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言文翻譯
中國文學如一條清流在歷史的峽谷中流淌,數(shù)千年來,成為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紐帶,成為傳統(tǒng)文化最美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之下讀來仍余音裊裊,那此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辭采聲韻之美的佳作,給人以強烈的精神上的享受,弦猶在耳。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韓非子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韓非子》
【原文】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愿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shù)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zhàn),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zhàn)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shù)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zhàn)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zhàn)之國也,一戰(zhàn)不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zhàn)者,萬乘之存亡也。且聞之曰:"削跡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圍梁數(shù)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拔邯鄲,管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華,絳代、上黨。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zhàn)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zhàn)而畢反為齊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戰(zhàn)而畢為燕矣。然則是趙舉,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也。大王垂拱以須之,天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趙氏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棄霸王之業(yè),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而不亡,秦當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弩,戰(zhàn)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軍乃引而復,并于孚下,大王又并軍而至,與戰(zhàn)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軍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能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右飲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王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戰(zhàn)一日,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jù)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知伯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鉆龜筮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乃使其臣張孟談。于是乃潛行而出,反知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十百萬。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與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誠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北,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
【譯文】
我聽說,"不知道就說,是不明智;知道了卻不說,是不忠誠"。作為臣子不忠誠,該死;說話不合宜,也該死。雖然這樣,我還是愿意全部說出自己的見聞,請大王裁斷我進言之罪。
我聽說:天下北燕南魏,連接楚國和齊國,糾合韓國而成合縱之勢,打算向西來同強秦作對。我私下譏笑他們。世上有三種滅亡途徑,六國都占有了,大概就是說的合縱攻秦這種情況吧2我聽說:"用混亂的進攻安定的將滅亡,用邪惡的進攻正義的將滅亡,用例行逆施的進攻順乎天理的將滅亡"。如今六國的財庫不滿,糧倉空虛,征發(fā)全國百姓,擴軍數(shù)十百萬,其中領命戴羽作為將軍并發(fā)誓在前線決死戰(zhàn)斗的不止千人,都說不怕死。利刃當前,刑具在后,還是退卻逃跑不能拼死。不是這些士兵不能死戰(zhàn),而是六國君主不能使他們死戰(zhàn)的緣故。說要賞的卻不發(fā)放,說要罰的卻不執(zhí)行,賞罰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戰(zhàn)。如今秦國公布法令而實行賞罰,有功無功分別對待。百姓自從脫離父母懷抱,生平還不曾見過敵人,但一聽說打仗,跺腳赤膊,迎著利刃,踏著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戰(zhàn),這是因為他們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人奮勇拼死可以抵擋十人,十可以當百,百可以當干,干可以當萬,萬可以戰(zhàn)取天下了。如今秦國領土截長補短,方圓數(shù)千里,名師有數(shù)十百萬之眾。秦國的法令賞罰嚴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的。憑這些攻取天下,天下無需費力就可兼并占有。因此秦國打仗沒有不獲勝的,攻城沒有不占取的,遇上抵抗的軍隊沒有不擊敗的,開辟封疆數(shù)千里,這是它的大功。但是士兵疲憊,百姓困乏,積蓄用盡,田地荒蕪,谷倉空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大名不成,這中間沒有別的緣故。只是因為秦國謀臣都沒有盡忠。
