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記憶里的風箱散文
每次回家,對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那種親切感依然如故,尤其是家里的那些老物件,雖然閑置或廢棄,看到心里卻倍感親切。
在塵風的一隅,偶爾看到了久違的老風箱,上面落滿了厚厚的風塵,仿佛在向世人傾訴它的滄桑。風箱蓋已不見,里面盛滿了父親用的工具,斧頭,鋸子,鑿子,推刨之類的用具。睹物思情,記憶的波濤洶涌而來,童年拉風箱的記憶立刻浮現(xiàn)在眼前。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家家戶戶以柴草為生,整日裊裊升起的炊煙成了農(nóng)村的一道美麗風景。為了節(jié)約柴草,家家都配備一臺風箱。從我記事起,我家就有這臺老風箱,它見證了我家?guī)状说某砷L,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天目睹著我們幾代人的柴米油鹽,一日三餐,歷盡滄桑。
風箱的構造很簡單:是一個長不過三尺,寬不過一尺半,高不過二尺的長方體木箱。里邊有一根用椿木做成的拉桿,這樣推拉輕便。整個風箱都是用的是上好的梧桐木,梧桐木材質輕,不易變形,搬移方便。風箱的兩端各有一個方形的小木板,也就木閥,兩個出風口,風箱拉桿不論前推后拉都能出風燒火。推的時候,前面的木閥關閉,后面的張開;拉的時候前面的木閥張開,后面的關閉,不管是推是拉都有風從出風口里吹出,看似簡單的風箱其制作和工作的原理還是非常巧妙的。
風箱一般放在灶臺右側,墊磚,離開地面一點距離以防受潮。上面放一塊稍大的木板,或者是一塊案板既能切菜又給風箱增加了壓力,以防拉動風箱時,風箱來回移動。鍋灶下面有幾根鐵棍,就是備好的爐條,爐條下面有個洞,當所有柴草燃盡后,那些煤灰就會掉到洞里。鍋灶的旁邊也有洞,那是和風箱連接的地方。鍋里添上水,蓋上鍋蓋,這時的風箱就該發(fā)揮作用了。
拉風箱也有技巧,把剛備好的柴火點燃放到灶口,等火旺了再送進灶堂。只需輕輕拉動風箱,不能用蠻力,否則灶堂里剛點燃的柴火會立刻熄滅,就會前功盡棄還得重新點燃。等火旺了,再把玉米秸,棉花秸等硬實類的東西放進去,再用蠻力把火燃旺。左手添柴,右手拉風箱,裊裊炊煙升起,好似一條綢帶,時斷時續(xù),變幻莫測,直到化為天上的云朵。這是農(nóng)村最常見也最溫暖的一幕場景。
風箱“呼——噠”,“呼——噠”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那一簇簇紅黃的火苗,隨之起起伏伏,搖搖曳曳,映紅母親美麗的臉龐。等鍋里冒出滋滋的白氣,水就開了,母親會把事先準備好的暖壺灌滿水,讓爺爺沏茶用。然后把玉米糝或小米之類的東西放進去,輕輕攪拌以免糊鍋。這時就要慢慢拉動風箱用文火慢慢熬,邊熬邊攪動,還不能讓米溢出。大約半小時的功夫,一鍋香噴噴的玉米粥就熬好了。母親把咸菜切成細細的長條,拌上嫰綠的小蔥,在加點香油,就是一頓簡單的早餐。
風箱用久了難免出點小故障,不會修的就得等修風箱師傅過來修好。我家風箱壞了從來不找人修,我那心靈手巧的父親就能完成。羨慕的鄰居們直豎大拇指夸贊。父親利用閑暇功夫,打開風箱蓋,把拉桿上脫落的雞毛取下來,在弄些新的雞毛塞進去,再把風箱蓋重新蓋好。雞毛是母親平常殺雞時,一點點積攢下來的人,這次正好派上用場。這樣風箱的密閉性恢復,拉起來風力更大了。
爺爺奶奶在世時,我們家里人口多,老老少少十幾口人,經(jīng)常拉風箱做飯,煮出一大鍋餃子,或者燉出一大鍋雜燴菜。那時的飯菜雖是粗茶淡飯,全家老老少少圍坐一起,其樂融融,也為我們這個大家庭營造出一個歡樂祥和的氣氛。
夏秋時節(jié),我們經(jīng)常會在地里或者田埂上,逮些螞蚱,順手拔棵草梗把螞蚱穿成串帶回家。見媽媽正在做飯,順手扔到灶堂里悶燒。剛開始,這些小家伙還在灶堂里蹦噠,上躥下跳的,不一會兒就安靜了。外焦里嫩的螞蚱也就烤熟了,吃起來別一番滋味,那種味道足能繞口,舌,鼻以及腸胃三圈,那種醇香讓你至今回味。有時,我們也會把些馬鈴薯,或者地瓜扔進灶堂,等到吃過晚飯,這些東西卻被烘烤的恰到好處,拔出灶堂就成了我們小孩愛吃的零食美味。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農(nóng)村那些老風箱已被現(xiàn)代化電器所代替。家家戶戶用上了煤氣灶,采暖爐,電磁爐,電飯煲等先進的電器。既方便又干凈,做飯又快又好,省時省力。曾經(jīng)裊裊升起的炊煙,慢慢變成斷落經(jīng)年的回憶。
風箱,永遠是我記憶里一處美麗風景,它真實記載著一段劃時代的歷史?v有悲傷或甜蜜,畢竟給后人留下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隨著時代的進步,它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人們想再一睹它的芳容,卻只能在靜靜地在記憶里尋覓。
【記憶里的風箱散文】相關文章:
風箱散文06-15
記憶里的童年經(jīng)典散文05-08
青春永駐記憶里散文07-13
記憶里的背影抒情散文12-01
記憶里的味道的散文隨筆05-17
記憶里的苔抒情散文06-17
在記憶里淺游散文04-25
記憶里的那抹深藍的情感散文07-02
心音心曲在記憶里交響的散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