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文言文
漫長的學(xué)習生涯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貞觀政要》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貞觀政要》文言文賞析
貞觀元年,太宗曰:“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秉S門侍郎王珪對曰:“天下凋喪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風,萬代之福。但非賢不理,惟在得人!碧谠唬骸半匏假t之情,豈舍夢寐!”給事中杜正倫進曰:“世必有才,隨時聽用,豈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后為治乎?”太宗深納其言。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謂亂離之后,風俗難移,比觀百姓漸知廉恥,官民奉法,盜賊日稀,故知人無常俗,但政有治亂耳。是以為國之道,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異端,自然安靜,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
太宗曰:“飭兵備寇雖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務(wù)盡忠貞,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隋煬帝豈為甲仗不足,以至滅亡?正由仁義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識此心。”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zāi)害,不知行仁義則災(zāi)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恒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蓖醌曨D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翻譯
貞觀元年,太宗說:“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義治理國家的,都國運久遠。用嚴刑酷法統(tǒng)領(lǐng)人民的,雖然能挽救一時的弊端,但國家很快就會滅亡。既然我們看到了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們用作統(tǒng)治國家的典范,F(xiàn)在,我們要以誠信、仁義作為治理國家的方針,希望這有助于鏟除近代的虛偽之風!秉S門侍郎王珪回答說:“天下荒廢凋疲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了,陛下在天下積弊之時統(tǒng)領(lǐng)國家,弘揚古代圣賢的遺風,實乃萬民之福。但沒有賢才是治理不好國家的,關(guān)鍵在于用人得當!碧谡f:“我求賢若渴,即使夜晚做夢都夢到賢才!苯o事中杜正倫說:“哪個時代都有人才,隨時等候陛下的發(fā)掘任用,哪里用得著去夢傅說,遇呂尚,然后才治理天下呢?”太宗十分贊賞他的話。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原來認為在離亂之后,民間的風俗習慣會很難改變,近來我發(fā)現(xiàn)百姓逐漸懂得了廉潔和羞恥,官員庶民都能遵守法紀,盜賊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間沒有一成不變的風俗習慣,關(guān)鍵要看施政是治還是亂。所以,治理國家,必須用仁義來撫慰百姓,同時還要顯示出朝廷的威信,順應(yīng)民心,廢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離道義的事情,這樣社會自然會平定安靜。你們應(yīng)該共同來做好這件事!
貞觀四年,房玄齡上奏說:“最近,我檢查武器庫里的鎧甲兵器,發(fā)現(xiàn)已遠遠超過隋朝了!碧铺谡f:“整修兵器防御寇亂,雖然是緊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們把心思用于治國之道,各自務(wù)必竭盡忠貞,使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才是我真正要的鎧甲兵器。隋煬帝難道是因為鎧甲兵器不足,才遭到滅亡的嗎?正是由于他不修仁義,群臣才會怨恨叛離他。你們應(yīng)該理解我的想法!”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樹林廣袤就有飛鳥棲息,水域深廣就有魚兒游弋,多施仁義百姓自然會歸順。人們都知道恐懼而躲避災(zāi)害,卻不知施行仁義,災(zāi)害就不會產(chǎn)生。仁義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記,我們要不斷地將仁義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會遠離仁義之道。這就好比用飲食來滋養(yǎng)身體,要讓肚子經(jīng)常吃飽,就能夠維持生命。”王珪叩頭說:“陛下能知道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
評析
苛政猛于虎,仁政是士大夫傳統(tǒng)的政治理想。太宗認為,用仁義治國,國家就會氣運長久。他甚至認為,廣修仁義,則災(zāi)害不生。本篇緊緊圍繞李唐王朝長治久安這個中心展開,論述了唐太宗對廣修仁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甚至認為“行仁義則災(zāi)害不生”。
《貞觀政要》成書于唐朝開元年間
作者吳兢,生卒不詳,汴州人,著述甚多,僅存《貞觀政要》一部流傳于世。
