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7-24 11:55:37 秀雯 文言文 我要投稿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作品原文

          里婦寓言

          漢武帝時,汲黯使河南[1],矯制發粟[2]。歸恐見誅,未見上,先過東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為鈳物,亦不知矯制何罪,無可以語予者。無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婦。未笄時[3],佐諸姆治內事[4],暇則竊聽諸母談,聞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暢然以悅;及聞產育之艱,則憮然而退[5],私語女隸曰:‘諸母知我竊聽,誑我耳,世寧有是理耶?’既而適里之孱子[6],身不能勝衣,力不能舉羽,氣奄奄僅相屬,雖與之居數年,弗克孕。婦亦未諳產育之艱,益以前諸姆言為謬。孱子死,歸入通都[7],再適美少年,意甚愜[8],不逾歲而妊。將娩之前期,腹隱隱然痛,婦心悸,忽憶往年事,走市廛[9],遍叩市媼之嘗誕子者,而求免焉。市媼知其愚也,欺侮之曰:‘醫可投,彼有劑可以奪胎也!蛟唬骸卓啥Y,彼有術可以逭死也[10]!蛟唬骸仙接醒ǎ渖钬蠝y,暮夜潛循其中,可避也!蛟唬骸畺|海有藥,其名長生,服之不食不遺[11],可免也!瘚D不知其紿也[12],迎醫,而醫見拒;求巫,而巫不答;趨南山,則藜藿拒于虎豹[13];投東海,則蓬萊阻于蛟龍[14]。顧其居有窨室焉[15],遂竄入不復出。居三日,而痛愈劇,若將遂娩者,且計窮矣,乃復出。偶鄰婦生子,發未燥[16],母子俱無恙。婦欣然往問之。鄰婦曰:‘汝竟癡耶!古稱: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閑養子之道而云云乎[17]?世之人不死于產者亦多矣,產而死則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嫠居以畢世[18],而乃忍辱再醮也?汝休矣,汝休矣!世豈有既妊而畏產者耶?’里婦乃赧然而歸,生子亦無恙!

          詞未畢,黯出戶,不俟駕而朝。

          作品注釋

          [1]汲黯(jí àn)字長孺,濮陽(今屬河南)人。漢武帝時為東?ぬ,后召為九卿,敢于機折廷諍。據《史記.汲鄭列傳》載:“河內失火,延燒千余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腺t而釋之!边@則寓言就是借此而發。

