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及策略

        發(fā)布時間:2017-10-22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李衛(wèi)東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玩具球,一大一小。我們用它們來代表10磅重的鐵球和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樣?(教師做兩個玩具球同時下落的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對于現(xiàn)在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物理現(xiàn)象?墒牵驮1590年,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xiàn)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他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了信奉的程度。亞里士多德的話被人們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如果有人懷疑他的觀點,就會受到人們的責備。

        師:一個人懷疑,許多人責備。什么是“責備”?

        生:是斥責,是批評,是指責。

        (指導學生讀人們指責的話:“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亞里士多德的話就被人們奉若神明。那么關于這兩個鐵球怎樣落地的,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生:(讀)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師:這段話強調了什么?

        生:強調了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師:要是按照這樣的說法,這兩個鐵球應該怎樣從空中落下來?誰來演示一下?

        (一名學生走到講臺前手持玩具球演示下落的過程。)

        師: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說法毫不懷疑?墒怯幸晃荒杲25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他不是輕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不對,然后又做了許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

        師:我們來品讀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試驗的。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出示課件)

        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學生讀這段話。)

        師:一個事實得出兩個結論,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懷疑。這里說的“一個事實”指的是什么?“兩個結論”指的是什么?

        生:(經(jīng)過仔細的研讀和思考)“一個事實”指的是伽利略設想的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鐵球下落來比較;這“兩個結論”呢,一個說它會比10磅重的鐵球落得慢,一個說它比10磅重的鐵球落得快。

        師:伽利略是怎么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呢?請一位同學來模擬推導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個結論,一邊說一邊演示。

        生1:(手持鐵球邊說邊講)這是兩個鐵球,一個是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個是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們拴在一起的時候,因為1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會拖住10磅重的鐵球,就像這樣,從而使這個整體在下落的時候速度變得慢了一些。

        師:你為什么說10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慢?

        生1:因為亞里士多德說,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教師指導學生讀“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這句話。)

        師:這是第一個結論。第二個結論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鐵球快。誰來推導?

        生2:(手持鐵球邊說邊講)這是兩個鐵球,一個是10磅重,一個是1磅重,把它們拴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重的鐵球比輕的鐵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這個11磅重的整體就會比10磅重的鐵球下落快。

        (教師指導學生讀“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句話。)

        師:一個事實中得出兩個結論,這不合乎情理。這兩個結論的推導過程中都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推導過程是清晰準確的,自然要懷疑引用的觀點。你再看,伽利略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時候,他確信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正確的了嗎?

        生:不確信。因為伽利略想:“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這可以證明。

        師:這是他思考之后產(chǎn)生的懷疑。他在思考的過程中,他相信嗎?

        生:他在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時先說了“如果”,“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說明他還不能確信這個說法,說明他很謹慎、很小心。

        師:“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是一種假設,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確,那要看你的說法是不是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則我就懷疑。在我得出判斷之前,我不確信你的說法是正確的。我們把這段話完整地讀一下,讀出你在思考,讀出你很謹慎,讀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嚴謹。

        (學生讀伽利略思考的語段。)

        師: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體驗一下怎樣嚴謹?shù)厮伎紗栴}。

        (學生練習兩分鐘,同桌互相說,指名練習說。)

        師:伽利略不但通過思考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chǎn)生懷疑,他還用試驗來驗證自己的懷疑。課文寫伽利略做試驗的過程只寫了一句話。

        生:(讀)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師:一邊讀一邊去品味,伽利略的試驗有什么特點?

        生:(讀后)他做了“許多次”試驗。

        生:他是“反復”做試驗。

        生:他是帶著疑問去做試驗。

        師:“反復”和“許多次”一樣嗎?

        生:“許多次”強調了次數(shù)多,“反復”就是說他是反反復復地做。

        生:“反復”就是說他重復地做了許多次試驗。

        師:如果說“反復”做就是重復地做試驗,那么我們把“反復”改為“重復”,行不行?

        生:(又讀了一遍后)不行。

        師:為什么?“反復”是不是“重復”呢?

        生:“重復”就是說這個實驗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沒有什么不同;“反復”是說他還是在做這個試驗,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會不一樣。

        師:請你說一說有哪些不一樣?

        生:可能他使用的球不一定都是鐵的,可能用銅球,還可以換鋁球來試。

        生:球的重量可能不一樣。他可能用10磅重的和1磅重的兩個鐵球做試驗,然后用20磅重的和1磅重的鐵球來試驗。他會更換不同重量的鐵球來做試驗。

        生:還有鐵球下落的高度不一樣,他可能讓兩個球同時從5米處下落,還可能從50米處下落。

        師:也就是說伽利略想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去反復地做試驗。他為什么要這樣?

        生:這樣的試驗結果才可靠。

        (指導學生再讀伽利略做試驗的句子。)

        師:于是他就得出了結論--(生讀)“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他已經(jīng)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后來他又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這樣做的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探求這個事實的真相,而且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

        (指名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師:許多人來到比薩斜塔周圍,等著看伽利略的笑話。

        師:作者寫伽利略做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著”,一個是“脫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

        (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師: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怎么理解?

        生:就是說,再偉大的人,他說的話也可能出現(xiàn)錯誤。我們不能迷信偉人。

        師:這是第一層意思!罢f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再體會。

        生:就是說,偉人說的話,有的對,有的不對。

        師:這是第二層意思。再體會,是不是錯了很多呢?

        生:不是,對的還是占多數(shù),錯的只占一小部分。

        師:對。這又是一層意思。所以讀課文的時候要善于細細地品味,把課文里的意思準確地領悟到。

        (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句話。)

        師:對于權威的話,我們要學習,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學習才能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伽利略能嚴謹?shù)厮伎紗栴}是因為他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用試驗的方法去研究科學,是向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學者阿基米德學習的結果。

        師:你們學習教材的時候,是不是不加思考就相信呢?

