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游褒禪山記》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
[原 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禪⑨”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⑩也。距其院東(11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12)其乃(13)華山之陽(14)名之也。距洞百余步(15),有碑仆道(16),其文漫滅(17),獨(dú)其為(18)文猶可識(shí)曰“花山”。今言(19)“華”如“華實(shí)”之“華”者,蓋(20)音謬(21)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22)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23),入之甚寒,問其深(24),則其(25)好游者不能窮(26)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27)火(28)以(29)入,入之愈深,其(30)進(jìn)愈難,而其見(31)愈奇。有怠(32)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3)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34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35)深,則其(36)至(37)又加(38)少矣。方(39)是時(shí)(40),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41)也。既其(42)出,則或(43)咎(44)其(4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46)隨之,而不得極(47)夫(48)游之樂也。
于是(49)余有嘆(50)焉(51)。古人之(52)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53),以其求思(54)之(55)深而無不在(56)也。夫夷(57)以(58)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59)、非常(60)之觀,常在于險(xiǎn)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61)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62),至于幽暗昏惑(63)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66),于(67)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矣,而(68)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69)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70)悲(71)夫古書之(73)不存,后世之(74)謬其傳(75)而莫(76)能名(77)者,何可勝(78)道也哉(79)!此所以(81)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82)也。
四人者:廬陵(83)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85),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86)。至和元年(87七)月某日,臨川王某(88)記。
[注 釋]
、俑D:梵(fàn)語(即古印度語)的音譯,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佛塔),這里是對得道高僧的敬稱。②慧褒:唐代高僧。③舍(shè):名詞用如動(dòng)詞,筑舍定居。④址:山腳。⑤卒:死。⑥葬之:“葬于之”的省略。⑦名:名詞用如動(dòng)詞,取名,稱呼。⑧褒:指慧褒和尚。⑨禪:梵語“禪那”的簡縮,意為“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guān)佛教的人和事,這里指禪師(過去對和尚的尊稱)。⑩廬冢(zhǒng):也作“廬墓”。古時(shí)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為守護(hù)墳?zāi)苟w的屋舍,叫作“廬!。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冢,墳?zāi)埂?11)東:名詞作狀語,往東。(12)以:因?yàn)椤?13)乃:是。(14)陽: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15)步:走路舉足兩次,不同于現(xiàn)代所指的舉足一次。(16)仆(pū)道:“仆于道”的省略。仆,向前跌倒,也泛指倒下。(17)漫滅:模糊,磨滅。(18)為:有。(19)言:說,這里是“念”、“讀”的意思。(20)蓋:大概。(21)謬:錯(cuò)誤。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rèn)為碑文上的“花”是按“華”的古音寫的今字,仍應(yīng)按古音讀huā,而不應(yīng)讀“華實(shí)”的“華huá!(22)山:這里借全體代部分,指山路。(23)窈(yǎo)然:深遠(yuǎn)幽暗的樣子。(24)深:形容詞用如名詞,指深淺。(25)其:那些。(26)窮:窮盡,走到盡頭。(27)擁:持。(28)火:這里借指火把。(29)以:而。(30)其: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我們。(31)見:動(dòng)詞用如名詞,指見到的景色。(32)。盒傅,松勁。(33)且:將。(34)不能:不到,不及。(35) 又:更。(36)其:那。(37)至:動(dòng)詞用如名詞,指到達(dá)的人。(38)加:更加。(39)方:當(dāng),正在。(40)是時(shí):這時(shí)。這里應(yīng)譯作“那時(shí)”。(41)明:形容詞用如動(dòng)詞,照明。(42)其:我們。(43) 或:有人。(44) 咎(jiù):責(zé)怪。(45)其:那個(gè)。(46)其:自己。(47)極:盡,盡興。(48)夫(fú):代詞,那。(49)于是:對于這。(50)嘆:動(dòng)詞用如名詞,感慨。(51)焉:句末語氣詞,啊。(52)之:取消“古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這個(gè)句子的獨(dú)立性,使它充當(dāng)大句子的主語。(53)得:心得,收獲。(54)求思:探究和思考。(55)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謂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56)無不在:無處不在。意思是沒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思考的范圍內(nèi)。(57)夷:平坦。(58)以:連詞,同“而”。(59)瑰(guī)怪:壯麗奇特。(60)非常:不同凡響,不尋常。(61)隨以止:“隨之以止”的省略。之,指“怠而欲出者”。以,連詞,而。(62)隨以。骸半S之以怠”的省略。(63)昏惑:使人迷亂,這里用如名詞,指使人迷亂的地方。(64)物:與“己”相對,指己身之外的各種客觀事物、條件等。(65)相(xiàng):動(dòng)詞,輔佐,幫助。(66)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類的話,意思是自己的體力足可到達(dá)卻沒有到達(dá)。焉,于之。(67)于:在。(68)而:卻。(69)其:難道。(70)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71)悲:感嘆。(72)夫(fú):那。(73)之:取消“古書不存”的獨(dú)立性。(74)之:取消“后世謬其傳”的獨(dú)立性。(75)謬其傳:以謬誤相傳,也就是“以訛傳訛”的意思。(76)莫:沒有人。(77)名:動(dòng)詞,指識(shí)其本名。(78)勝:盡。(79)也哉:表示感嘆的語助詞,“哉”的前面加“也”字,加重感嘆的語氣。(80)此所以:這就是……的緣故。(82)之;它(指流傳的文字材料)。(83)廬陵:今江西省吉安。(84)長樂:今福建省長樂。(85)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學(xué)家。父,同“甫”。(86)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安國是王安石的大弟弟。安上是王安石最小的弟弟。(87)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趙禎年號(hào)。(88)王某:王安石自稱。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寫“某”或在“某”上冠姓,待以后謄寫時(shí)才把姓名寫出。根據(jù)書稿編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樣。