          [2]矯制:假傳皇帝詔命。制,皇帝的詔令。

          [3]未笄(jī):沒有到出嫁的年齡。笄,簪子。古代女子許婚者十五而笄。

          [4]諸姆:指長輩女性。姆,同“母”。

          [5]憮然:茫然自失的樣子。

          [6]適:嫁。孱子:身子衰弱的青年。

          [7]通都:大城市。

          [8]愜(qiè):滿足,暢快。

          [9]市廛(chán):指商店集中的處所。

          [10]逭(huàn):逃避。

          [11]遺:大小便。

          [12]紿(dài):哄騙。

          [13]藜藿:野生草,可食用。

          [14]蓬萊:傳說中東海的仙山名。

          [15]窨(yìn)室:地窖。

          [16]發未燥:頭發還未干。

          [17]閑:通曉,熟悉。

          [18]嫠(lí)居:寡居。嫠,寡婦。

          原文

          漢武帝時,汲黯使河南,矯制發粟;歸恐見誅,未見上,先過東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為何物,亦不知矯制何罪,無可以語子者。無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婦,未笄時,佐諸姆治內事,暇則竊聽諸母談,聞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暢然以悅;及聞產育之艱,則憮然而退,私語女隸曰:‘諸母知我竊聽,誑我耳,世寧有是理耶?’既而適里之孱子,身不能勝衣,力不能舉羽,氣奄奄僅相屬,雖與之居數年,弗克孕。婦亦未諳產育之艱,益以前諸姆言為謬。孱子死,婦入通都,再適美少年,意甚愜,不逾歲而妊。將娩之前期,腹隱隱然痛,婦心悸,忽憶當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媼之嘗誕子者,而求免焉。市媼知其愚也,欺侮之曰:‘醫可投,彼有劑可以奪胎也!蛟唬骸卓啥Y,彼有術可以逭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測,暮夜潛遁其中,可避也!蛟唬骸畺|海有藥,其名長生,服之不食不遺,可免也。’婦不知其紿也,迎醫,而醫見拒;求巫,而巫不答;趨南山,則藜藿拒于虎豹;投東海,則蓬萊阻于蛟龍。顧有居于窨室焉,遂竄入不復出。居三日,而痛愈劇,若將遂娩者,且計窮矣,乃復出。偶鄰婦生子,發未燥,母子俱無恙。婦欣然往問之。鄰婦曰:‘汝竟癡耶!古稱: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閑養子之道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產者亦多矣,產而死則司命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寡居以畢世,而乃忍辱再醮也?汝休矣,汝休矣!世豈有既妊而畏產者耶?’里婦乃赧然而歸,生子亦無恙。”

          詞未畢,黯出戶,不俟駕而朝。

          作品譯文

          漢武帝時候,汲黯出使河南,假傳皇帝的詔令開倉發糧;回來后怕犯殺頭之罪,不敢去朝見皇帝,先去東郭先生那里討教免罪的計策。

          先生說道:“我是一個鄉下佬,不懂得詔令是什么東西,也不懂得假傳詔令該當何罪,因此沒有什么可以告訴你的。這樣吧,舉一件我鄉里的事情告訴你。我們鄉里有一個婦人,沒有出嫁的時候,幫著姑嬸做點家里的雜事,空下來常偷聽她們的談話,聽到她們談些男女同房的事,耳朵一字不漏,心里不免也舒暢向往;但是聽到她們談到生孩子的艱苦,不免又不高興,不愿聽下去,私下同婢女說:‘姑姑、嬸嬸知道我偷聽,故意騙騙我,世界上真有生孩子那么苦么?’不久出嫁給同鄉里的一個青年,身體虛弱,好像連衣服也經不起,羽毛也舉不動,只剩一口氣,同他結婚好幾年,沒有能夠懷孕。這位婦人既然沒有經過生育的苦,越發以為以前姑姑、嬸嬸的話是錯的了。過不多久這個體弱的青年死了,婦人去了大城市,再嫁給一個美少年,心里很滿意,不到一年就懷孕了。到快要分娩的前夕,覺得肚子隱隱然發痛,心里害怕,忽然想起當年聽到的話,便跑去市場店鋪地方,一個一個去請教生過孩子的婦女們,請她們教她免去生育孩子的辦法。這些女人知道她傻,欺侮她說:‘可去找醫生,他們有藥可以打胎!粋說:‘可去求神巫,他們有法術可以逃免死亡。’又一個說:‘南山有個洞,深得無法測量,你趁黑夜去躲在里面,可以免去生育!忠粋說:‘東海有藥,名叫長生,服了不吃飯不拉屎拉尿,可以不生育!@位婦人不知道這些話都是騙她的,便去找醫生,醫生拒絕她;去求神巫,神巫不睬她;跑到南山,想躲進草莽卻受到虎豹的拒擋;投奔東海,想登上蓬萊神山,卻受到蛟龍的阻攔。最后只有地窖可以容身,忙不迭地鉆了進去,躲在里面不出來。呆了三天,肚子愈來愈痛,好像胎兒就要生出來了,自己的辦法也窮盡了,只好再出見天日。正巧鄰居的女人生了孩子,嬰兒剛出世,頭發還沒干,母子都很健康。這位婦人高高興興去討教避免生育苦楚的好辦法。鄰婦說:‘你真是癡透了!古話說:哪有先學養兒子,再去出嫁的。你嫁都嫁了,難道還不知道兒子該怎么生嗎?世上的人不死于生孩子的多了,就是因生孩子而死也是命中注定,又逃得了嗎?你既怕死,為什么不守一輩子寡,卻要不怕人罵而再嫁呢?你算了吧,你算了吧!世上哪有懷了胎又怕生出來的呢?’這位婦人聽了不覺羞愧難當,回到家來,生下孩子,平安無事!

