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與世俗人議論文
世俗是指因完全認同物質的觀念而流行著這種風俗習慣的社會群體。世俗人是指完全認同物質并執(zhí)持“物質至上”氣習的人。
“世俗是指脫離了宗教的狀態(tài)。世俗,有兩種解釋:一指民間流行的氣習;一指平常、凡庸的人!保360百科)。這種解釋實際上就已包含了前面所指的世俗與世俗人此兩個概念。這里需要詳細區(qū)分的是,在人類社會中對待物質與精神觀念上存在著的主流與非主流之區(qū)別。
那些修持在寺廟或教堂里不為物欲動搖其修心的僧侶(尼姑)們或修士(修女)們;那些修行在紅塵間的修士們;那些醉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那些熱衷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或準科學家們);那些專注于科技創(chuàng)造的發(fā)明家們;那些追求真理的哲學家們以及尚未遭物質污染同化的純真孩童們和保持住自己的成年人們……他們(她們)也是活生生的人類,也需要以物質作為生存基礎的社會人,然而,他們(她們)卻能做到超然物外地保持著自己的本質不變,不為物質所染污和控制?墒,他們(她們)又只是整個人類社會中極小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中的非主流。而認同物質及為物質所同化的群體才是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是社會主流——這就是本文所指的世俗社會所在。
正因為有了這些超脫世俗的非主流存在,因此,在整個人類社會中世俗化雖然是一種普遍的風俗習慣,但卻未能污染到這些只占少數(shù)的非主流,他們(她們)不僅抵擋住物質的誘惑和世俗化的感染,保持了自己本性及堅持做自己;而且也為人間保留了一方圣潔的凈土——超脫世俗且回歸本性的人性空間。
為什么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人為世俗人?這不得不從人降生而擁有了肉體束縛說起,因為身體必須以食物作為能量來維持其活動的正常消耗需要;加上物質對人在生活上所帶來的種種便利和感官剌激,又是多么容易令人依戀和沉醉;并且人對占有物持有的多寡又是其社會地位的象征,而能夠使人感到被尊重的虛榮心滿足。因而,人由此便產(chǎn)生了對物質沉迷的依賴甚至是貪婪的`欲望——這是形成世俗化的一個最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世俗的世界里存在著這么一條標準:即判斷和衡量一切事物之好壞主要在于看其是否具有功利效能。凡是對人在物質生活上有幫助或便利的東西,必定是好的;反之,則為壞的。因而,讀書由于間接上對人產(chǎn)生作用,如就業(yè)或商貿往來上資金的計算功能等,這樣,讀書自然是好的。然而,在世俗社會里又會出現(xiàn)讀書無用論的情形,因為世俗人讀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就業(yè),而在就業(yè)困難的環(huán)境里,讀書又變得沒有什么功利可言,因此讀書就成了無用的。特別是讀書對發(fā)財普遍沒有多少效果的社會猶在流行著讀書無用論(因為該社會中富裕階層都是沒讀過多少書的土豪)。因而,在世俗中不論某富人的財產(chǎn)來源是否正當,世俗人必漾慕之;可是,當該富人破產(chǎn)或因犯法受到法律懲罰時,世俗人又蔑視并厭惡之。因此,在世俗中所演繹著的是一出出對名利的追求、執(zhí)著、判斷和評價的唯物欲戲;以占有物多為喜,又以其所占有物少為悲,這就是世俗里的世俗人的人生寫照。而整個世俗都是以完全物質化觀念來生活和運作,并形成一個以名利為核心的世俗文化來,如崇拜金錢和權力、吹棒權勢、拍馬屁、蔑視欺凌弱勢及爭權奪利等。
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道場(寺廟或教堂)必獨立于世俗之外;雖然寺廟或教堂亦會接受世俗人來此求神拜佛,或為罪惡懺悔或為升官發(fā)財?shù),但是僧侶(尼姑)們或修士(修女)們本身必應是脫離世俗,不為世俗影響和操控的信教徒。如若寺廟或教堂已遭世俗污染和操控,該所謂的宗教道場必然是偽假的宗教道場所在——淪為世俗的一部分,僧侶(尼姑)們或修士(修女)們也會淪為世俗人所在了。
一味追求物質的世俗人雖然于精神上嚴重匱乏,并且有的在物質方面已非常富有,但是,他們依然孜孜不倦地追逐更多的物質,卻無視或完全拋棄對精神的補充和需求。因此說,認同或完全認同物質的人,他所需要的是物質而非精神上的;縱然,其物質非常富足和精神十分匱乏亦好。