        (出示課件: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師:請看這句話是書上的原文。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10磅重的鐵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鐵球的10倍,那么按照課文的這種說法,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嗎?有沒有其他情況?請你審視這句話的說法是不是很嚴謹。

        生:(仔細閱讀之后)課文只說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沒有說從同一高處落下來。這樣的話,有可能10磅重的不先著地。

        師:什么情況下10磅重的不先著地?

        生:比如說,10磅重的鐵球離地10米,1磅重的鐵球離地1米,這時,兩個鐵球就同時著地。

        生:再比如,10磅重的鐵球離地10米,1磅重的鐵球離地不到1米,這時,1磅重的鐵球就先著地。

        師:課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嚴謹了?

        生:把課文中的“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句話改為“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

        (指導學生修改課文。)

        師:像伽利略那樣理性地對待問題,嚴謹?shù)厮伎紗栴},你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不論是哪一種源于祖?zhèn)鞯乃枷牒托袨,在你沒有驗證之前,都不可輕信。不論對方是摯友,是老師,是市長甚至擁有更大權力的人物,他們的話都需要經(jīng)過思考驗證之后,才能被你認可。

        生:李老師,我忽然想起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師:對,不尊重真理,其實更是對師長多年培育的褻瀆。

        師:我們再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一下課文。課文一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伽利略在上學期間就喜歡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寫他的懷疑和試驗。那么課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寫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生:不行。因為這兩個自然段寫出了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寫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誰都不思考,還對有思想的人進行責備、嘲諷,這就更加顯出了伽利略的了不起。

        師:所以,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每一部分都在發(fā)揮特定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伽利略的思想和精神也因為有了這兩個自然段的烘托,而顯出對人類思想進步的巨大價值。先學到這里,下課。

        教學策略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對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學說真理產(chǎn)生懷疑,經(jīng)過反復試驗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然后走上比薩斜塔把結論公諸于世。課文表現(xiàn)了伽利略獨立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讀到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在同一高處同時下落重的先著地輕的后著地的說法后,沒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設想了一種特殊的情況: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鐵球相比又會怎樣?然后他運用亞里士多德觀點進行嚴謹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因為推理過程的嚴謹和清晰,伽利略開始懷疑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正確性。這個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三點:首先是思考之前,別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觀點當作人類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進行理性的思考:這個觀點對不對?記得梭羅說過,不論是哪一種源于祖?zhèn)鞯乃枷牒托袨,在你沒有驗證之前,都不可輕信。在學術面前,在人格層面,庶民與偉人平等,沒有誰高高在上,沒有誰只有聽從的份兒而不可以思考。這是一種理性,一種尊嚴,一種獨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過程中,他始終沒有認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正確的,而是采取假設的辦法--“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使得推理可以進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結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馬上否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而是懷疑其說法,多么理性、嚴謹。這個過程中,理性的精神、獨立的人格、嚴謹?shù)耐评斫蝗谠谝黄,展現(xiàn)著知識分子應有的精神境界。

        懷疑過后,“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進行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復”一詞!胺磸汀笨瓷先ニ坪跖c“許多次”同義,實際上,這里沒有用“重復”而選用“反復”一詞,意味著這許多次試驗可能會涉及到各種因素的變化,如高度、球體的質地、兩球重量的比例等,這意味著伽利略在對它能想到的各種情況進行試驗,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才具有說服力,才能經(jīng)得起推敲和檢驗,才能站得住。他對科學、對試驗結果的負責任,從這種周密的試驗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

        至此,他已經(jīng)完成了對自由落體試驗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結論。進行公開試驗的目的已經(jīng)不是為了再次驗證,而是為了將結論公諸于眾,是為了讓人類走出認識的誤區(qū),認識真相,讓人類在此基礎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發(fā)現(xiàn),讓人類的認識不斷進步、思想不斷發(fā)展。

        這個過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針對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和人類思想和認識的停滯,他絕不是為了以此挑戰(zhàn)權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沖著真理去的,支撐他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良知和境界。這里最重要的是他“不計利害地追求真理”(羅素語),“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不僅如此,他對

        前賢仍保持應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過程就是在運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成果,它運用試驗來研究自由落體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實驗物理學的延續(xù)。其實,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獨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如果不是這樣,人類思想史和科學史上這一閃耀光輝的事件的主角就不會是伽利略。

        文章在寫伽利略進行研究的同時,用了兩個自然段寫了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對反對亞里士多德的人的責備、嘲諷。這兩個自然段的價值在于描繪出當時彌漫歐洲的社會風貌、集體的無意識。這就從社會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試驗對推動人類認識進步所起到的價值。

        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敘述、精當?shù)慕Y構、嚴謹?shù)挠迷~,與所敘述的人和事件的內涵極其融合,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寫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時候,“同時從高處落下來”一句,缺少了“同一高處”的意思,從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變成非唯一的結論。這顯然是一個缺憾。

        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應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過程和反復做試驗的過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揣摩、理解、內化,把文中嚴謹?shù)倪壿嬎季S過程,周密科學的試驗過程,事實勝于雄辯的公開試驗的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的心里。從而,不僅使學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權威,還知道他為什么不迷信權威,感受他是怎樣思考和做試驗的,使學生在傾聽與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啟迪和語感的培養(yǎng)。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實錄及策略]相關文章:

        1.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課件

        2.日記教學實錄

        3.形容同時說話的成語

        4.大班體育活動膝蓋著地爬的教案

        5.議論文教學實錄

        6.議論文結構教學實錄

        7.《木蘭詩》教學實錄

        8.勸學教案教學實錄

        9.日記兩則教學實錄

        10.兩個就像造句

        最新文章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