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語文同步文學常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文學常識
高中階段學習難度、強度、容量加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不能再依賴初中時期老師“填鴨式”的授課,“看管式”的自習,“命令式”的作業(yè),要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主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能力,制定學習計劃,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文學常識,歡迎閱讀!
(一)文史典籍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4.四庫:經(jīng)、史、子、集。
5.《詩經(jīng)》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二)朝代傳說
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
3.五帝:據(jù)《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古代地理
1.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2.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4.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5.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6.四海:指天下、全國。
7.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8.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9.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10.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
11.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12.南京:古代別稱有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年齡稱謂
1.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兒童。
2.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少年。
3.豆蔻:指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的女子。
4.束發(fā):男子十五歲。
5.弱冠:男子二十歲,表示已成年。
6.而立: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
7.不惑:男子四十歲。
8.知命: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
9.花甲:指六十歲。
10.古。褐钙呤畾q。
11.耄耋:指八九十歲。
12.期頤:指一百歲。
(五)古代節(jié)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2.人日:正月初七,傳說此日女媧開始造人。
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nóng)事。
5.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舟(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六)古代刑罰
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5.宮刑:又叫“腐刑”,(司馬遷)。
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7.大辟:砍頭。
8.炮烙:將人燒烤死。
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斷。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七)官職授拜
1.授官:除、拜。
2.升官:遷、擢。
3.降官:謫、左遷。
4.免官:罷、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調(diào)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八)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xiāng)。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九)其他: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xiāng)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zhì)分“風、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堂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舊指宗教或?qū)W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叭叹帕鳌倍嗪H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叭龑殹保鸾堂~,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
32.謚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p>
【三省】為中書。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ら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古代常見官名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輔佐皇帝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宰相。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簡稱,最初是丞相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總攬一省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吳廣為都尉!薄而欓T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水滸傳》中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官名,主管訓練、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太守】 戰(zhàn)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xiàn)在省轄市市長。
【刺史】 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ㄊ校╅L兼。ㄊ校┸姡ǚ郑﹨^(qū)司令員。
【京兆尹】 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北京市市長。
【太尉】 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于國防部部長。
【廷尉】 執(zhí)掌法律、主審要案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吏部尚書】 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于人事部部長。
【光祿大夫】 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于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中書令】 掌管皇帝命令發(fā)布。相當于“兩辦”秘書長。
【尚書令】 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于行政院長。
【車騎大將軍】 地位尊崇,相當于元帥軍銜。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監(jiān)察機構。相當于監(jiān)察部長。
【知府】 地方行政長官,總官州、縣事務。相當于省長。
【知州【 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省轄市市長。
【知縣】 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縣長。
【通判】 府之副職。相當于副省長。
【縣丞】 協(xié)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于副縣長。
【主薄】 掌錢糧、戶籍。相當于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教授】 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于省教育廳廳長。
【游擊】 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御。負責防御工作師級。
【侍郎】 宿衛(wèi)侍從皇帝官員。中央警衛(wèi)局官員(一說相當于現(xiàn)在副部長)。
【文學體裁知識】
1.序:有兩種,一是書序,如《<指南錄>后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別各以詩文相贈,是為贈序,如《滕王閣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條陳述事情、發(fā)表觀點的文體,相當于“表”,如《諫太宗十思疏》。
3.碑記: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紹、頌揚死者的文字,相當于“墓志銘”,表達方式上敘、議、抒三位一體,而偏重議論,如《五人墓碑記》
4.楚辭體:又稱“騷體”,為戰(zhàn)國屈原首創(chuàng),多用“兮”字,句式可長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賢臣。
5.賦:古代一種介于韻文(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如《赤壁賦》(宋蘇軾)、《阿房宮賦》(唐杜牧)、《秋聲賦》(宋歐陽修)
6.駢文,起于漢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與六字相間定句,故又稱“四六文”。
7.中國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這種分法始于唐代。近體詩格律嚴格,有絕句和律詩兩種,各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律詩分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標題帶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為古體詩,如《琵琶行》《游子吟》。
8.詞,產(chǎn)生于隋唐,又稱曲子詞、詩余、長短句等,盛行于兩宋,分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詞按結構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闋,沒有上下闋,58字以內(nèi)),59—90字為中調(diào),91字以上是長調(diào)。
9.戲劇,是一種綜合多種藝術的舞臺藝術,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按照結構繁簡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xiàn)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結局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高一語文文學常識】相關文章:
語文考試的文學常識01-04
語文文學常識大全01-25
最全語文文學常識04-28
職高語文文學常識04-15
中考語文必考文學常識06-25
職高語文文學常識06-08
語文考試必備文學常識03-13
語文文學常識小結03-08
小學語文文學常識06-21
語文?嘉膶W常識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