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歌中的色
王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但對自然景物的色彩本身進行細致的描摹,而且完成對包括色彩在內(nèi)的繪畫藝術(shù)資源的整合,使詩歌成為繪畫的升華。
《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之言引起后世對王維詩畫關(guān)系的強烈反響,相關(guān)論述頗多,對王維“詩中有畫”的特征及其成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很有啟發(fā)意義。但是,集中對王維詩歌中的色彩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則極為罕見。事實上,以王維詩歌中的色彩為研究角度不但能夠從一個側(cè)面認識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而且,對于了解王維的生存狀態(tài)、思想觀念不無裨益。
一
王維對自然景物的色彩本身進行細致的描摹,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視覺效果,呈現(xiàn)出繪畫性。《輞川閑居》:“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冬日游覽》:“青山橫蒼林,赤日團平陸。”《春園即事》:“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茱萸沜》:“結(jié)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欹湖》:“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映水的青菰、飛翔的白鳥、寧靜的青山、如火的赤日、閑適的白云,王維以畫家的目光觀察著自然景物的色彩,以詩人的心靈感受著自然景物的色彩所蘊涵的美,并以細膩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幅幅怡人的圖景,傳達出自然山水、鄉(xiāng)村田園的恬淡、寧靜。
王維詩歌中的色彩以冷色調(diào)為主,尤其以青、白二色居多,艷麗的色彩較少,對青、白等淺淡色彩運用自如,隨意點染,《輞川閑居》“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欹湖》:“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恬淡、潔凈、清新,似乎都是信手拈來,卻是妙語天成,韻味自生;將艷麗的色彩置于煙雨迷蒙的背景中進行虛化處理,達到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輞川別業(yè)》:“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綠色像是浸染過,紅色像是將要燃燒,詩人將帶有濃艷色彩的青草、桃花、綠柳置于煙雨之中,展現(xiàn)出一幅幅朦朧迷幻的圖景。
王維詩歌中的色彩較為簡潔,注重色彩之間的合理調(diào)配,通過獨具匠心的布局展現(xiàn)出和諧的視覺效果!洞簣@即事》:“宿雨乘輕屐,春寒著弊袍。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草際成棋局,林端舉桔槔。還持鹿皮幾,日暮隱蓬蒿。”《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畦中白水、綠柳紅桃,明麗而不濃艷;白石紅葉、山中嵐氣,疏朗而不單調(diào)。《紅牡丹》:“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綠葉與紅花相互映襯,而詩人更是細膩地描繪出紅牡丹綠葉色彩的寧靜,紅花色彩的深淺。
王鏊《震澤長語》:“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2]47事實上,不但是輞川諸詩,王維的許多詩歌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帶有色彩的詞,卻隱含了色彩!洞鹋岬稀罚“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詩人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寒流廣闊,秋雨連綿的景致;《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遠去,似乎與天際相接,浩渺而蒼茫,遠處的山色若隱若現(xiàn),變幻迷離;《新晴晚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泛前陂》:“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華子岡》:“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曠野新晴、水清月明、秋色連綿,詩人似乎是在自然山水、鄉(xiāng)村田園中隨意吟詠,然而寥寥數(shù)語卻蘊涵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詩中淡化了自然山水的色彩,而自然山水卻別有一番情韻。
二
《舊唐書·王維傳》:“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chuàng)意經(jīng)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3]5052王維書畫創(chuàng)作中的“天機”同樣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唐才子傳》:“維詩入妙品上上,畫思亦然。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皆天機所到,非學而能。”[4]298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天機”意味著王維以詩人的才情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完成對包括色彩在內(nèi)的繪畫藝術(shù)資源的整合,使詩歌成為繪畫的升華。王維將色彩與光影、時空,聲音等相結(jié)合,組成了一個有機的審美系統(tǒng),并以此反映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明暗、冷暖、動靜,甚至是動態(tài)的變化!赌咎m柴》:“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秋山馀照,夕嵐飛鳥,詩人在一個光影變幻復雜的時段,描摹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明滅狀態(tài);《宮槐陌》:“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幽暗的光,濃重的影,宮槐、綠苔顯得格外沉靜;《新晴晚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明田外的白水,群山后的碧峰,山與水空間位置的巧妙構(gòu)筑,使得山與水的色彩疏朗有致;《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白云、青靄的變幻,詩人觀察角度的轉(zhuǎn)變,展現(xiàn)出云霧色彩的流動變化。