我斗膽進言:過去齊國南面打敗楚軍,東面攻滅宋王,西面迫使秦國順服,北面擊敗燕國,居中役使韓、魏兩國,領土廣闊而兵力強大,戰(zhàn)則勝,攻則取,號令天下。齊國的濟水、黃河,足以用作防線;長城、巨防,足以作為要塞。齊國是打了五次勝仗的國家,后來僅因一次戰(zhàn)斗失利而瀕于滅亡。由此看來,戰(zhàn)爭關系到大國的存亡。況且我聽說這樣的話;"砍樹不要留根,不和禍害接近,禍害就不會存在"。秦軍和楚軍作戰(zhàn),大敗楚軍,擊破鄂都,占領洞庭、五洛、江南一帶,楚國君臣逃跑,在東面的陳城茍且設防。當此之時,用兵追殲楚軍,就可占領楚國;既可占領楚國,楚民就足以歸我所有,楚地就足以歸我所用,向東面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侵凌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鄰諸侯都來朝拜。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重新與楚人講和,使楚人得以收復淪陷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壇,設置宗廟,讓他們統(tǒng)帥東方各國向西來和秦國作對。這的確是秦國第一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了。合縱六國又緊密配合,駐軍華陽之下,大王下詔擊敗他們,兵臨大梁城下。包圍大梁數(shù)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領魏國;占領魏國,楚、趙聯(lián)合的意圖就無法實現(xiàn)了;楚、趙聯(lián)合意圖無法實現(xiàn),趙國就危險了;趙國危險,楚國就會猶豫不決。大王向東面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侵凌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鄰諸侯都來朝拜。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重新與魏人講和,使魏國反收淪陷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程壇,設置宗廟,讓他們統(tǒng)帥東方各國向西來和秦國作對。這的確是秦國第二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了。先前穰侯治理秦國時,用一國的兵力而想建立兩國的功業(yè),因此士兵終身在野外艱苦作戰(zhàn),百姓在國內疲憊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這的確是秦國第三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了。
趙國是處于天下之中央的國家,是雜民居住之地,國內百姓輕率而難以使用。法令不行,賞罰不明,地形不利,不能使下面的百姓盡力。它本就處在亡國的形勢下,卻又不體恤百姓,征發(fā)全國百姓駐軍在長平之下,來爭奪韓國的上黨。大王下詔擊敗他們,占領了趙國的武安。當此之時,趙國君臣之間相互不能親近,貴賤之間相互不能信任。這樣邯鄲就會失守。秦軍攻取邯鄲,包抄山東河間一帶,引軍而去,西攻修武,越過要塞羊腸,降服代郡、上黨。代郡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兵一甲,不勞一個百姓,這些都歸秦有了。代郡、上黨不經(jīng)戰(zhàn)斗而全歸秦有,東陽、河內不經(jīng)戰(zhàn)斗而全歸齊有,中山、呼沲以北地區(qū)不經(jīng)戰(zhàn)斗而全歸燕有。這樣一來趙國就被占領了;趙國被占領,韓國就滅亡了;韓國滅亡,楚、魏就不能獨自存在;楚、魏不能獨自存在,就是一舉而摧毀了韓國、破壞了魏國、挾制了楚國,向東面進而削弱齊、燕,進而打開白馬渡口來淹魏國,這是一舉而消滅韓、趙、魏三國,合縱也就失敗了。大王本可安閑地等待著,天下諸侯一個個都跟著臣服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又和趙人講和。憑大王的英明,秦國的強大,放棄霸王之業(yè),土地還沒得到,競又被將滅的趙國欺騙,這是謀臣的笨拙。再說趙國應當滅亡而不滅亡,秦國應當稱霸而不稱霸,天下一定憑此估量秦國的謀臣,這是一。接著競又征調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鄲,不但沒能攻下,還丟掉盔甲兵器,戰(zhàn)栗地退卻,天下一定憑此估量秦國的武力,這是二。于是把軍隊帶了回來,匯合在李下一帶,大王又派來了援軍,參與戰(zhàn)斗而不能打敗敵人,又不能撤回,軍隊疲困而退兵,天下一定憑此估量秦國的實力,這是三。內部估量到我國的謀臣,外部耗盡了我國的兵力。由此看來,我認為六國的合縱,差不多不難了。國內,我士兵困頓,百姓疲弊,積蓄用盡,田地荒蕪,谷倉空虛;國外,六國都懷著合縱的牢固信念。希望大王切實考慮這些形勢。
況且我還聽說:"小心謹慎,一天比一天謹慎,如能謹慎地遵循治理的原則,就可以得到天下"。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過去殷紂做天子,率領天下百萬大軍,左飲淇水,右飲洹水,淇水為之干枯而洹水為之不流,用如此浩大的陣容來和周武王作戰(zhàn)。武王率領素服甲士三干,開戰(zhàn)一天,就滅掉了殷紂的國家,活捉了紂王本人,占據(jù)他的領土而領有他的人民,天下沒有誰同情他。智伯統(tǒng)率三家大軍攻打晉陽的趙襄子,決晉水而灌城三月,城快要攻破了,襄子通過卜筮占卦來推測利害吉兇,看哪一家軍隊可以投降。然后派出他的臣子張孟談,于是張孟談偷跑出城,推翻智伯的三家盟約,爭取到兩家的軍隊來一同反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恢復了案子當初的勢力。如今秦國領土截長補短,方圓數(shù)千里,名師有數(shù)十百萬之眾。秦國的法令賞罰嚴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的。憑這些攻取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我冒死盼望見到大王,論說用來破壞天下合縱,攻取趙國,滅掉韓國,使楚、魏前來臣服,讓齊燕前來投靠,進而成就霸王的名聲,叫四鄰諸侯向秦朝拜的策略。大王果真聽取我的策略,一舉而天下合縱不能離散,趙不能攻取,韓不能滅亡,楚、魏不能臣服,齊、燕不來投靠,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鄰諸侯不來朝拜的話,大王殺了我向全國巡行示眾,以此作為替王謀劃不能盡忠的'人的前誡。
文學特點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筆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于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xiàn)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xiàn)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了。