          東郭先生的故事沒有說完,汲黯就退出門去,急急地等不及馬車來,立即上朝向皇帝報告。

          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馬東田文集》卷五。這又是一篇關于東郭先生的寓言。這里的東郭先生,已是漢代人。漢武帝時,汲黯出使河南,矯制發粟賑濟災民,回朝后怕被殺,就先見東郭先生求助。東郭先生講了一個里婦怕生子的故事,說明了既然自己認為所作所為是應當的,就應該勇于承擔,恐懼是沒有用的。從這一點講,這篇寓言也有其教育意義。當然,這里說的汲黯,只是借用其名而已。文章寫得也相當生動。

          作者簡介

          馬中錫(1446—1512),字天祿,別號東田,故城(今河北河間縣)人。1474年(成化十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刑科給事中,歷陜西督學副使。1492年(弘治五年),召為大理右少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武宗即位,以忤劉謹被斥為民。謹誅,起復。1511年(正德六年),劉六、劉七起義,他任左都御史提督軍務,統兵鎮壓。后以“縱賊”罪被劾,下獄死。中錫為人剛直,《明史》稱其“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他又善古文,能不依傍門戶而卓然自立。亦工詩。著有《馬東田文集》。

          作品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作品注釋

          人有亡斧者:有個丟掉斧子的人。

          亡:丟掉,丟失。

          意:同"臆",估計,懷疑,猜想。

          谷:山谷,地窯。

          其:指代鄰人之子。

          竊:偷盜。

          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復:再,又。

          無似竊斧者: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樣子。

          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會兒,不久。

          視:看。

          皆:都。

          行動:走路的姿勢。

          顏色:表情。

          作品譯文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課后練習

          1、“意其鄰人之子”后省略了補語,應為:意其鄰人之子(竊)

          2、成語填空:1.優柔寡斷2.無動于衷3.潛移默化4.好高騖遠

          啟發與借鑒

          1、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準確的判斷來源于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2、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

          3、不要隨便猜疑別人。

          4、毫無事實根據的懷疑,只會傷害別人。

         。ㄋ袟l例僅供參考。)

          文言知識

          顏色。現代漢語中“顏色”指色彩,而文言中的“顏色”是指“臉上的神色”。上文“視其顏色,竊斧也”,意為看他臉上的神色,是偷斧頭的人。若說“顏色不移”,意為臉上的神色不改;“顏色無主”,意為臉上的神色變化無定,形容驚慌失措的樣子。

          作品意義

          《說符》宣揚了先秦道家“理無常是,事無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觀點。 《人有亡鐵者》這則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種根據主觀臆測去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時,論述歸結到“心術”、“立道”的命題上去,符合了《說符》全篇的宗旨。

          這則寓言,諷刺那些帶著有色眼鏡觀察事物、憑“想當然”作出判斷的主觀唯心主義者。

          作品簡介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詳細參考:《后赤壁賦》 《赤壁賦》

          作品原文

          前赤壁賦

          壬戌1之秋,七月既望2,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3來,水波不興4。舉酒屬5客,誦明月之詩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9之間。白露10橫江11,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1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13,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14獨立,羽化15而登仙16。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17而歌之。歌曰:“桂棹18兮蘭槳,擊空明19兮溯20流光21。渺渺22兮予懷,望美人23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24而和25之。其聲嗚嗚然,如怨26如慕27,如泣如訴;余音28裊裊29,不絕如縷30。舞幽壑之潛蛟31,泣孤舟之嫠婦32。

