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原文、閱讀練習(xí)及賞析
引言:《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yīng)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原文、閱讀練習(xí)及賞析,以供大家學(xué)習(xí)和參考。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題:寫上。
西林:西林寺,在廬山。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cè):側(cè)看,從側(cè)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嶺: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
峰:山頂端,形狀尖而高。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只緣:只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側(cè):側(cè)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緣:同“原”,因為;由于。
題西林壁閱讀練習(xí)
一:解釋下列詞
題:__西林:____ 只緣:_____不識:____ 橫看:__
二: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 ”。除了《題西林壁》他還寫了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_____、____不同的角度,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觀看_____的感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話說:“當(dāng)事者迷,旁觀者清。”詩中有哪句詩說明這個道理,請?zhí)钤跈M線上。?
3、《題西林壁》前兩句寫 ,后兩句寫 ,這首詩借寫廬山的自然景象,還告訴我們 。
4、《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 )—— ( ), ( )—— ( ), ( )—— ( )。
三、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得到的啟發(fā)是( )?
A.對復(fù)雜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斷出其它方面。?
B.對復(fù)雜的事物,應(yīng)多角度觀察,多方面調(diào)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對復(fù)雜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觀察,調(diào)查了解,又要親身去體驗,去分析。
參考答案:
題:書寫
西林:西林寺
只緣:只是因為
不識:不知道
橫看:正面看
二
1、宋 蘇軾 三蘇 《惠崇春江曉景》 橫 側(cè) 遠 近 高 低 廬山 在正面看都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在側(cè)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形狀、姿態(tài)是不同的。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寫景 明理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4、 橫 側(cè) 遠 近 高 低
三、C
題西林壁賞析
這首詩可謂家喻戶曉。古今人寫廬山的詩篇不勝枚舉,這首詩無疑是廬山詩中最杰出的詩篇之一。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僅在于它是一首山水詩,更在于它還是一首哲理詩。蘇軾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八歲,處在人生的低潮期,經(jīng)歷了黃州四年的貶謫,又面臨改貶汝州之際,生活經(jīng)歷使他對于社會和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梢哉f他是借寫廬山,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看法。
詩人先從廬山峰嶺形態(tài)變化著筆。廬山有七嶺。每座山嶺有它固有的形態(tài),可是由于觀察點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目。橫看則七山成嶺,側(cè)看則七嶺成峰。近處看一片蔥蘢,遠處看則淡人天際。低處看高入云端,高處看則如瀚海浮島。廬山的面貌如此眾多,哪一種是廬山最真實的面目?
詩人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只是指出錯誤認識的根源:“只緣身在此山中”。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其眼見到的廬山難道還不是它的真實面目?蘇軾告訴我們,我們的眼睛有時候也會欺騙我們自己。人應(yīng)當(dāng)跳出問題看問題。人不能既當(dāng)演員又當(dāng)裁判。
題西林壁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據(jù)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西林壁》原文、閱讀練習(xí)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題西林壁》閱讀練習(xí)及詩意賞析11-18
題西林壁原文及賞析07-01
《題西林壁》原文及賞析12-24
《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賞析02-08
題西林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2-25
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賞析09-09
《題西林壁》賞析及拓展閱讀11-18
《題西林壁》鑒賞及閱讀練習(xí)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