部分典故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蛄钊孀討彦X挈壺甕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宋國有個賣酒的,賣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態(tài)度很恭敬,釀造的酒很香醇,(店鋪門前)酒旗懸掛得很高。積貯很多酒卻沒有人來買(時間一久),酒都變酸了。(賣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緣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這事的老人楊倩打探。楊倩說:“你養(yǎng)的狗兇惡嗎?”賣酒的說:“狗兇惡,那么酒為什么就賣不出去呢?”楊倩說:“人們是都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發(fā)自己的小孩,揣上錢,拿著壺,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竄出來咬人,(誰還敢來買酒呢?)這就是你的酒賣不掉最終變酸的原因。”[3]
國家也有這樣的惡狗。有才能的人懷著治國的本領想要稟陳(大國的君王),使大國的君王能夠明曉(治國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惡狗一樣竄出來咬人,這就使國君受到蒙蔽和挾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任何東西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任何東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諱疾忌醫(yī)
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侯說:“你有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 膚里,若不趕快醫(y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贝怡o走了以后,桓侯對人說:“這些醫(yī)生就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來夸耀自己的本領。”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yī)治,就會更加嚴 重了;负钊耘f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负钣X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里,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yī)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還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桓侯的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yī)治了!蔽逄煲院,桓侯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三人成虎
魏國被趙國打敗了,因此魏國的太子和大臣龐恭將要送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充當人質。臨走時,龐恭對魏王說:“要是有人跑來向你報告,說大街上跑出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搖頭說:“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來的老虎?”“要是接著有第二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發(fā)現(xiàn)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遲疑了一下,仍然搖頭說不信。龐恭再問:“如果馬上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點頭說:“我相信了。三個人都這么說,一定不會有假!饼嫻鹕碚f道:“誰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當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相信 了,F(xiàn)在邯鄲離魏國比從這兒上大街遠得多,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的又何止三人,請大王明斷是非!惫蝗琮嫻,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當他從邯鄲回來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見他了。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個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筛蝗瞬宦犓麄兊脑挕_@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誡人們:在給人提正確的意見時,要考慮自己與聽者的關系,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蛘撸郝犚庖娭粦犎≌_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持偏見。主旨: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說不定害了自己。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盡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樣的事但發(fā)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實事求是。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jīng)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fā)現(xiàn)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于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后對他說:“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zhí)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韓非子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韓非子文言文翻譯4篇04-01
韓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08
韓非子孤憤原文及翻譯03-24
韓非子詭使原文及翻譯06-18
《矛與盾韓非子》文言文05-28
韓非子飭令原文和翻譯06-26
《韓非子·三守》原文及翻譯06-20
韓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譯07-20
《韓非子·難一》原文及翻譯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