          蘇子愀然33,正襟危坐34,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35?”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36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37,東望武昌38,山川相繆39,郁40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41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42,舳艫43千里,旌旗蔽空,釃酒44臨江,橫槊45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46魚蝦而友麋47鹿,駕一葉之扁舟48,舉匏尊49以相屬。寄50蜉蝣51于天地,渺52滄海53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54,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55。知不可乎驟56得,托遺響57于悲風58。”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59,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60,而卒61莫消長62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63以一瞬64;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65造物者66之無盡藏67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68!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詞句注釋

          1、壬戌(rénxū):宋神宗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紀年,該年為壬戌年。

          2、既望:農歷每月十六。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3、徐:緩緩地。

          4、興:起。

          5、屬(zhǔ):通“囑”,致意,引申為勸酒。

          6、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陳風·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薄榜杭m”同“窈窕”。

          8、少焉:一會兒。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氣。

          11、橫江:籠罩江面。

          12、此二句意謂: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比喻極小的船!对娊洝ばl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凌:越過。萬頃:極為寬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

          13、馮(píng)虛御風:乘風騰空而遨游。馮虛:憑空,凌空。馮:通“憑”,乘。人教版改為“憑”,但原文應為“馮”。虛:太空。御:駕御。

          14、遺世:離開塵世。

          15、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升。

          16、登仙:登上仙境。

          17、扣舷(xián):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

          18、桂棹(zhào)蘭槳:桂樹做的棹,蘭木做的槳。

          19、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

          20、溯:逆流而上。

          21、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

          22、渺渺:悠遠的樣子。

          23、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4、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

          25、和:同聲相應,唱和。

          26、怨:哀怨。

          27、慕:眷戀。

          28、余音:尾聲。

          29、裊裊(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30、縷:細絲。

          31、幽壑:深谷,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潛藏在深淵里的蛟龍為之起舞。

          32、嫠(lí)婦:寡婦。白居易《琵琶行》寫孤居的商人妻云:“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边@里化用其事。

          33、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34、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35、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36、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37、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8、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39、繆(liáo):通“繚”,盤繞。

          40、郁:茂盛的樣子。

          41、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F渎晢鑶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白話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漂流到各處,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前進時就好像凌空乘風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打著節拍,應聲高歌。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迎擊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懷悠遠,展望美好的理想,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依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1、望:

          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給)

          7、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通“囑”,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注:{高中課本上沒有標明“屬”通“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盤繞,環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為“樽”

          6、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古今異義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越過。

          今義:欺辱,欺侮。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遼闊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

          今義:兒子。

          5、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1.驅牛相斗比勝負的游戲。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與;蚺Ec人相斗。

          詞類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動,歌詠)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動,唱歌)

          4、空明:擊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潛蛟(使動,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婦(使動,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使動,整理,端正)

          8、南、西:烏鵲南飛……西望夏口(名作狀,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動,攻下)

          10、東:順流而東也(名作動,向東進軍)

          11、漁樵: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詞作動詞,打漁砍柴②可以認為無活用,漁、樵本身就為動詞)

          12、侶、友: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13、.舳艫(連接)千里:(省略謂語)

          14、白:不知東方之既白(形作動,天色發白,天亮)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ㄙe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語后置(被動句)

          知不可乎驟得——倒裝

          固一世之雄也“也”為標志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乎?“非”為標志的判斷句

         。ㄆ渎暎┤缭谷缒剑缙缭V省略句

         。ㄆ渎暎┪栌嫩种疂擈允÷跃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皫捉浿乇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品鑒賞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南轅北轍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荚唬骸瑢⑥蔀楸泵妫俊唬骸狁R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枚!荚唬骸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呱。’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南轅北轍翻譯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最近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艺f:‘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终f:‘我的車夫善于趕車。’我最后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不過倚仗魏國的強大,隊伍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這就是南轅北轍。

          【評析】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并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自經歷相聯系,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

          南轅北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翻譯:

          金溪鄉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一天)忽然哭叫著要這些東西。他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向鄰居借來給了他,他立即寫下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同一宗族的人為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欣賞他的詩作。從此指定題才叫他寫詩,他立刻寫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處。同縣的人認為他才能奇特,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用錢求他題詩。他的父親以此為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本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作詩,不能和以前聽到的情況相當。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鄉,又到了舅舅家,問仲永的情況,(舅舅)說:“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 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

