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天凈沙·魯卿庵中》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越調(diào)】天凈沙
魯卿庵中
張可久
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注]此曲為作者訪友之作。魯卿,隱士。
問題:
(1)該元曲前三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意境?(5分)
(2)深秋本無梅可賞,作者卻自稱“探梅人”,這如何理解?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3)試分析“探梅人過溪橋”的意蘊。
參考答案:
(1)青苔之上,古木參天;蒼云飄逸,秋水無邊;紅葉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隱約可見。(3分)畫面表現(xiàn)出一種清幽淡遠的意境。(2分)
(2)梅是高潔的象征,作者以梅喻魯卿,而“探梅人”即指探訪高士的自己。(3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隱居生活的贊美和向往之情。(3分)
。3)此處的“梅”喻指隱居的友人魯卿。作者稱自己為“探梅人”,既稱贊了魯卿高潔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與魯卿之間的深厚友情,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參考譯文
滿院青苔一株株古樹蕭蕭,蒼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滿山紅葉掩映得山齋小小,有誰曾經(jīng)找到?高尚的人走過的橋。
賞析
《天凈沙·魯卿庵中》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此小令是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贊,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實流露。筆墨簡淡,風(fēng)神高遠。
此首小令造境之高遠,乃出自小山對于隱逸之真誠向往。[4] 全曲通過對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寫,構(gòu)建出高遠、清幽的境界,營造出靜謐的禪境。通過對齋庵及其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魯卿高尚、純潔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頭三句寫景。首句“青苔古木蕭蕭”,講古木蕭蕭,青苔叢生!扒嗵拍尽,是構(gòu)成首句物境的基礎(chǔ),青苔結(jié)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將青苔、古木理解為并立的意象!笆捠挕币辉~,一般用來形容木葉肅殺、飄落的情態(tài),這里也是用來襯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靜的氣氛。
“蒼云秋水迢迢”,寫水云狀貌!吧n云”是高空長云,有宏闊的氣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疤鎏觥毙揎棥扒锼,結(jié)構(gòu)同“蕭蕭”修飾“古木”一樣!扒锼鎏觥蓖怀銮锼L空一色的景貌,這里的“迢迢”其實也感染了“蒼云”的色彩。
“紅葉山齋小小”,寫魯卿山齋所在,有紅葉飛落環(huán)繞,與肅殺的古木、曠遠的云水相比,山齋不過是“小小”的一座。但“山齋”與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長天,都是肅殺清遠的“黑白照片”,而環(huán)繞“山齋”的“紅葉”卻是秋季最艷麗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結(jié)構(gòu),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畫出秋山云水的樣貌。從色彩和結(jié)構(gòu)的豐富性上來講,“青苔古木蕭蕭”最肅殺,“青苔”“古木”都是較死板、幽深的物象;“蒼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頓時開闊,色彩也更明亮了;“紅葉山齋小小”,一“紅”一“小”,與前文形成對比——“紅”與“蕭蕭”“蒼云”對照,形成鮮艷的色彩刺激,“小”與“蕭蕭”“迢迢”對照,實際上是把焦點集中到了“山齋”上來。
紅葉”使得“山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圖的中心,但“山齋”之“小”又為后文的繼續(xù)展開留下了余地。其一。將魯卿的“山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這就使得下文“有誰曾到”的句子顯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寫的其實還是魯卿齋的幽深,不過換了一個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謂“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勁花清,自古是高士隱者的代表,作家說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魯卿比作梅—般的高士來贊揚了。
過溪橋”是一個過程,作家想要探訪“山齋”,但還在路上,剛剛踏過小溪上的石板橋。這樣的寫法。從效果上應(yīng)和了前文“有誰曾到”的疑問,連誠心探訪的作家都只是方過溪橋,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處了。
《天凈沙》常用來寫秋景、抒悲遠之情。這首《天凈沙》,則是通過秋景的襯托,寫高士魯卿的隱逸。一句“探梅人過溪橋”,帶著些許禪意。
【張可久《天凈沙·魯卿庵中》的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張可久《天凈沙·魯卿庵中》原文及翻譯鑒賞04-12
《天凈沙·魯卿庵中》原文及賞析10-19
《天凈沙·魯卿庵中》原文及翻譯02-22
天凈沙張可久的翻譯06-14
張可久《蟾宮曲九日》的閱讀答案及賞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