雖然物質作為一種工具或低層次的生活基礎,對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再重要也只不過是一種工具或一個基礎層次的低級需要而已。人不可能將工具(身體及物質生活)當作成自己及自己的一切,而將基礎層次的低級需要視為人生的全部。要知道,人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本質是精神(本體),人的那個自己是屬于精神上的本我,并非你暫時作為寄存的肉體。追求和提升精神境界才是人生內在而真實的唯一目的,這才是自己的真正本質——人生表象的背后真相。人的本體不可能只是僅為了物質生活而生活,把物質當成了自己及生活的一切。例如,世俗人就是將金錢的多寡作為衡量自己及他人的一切,發(fā)財了便認為是一種進步和發(fā)展,破產(chǎn)或無資產(chǎn)者則認為是完全沒有發(fā)展或退步。其實,真實意義上的進步和發(fā)展乃指人在精神追求上的進步和提高,如在學習上獲得更多的知識或對某事物有了正確的認識或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提升等;而一個人金錢的多寡則與這些沒有直接的關系,人若要獲得某種知識和領悟某一道理,主要還在于自己的努力。
虔誠的信教徒。雖然有些也會重視物質生活,但是,他們只不過是作物質生活當為次要生活內容。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奉獻給神,因為人是神整體的一部分,因而,奉獻神是人本質上的一種回歸。而那些只是外在形式上信仰宗教的人們,他們拜神的主要目的只是祈求自己及人家的身體健康平安及升官發(fā)財,而非將自己奉獻給神或與神融合的愿望。因此,形式化的宗教徒是名義上的宗教徒,信仰宗教只不過是他們?yōu)榱嗽谛睦砩蠞M足追求名利欲望的寄托,實際上這恰恰是脫離宗教的原宗旨,是世俗化的偽宗教。
適度滿足生理需要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一味追逐和沉迷于物質則是人不正常的事情,這是被物質嚴重污染的現(xiàn)象和結果;這恰恰又是世俗的本質——人處于扭曲和迷失了自己本性的狀態(tài)。市儈者在丟失純真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成為物質的俘虜和奴隸。世俗就是人們在認同物質并執(zhí)持物質觀念之下形成的唯物及名利之社會風俗習慣,世俗化就是人們主動地接受物質操控的奴隸化社會風氣。
超脫世俗就是指人超越人類社會中所流行的完全物質化觀念及風俗習慣,不受物質所污染和控制——超然物外。能夠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和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重大進步的,并非這些占大多數(shù)的完全認同物質的世俗化主流群體,反而是那些少數(shù)的非主流哲學家(含宗教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們。他們(她們)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超越世俗觀的,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出了前瞻性的預見和建議。
反世俗化實際上就是反對極端的功利主義和崇拜權力與金錢主義。市儈乃極端功利主義世俗化的典型。這是一種毫無做人原則的“有奶便是娘”、“唯利是圖”的處世人生觀。反世俗化并非一概否定物質生活,而是在肯定物質生活作為生存基礎需求的同時,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進步和提升。如果將出世觀與入世觀、宗教與整個社會生活及風俗習慣等進行簡單地比作反世俗與世俗,這卻是片面的觀點。因為在入世觀中也存在著反世俗化的,如那些超然物外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及修士們。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只要是去除了多余的禮節(jié)和虛偽的應酬,不受物質控制了自身即可。這就是反世俗化的核心。吃飯、睡覺、散步、欣賞音樂、品茶、適度的性及享受美食和美酒等依然是每一個人健康正常的事情,與世俗化及反世俗化概念無關。
所以,無論是超脫世俗或者是反世俗化等都是一種以物質為基礎層次的低級生活,而追求更高層次上生活的人生觀:以物質生活為輔,精神生活為主的生活方式。在世俗化占主流的世界里,非主流者能夠“蓮出自污泥而不染”,堅持自己的本色不變,這恰恰證明了非主流們的強大意志和頑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