          《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翻譯: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大宴賓客,在大廳的東北角安放一個八尺長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個醒木罷了?腿藗儑@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障里面醒木一拍,全場靜悄悄的,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狗叫,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夢話。接著,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醒了。婦人撫摸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奶頭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唱著哄他入睡。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連續不斷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唱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發出來,各種妙處都具備。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翻倒傾斜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腿藗兟牭竭@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起哭了起來。一會兒,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起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起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障一看里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狼》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譯:

          一個屠戶傍晚回家,擔中的肉賣光了,只有剩下的骨頭。途中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把骨頭扔給它們。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隨。屠夫又把骨頭扔給它們,后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光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夫非常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在打麥場里堆積柴草,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幾刀殺死狼。屠夫剛想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從柴草堆中打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殺死了狼。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杞人憂天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蹦莻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賞析

          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疤煜卤緹o事,庸人自擾之!蔽覀儧Q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理解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的反映。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

          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一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現。

          在人類還沒有完全理解自然界之前,一個人提出任何疑問,其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無所謂錯誤。不過杞人成天為這個問題煩惱憂愁,而影響到自己的現實身心生活就不對了。未來有很多會發生和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成天僅僅擔憂有什么用?關鍵是多學知識,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爆F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注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系,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于一些確實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作品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1,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2,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3之北涯曰石生4,其南涯曰溫生5。大夫烏公6,以鈇鉞7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8,羅而致之幕下9。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10,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11;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12,以及百司之執事13,與吾輩二縣14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15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16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17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18于茲,不能自引去19,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20于懷邪?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21,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留守相公22首為四韻23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詞句注釋

          1、伯樂:傳說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時人,以善相馬著稱。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帶地方,相傳冀州出產良馬。

          2、東都:指洛陽。唐代首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

          3、洛:洛河。

          4、石生:名洪,字潔川,洛陽人。

          5、溫生:即溫造,字簡輿,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后官至禮部尚書。

          6、烏公:烏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參閱前選《送石處士序》。

          7、鈇鉞(fū yuè):同“斧鉞”,本是古代的兩種兵器,后成為刑罰、殺戮之權的標志。此處指節度使的身份。

          8、羅:羅網,此處用來比喻招聘賢士的手段。

          9、幕下:即幕府中。軍隊出征,施用帳幕,為此古代將帥的官署叫“幕府”。

          10、媒:中介。

          11、尤:特異的、突出的。

          12、河南尹:河南府的長官。

          13、百司之執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14、二縣:指東都城下的洛陽縣,河南縣,當時韓愈任河南縣令,所以稱“吾輩二縣之大夫”。

          15、縉紳(jìn shēn):也作“捂紳”。古代官員插笏于紳帶間,此處指官員。

          16、禮:此處指謁見,拜訪。

          17、南面:此處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皇帝見群臣時面向南而坐。

          18、縻(mí):系住,這里指束縛,羈留。

          19、引去:引退,辭去。

          20、介然:耿耿于心。

          21、后所稱: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22、留守相公:當指東都留守鄭余慶。相公,指宰相。

          23、四韻:舊體詩一般為隔句押韻,四韻為八句。

          白話譯文

          伯樂一走過冀北的郊野,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樂雖然擅于相馬,又怎么能夠使馬群為之一空呢?解釋的人說:“我所說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伯樂識馬,遇到好馬就把它挑了去,馬群中沒有留下好馬了。假如沒有好馬了。即使說沒有馬,也不是虛夸的話!

