認為宋時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已完成了從竹片弓擦弦到馬尾弓擦弦的過渡。

          胡琴類弓弦樂器的始祖奚琴確立之初,其弓是借鑒了軋箏的竹片弓。奚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所居住的地域竹子很少,卻有著豐富的馬尾資源。他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用馬尾做弓演奏奚琴的優(yōu)勢,因而用馬尾弓取代竹片弓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從竹弓到馬尾弓的發(fā)展是胡琴類弓弦樂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革命性的變革。胡琴類弓弦樂器馬尾弓的使用影響了中國以后廣大胡琴類弓弦樂器的發(fā)展。

          中國唐時打擊樂器、吹奏樂器 、彈弦樂器都已各成體系,并且發(fā)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彈弦樂器古琴、琵琶,無論是從形制上還是從演奏技藝和演奏的曲目上都已相當成熟和完美。正是在彈弦樂器發(fā)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的歷史背景條件下,作為樂器發(fā)展史上第四大類弓弦樂器產(chǎn)生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隨著唐時城市市民文化的勃興,音樂文化開始從唐代的歌舞大曲的輝煌轉向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這意味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新發(fā)展,意味著其時人們音樂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注重人聲,注重歌唱性。《宋史.樂志》中的記載多處反映出這種觀念:“《禮》‘登歌下管’,貴人聲也……”!疤蒙现畼,以人聲為貴,歌鐘居左,歌磬居右!。弓弦樂器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歌唱性,在于其比其它樂器更適合于模似人聲。所以盡管當時彈弦樂器處于高峰發(fā)展時期,但因時人音樂審美觀念的轉變,以及其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興起發(fā)展,從而為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賴以生存的空間。因而唐時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也就成了自然之事。

          貴人聲的觀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到唐時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唐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書成于公元894年)中云:“歌者,樂之聲也。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薄_@里的絲應指彈弦樂器,因其時弓弦樂器還處在初期形成階段。竹類氣鳴樂器以其悠長的音調(diào),比彈弦樂器更接近于人聲,因而有絲不如竹的說法。而弓弦樂器,特別是一弦多音的胡琴類弓弦樂器能演奏出無斷續(xù)的流暢悠揚的聲音,能更有效地模似人聲,因而弓弦樂器從其一出現(xiàn)就顯示出了較強的生命力。宋代劉敞詩云:“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座客低回為凄滄。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蓱z繁手無斷續(xù),誰道絲聲不如竹!薄T⑶覐堭B(yǎng)浩《折桂令.詠胡琴》中云:“八音中最妙惟弦……引玉杖輕籠慢捻,賽歌喉傾倒賓筵!?梢娺@弓弦之“絲”明顯優(yōu)越于管樂之竹更有賽歌喉之妙。

          中國弓弦樂器出現(xiàn)于唐宋時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其時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特別是彈弦樂器的大發(fā)展為弓弦樂器的產(chǎn)生提供了音樂文化背景條件,二是時人音樂審美觀念的轉變,貴人聲的觀念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三是其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發(fā)展的需要。

          中國胡琴類弓弦樂器在唐宋時期形成后,隨著城市市民文化的勃興及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發(fā)展,越來越確立了其在音樂活動中的地位。唐宋以后的民間音樂活動中和宮廷音樂活動中胡琴類弓弦樂器已成了不可或缺的樂器。但從唐宋時起至清末近千年的漫長時期內(nèi),胡琴類弓弦樂器卻一直發(fā)展相當緩慢,缺乏獨立性。其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的地位遠不如其它樂器,特別是彈撥樂器古琴、琵琶那么顯赫。古琴從先秦到明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樂器,歷代文人雅士所著琴論、琴曲留下了無數(shù)動人的篇章。古琴音樂上產(chǎn)生了數(shù)不清的琴家、彈不完的琴曲。另一種彈撥樂器琵琶的演奏藝術在明清時達到了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不少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千錘百煉,歷代相傳,樂曲更有大曲、小曲之分,文曲、武曲之別。胡琴類弓弦樂器一直到明清時期,隨著戲曲音樂的快速發(fā)展,其地位和作用才越來越變得重要。清人吳太初《燕京小譜》 說:“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肅腔,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語,旦色之無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胡琴酷似人聲,以致于可達到為演唱者藏拙的程度。胡琴在中國戲曲大發(fā)展的明清時期才開始在戲曲音樂中登堂入室,同時大大促進了胡琴類弓弦樂器的發(fā)展。

