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宋代古詩詞《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宋代古詩詞《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注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徘徊:來回移動。
問渠(qú)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會。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清:清澈。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宋代古詩詞《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賞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通:哪)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
賞析二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鞍氘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踏歌詞四首·其一原文及賞析08-16
觀信仰有感03-23
觀《京劇》有感03-15
觀《成長》有感03-15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10篇)04-01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10篇04-01
《觀書有感》擴寫2篇09-13
觀《綠皮書》有感04-08
觀死亡詩社有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