《貞觀政要》屬專題性史書,共十卷,約成書于唐開元八、九年。吳兢寫作此書是借古諷今,借歌頌唐太宗時代的德政,告誡后世君王要擇善從之,以利江山穩(wěn)固。此書的體例和方法與《尚書》、《國語》相類,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等四十五位大臣的問答,也有大臣的勸諫奏疏及政治、經(jīng)濟上的重大措施。內(nèi)容廣泛,對唐太宗君臣治國安邦的經(jīng)驗進行了全面總結(jié),將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對于唐太宗的過錯,吳兢也秉筆直書,列舉唐太宗晚年的奢靡放縱。因書中論述統(tǒng)治之道,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9世紀之后的日本皇室、幕府也十分看重此書。
《貞觀政要》的主要為政思想以仁義為治的民本觀
一是“養(yǎng)民以惠”以“使百姓安樂”。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王畦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盈,豪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論奢縱》)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聞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唐太宗則認為,“飭兵備寇雖是要事,然朕唯欲得卿等存心治道,務(wù)盡忠貞,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隋煬帝豈無甲仗?適足以致滅亡,正是由于仁義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論仁義》)
二是要任用賢才。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言:“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xué)識為本!(《崇儒學(xué)》)唐太宗君臣認為,“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shè)令此人不能濟世,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擇官》)他規(guī)定縣令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員的保舉,刺史則需要皇帝的直接選拔。同時,他還完善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廣泛地選拔人才。因此,唐太宗周圍人才濟濟,為其天下大治奠定了基礎(chǔ)。
三是明德慎法。針對前朝的嚴刑峻法而激起民變的教訓(xùn),唐太宗認為實行仁政,強調(diào)明德慎罰。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wù)存寬簡!庇值溃骸按蟊僮铮越裰袝、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如此,庶免冤濫。”(《論刑法》)到了貞觀四年,判得死刑者,天下僅29人。百姓安居樂業(yè)、賢才的任用及明德慎法,最終出現(xiàn)了國富民強的貞觀之治。
求諫兼聽的君道觀
君主要兼聽納下,廣開言路。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暗君?”魏征道:“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道》)他并以秦二世偏信趙高,梁武帝偏信朱異,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身死國滅來論證“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君道》)唐太宗很是贊賞魏征的意見。他總結(jié)隋朝滅亡的教訓(xùn)時說:“隋煬帝暴虐,臣下緘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求諫》)因此,他認為:“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求諫》)唐太宗被后人稱頌為“聞過即改,從善如流”(《災(zāi)祥》)。
防貪鄙的廉政觀
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儉來敗由奢! 貪鄙錢財,毀家又毀國實為不值。貞觀二年,唐太宗謂侍臣道:“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至如內(nèi)外官五品以上,祿秩優(yōu)厚,一年所得,其數(shù)自多。若受人財賄,不過數(shù)萬,一朝彰露,祿秩消奪,此豈是解愛財物?視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儀休性嗜魚,而不受魚,其魚長存。且為主貪必傷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貪鄙》)
居安思危的自省觀
“居安思!笔且环N德治心理,是其推行民本觀、君道觀的心理基礎(chǔ)。魏征建議唐太宗要在十個方面時刻提醒自己:“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而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慮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思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論君道》)十思就是強調(diào)君臣在守天下時居安思危,時刻反省,防微杜漸。
【《貞觀政要》文言文】相關(guān)文章:
《貞觀政要》文言文閱讀答案03-23
《貞觀政要·誠信》文言文翻譯07-12
《貞觀政要》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翻譯03-18
《貞觀政要》原文及翻譯11-30
貞觀政要原文及翻譯07-25
《貞觀政要》閱讀答案08-19
《貞觀政要》閱讀理解05-02
《貞觀政要》的閱讀答案10-28
《貞觀政要·論儉約》閱讀答案及文言文翻譯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