[譯 文]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朝的和尚慧褒原先就在這山腳下筑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這里,因此,在那以后人們就叫它“褒禪山”,F(xiàn)在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守護(hù)慧褒墳?zāi)沟姆孔。離那禪院往東五里,即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yàn)樗窃谌A山的南面所以這樣稱呼它。離洞一百多步路,有塊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碑文因剝蝕模糊不清了,但從它的殘存的字跡中,還能認(rèn)得出“花山”(的字樣),F(xiàn)在把“華”讀作“華實(shí)”的“華”,大概是音讀錯(cuò)了。
那(華山洞)下面平坦開闊。有股泉水從洞旁邊涌出,游覽(時(shí)),(在洞壁上)題寫詩文的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沿山路往上走五六里路,有一個(gè)洞又深又暗,走進(jìn)洞去感到很冷,(要)問它的深淺,就連那些好游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和(同游的)四個(gè)人,拿著火把走了進(jìn)去,進(jìn)洞越深,那么前進(jìn)越是困難,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越奇妙。(這時(shí))有個(gè)泄了氣想要出去的人,說:“要不出去,火把就快燃盡了!庇谑(大家)就跟他一起退了出來。(大致)我們到達(dá)的地方,同好游的人相比,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可是看洞的兩壁上,到這兒題字記游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大概那洞內(nèi)更深處,那到過的人就更少了。(其實(shí))那時(shí)候,我的體力(本來)還足夠再往里走,火把也還足夠照明的。(所以)出來之后,就有人埋怨那個(gè)要出來的人,而我也后悔跟著他(出來了),因而沒能盡情享受到那游覽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等,往往有心得,(那是)因?yàn)樗麄冦@研得很深,因而沒有(什么事物)不在(他們)探討、思考的范圍之內(nèi)。(地勢)平坦而又就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就多;(地勢)險(xiǎn)惡而又遙遠(yuǎn)的地方,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奇特雄偉,瑰麗怪絕,異乎尋常的景觀,(卻)往往是在艱險(xiǎn)遙遠(yuǎn)因而人們很少達(dá)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氣的人是不可能達(dá)到的;(可是即使)有了志氣(又)不跟著(泄氣的人)而停止前進(jìn),然而(如果)力量不夠,也是不可能到達(dá)的。(既)有志氣和力量,又不(在中途)跟著別人而松勁,(可是)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沒有外力來幫助自己,仍然不可能到達(dá)。但如果你的能力完全能夠到達(dá)(卻沒有到達(dá)),(在)別人看來(自然)是值得譏笑,而在自己看來也是值得悔恨的;(如果)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仍然沒能到達(dá),(那就)沒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難道有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那塊倒臥的石碑,又由此感嘆,(由于)古代的許多文獻(xiàn)沒能留存,致使后代的人以訛傳訛,卻沒有人能說個(gè)明白,(這種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治學(xué)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謹(jǐn)慎采用流傳下來的文字材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gè)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安石記。
[鑒 賞]
敘議緊密有機(jī)結(jié)合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分五個(gè)自然段,除第五段為附加部分外,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為記敘部分,記游褒禪山之所見所聞。第三、四自然段為議論部分,寫游山之所感,是記敘部分的升華。文中的敘事為議論提供感性依據(jù),然后通過議論把感性認(rèn)識(shí)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文章前后照應(yīng),別具匠心。第一段寫“有碑仆道”,似屬閑筆,其實(shí)是為第四段“悲夫古書之不存”、“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的議論作鋪墊。第二段、第三段更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記前洞之“平曠”,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的議論相呼應(yīng),記后洞之“窈然”、“甚寒”與“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的議論相呼應(yīng)。記后洞“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與“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xiǎn)遠(yuǎn)”,“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議論相呼應(yīng)。記游洞時(shí)“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而余亦悔其隨之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與關(guān)于“志”、“力”、“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盡吾志”的重要性遙相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極為嚴(yán)謹(jǐn),渾然天成。
【《游褒禪山記》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游褒禪山記》翻譯及賞析12-30
游褒禪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5-1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注釋08-16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翻譯10-14
游褒禪山記的原文及翻譯10-13
游褒禪山記翻譯及原文08-11
《游褒禪山記》課文翻譯11-08
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賞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