          東都洛陽,本來是士大夫的冀北,懷有才能,深深隱居而不愿為官換取俸祿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溫生。大夫烏公,憑著天子賜給的斧月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人才,以禮為工具,將他羅致到幕府之下。沒有幾個月的工夫,又認為溫生是人才,于是讓石生作介紹人,以禮為工具,又將溫生羅致到幕府之下?v然東都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那么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門的主管官員,以及我們兩縣的大夫,政事有不順利之處,事情有疑惑不解之處,又到哪里去咨詢從而妥善處理呢?士大夫辭去官位而閑居里巷的人,同誰去交游呢?年輕的后輩,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詢問學業呢?東西往來,經過東都的官員,也不能在他們的居處以禮儀拜訪他們了。人們以這樣的情況而稱贊說:“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部處士的茅廬中竟沒有人了!”難道不可以嗎?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在朝廷為天子求賢人,將軍在幕府為天子求得謀士和武將,這樣,設想內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羈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離去,想靠石生,溫生的幫助直到告老歸去,F在他們都被有權力的人奪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懷呢?溫生到了那里之后,在軍門拜見烏公時,請以我前面說的關于宰相將軍選拔人才的話,替天下道賀;請把我后面說的關于把我對他選盡東都賢人的私怨告訴他。

          創作背景

          溫處士名造,幼時喜歡讀書,任壽州刺史張建封的參軍,后隱居洛陽。河陽軍節度使烏重胤上任不久,就聘石洪至幕府。過了數月,又將溫造聘到幕府。韓愈被烏氏的求賢若渴感動,為好友石洪、溫造懷才得遇而欣喜,所以在元和五年(810年)冬季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品鑒賞

          文章從取士立論。開頭一段以喻起,開筆奇突。由于說的是對事物的識別問題,所以再三從主從關系上強調伯樂對于千里馬之極端重要。這里“馬群遂空”的“空”是文章的關節,統攝全文,直貫篇末。無論高度贊揚烏重胤,還是激賞溫造,都是從這個“空”字生發開去。冀北是天下產馬最多的地方,伯樂即使善于識馬,也不能說使那里的馬群都空了。如果“馬”的概念是一半的馬,“空”字就說不通了,但是伯樂善于相馬的著眼點,在于選擇良馬!拔崴^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苯涍^對“馬”這一概念的補充解釋,“空”的疑難就迎刃而解了。文章的警策,一開始就在立論的回瀾曲波上顯示出來。

          第二段緊扣上段的比喻順勢而下。東都洛陽,人才薈萃,這是士大夫的冀北!笆巡拍苌畈囟皇姓摺保逅媳庇惺、溫二生!笆小弊钟玫蒙趺,扣“馬”甚緊,那么誰是識人的伯樂。那就是烏重胤。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把石、溫二生羅致在幕下。所謂“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是也?稍谧髡叩闹饔^感受里,這幾個月的時間距離,一下變成了朝暮之間的事。而排比句法的重復和短促節奏,更使人有緊迫之感。烏重胤求賢若渴,取之唯恐不盡;而地方上人才缺乏,又不能不使人為之擔心。所以緊接著發出一連串的問題。這一連串的問題,愈是寫得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愈能映襯溫、石二人才能的出眾。由于做足了文章,水到渠成,所以“東都處士之廬無人”這一斷語也就如前段冀北馬遂空一樣為人所首肯。

          文章的中心既然在于烏公之取士,所以第三段又推開一步,進而闡明了求治與得人的密切關系。烏重胤之唯賢是舉,正是為國求治。如此頌美,就顯得堂堂正正,無阿好諂諛之嫌。文章寫到這里,似乎已經神完氣足,但是余波回蕩,在頌美過后緊接著又以怨詞出之,抱怨石、溫二人被有力者奪取,不能不耿耿于懷。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頌”有“怨”,但實際上這只是虛托之筆、映襯之法。怨是假怨,頌是真頌。因為“隱”與“仕”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恃才能深藏而不市”,根本不能與在節度使哪里運籌帷幄相提并論。說到底,還是“為天下賀”;至于“私怨”,那只是怨他“盡取‘而已,蓋亦以怨為頌者也。

          結尾補充說明:東都留守鄭馀慶賦詩歌頌這件事,因而寫了這篇文章,收束到題目上的“序”字。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作品簡介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罢f”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作品原文

          馬說

          世有伯樂1,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2辱于奴隸人3之手,駢(pián)死4于槽(cáo)櫪(lì)5之間,不以千里稱也6。

          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盡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馬也,雖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1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盡其材18,鳴之19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20,曰:“天下無馬!”嗚呼21!其22真無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馬也!

