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高三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琵琶行》并序

        時間:2020-12-06 15:14:56 琵琶行 我要投稿

        高三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琵琶行》并序

          一、通假字

        高三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琵琶行》并序

          曲終收拔當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大了 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 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 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 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6)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7)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四、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轉(zhuǎn)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2、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shù)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動句

          感斯人言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寡人之于國也》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兇惡,厲害)

          (3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今:保養(yǎng)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 今:轉(zhuǎn)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沒有罪過)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 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 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 則移其民于河東

          (2) 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東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 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却~,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 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 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詞,對于: 寡人之于國也

          (2) 介詞,表比較,比: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 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 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 “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勸學》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 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 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 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 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聽見)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健)

          挽弓當挽強,用劍當用長(有力的弓)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有余)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虛詞

          1.而

         、胚B詞,表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zhuǎn)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p>

         、沁B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冗B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蛇B詞,表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 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詞: 青,取之于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浦~,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侵~,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偶嬖~,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凭淠┱Z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倒裝句

          (1)青,敢之于藍,而青于藍(于藍取之、于藍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過秦論》

          一、實詞

          1、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合縱)

          制其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呵問)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 今:認為)

          (2)流血漂櫓(櫓:古:盾牌 今:指劃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擔負 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 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倜~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nèi)、外:對內(nèi)、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诿~作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蹌釉~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菪稳菰~作名詞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扌稳菰~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詞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nèi),削?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于困境之中)

          4、一詞多義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 (規(guī)模)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規(guī)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 《赤壁之戰(zhàn)》:(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zhí)、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

          平心而度之,無果無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徒也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2、被動句

          為天下笑者,何也?

          3、狀語后置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語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賓語

          以(之)為桂林、象郡

          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詞

          聚之(于)咸陽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師說》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5)小學而大遺(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

          育的機構(gòu))

          (6)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無論 今:沒有)

          (7)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

          (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2)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3)于

          師不必賢于弟子(比,介詞,引出比較對象)

          而恥學于師(向,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

          不拘于時(被,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

          (4)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詞,相當于 于,引進比較對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語氣詞,呢,表示反詰語氣)

          (5)從

          惑而不從師(跟隨)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

          (6)所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用來…的)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4.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學習)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從師)

          (2)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3)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以……為恥)

          (4) 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表并列: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小學而大遺

          (2) 連詞,表轉(zhuǎn)折:惑而不從師

          (3) 連詞,表承接:吾從而師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

          (4) 連詞,表修飾:則群聚而笑之

          (5) 表陳述語氣:如是而已

          2.之

          (1) 助詞,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 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詞,他:作師說以貽之

          (6)代詞,這,這一類。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詞,那些: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代詞,他: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代詞,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詞,表反問語氣:其可怪也歟

          4.于

          (1)介詞,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詞,向:而恥學于師

          (3)介詞,對于:于其身也

          (4)介詞,從:皆出于此乎

          (5)介詞,被:不拘于時

          5.乎

          (1)介詞,相當于“于”,譯為“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介詞,相當于“于”,表比較,譯為“比”: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其可怪也歟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

          (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省略主語)

          其下(于)圣人也亦遠矣(省略介詞)

          3.倒裝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后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4.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四、重要詞義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否定副詞)

          吾從而師之(從,古義:跟隨、而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jié)果)

        【高三的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琵琶行》并序】相關(guān)文章:

        《琵琶行并序》原文11-08

        《琵琶行(并序)》教案12-18

        《琵琶行并序》教案12-18

        高二語文《琵琶行(并序)》教案12-18

        高一語文《琵琶行并序》說課稿11-04

        琵琶行(并序)高二語文教案12-19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shè)計02-24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shè)計12-19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12-2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