同時,連綿起伏的終南山有著眾多不同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空間展現(xiàn)出不同的陰晴狀況;《送刑桂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落日、潮水在廣闊的時空中運動,“氣象雄闊,涵蓋一切”[5]430。落日、潮水的運動引起光影的復雜變化,特定的時空中呈現(xiàn)出奇異的色彩效果。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夫詩以運意為先,意定而徵聲選色,相符成章;必其章、其聲、其色,融洽各從其類,方得神彩飛動。”王維精通音律,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敏銳地感受著自然山水,鄉(xiāng)村田園中的天籟清音,色彩與聲音相結(jié)合,色彩有了更為豐富的意蘊!对绱盒小罚“紫梅發(fā)初遍,黃鳥歌猶澀。”黃鳥的鳴叫為初發(fā)的紫梅平添了不少生機;《青溪》:“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以聲音的喧鬧反襯色彩的寧靜;《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水的聲音不再流暢,幽冷的青松使日色也冷卻下來。正如趙殿成所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幽靜深僻的氛圍中蘊涵著詩人靜穆的觀照;《鳥鳴磵》:“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寧靜的春山中,月光的變幻引來聲聲的鳥鳴,為春山平添幽遠的意境;《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山林更為寂靜,除了人的聲音,只有月光靜靜地照耀著山林。 王維詩歌中的色彩有時并不單純地依附于自然景物,而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傳達出詩人獨特的審美感受!稌隆罚“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經(jīng)過雨水浸潤的蒼苔,山中的叢林嵐氣,詩人的審美感受融入其中,視覺感受進一步延伸為觸覺感受,色彩本身似乎有了靈動的意味。
王夫之《唐詩評選》:“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達意。景亦意,事亦意。”[8]101王維詩歌中的色彩時常蘊涵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體驗,渲染出特定的情感氛圍,《觀別者》:“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陌上楊柳青青,渲染出傷感的離別氛圍;《送沈子福歸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相思就像是春色,馬位如《秋窗隨筆》:“最愛王摩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之句,一往情深。”[6]836離別之情,深切真摯而又別開生面;《別輞川別業(yè)》:“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青山綠水脈脈無語,似乎更加增添了詩人離別的惆悵;《輞川別業(yè)》:“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優(yōu)婁比邱經(jīng)論學,傴僂丈人鄉(xiāng)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當回到輞川時,詩人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喜悅之情似乎也感染了綠草紅花,春意盎然的輞川充滿了歡聲笑語;《冬夜書懷》:“冬宵寒且永,夜漏宮中發(fā)。草白靄繁霜,木衰澄清月。麗服映頹顏,朱燈照華發(fā)。漢家方尚少,顧影慚朝謁。”草白木衰,霜重月明,凄涼而孤寂,似乎正是詩人內(nèi)心的寫照;《榆林郡歌》:“山頭松柏林,山下泉聲傷客心。千里萬里春草色,黃河東流流不息。黃龍戌上游俠兒,愁逢漢使不相識。”連綿的春草,東流的黃河,詩人略帶憂愁地感受著北方邊地蒼涼的景致,王夫之《唐詩評選》:“真情老景,雄風怨調(diào),只此不愧漢人樂府。”[8]10
在王維的詩歌中,“青山”、“白云”是時常出現(xiàn)的兩個意象!豆蠄@詩》:“素懷在青山,若值白云屯。”《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別輞川別業(yè)》:“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yè)不見留之作》:“惟有白云外,疏鐘聞夜猿。”《歸輞川作》:“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青山”清新、安寧,遠離塵世的喧囂,是詩人心靈的故鄉(xiāng)。相對于“青山”而言,“白云”讓詩人更多地感受到悠然閑適的意味。“白云”潔凈、飄逸、高遠,充滿閑適的氣息,《欹湖》:“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白云不僅飄蕩在天際,而且飄蕩在詩人的心中。
三
王維早慧,少年得志,《舊唐書·王維傳》:“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3]5052較為順利的人生使王維形成了較為平和的心境。同時,廣泛的藝術(shù)才能和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又使王維有著細膩敏銳的直覺感受。王維在青少年時代就描繪出一個美麗的世外桃花源,《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世外桃花源少了幾分神秘感,更多地流露出詩人詩意的憧憬和淡淡的惆悵,充滿了濃厚的書卷氣和青春浪漫的情懷。“多少自在”[9]50,“自在”和詩意的憧憬、淡淡的惆悵分別源于詩人平和的心境和細膩敏銳的'直覺感受,因為沒有多少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體驗,明快而輕盈。這是詩人在青少年時代對理想的展望和隨之而產(chǎn)生的輕煙般莫名的惆悵。貶謫濟州讓王維感受到現(xiàn)實的無奈與不平,《被出濟州》:“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執(zhí)政方執(zhí)法,明君無此心。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v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此后,張九齡執(zhí)政,王維獻詩張九齡,尋求仕進,最終入仕朝中。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荊州,王維亦仕亦隱,感受到寂寞、惆悵,《輞川閑居》:“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青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歸輞川作》:“谷口疏鐘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但是,詩人也感受到隱居的樂趣,《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輞川別業(yè)》:“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優(yōu)婁比邱經(jīng)論學,傴僂丈人鄉(xiāng)里賢。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在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于現(xiàn)實的無奈與不平,詩人保持著平和的心境,少有激烈的抨擊之作,而多流露出深深的惆悵。
