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虛靜人生議論文
老子的《道德經(jīng)》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講到人生在世心靈要達到一種“虛”和“寂”的狀態(tài),如此才能忘卻煩惱,拋棄一切私心雜念。盡量使心靈達到虛寂狀態(tài),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無論在家庭或在單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虛"、"靜"都是老子認為的心靈應該保持的狀態(tài),即一種沒有心機、沒有成見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誘和外界的紛擾而得到的空明寧靜。“寧靜致遠,淡泊名志!蹦耸俏覀儗θ松恼_理解和感悟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則講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因此觀察到了循環(huán)往復的規(guī)律。世間萬物皆規(guī)律,一個人只有遵循了這些規(guī)律和道德的準則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猶如理解《莊子》的“大道合乎自然”的法則一樣。可以說世間萬物,合乎規(guī)律為最好。什么是真正的大道呢?大道也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而已。大而言之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度,小而言之一個集體也要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這樣才能合乎道的法則。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眲t講世間的蕓蕓眾生無論如何發(fā)展,最終都要回歸本源。根,根本,指事物本來具有的性質(zhì)。復歸其根,回歸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性。猶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钡挠迫婚e適之境,忘卻人間的私心雜念,回歸天然的自然本性。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睔w回本原叫“靜”,靜叫做“復命”。復歸本性,這里指回到虛靜的本性。老子認為,"道"的本質(zhì)是虛靜的,天地萬物(包括人類)是由"道"這個根本所產(chǎn)生的,因此它們回歸本原便是回到“虛靜”的狀態(tài)。老子的"復命"思想,對后世哲學思想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宋代"復性"思想,便可從老子這里找到根源。老子的復歸思想,一方面說明了人性本是虛靜淡泊的,因后天的種種欲望使心靈被擾亂;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了老子對世界的認識--事物是循環(huán)往復地運動變化著的。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眲t可解釋為:復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了解“!,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人生在世只有認識了“!,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老子的這種思想正和莊子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如出一轍!俺!笔侵甘挛镞\動變化中不變的規(guī)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則。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也只有合乎了“!钡臏蕜t才能達到“虛”和“靜”的人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眲t是講認識了“常”,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但然公正;但然公正才能天下歸順;天下歸順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到死都不會遭受危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無不遵循“!钡姆▌t,也只有有了包容的心態(tài),才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不能以辨證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對待心中的煩惱,那么我們就會整日被生活瑣事所纏,就不能成就大的氣候。
其實現(xiàn)代人很難做到,尤其心靈達到一種“虛”“靜”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