          20世紀初,中國的戲曲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進入到了一個黃金發(fā)展時期。劇種繁多(有370多種),流派紛呈。特別是由板腔體演變而來的以弓弦樂器胡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梆子腔和皮黃腔戲曲種類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弓弦樂器胡琴的地位及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弓弦樂器胡琴的優(yōu)越性是其它任何樂器所不能代替的。在這種情況下,胡琴的種類和演奏技藝都得到了較唐宋以來近千年從未有過的大發(fā)展。中國二胡音樂的奠基人劉天華先生在論胡琴時指出:“這樂器,從前國樂盛行時代,以其為胡樂,都鄙視之,……然而,環(huán)顧國內(nèi)皮簧、梆子、高腔、灘簧、粵調(diào)、川調(diào)、漢調(diào)以及各地小曲、絲作合奏、僧道法曲等等,哪一種離得了它。它在國樂史上可與琴、琵琶、三弦、笛子的位置相等!。胡琴特別是二胡作為一種獨奏樂器,登上專業(yè)音樂表現(xiàn)的舞臺,正是始于20世紀上半葉的劉天華先生。劉天華先生(1895~1932)作為中國現(xiàn)代二胡音樂的奠基人和二胡專業(yè)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國樂改進”,在繼承傳統(tǒng),廣泛學習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刻苦學習、研究小提琴演奏藝術和西洋作曲理論,先后創(chuàng)作了《良宵》、《病中吟》、《光明行》、《燭影搖紅》等十首二胡曲,并對二胡的制作規(guī)格、定弦、演奏音域的擴展、演奏技法和訓練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重大改革,大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二胡從一件伴奏樂器提升為音樂會的獨奏樂器,使處于民間狀態(tài)的二胡進入到了高等音樂學校的課堂。在劉天華先生的努力下,終于使胡琴類弓弦樂器二胡得到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使中國弓弦樂器二胡的地位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在提到劉天華先生的同時,我們不能不提及年長天華兩歲,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阿炳——華彥鈞先生(1893-1950)。阿炳,江蘇無錫人,35歲雙目失明,以賣藝為生。作為民間藝術家阿炳,通過他的演奏、創(chuàng)作實踐,也將二胡演奏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二胡演奏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50年夏天,無錫籍的楊蔭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專程去無錫對阿炳進行了采訪錄音,為中國樂壇搶救性地保留了二胡名作《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名作《龍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二、二胡演奏技術改進之我見

          自劉天華先生創(chuàng)立中國現(xiàn)代專業(yè)二胡學派70多年來,二胡音樂無論從樂器制作改進,還是從演奏技術的提高、發(fā)展和二胡獨奏曲、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上來說,都得到了相當迅速的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xiàn)了一批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二胡作品,如《賽馬》、《江河水》、《三門峽暢想曲》、《河南小曲》、《紅軍哥哥回來了》、《藍花花敘事曲》、《新婚別》等等。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家,如劉明源、閔惠芬、王國潼、吳之珉、沈鳳泉等等。

          自劉天華先生奠定二胡音樂基礎,使二胡成為獨奏樂器,70多年來,中國的二胡音樂藝術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演奏、創(chuàng)作、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大量優(yōu)秀二胡作品的出現(xiàn),推動和促進了二胡演奏技術的發(fā)展,同時也推動了二胡樂器的改革。20世紀60年代采用金屬弦代替絲弦,使二胡在音色、音量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非常有效地克服了絲弦二胡演奏中的易跑弦、斷弦的問題。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但二胡還屬于在發(fā)展中的樂器,無論從樂器的構造,還是從樂器的演奏技術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提高。

          由于二胡在構造上與馬頭琴、提琴類等樂器相比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而增加了二胡在演奏上的難度。首先,二胡的弓不象提琴類弓弦樂器那樣是放在弦外演奏的,而是在兩根弦之間演奏 ,這就使得我們必須用兩種不同的運弓方法來演奏內(nèi)、外弦,而提琴類樂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其次是二胡的弓放在兩根弦之間,位于琴筒的上面板上,演奏時弓毛直接貼在琴筒的上面板上,弓毛與面板間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摩擦,造成能量損耗,甚至影響二胡的發(fā)音。第三是二胡弓緊靠著琴筒的上面板,演奏時由于弓桿的重力作用,不可避免地會使弓桿碰到琴筒的面板,產(chǎn)生摩擦,產(chǎn)生雜聲、噪音,造成更大的能量損耗,嚴重影響二胡的演奏音色。由于上面幾個問題,大大增加了二胡運弓的技術難度,所以要在二胡上獲得象提琴上同樣優(yōu)美的、符合科學振動的聲音難度也大得多。20世紀后半葉中國的二胡演奏技術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在二胡發(fā)音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我們?nèi)ソ鉀Q。