          詞句注釋

          1、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F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3、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4、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

          5、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6、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7、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颍河袝r。

          9、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

          10、食(sì):通“飼”,喂養。

          11、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這,指示代詞。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1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6、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18、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21、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22、其:難道,表示推測。

          23、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4、其:其實。

          25、知:懂得。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白話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創作背景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作品鑒賞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腌氣。這些寶馬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于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憤激。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果。

          作品評價

          《馬說》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付正義:《馬說》的結構十分精巧。從正面提出問題。筆鋒一轉,從反面展開議論。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發出了憤怒的斥責,其中有諷刺,有反問,有慨嘆,抑揚反復。

          韓愈把人才喻為“千里馬”,把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君主喻為伯樂,這種人才觀念,在中國具有代表性。

          作者簡介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譽,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病梅館記

          清代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蛟唬骸懊芬郧鸀槊溃眲t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惫桃。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文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梅。有人說:"梅憑著彎曲的姿態被認為是美麗的,筆直了就沒有風姿;憑著枝干傾斜被認為是美麗的,端正了就沒有景致;憑著枝葉稀疏被認為是美麗的,茂密了就沒有姿態。”本來就如此。(對于)這,文人畫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疾呼,用(這種標準)來約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夠來讓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條、鋤掉端正的枝條,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態作為職業來謀求錢財。梅的枝干的傾斜、枝葉的疏朗、枝干的彎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賺錢的人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畫士這隱藏在心中的特別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枝干),培養傾斜的側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枝干),阻礙它的生機,用這樣的方法來謀求大價錢,于是江蘇、浙江的梅都成病態了。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嚴重到這個地步!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沒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經為它們流了好幾天淚之后,于是發誓要治療它們:我放開它們,使它們順其自然生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里,解開捆綁它們棕繩的束縛;把五年作為期限,一定使它們恢復和使它們完好。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心甘情愿受到辱罵,開設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么能讓我有多一些空閑時間,又有多一些空閑的田地,來廣泛貯存南京、杭州、蘇州的病態的梅樹,竭盡我畢生的時間來治療病梅呢!

          注釋

          江寧:舊江寧府所在地,在今江蘇南京。

          龍蟠:龍蟠里,在今南京清涼山下。

          鄧尉: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傾斜。

          固也:本來如此。固,本來。

          明詔大號:公開宣告,大聲疾呼。明,公開。詔,告訴,一般指上告下。號,疾呼,喊叫。

          繩:名作動,約束。

          斫:砍削。

          直:筆直的枝干。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態。夭:使……摧折(使……彎曲)。病,使……成為病態。

          蠢蠢:無知的樣子。

          智力:智慧和力量。

          孤癖:特殊的嗜好。

          隱:隱衷,隱藏心中特別的嗜好。

          鬻(yù):賣。

          旁條:旁逸斜出的枝條。

          稚枝:嫩枝。

          重價:高價。

          遏(è):遏制。

          泣:為……哭泣。

          縱:放縱。

          順:使……順其自然。

          悉:全。

          棕縛:棕繩的束縛。

          以……為:把……當做。

          復:使……恢復。

          全:使……得以保全。

          詬厲:譏評,辱罵。厲,病。

          安得:怎么能夠。

          暇:空閑。

          窮:窮盡。

          文言現象

          1.古今異義: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智力:古,智慧力:力量;今,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2.詞類活用:

         、攀箘佑梅ǎ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夭:使……彎曲。。菏埂蔀椴B。)

          夭其稚枝。(夭:使……彎曲。)

          必復之全之。(復:使……恢復、使……復原。)(全:使……健全。)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ǜF:使……盡。}