王維在青少年時代受到盛唐時代積極昂揚,奮發(fā)進取的時代風氣的影響,有著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燕支行》:“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塞中。”貶謫濟州讓王維感受到現(xiàn)實的無奈與不平,逐漸萌生了隱逸的愿望,并一度隱居淇上,但平和的心境尚未完全成為詩人身心的主導,詩人有著青春浪漫的情懷,將隱逸視作人品高尚的表現(xiàn),《濟上四賢詠·崔錄事》:“解印歸田里,賢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俠,晚節(jié)更為儒。遁世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余欲共乘桴。”甚至還將隱逸作為尋求仕進的途徑[10]209。張九齡被貶荊州,王維更為深切地體驗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流露出深深的惆悵,于是,亦仕亦隱,雖然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寂寞、惆悵,然而,平和的心境逐漸占據(jù)整個身心,在自然山水、鄉(xiāng)村田園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自由。 或許盛唐時代積極昂揚,奮發(fā)進取的時代風尚對王維的影響只是現(xiàn)實層面的外在影響,入世的愿望并沒有真正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自覺意識,王維尋求仕進未嘗不是受一種潛在的從眾思想的影響,而不是在內(nèi)心的自覺意識指導下的積極進取。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后,王維平和的心境逐漸占據(jù)了詩人的整個身心,而這不僅是對潛在的從眾思想的消解,更是對錯位的人生的反撥。人生矛盾對于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平和的心境使詩歌中的色彩以冷色調(diào)為主,細膩敏銳的直覺感受使詩人能夠觀察到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明暗、冷暖、動靜,甚至是動態(tài)的變化,而深深的惆悵則使詩歌中的色彩時常帶有蒼涼、傷感的氣息。
“輞川絕句,字字入禪”[9]83。正是在禪意盎然的境界中,王維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尋求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自由!冻陱埳俑罚“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王維似乎意識到自己難以徹底地實現(xiàn)人生的自由,于是,隱居輞川,在輞川的自然山水中尋求心靈的自由,從而彌補人生自由的缺失,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人生的超越,而詩與禪的結(jié)合則使這種超越成為詩性的審美的超越。
盛唐詩風的重要內(nèi)涵是對自由本真的追求,“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滲透在盛唐文藝之中。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shù),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詩”[11]127。嚴羽《滄浪詩話》:“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12]26而禪悟則強調(diào)直截了當?shù)靥綄な挛锏谋驹矗?ldquo;禪則完全強調(diào)通過直觀領(lǐng)悟。禪竭力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更不談抽象的本體、道體,它只講眼前的生活、境遇、風景、花、鳥、山、云……這是一種非分析又非綜合、非片斷又非系統(tǒng)的飛躍性的直覺靈感”[13]213。盛唐詩風與禪悟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二者都蘊涵了詩性的審美。王維詩歌中的色彩以青、白居多,青、白閑淡雅潔,這意味著詩人對自然本真的體驗,對洗盡鉛華之后的淳真的感悟,而與青、白相關(guān)的青山、白云則帶有永恒的意味。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王維隱居輞川,從紛擾喧囂的塵世來到寧靜的自然中,懷著平和的心境領(lǐng)略著清風明月的情韻,渾融地感受著自然,而禪悟則使詩人進一步探尋自然山水永恒的本源!堵共瘛罚“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空山中,似乎還能依稀感覺到塵世的氣息;《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深林中,就只能見到詩人的身影了;《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則是一片寂靜空靈的天地。生命并沒有沉寂,而是生機盎然,深林明月,山中紅花,一剎那的絢麗的光輝蘊涵了無限的永恒。從客觀地描繪自然山水外在的形貌到渾融地表現(xiàn)自然山水內(nèi)在的情韻,意味著詩人不斷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在瞬間感悟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尋永恒的本源。而要超越瞬間與永恒的界限,則又不可避免地要超越身與心,形與神的界限,這就要依托詩性的審美,而這正是詩與禪所共同具有的重要內(nèi)涵,“禪的所謂神秘悟道,其實質(zhì)即是某種審美感受”[13]212。領(lǐng)略“一朝風月”而感悟“萬古長空”,是禪的極致,也是詩的極致。
《終南別業(y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水窮之際,云起之時,王維最大限度地超越自然山水外在表層而不斷深入內(nèi)在本質(zhì),具體色彩本身不斷趨向無形無跡的光與影,趨向蘊涵永恒本源的絢麗光輝,在寂靜空靈的天地中,探尋著自然山水永恒的本源而感悟到心靈的自由。
【王維詩歌中的色】相關(guān)文章:
王維詩歌的意象研究11-08
王維《鳥鳴澗》詩歌賞析12-28
王維詩歌選讀推薦11-24
山居的王維與輞川畫意詩歌07-28
王維《終南別業(yè)》的詩歌及鑒賞12-22
王維的《不遇詠》原文及詩歌鑒賞11-24
王維詩歌的詩情畫意和禪趣11-24
有關(guān)王維《使至塞上》詩歌鑒賞11-23
大班詩歌:五顏六色的傘01-08
王維靠走后門中的狀元?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