          我曾師從二胡名家沈鳳泉先生和吳之珉先生,所接受的是良好的傳統(tǒng)二胡訓練。在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發(fā)覺自己演奏二胡所發(fā)出的聲音從科學振動原理上來說與優(yōu)秀的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的發(fā)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一種美的聲音的藝術。所以如在二胡上發(fā)不出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無論多好的音樂,都將會暗淡無光、缺乏活力。

          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即優(yōu)美的音色,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從演奏樂器的角度來說,音色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樂器音色,二是演奏音色。樂器音色是樂器所固有的音色。不同的樂器具有不同的音色,這是樂器的固有性質所決定的。二胡有二胡的音色,笛子有笛子的音色,鋼琴有鋼琴的音色。人們能很容易地區(qū)別出各種不同樂器的音色。就是同一種樂器由于制作材料不一樣、制作工藝不一樣,他們樂器音色也存在著區(qū)別。一架專業(yè)演奏鋼琴與一架普通練習鋼琴,由于所采用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藝的不同,因而這兩架鋼琴的樂器音色就有顯著的不同。樂器所固有的樂器音色不是我們器樂演奏家所要研究的課題,而是樂器制作家們研究的課題。樂器的演奏音色才是我們器樂演奏家所要研究的課題。由于演奏方法的不同,就是在同一樂器上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也會有所不同,這個音色就是我們所說的樂器的演奏音色,是我們所有的器樂演奏家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標。

          作為弓弦樂器二胡和提琴都是由馬尾摩擦琴弦,使琴弦產(chǎn)生振動而發(fā)音的,只不過是二胡與小提琴、大提琴的振動載體即共鳴腔體的材料和形狀、體積不一樣,所發(fā)出的樂器音色不一樣而已(二胡上發(fā)出的是二胡聲音,小提琴上發(fā)出的是小提琴的聲音),但在發(fā)音原理上應該是完全一樣的。抱著這樣一個宗旨,我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思考、探索、實踐二胡的發(fā)音。

          長期來,我一直傾聽諸如西班牙大提琴家Pablo Casals、俄羅斯大提琴家Mstislav Rostropovich 和小提琴家David Oistrkh及美國小提琴家Jascha Heifetz、Isaac Stern、 Yehudi Menuhin等弦樂演奏大師的演奏錄音,為了能在自己內(nèi)心建立起一種美好的弓弦樂器的音色概念,即一種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古人說:“未曾畫竹,先要有成竹在胸!。我們演奏樂器也必須先做到胸有成聲,然后才能在樂器上演奏出美好的聲音來。演奏音樂不但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良好的音準概念,同時也非常需要具備一種良好的音色概念。我們必須對樂器的演奏音色十分敏感,要確立一種對演奏音色細微差別的分辨能力。我在欣賞、分析優(yōu)秀弦樂演奏家的發(fā)音的同時也常傾聽其他各類優(yōu)秀器樂演奏家和優(yōu)秀歌唱家的錄音。人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這樣,通過長期欣賞、分析、比較各類優(yōu)秀器樂演奏家演奏和優(yōu)秀歌唱家演唱的錄音,我們才能確確實實地建立起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如沒有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我們就無法在樂器上演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

