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散文中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diào),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為詩人歐陽修所寫。
歐陽修《醉翁亭記》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yuǎn)遠(yuǎn)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流而下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轉(zhuǎn)彎,有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來這里喝酒,喝了少許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早晨則自暗而明,傍晚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的,就是山間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開了,散發(fā)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水面降低,石頭裸露出來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yīng),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的人們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水釀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前面,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會上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起來坐下,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滿頭白發(fā),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山,人影散亂一地,太守回去,賓客跟隨著。樹林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鳴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們在歡暢。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chuàng)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dāng)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dāng)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
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nèi)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jié)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diào)。
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fēng)習(xí)畫從側(cè)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jié)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復(fù)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
知識擴展:相關(guān)試題及答案
1.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zhì)。
2.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huán)境美;后一層介紹亭名由來。其中跟文章脈絡(luò)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
3.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lǐng)起,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2層寫太守眾賓、游人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nèi)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nèi)容。這四項內(nèi)容是為結(jié)尾“太守醉”三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yīng)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4.結(jié)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2層寫“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zhuǎn)換。結(jié)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句話,把“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5.寫山間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6. 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
7.作者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邊?
[答]因為歐陽修與民同樂,前寫滁人樂才能引發(fā)太守醉,正如結(jié)尾所說:樂其樂。
8.《醉翁亭記》一文語言形式優(yōu)美,尤其是對偶句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言的美感。請聯(lián)系《岳陽樓記》一文的內(nèi)容,為下面這則上聯(lián)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lián):范仲淹替君主分憂
9. 文中極力渲染了一個“樂”字,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
10.《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試比較歐陽修的“與民同樂”,談?wù)劧咧g的差異。
[答]他們相同的是都談到了與天下人同樂。不同的是歐陽修僅與天下黎民同樂;而范仲淹則是先憂后樂。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相關(guān)文章: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04-04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賞析08-31
《醉翁亭記》原文歐陽修12-19
醉翁亭記原文歐陽修09-22
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全文04-04
賞析歐陽修《醉翁亭記》07-03
鑒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09-08
鑒賞歐陽修《醉翁亭記》11-16
醉翁亭記歐陽修原文及賞析03-28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與譯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