         。2)為動用法

          既泣之三日。(為……哭泣)

          (3)名詞作狀語:

          心知其意。(心:在心上)

         。4)名詞作動詞: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繩,約束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禍,造成罪過

          而江浙之梅皆。ǔ什B、成為病態)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呈病態、成為病態)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呈病態、成為病態)

         。5)形容詞作動詞: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明,公開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窮,竭盡、用盡

         。6)形容詞作名詞

          有以文人畫士孤僻之隱明告鬻梅者。隱,隱衷

          直

          直則無姿(筆直的枝干)

          斫直(筆直的枝干)

          鋤其直(筆直的枝干)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挺直的枝干)

          密

          密則無態(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刪密(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刪其密(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壅

          正則無景(端正的枝條)

          鋤正(端正的枝條)

          斫其正(端正的枝條)

          曲

          以曲為美(彎曲的枝條)

          欹

          以欹為美(傾斜的枝干)

          疏

          以疏為美(稀疏的枝葉)

          3.常用虛詞:

         、乓

          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把、拿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來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梢、能夠

         。硪徽f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態的審梅標準。)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把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來、用來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憑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把

          以求重價。來、用來

          以五年為期。用、拿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來、用來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來、用來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來、用來

         、浦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的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的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的

          梅之欹之疏之曲。取消句子獨立性

         。ㄕZ法上失取獨,翻譯時仍可寫“的”,如汪鈺明《文言文三行編排本》就是這樣。)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的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的

          而江浙之梅皆病。的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的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取消句子獨立性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它:代指病梅

          縱之順之。它:代指病梅

          必復之全之。它:代指病梅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的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它:代指病梅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的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的

          1.判斷句: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非……也)

          予本非文人畫士。(……非……也)

          江浙之梅皆病。(……皆……)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皆……)

          2.被動句:

          甘受詬厲。(受:被)

          3.省略句:

          予購三百盆,(“盆”后省“病梅”)縱之順之(前面省主語“予”)

          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前面省主語“予”)

         。ㄓ瑁┛v之順之,(予)毀其盆,(予)悉埋(之)于地

          4.介詞結構后置:

          悉埋于地。(悉于地埋,全在地里種植)

          5.固定結構:

          梅以曲為美。(“以……為……”:把……當作……)

          賞析

          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王朝統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地:“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然后筆鋒一轉,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節,讓第三者來轉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予購三百盆”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療梅的舉動和決心,寫盡了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壓制人才、束縛思想的不滿和憤慨,表達了對解放思想、個性自由的強烈渴望。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但是,雖為感嘆,他渴望“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充分表現了他堅持戰斗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坝幸晕娜水嬍抗埋敝[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展!氨貜椭,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創作背景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此文寫于1839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夕。

          素問·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翻譯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麼道理?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范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于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于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于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于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于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黃帝說:我愿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歧伯說: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于情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于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于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精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愿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于全身,氣運于里,形立于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緣故。

          畫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充足,一個人喝則有剩余。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睕]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畫腳呢!”然后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畫蛇添足,語出《戰國策·齊策二》。原意為畫蛇時給蛇添上腳。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熱愛的很多。晉代陶淵明只熱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社會上的人大多非常熱愛牡丹。我惟獨熱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蓮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顯清芬;它筆直地潔凈的立在那里,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熱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熱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熱愛,人應該是很多了。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熱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盛:特別,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獨:只,唯獨。

          自: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妖艷。

          焉:聲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詞)。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比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熱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乎:當然。宜:應當。眾:多。

          異義詞

         。ㄍね糁玻┲玻 古義:立

          兩小兒辯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斗)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翻譯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學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弈翻譯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大雁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后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經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3-23

        口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3-25

        南轅北轍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25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1-07

        《師說》文言文原文與翻譯05-12

        守株待兔文言文原文與翻譯02-26

        《觀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6-12

        狼文言文翻譯及原文08-27

        鄭人買履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1-10

        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譯07-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