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說李贊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翻譯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皆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圣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①,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nèi)合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②。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chuàng)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經(jīng)、《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為經(jīng)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縱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fā),不過因病發(fā)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醫(yī)藥假病,方難定執(zhí),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
然則六經(jīng)、《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注釋]①見:通“現(xiàn)”。②矮人何辯:這里以演戲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無法分辨了。③《選》:指蕭統(tǒng)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選自《明清文選》,有刪改)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辭不能達 達:暢達
B.詩何必古《選》 古:古老
C.目之為經(jīng)矣 目:稱
D.因病發(fā)藥 因:根據(jù)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喪失童心后造成的惡果的—項是
、侔l(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
②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塾种烂珊靡,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
、芤约偃搜约傺,而事假事、文假文
、莸览聿恍校勔姴涣
、揠m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在當時不掃除‘道理聞見”的污染,恢復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藝創(chuàng)作。
B.作者指出,后天得來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誡讀書人不要多讀書識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過“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對比,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對人的個性和情感的殘酷壓制。
D.作者甚至直接把矛頭指向孔孟及儒家經(jīng)典,流露出對個性解放、自由發(fā)展的強烈呼喚和追求。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3分)
(2)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4分)
(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言文哉!(3分)
參考答案
10.B(“古”在此處為“推崇”意。)
11.C(③是講童心失去的原因, ⑤如果保有童心將會達到的效果。)
12.B(“告誡讀書人不要多讀書識理”誤,作者并沒有說不讀書,只是強調(diào)要像圣人那樣,縱使多讀書,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
13.(1)不像那些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評分標準:“若”、“障”各1分,大意對1分。)(2)既然這樣,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絕妙文章,它們被假人埋沒而不在后世全部顯現(xiàn)的,又難道還少嗎?(評分標準:“然則”、“雖”、“見”各1分,大意對1分。)(3)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作文之本呢?(評分標準:“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語后置、“一言”各1分,大意對1分。)
參考譯文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么可以遺失呢!那么,童心為什么會貿(mào)然失落呢?在人的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后,又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后天得來的感性的聞見和理性的道理一經(jīng)入主人的心靈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fā)揚光大;知道惡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人的聞見、道理,都是通過多讀書,多明理才獲得的?墒,古代的`圣賢又何嘗不是讀書識理的人呢!關(guān)鍵在于,圣人們不讀書時,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失落。絕不像那班書生,反會因為比旁人多讀書識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書生會因為多讀書識現(xiàn)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熱衷于著書立說以至于迷人心竅呢?童心一旦雍塞,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fā)點;寫成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zhì)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的話,那么從他嘴里連一句有道德修養(yǎng)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聞見道理卻入主心靈的緣故。
既然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么說的話就成了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說得天花亂墜,跟我又有什么相干。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贊賞備至。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呀!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里還分辨得出真?zhèn)。即使是天下的絕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視埋沒而后人無從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為天下的好文章,沒有不是發(fā)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謂的聞見、道理就會失去立腳之地,那么,任何時代,任何人,任何體裁都可以寫出極好的作品來。詩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選》;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詩演變成六朝詩外,近體格體,古文也發(fā)展為唐朝傳奇,金代院本,元人雜劇,《西廂記》,《水滸傳》,還有當今應科舉的八股文,凡是講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絕不能以時代先后為標準,厚古薄今。所以,我對那些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章體會最深,實在用不著言必稱六經(jīng),言必稱《論語》、《孟子》。
六經(jīng)、《論語》、《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辭,就是臣下的阿諛之言,不然的話,也是那班糊涂弟子們,追憶老師的言語,或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或是據(jù)自己聽到的只言片語,寫下來匯集成書。后代書生,不明此理,就以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論,而奉若經(jīng)典。又哪里曉得,這其間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論呢!即使真有圣人講的,也是有的放矢,不過就一時一事,隨機應答,以點撥那些不開竅的弟子罷了。對癥下藥,不拘一格,怎么可以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呢!顯而易見,六經(jīng)、《論語》、《孟子》早已被拿來用做道學家唬人的工具,偽君子藏身的擋箭牌了,絕對沒法和發(fā)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語的。嗚呼!我又到哪里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與他一起探討作文之本呢?
【童心說李贊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童心說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3-17
李愬傳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翻譯08-10
《童心說》閱讀答案10-30
李臺州傳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12-06
童心說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附譯文03-06
李周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4-28
文言文《李膺》閱讀題及答案03-23
李琪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