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1-01-04 09:30:51 散文 我要投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諝夂軟鏊,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穑 !”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后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然而在汪曾祺關于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說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這里還可以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東糖,不過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后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蕩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北愠鲎酝粼髦。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我對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边@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于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上斷斷續續的看。學校讀書協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后,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盡?吹綐O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匯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余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后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布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后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里,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么印象,小屋邊開著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后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么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墻上,發現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復提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里。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現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后人。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后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地稱“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別著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游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仿佛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著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凈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上梁山,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么。汪老也發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江老都不禁贊嘆其“贊極精妙”。讀后感·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于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家珍,最出名的不過松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眼里開始閃爍著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彼f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故鄉的食物》內容簡介:“魚羊為鮮”。有一位老同志是獲鹿縣人,是回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生不解何所謂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動輒說“這個菜很鮮”,他說:“什么叫‘鮮’?我只知道什么東西吃著‘香’。”要解釋什么是“鮮”,是困難的。我的家鄉以為最能代表鮮味的是蝦子。蝦子冬筍、蝦子豆腐羹,都很鮮。蝦子放得太多,就會“鮮得連眉毛都掉了”的。我有個小孫女,很愛吃我配料煮的龍須掛面。有一次我放了蝦子,她嘗了一口,說“有股什么味!”不吃。

          故鄉的食物讀后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很驚嘆汪曾祺先生對生活有如此細致的觀察,敏銳的體驗。娓娓道來有一點淡,汪曾祺是更有味道,更有力度的講述——不是炫耀,也沒有說教——憑借的是那一種對生活的濃濃的興趣和熱愛!詈每谖峨s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嘗;耳音要好一些,能聽懂幾種方言。否則是個損失?谖秵握{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

          故鄉的食物讀后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汪曾祺有一點講車轱轆話。一個食物,不同的文章里都會寫到,其中的警句都是一樣的。不過這個也說明,汪先生前后一致,觀點不帶變的。其實故鄉的食物不只是淡淡寫了他故鄉的.食物。除了高郵咸鴨蛋意外,書里面還寫了不少他在昆明、內蒙、杭州等地難忘的食物,有的還相當專業。汪曾祺對身邊的食物非常細心,什么食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特……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撸纱嗫此M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痘▓@》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汪曾祺的<跑警報>都稱得上是一篇奇文!

          一篇優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們能從字里行間看到作者的人生經歷、愛憎好惡、氣質秉性、品格風骨?傊,我從作品里,看到了作者自己。

          汪曾祺是西南聯大的高才生,沈從文的得意弟子,比較典型的學院派作家。我們從《跑警報》的選材里,依然可以發現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的影響。

          初讀文章,我們會發現文章中涉及的內容很多,表面看似乎信手拈來、隨口道來、沒有什么章法和匠心,如果我們細讀下去,我們會發現這一個個故事之間是有著很強的內在關聯的,它們被一個靈魂統攝著,那就是汪曾祺的獨特的人生經歷、獨特的人生態度、獨特的審美趣味。

          文章開頭,作者借一個發生在聯大師生之間的故事來說明“昆明警報之多”——教授問學生上節課講到哪里了,一女生回答講到‘現在已經有空氣警報,我們下課’,教授是淵博而率性的,女學生是認真到了有些迂腐的程度但仍然不乏可愛天真的。這就是身為聯大才子的汪曾祺的趣味,汪曾祺的記憶。

          這樣的例子文中俯拾即是。夾著一卷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慢慢走向郊外馬姓同學;坐在教室里上課,居然能感覺到五華山掛了三個紅球的侯姓同學;在躲避空襲時忙里偷閑用碎石子拼出的對聯“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的聯大師生;把邏輯推理用到了撿金子上居然成功的哲學系研究生;跑警報時必帶研究印視若性命的情書的研究印度哲學的金先生;別人跑警報時痛快洗頭的羅姓女同學和在炸彈乒乒乓乓聲中神色不動攪和冰糖蓮子的鄭同學。

          汪曾祺筆下的,都是奇人,異人!他們才華橫溢,極具個性,有點固執,有點迂腐,有點天真,有點浪漫,率性而為,頗有魏晉文人的風骨和氣度。

          文中有幾處描寫,看起來似乎是閑筆,但我以為恰恰是能表現汪曾祺獨特的文人趣味和風度的。

          一處是對西門驛道的描寫。馱著貨物的馬幫,趕馬的馬鍋頭側身坐在木鞍上唱著呈貢的調子,特別是作者注意到了馬鍋頭的特殊裝束,馬鍋頭吹口哨沒有撮唇而吹的,鞋幫上都繡著花。斜陽古道上的這種情景,在作者眼中很有一點浪漫主義的味道,會引起遠客的游子的一種淡淡的哀愁。

          另一處是關于墳頭的描寫,作者注意到了墳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墳主的名諱,還刻出“×山×向”,并開出墳塋的“四至”。作者說:“這大概也是一種古風!

