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文言文賞析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下面是《陳情表》文言文賞析,為大家提供參考。
賞析1
《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陳情》之情,耐人尋“情”。
傾苦情。文章開篇陳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運:孩提時代,父喪母嫁,失怙失恃;成長時代,體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無親無戚,晚有兒息;如今現(xiàn)實,祖母臥病,侍藥難離!巴鉄o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币痪湓挐饪s了李密祖孫二人凄苦相依的命運,也表露了他滄桑過后的人生感慨?嗲閯有,真誠感人。
說難情。首先是進退兩難。一方面是推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國恩難報,君情難違。另一方面,祖母供養(yǎng)無主,疾病日重。養(yǎng)恩難忘,親情難舍。其次是強人所難。在辭不赴命,辭不就職之后,作者等來的是詔書的責備、郡縣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訴不被允許的情況下,“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無奈的話語中,含蓄地表達了對“圣朝”統(tǒng)治者強人所難的不滿之情。
消疑情!吧偈藗纬保瑢艺俨粦,難免讓晉朝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懷疑。是貪戀舊朝,“忠臣不事二君”,還是疑慮“圣朝”,顧慮重重?無論兩種想法的哪一種得到證實,都可能給李密帶來殺身之禍。舊朝時,“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新朝時,“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對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場,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晉朝統(tǒng)治者心中的郁結(jié)。接下來,祖孫二人“更相為命”的苦情的再次強調(diào),既順應了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lǐng),又委婉地告訴了晉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先有“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感觸,后有先盡孝后盡忠的承諾,終有“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動人心魄。
《陳情》如此“多情”,也就難怪晉武帝會做出“停詔,允其不仕”的決定,也就難怪千古文人贊嘆之聲聲聲不已了。
賞析2
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yǎng)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jù)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guān)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
李密為什么“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yǎng)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实鄹吲d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陛p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jié)”,“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yǎng)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yǎng)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俄n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后盡忠。“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yǎng)老送終之后,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gòu)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xiàn)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chǎn)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后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jīng)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后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fā),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后反復強調(diào)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fā),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jié)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xiàn)。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guān)系和特殊命運,抒發(fā)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比绻麖倪@種孝情繼續(xù)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zhuǎn)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么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fā)的孝情被節(jié)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xiàn)了。第三段作者轉(zhuǎn)寫自己“不矜名節(jié)”,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fā)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拓展知識:
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luò)蜀漢舊臣,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yǎng)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
第一,當時東吳尚據(jù)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
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據(jù)《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cè)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guān)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陳情表》文言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陳情表原文、翻譯、賞析03-24
陳情表文言文閱讀及譯文08-09
陳情表原文、翻譯、賞析(5篇)03-24
陳情表原文、翻譯、賞析5篇03-24
陳情表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02-27
陳情表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02-27
文言文《出塞》片斷賞析08-09
文言文《張衡傳》賞析08-08
文言文《范仲淹罷宴》賞析12-26
采薇文言文賞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