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最新孔子的名言及解釋

        時間:2023-01-06 05:09:11 名言警句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2018最新孔子的名言及解釋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xué)的風(fēng)氣,倡導(dǎo)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有關(guān)孔子的名言,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2018最新孔子的名言及解釋

          學(xué)而時習(xí)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xí)以時,學(xué)無廢業(yè),所以為悅!蓖踽尅皩W(xué)”與“習(xí)”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xué)“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誦習(xí)”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寿┦琛皶r習(xí)”說:“凡學(xué)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jié),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rèn)為“學(xué)是知新,習(xí)是溫故”(《十三經(jīng)概論》)。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xué)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庇帧墩撜Z·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jǐn)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jǐn)!(《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trong>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牵喝齻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原文】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薄咀g文】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dá)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fù)地給他舉例了!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薄柏琛,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按庇袃闪x: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dāng)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dá)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xué)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xué)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xué)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xué)近思,《中庸》言博學(xué)慎思,都認(rèn)為學(xué)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编嵭ⅲ骸安恢烧,言不可行也”?装矅ⅲ骸把匀硕恍,其余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薄墩撜Z》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薄墩f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shù)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薄洞蟠鞫Y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币布创苏铝x。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jǐn)于言而敏于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笨孜淖,衛(wèi)大夫!拔摹笔撬闹u。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xué)不好學(xué),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xué)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jié)此一惠,則敏學(xué)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zé)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卑醋至x,文,文采;質(zhì),質(zhì)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xué)者當(dāng)損有余,補(bǔ)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zhì)有文。質(zhì)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當(dāng)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白釉唬骸菹闹|(zhì),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yuǎn)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抖Y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苯Y(jié)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鬃釉诔姓J(rèn)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qiáng)調(diào)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jìn)》:“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tài)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敝祆洹墩撜Z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鼻迦钤堆薪(jīng)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dá)也;誨人不倦,立人達(dá)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dá)者,如‘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之達(dá)。”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yīng)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xiàn)孔子所倡導(dǎo)的“恕”之道,亦即關(guān)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biāo)準(zhǔn),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biāo)準(zhǔn)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rèn)他人之價值,關(guān)心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從又一側(cè)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薄稘h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chuàng)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xué)與學(xué)術(shù)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xiàn)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所謂“不作”,朱熹認(rèn)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學(xué)者認(rèn)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xué)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fā)憤學(xué)習(xí)從不滿足,教導(dǎo)學(xué)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dāng),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rèn)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zhì)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dá)了孔子于求知學(xué)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rèn)識和方法對“學(xué)”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jié)。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鬃佑诖酥厣昶淇创颓笕「毁F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與襟懷。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xué)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fā)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xué)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fā)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xué)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xué)不倦,倡導(dǎo)積極有為,對所創(chuàng)立學(xué)說的實現(xiàn)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qiáng)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d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trong>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敝祆渥ⅲ骸叭送,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guī)熞病!?《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并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范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币恢^“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guī)。?/p>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墩f文》:“坦,安也!笔幨帲瑥V遠(yuǎn)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背套釉唬骸熬友,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nèi)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墩撜Z·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墩撜Z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庇帧墩撜Z·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dá)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贝思纯鬃訉ψ迂晢栒稹C裥胖c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qiáng)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fā)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鬃诱J(rèn)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薄肮拭髦鞅刂(jǐn)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敝祆渥⒃唬骸俺烧撸T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rèn)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薄捌渖喜徽,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術(shù)》)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敝祆洹都ⅰ罚骸耙娦≌咧疄槔瑒t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庇忠套友栽豢鬃由钪茏印白酉闹〕T诮 保省耙郧屑褐赂嬷(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洞蟠鞫Y記·四代》:“好見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薄稇梿枴芬嘤写苏Z。其旨“欲各專一于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tài)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yuǎn),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薄盾髯印ご舐浴吩疲骸跋仁聭]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yuǎn)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fā)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zé)于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zé)人則以仁,自責(zé)則以義。責(zé)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zé)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敝祆渥⒃唬骸柏(zé)己得厚,故身益修;責(zé)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墩撜Z》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秾W(xué)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鉃椴槐?fù)?dān)心別人不知我,該擔(dān)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鄙暇湟馔,下句意為:該擔(dān)心我有什么可為人知道的!稇梿枴纷鳎骸安换既酥患褐,患其不能也。”《衛(wèi)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敝祆渥ⅲ嚎鬃印坝诖艘皇拢w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xùn)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卑套ⅲ骸坝醒哉,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币庵^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wěn)重、全面的舉人之術(shù)、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贝擞盅运?鬃映R浴八 贬尅叭省薄V祆洹都ⅰ罚骸八,推己以及人也!币布醋迂曀f:“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后儒家都強(qiáng)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敝祆洹墩撜Z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庇终f:“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dá)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于己。今人楊伯峻認(rèn)為與愿意不合。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薄爱(dāng)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dān)當(dāng)實現(xiàn)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dāng)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dāng)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xùn)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xùn)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笆侵病敝爸保。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qiáng)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庇帧度逍А菲疲骸爸恢,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笨装矅ⅲ骸叭婋m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敝祆湟钍显唬骸叭娭略谌耍シ蛑驹诩。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被寿┦瑁骸坝泦栔畬W(xué),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dāng)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xí),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苯隋X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yuǎn)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妒酚洝げ膫鳌芬搜栽唬骸暗啦煌幌酁橹\,亦各從其志也!薄独锨f申韓傳》曰:“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于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于相謀矣。”一為“道指術(shù)業(yè),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牵喝齻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xué)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xué),是虛心好學(xué)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yǎng)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wèi)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xué)問是從哪里學(xué)的?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rèn)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rèn)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胺蜃友刹粚W(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最新孔子的名言及解釋】相關(guān)文章:

        孔子的名言及解釋05-14

        文言文交友名言及解釋12-27

        宮崎駿名言及感悟12-27

        最新《范進(jìn)中舉》詞語解釋09-15

        激勵人心的名言及作者12-27

        名言及其評論(精選140句)08-28

        英語寫作素材:教育的英語名言及諺語09-20

        2017高考考素材:孟子的名言及譯文08-24

        孔子的故事07-0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