          有了良好的內(nèi)心聽覺,要想在二胡上演奏出持續(xù)的、有穿透力的、甜美的聲音,還必須掌握一種正確的演奏方法。匈牙利女小提琴家Kato Havas在《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徑》(“A New Approach to Violin Playing”)一書中說:“我越來越感到在小提琴演奏動作中的任何生理緊張都是錯誤的,是自找麻煩,而且是不必要的!。通過長期的學習、研究、探索和實踐,我感到正確的演奏方法應是最簡單、最隨便、最放松、最不費力的, 并能在演奏中去除任何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只要掌握、實現(xiàn)了這個原則,我們也就掌握了正確的演奏方法,也就能在二胡上演奏出振動充分自如、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我們強調(diào)演奏動作的自然、放松,不費力,并不是說一點也不用力。在樂器上使琴弦振動發(fā)出聲音,需要能量,沒有能量琴弦就不會振動,也就不會產(chǎn)生聲音。Kato Havas說:“事實一再向我們證明,好聽的聲音是和個性、才能沒有關系的,它不是多年來艱苦練習的結果,只不過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正確的壓力用于正確的地方的問題而已!。所以要在二胡上演奏出優(yōu)美的聲音,必須要有一種正確的運弓方法和按弦方法,即在必要的時刻將正確的壓力用于正確的地方,只不過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柔和的、有彈性的、活的壓力。任何僵硬的、沒有彈性的、死的壓力都會使琴弦發(fā)生錯誤的、不規(guī)則的振動,此時琴弦振動而產(chǎn)生的聲音立即就會成為大量的噪音和少量樂音的混合體。不光是運弓時使用了不正當?shù)膲毫䴕亩陌l(fā)音,就是左手手指在按弦時也同樣存在著一個怎樣正確用力的問題。Kato Havas認為:“錯誤的運弓可以毀壞世界上最好的左手技術。”,“正是在我們手指尖和琴弦接觸的時候,有關音質的生死攸關的問題就產(chǎn)生了!。在我多年的演奏實踐中,我越來越感覺到在演奏二胡中左右手的自然、放松再強調(diào)也不會過份。Jascha Heifetz的學生美國著名小提琴家Erick Frieman在談到Heifetz拉琴的情況時說:“……他的手放松得象一個芭蕾舞演員在空中飛。 我一直感到如果我站得離他太近,呼吸太重的話,我真能把他的琴和弓從他手中吹掉。”?梢娧葑鄻菲鲿r要多么的放松。

          為了能在二胡演奏中做到左、右手充分的放松,只有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思索、學習、實踐,盡力慢慢地來擺脫、克服演奏這一樂器中的不管什么樣的緊張、僵硬和拘謹,大膽地探索、嘗試一些新的演奏方法才能實現(xiàn)。在實踐中,我總是一直用這樣的思想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練琴。

          在二胡演奏中,如何做到正確的持弓、運弓和如何做到正確的持琴、按弦是至關重要的。按照最簡單、最隨便、最放松、最不費力并能在演奏中盡力去除任何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緊張這一演奏原則,在持弓時我們必須避免那種很拘謹?shù)赜糜沂趾陀沂种钢鲃拥厝ププ』蛭兆」拥淖龇,因為這樣做很容易造成持弓時右手和右手手指乃至手腕、手臂和肩的人為的緊張。在持弓時只要想著將弓子輕輕地放入自然、放松的右手手指和手上去就行了,這樣就能較容易地避免由于用手和手指拘謹?shù)厝ノ展鸬娜藶榈木o張。關于運弓,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持弓方法后,做到肩、臂、手腕、手、手指各部分動作的自然、放松、協(xié)調(diào)和平衡, 在運弓時弓毛就會自如地在弦上運走,并能產(chǎn)生一種弓子在空間運行的感覺,這樣就能去掉運弓中人為的緊張與不正確的壓力。上面所講的持弓和運弓的原則正是正確的二胡演奏所需要的。左手持琴的要求是要做到左大臂、小臂、手腕、手及手指的自然、放松,使手指在琴弦上能輕松、自如地上下運動,沒有沉重感。正確的持琴是將琴桿輕輕地放入左手虎口處,而不是用左手拘謹、人為地去握住或抓住琴桿,這樣就能比較容易地做到左手及整個手臂的放松。關于按弦,總的要求是手指尖在觸弦時要非常敏感,不能對琴弦施加任何拘謹?shù)、僵硬的、死的壓力。這樣做對二胡的發(fā)音是極為重要的。

          上述對二胡的持弓、運弓和持琴、按弦等方面的想法和要求,是我多年來在演奏實踐中不斷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中得出的體會。但要在實際演奏中真正按這種想法和要求去做好,真正在二胡上演奏出持續(xù)的、有穿透力的、有彈性的、有活力的聲音,往往需要經(jīng)過長期甚至終身的努力。多年來,我經(jīng)常學習、參考、借鑒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技法和歌唱的發(fā)聲方法等,閱讀了不少關于小提琴、大提琴演奏的專著,從中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東西。通過對小提琴、大提琴等科學演奏方法的學習、借鑒和不斷的思索、實踐,使自己在二胡演奏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在多年來的訓練過程中,總是會不斷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常常是在某一點上有了一點小小的改進、一點小小的進步后,又會發(fā)現(xiàn)另一些問題,然后經(jīng)過一番苦苦的思索,又會取得一些進步。在無數(shù)次的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循環(huán)中,慢慢探索出了一條二胡發(fā)音的新途徑。