          第三處是關于馬尾松和關東糖的描寫。

          “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

          “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如果不看全文,一定以為這是一個細膩、多情的讀書人于富足悠閑的生活中發出的愜意的感嘆。但是,放在敵機轟炸、性命攸關的“跑警報”的大背景下,就著實令人驚嘆和欣羨了!

          《跑警報》是以殘酷的日本侵華戰爭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們看不到硝煙彌漫,看不到人仰馬翻,看不到生離死別,看不到驚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戰爭的慘烈,有意淡化戰爭給人的傷害,與其說作者是在描寫客觀的侵略和避難場面,不如說作者是在續寫內心的感受——無論情勢多么緊急,他的內心永遠

          是平靜而從容、強大而美好的。所以,留在他記憶里的首先不是敵機的瘋狂殘暴,而是斜陽古道上唱著呈貢調子的馬鍋頭,是馬鍋頭鞋幫上的繡花,是“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的“丁丁糖”,是“個大皮薄仁飽”的松子,是有著古風的碑文,是“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翱鬃痈F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薄安坏眯,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孔子處于絕境仍能“講誦弦歌不衰”,汪曾祺承襲了這種儒人的氣度和風骨,難怪被后人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是一個多才、浪漫、敏感的舊式文人,同時又是在俗世生活中活得投入而有滋有味的人。所以他才會選擇這樣一些旁人不會理會、不會入文的材料去寫,顯示出它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境界。這在汪曾祺的很多文章中都有體現。

          就像他在《花園》里寫的那樣:“園里什么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現的!薄拔也粣酃渖痰辏瑦酃洳耸?纯茨切┍叹G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

          談到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以后的生活,他在《隨遇而安》里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寫“自己成了噴波爾多液的能手”;他用戲劇油彩給工人化妝,“這比粉妝要漂亮得多”;還完成了一部“巨著”——《中國馬鈴薯圖譜》;他給北京的朋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并感嘆“:“白天畫圖譜,夜晚燈下讀書,如此右派,當得!”

          再來體會《跑警報》最后一段話:

          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正是這種對突然而來的變故、災難“不在乎“的精神,這種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樂的入世態度,造就了一代奇人和他的奇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辟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他在許多作品里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一的住宅小區;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著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和最初記憶里的高郵并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樸。無論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生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晚飯花》里開始的一段對于李家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并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里只有幾戶人家。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

          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平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惫适碌那楣澔驓g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仿佛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盡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里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仿佛游離在時間之外,有著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并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境里!妒芙洹返淖詈,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6篇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6篇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后一段對于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里,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生。巧云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著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并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么一遭!只是為什么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么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里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席,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在的電視劇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云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里占據著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于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該培養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么,就是這樣渾然天成!惰b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于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

          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嬷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敖o您稱——?”——“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么節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致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小人物們往往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于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著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蓖粼鞯囊簧荚谟霉P挖掘尋常百姓身上的詩意和人性,以溫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仿佛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在汪曾祺的這幾篇文中從字里行間都透出了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和喜愛。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沒有這么多的習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規規格格中長大的,在一個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長大的。

          真羨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羨慕他們即使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懷念和細心品味回味的東西。

          汪曾祺的文中總給別人舒適、親切、淳樸、自然的感覺,不僅使經歷過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還是沒經歷過如此多習俗的我有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她的語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輕輕的給小孩講著睡前故事。有一點好奇,有一點興奮,有一點輕松。

          回想著讀過的每一句話,雖不是最華麗的語言,不是字字推敲寫出來的語言,但這種貓不可言的東西卻讓我樂在其中。

          總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讀來非常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11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02-08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范文11-11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08-28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0008-26

        汪曾祺散文11-29

        汪曾祺散文11-13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篇01-07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篇04-1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