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羨林散文《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
讀了季羨林的《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一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賦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里,我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從季羨林寫的文章中,我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愛意,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母親的歉疚。
作者的.母親多么盼望遠離家人的他回來呵!不管有多少個日夜,她依舊眼望遠方,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當作者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季羨林先生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就會痛不欲生。當他趕回清平奔喪時,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隨母親于地下呀!
當母親離開季羨林先生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錯的事情。他錯在不該離開故鄉(xiāng),更不該離開母親,他寧愿沒有名譽,沒有地位,沒有幸福,沒有尊榮,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
季羨林先生對母親的愛,如同一望無垠的大海,是深情的,是崇高的!雖然她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僅有六年,但這六年的愛卻好比別人的六十年
母愛,像那詩歌,悠遠純凈、和雅清淡;母愛像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溫暖情懷......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二
昨日讀季羨林老先生《另一種回憶錄》里面有一篇《賦得永久的悔》,感觸頗深。
那是一種疼痛,那是一種悲涼,那是一種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折磨人的隱痛。
我多想,讓母親知道我過得還好,我多想讓她不再牽掛,我多想每天陪在她的身邊——
人大了,再也不能在母親身邊廝磨了;記得小時候,每當我抱著母親胳膊并肩而坐的時候,母親也是甩手走開說我磨人。母親就是這樣,她的成長經(jīng)歷里就沒有這樣的親密,寡居的'姥姥從小教給她的就是勞作、勞作、養(yǎng)家、照顧弟妹。所以每次回家的時候,總是要她趴在床上,給她按摩,用我的雙手去傳承我們身體與心靈間的親密。
想母親了,今天出發(fā)去山東,回來以后就去看她。
我不能像老先生一樣有那樣永久的悔與痛。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三
見習期間,遇上這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關(guān)于母親,關(guān)于那個年代。
一個母親,畢生沒有過過好日子。最好的食物,便是“紅色的”。那生硬的高粱,居然是母親一生的食物。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好的”都留給孩子。農(nóng)村里,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滿足的地方,就別提其他的了。等到孩子長大了,卻再也難以見到兒子。
季羨林先生在母親身邊只待到6歲,之后便一直在外奮斗、學習。風風雨雨中,他該是多么想念故鄉(xiāng)的母親。但是,為了胸中的理想,他只能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煎熬、想念。季羨林先生說,無論如何都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寒、兒子遠離、她又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在兒子離開的長年累月里,她該是多么思念自己的骨肉啊!
不知道有多少日夜,母親眺望著兒子離開的村口,一遍又一遍地想念,一次又一次地落淚,盼著兒子歸來。這豈是一個“心痛”可以概括的感情?但是,這個兒子始終沒有回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直到母親去世,季羨林先生回到家的.時候,只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屋子···看到這,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細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又剩多少呢?父母想要的不是珍貴的禮物,不是名譽地位,只要一個關(guān)切的電話,就夠了,僅此而已。
在心里找個珍貴的地方,把他們放在那里。好好為之奮斗,記得電話聯(lián)系,記得常回家看看,記得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記得父母常常在想念我們,記得有時候母親會因為想念而偷偷抹眼淚,記得母親也曾一次次朝我們離開的方向眺望,久久,久久地···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賦得永久的悔07-04
《賦得永久的悔》原文08-28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08-04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06-28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08-29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全文07-15
《賦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賞析07-08
季羨林散文《賦得永久的悔》06-29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賞析及閱讀答案09-07
季羨林散文《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