          一個人只要有堅強的自信心,有一種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有一種為了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不計名利地刻苦努力,總是有希望成就任何事業(yè)的。只要有這種虔誠之心,一定是會感動上帝的,上帝一定會幫助你成就事業(yè)的。感謝上帝對我的幫助,使我在音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

          由于二胡的弓放在兩根弦之間,我們必須用兩種不同的運弓方法來演奏內(nèi)、外弦,而且二胡的弓直接位于琴筒的上面板上,在演奏時由于弓桿的重力作用,不可避免地會使弓桿碰到琴筒的面板,產(chǎn)生摩擦,產(chǎn)生雜聲、噪音,造成較大的能量損耗,嚴重影響二胡的演奏音色。為了有效地克服以上二胡構造上存在的問題,使右手在運弓時盡可能地做到放松,避免在運弓時由于弓桿、弓毛摩擦琴筒面板而產(chǎn)生噪音、雜音和能量的損耗,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和試驗,我在現(xiàn)有的二胡上作一點小小的改良,增加一點小小的東西,改良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非常有效地克服了原先在運弓時由于弓桿摩擦琴筒面板而產(chǎn)生的噪音、雜音和不必要的能量損耗。具體的做法是在琴筒上面板右邊緊貼琴桿的地方固定一塊面積約為14x28mm,厚10mm的紅木之類的東西,演奏時弓毛貼在這小塊的紅木上,不跟琴筒面板直接接觸。這樣,一方面大大減少了弓毛與琴筒面板大面積接觸而產(chǎn)生的摩擦與損耗,另一方面由于整個弓的位置比原先提高了10mm, 因而在演奏中有效地克服了由于弓桿的重力作用而使弓桿與琴筒面板的接觸和摩擦而引起的雜音、噪聲和能量的損耗。這樣一來使二胡的演奏音色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使二胡的運弓質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傳統(tǒng)的二胡持琴姿勢一般都將二胡的琴桿向前傾斜45度角左右。由于二胡琴桿向前傾斜,左手就必須來承擔二胡琴桿前傾而產(chǎn)生的重力。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左手額外的負擔而引起的緊張,使得在演奏中換把時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緊張和手指按弦時觸弦不靈敏,因而影響二胡的演奏音色。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在演奏時可采取將琴桿垂直向上,使整個二胡能自然地直立于左大腿的根部上。這樣,左手持琴就非常輕松,沒有任何負擔,手指在按弦時觸弦也非常靈敏。采用這樣的持琴方法,非常有效地解決了原來必須由左手來承擔琴桿前傾所產(chǎn)生的重力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左手的生理緊張。

          通過上述對二胡結構上所做的一個小小改良和對持琴方法的改進,既成功地克服了由于二胡構造上存在的問題而引起的運弓上的困難和麻煩,又有效地解決了原來必須由左手來承擔琴桿前傾所產(chǎn)生的重力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左手的生理緊張。為在二胡演奏中做到左、右手的自然、放松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

          長期來,我一直在探索、尋找一條二胡演奏、特別是二胡發(fā)音的新途徑,因為傳統(tǒng)的二胡演奏在發(fā)音上還存在著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同時二胡在構造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了使二胡的構造更趨合理,為了使二胡的發(fā)音更完美、更符合科學,我曾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試驗和實踐,試圖來克服二胡構造上的不足和擺脫二胡演奏中的任何生理上的緊張和拘謹,以求獲得正確的二胡發(fā)音。做任何事情正確的方法應該只有一種,而錯誤的方法往往有成千上百種,所以為了獲得一種正確的方法,往往要經(jīng)過成千上百次的試驗。

          我認為,在二胡上一定可以演奏出符合科學振動原理、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而且這種優(yōu)美的聲音一點也不會比小提琴、大提琴等其他弦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遜色。中國的二胡完全可以進入國際弦樂演奏舞臺。

          我在二胡演奏實踐中尋求、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作一些改良,尋找一種客觀存在、一種二胡所固有的正確的發(fā)音規(guī)律和演奏方法。正確的二胡發(fā)音和演奏方法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可以去發(fā)現(xiàn)它,找到它,應用它。

        【樂器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樂器教學總結05-21

        《認識樂器》教案05-08

        想象的樂器的教案06-17

        神奇的樂器作文07-22

        神奇的樂器作文03-06

        音樂《民族樂器中的吹管樂器》教學設計07-19

        樂器箱包創(chuàng)意標語12-28

        傣族樂器_600字01-25

        樂器教學計劃03-24

        大班《認識樂器》的教案06-1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