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所見》詩意及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袁枚《所見》詩意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枚《所見》詩意及賞析
《所見》原文
牧童①騎黃牛,
歌聲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鳴⑥蟬,
忽然閉口立⑦。
注釋
、倌镣褐阜排5暮⒆印
、谡瘢赫袷;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哿珠(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苡合胍
、莶叮鹤健
、搌Q:叫。
、吡ⅲ赫玖ⅰ
《所見》詩意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所見》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第四句,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昂鋈弧卑l(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按藭r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diào)的“真性情”。
創(chuàng)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后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后,詩興大發(fā)而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弟子,提倡婦女學文,女弟子尤眾。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 (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袁枚7歲,受業(yè)于史玉瓚先生, 開始了私塾教育。由于天資聰穎,刻苦好學,12歲時被時任浙江督學王蘭生(王交河)錄取進入縣學,與史玉瓚先生同進秀才。15歲時受到時任浙江督學李清植(李安溪)賞識,18歲時得浙江總督程元章賞識,被送入杭州鳳凰山敷文書院,學業(yè)日有長進,19歲時,時任浙江督學帥念祖(帥蘭皋)發(fā)現(xiàn)他才學過人,在廩生指標已滿的情況下,破例將他補為廩生。
雍正十三年(1735年),20歲的袁枚參加科試,成績名列前茅,獲得了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
坎坷仕宦
20歲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讀書求學。乾隆元年(1736年),21歲的他決定去省視遠在廣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鴻,于是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從杭州到廣西長途跋涉,沿路可以飽覽名勝古跡,領(lǐng)略神奇的自然風光。大自然的靈秀時時觸發(fā)著生性酷愛作詩的袁枚,此次廣西之行,他寫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紀游詩和懷古詩,成為《小倉山房詩集》的起點。達桂林后,他受叔父引見拜謁巡撫金鉷,當場以一篇《銅鼓賦》獲得賞識。金贊嘆他的才華,專門寫奏疏舉薦他參加將于乾隆元年九月舉行的博學鴻詞考試。金巡撫的舉薦,使袁枚聲名遠播,成為他仕途之路的一塊墊腳石。
乾隆三年(1738年)秋,袁枚中舉,并于次年考取進士,授庶吉士,入庶常館深造。
乾隆四年(1739年),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進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選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27歲因散館考試不合格被外調(diào)做官,曾任沭陽(1743年-1745年)、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quán)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28歲。這年,袁枚改溧水知縣。赴任途中,袁枚感慨萬千,憂傷無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質(zhì)夫》一文。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歲。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寧任簾官(同考官),協(xié)助主考官批閱江南鄉(xiāng)試考卷,做江南地區(qū)舉人考試工作。
歸隱隨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yǎng)母,34歲的他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隨園乃康熙織造隋公之園,廢棄已久,破敗零落,袁枚出資購置,易“隋”為“隨”,起名“隨園”。袁枚辭官后對隨園“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順應(yīng)自然,將它建成一個集山水人文景觀于一體、清幽迷人、著名一時的私家園林,吸引四方詩人來此聚集。并以養(yǎng)病為由入住此前所購的小倉山隨園,筑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閑的歸隱生活,世稱隨園先生。歸隱后,袁枚成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再無任何顧忌和羈絆。他如魚得水,創(chuàng)作了大量表現(xiàn)自我性情的詩篇,并廣納弟子,出資刊刻詩集,成為乾嘉詩壇赫赫有名的詩壇將領(lǐng),引領(lǐng)一代詩風。
得隨園后,袁枚十分喜愛,先后寫下《隨園記》《隨園后記》《隨園三記》以及《隨園雜興》等十一首散文和詩歌,表現(xiàn)他生活在隨園中閑適輕松的愜意,揭示了歸隱后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tài)。從34歲至82歲去世近五十年的時間里,除了初隱三年后因經(jīng)濟原因短暫出仕,大部分時間市隱于隨園,讀書、創(chuàng)作、會友、授業(yè)、漫游,在平靜清幽的環(huán)境中,追求恬淡、適我的生活情趣。一時間,隨園成了文人雅士賞花觀燈、飲酒賦詩的絕佳場所,名氣大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詔求遺書,袁枚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于清廷,并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歲的袁枚應(yīng)知端州的從弟袁樹邀請赴嶺南,后經(jīng)陽朔、桂林、興安、全州等地北返。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歲的袁枚,受沭陽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他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袁枚《所見》詩意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袁枚《所見》賞析及續(xù)寫03-30
袁枚《所見》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04-13
夜書所見的詩意01-21
《夜書所見》的詩意01-26
賀知章《詠柳》詩意及賞析04-05
朱熹《春日》詩意及賞析06-15
孟浩然《春曉》詩意及賞析04-13
張籍《秋思》詩意及賞析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