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傳世之作。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歡。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篇1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主稱“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荷塘月色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
但是 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他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朱自清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保ü(jié)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 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壹炔荒軈⒓痈锩c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三、結構框架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倍情_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四、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tài)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tài),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五、藝術手法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fā)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xù)、似有若無的形態(tài),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 (《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jié)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tài)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傊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赡芫褪且驗椤靶睦镱H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薄霸谏n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睆闹锌梢钥闯龃藭r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傮w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币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氨”〉那囔F”,“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肮馀c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xiāng)。
前節(jié)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xiāng)(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與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系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fā)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ó嫞┰诤扇~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zhàn)士,他是非?鄲炨葆澹M枰环胶商翆で蠼饷摚,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yōu)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相關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復習要點02-17
朱自清《荷塘月色》閱讀答案05-3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說課稿01-26
朱自清《背影》解析09-04
荷塘月色朱自清好詞好句12-17
朱自清《背影》文化內涵解析10-13
荷塘月色朱自清讀后感3篇02-20
荷塘月色朱自清讀后感(10篇)02-19
荷塘月色朱自清讀后感10篇02-19
朱自清荷塘月色讀后感3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