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寄歐陽舍人書》是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文章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dá)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起承轉(zhuǎn)合自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1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又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則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生者得致其嚴(yán) 嚴(yán):威嚴(yán) B.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 勒:刻
C.有名侈于實 侈:超過、多 D.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徇:徇私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組是【 】(3分)
、偌窝陨茽,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②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
、蹠鋹貉桑瑒t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
、莘切蟮赖露芪恼抡,無以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賜書”及撰“銘”,點(diǎn)明寫信之由;“反復(fù)觀誦”,側(cè)面寫出歐文之精彩及作者愛不釋手之情景;“感與慚并”,寫作者對歐陽修的感激與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簡意深。
B.作者認(rèn)為銘文流傳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書,而作為史書,則是非常嚴(yán)謹(jǐn)而真實的。而今銘文所以不實,則因逝者的子孫一心想要頌揚(yáng)他們的.先輩,往往刻意隱瞞逝者的惡行,致使撰銘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論及古代撰寫墓志銘的社會意義,在于褒揚(yáng)美善;進(jìn)而論及今之墓銘的流弊,在論及流弊時,特別突出了撰銘.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銘.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寫出流傳后世的銘文。
D.本文借感謝歐陽修給自己祖父寫墓志銘,提出了撰寫銘志的兩字原則——“公”和“是”,闡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養(yǎng)的重要性,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dá)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3分)
閱讀答案
9.A(嚴(yán):尊敬)
10.C(②是說即使是惡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銘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說作銘者礙于人情不能寫下死者的惡行 ⑥是說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卻事跡不佳的)
11.B(原文說是因為受過死者子孫的請托,礙于人情無法寫下死者的惡行,于是銘志的內(nèi)容就開始不真實了。)
12.(1)如果那人行為丑惡(那是一個惡人),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那么在銘志上有什么好寫的呢?)這正是銘志與史書不同之處(不同的原因)。(“茍”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其中原因沒有別的(其中沒有別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適,撰寫的內(nèi)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實的緣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
(3)所以說,不是道德修養(yǎng)高而又擅長寫文章的人是辦不到的,難道不是如此嗎?(“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2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細(xì)1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jìn)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幸甚,不宣。鞏再拜。
注:1細(xì)然:傷痛的樣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艱難顛仆、頻受挫折的樣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閎:俊偉。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者得致其嚴(yán) 致:表達(dá)
B.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 勒:雕刻
C.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 懸:懸掛
D.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寵榮:使榮耀
9.下列各組語句中,全能說明墓志銘 “行世”而“傳后”應(yīng)具備的條件的一項是( )
①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
、谄涔史撬兄侨,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郦q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芏滢o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菝坑^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細(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
10.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rèn)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寫出“公與是”的墓志碑銘,將道德、文章并提,強(qiáng)調(diào)思想修養(yǎng)與寫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斂氣蓄勢,本為感謝頌揚(yáng)歐公,卻先闡述道德與文章的關(guān)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極其罕有,氣勢蓄極,到文末頌歐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認(rèn)為銘文與史傳都有警世勸善的作用,然史傳對善惡之人都會加以記載,而銘文一直以來都只記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
D.本文雖為書信,但吞吐抑揚(yáng),極盡騰挪,語言從容舒緩、紆徐百折,在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盛譽(yù)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時,也贊自己的先祖。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3分)
11.文言文翻譯斷句(10分)
。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兩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3分)
、诹⒀哉呒饶芏粸,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5分)
(2)用斜線“/”給文中畫“ ”的文字?jǐn)嗑。?分)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雖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數(shù)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傳 之 難 如此 其 遇 之 難 又 如 此
8. C(懸:差異大)
9. B(①銘文的作用②說明銘文內(nèi)容要做到“公”與“是”③說明銘文寫作者要“畜道德”④說明銘文寫作者要“能文章”⑤銘文的影響⑥盛贊歐陽修的賢能)
10.C(由第三段可知“一直以來都只記……”的說法錯。)
11.(1)1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使這些人聲名傳播,有的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3分)
②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他而不寫,又因為死者子孫的請托,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從人情上講就不能這樣做,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5分)
。2)然 畜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雖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數(shù)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傳之 難 如 此/ 其遇 之 難 又 如 此(2分,每兩處1分。)
附譯文:
碑銘所以在世上有顯著地位,因為它的作用與史書相近,但也有與史書不同的地方。大概史書對于一個人的善惡無所不寫,而碑銘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義的美德的人,懼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寫一篇碑銘來顯揚(yáng)。有的把它放在家廟,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樣的。假使那人行為丑惡,還有什么可以寫在碑銘上呢?這是它所以和史書不同的地方。碑銘的寫作,能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活著的人得以表達(dá)他對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歡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壞人沒有什么可以記載的,就羞愧而且恐懼。至于那些具有廣博的才能,通達(dá)的識見,義烈忠節(jié),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銘中見到,足以成為后人效仿的榜樣。警戒勸勉意義,不是近于史書,難道還會同別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敗,作為人的'子孫,都一心想褒美稱揚(yáng)他故去的親人,而不再根據(jù)事理。所以即使是行為丑惡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銘,用來向后代夸耀。撰寫碑銘的人既然不能拒絕他而不寫,又因為死者子孫的請托,倘若寫上墓主丑惡的東西,從人情上講就不能這樣做,于是碑銘開始不真實了。后代要寫碑銘的人,應(yīng)當(dāng)要觀察所撰寫的對象。倘若所托非人,就會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所寫的碑銘也就不足以流地于當(dāng)代并流傳到后代。所以千百年來,朝遷的公卿大夫直到鄉(xiāng)里的人士,無不撰有碑銘,但能夠流傳下來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別的,就是所托非人,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的緣故。
既然這樣,那么,誰是撰寫碑銘而能盡到公正和正確的合適人選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dān)負(fù)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對于惡人,就不會接受為他寫碑銘的請求,對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們的行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卻不那么好;有的人內(nèi)心奸邪,而外面表現(xiàn)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惡相差懸殊,而不容易如實地指出來;有的人實際表現(xiàn)要大于他的名聲;有的人的名聲要大于他的實際表現(xiàn)。如同用一個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養(yǎng)的人,怎么能夠辯別他而不受迷惑,評議他而不徇私情?能夠不迷惑不徇私情,就達(dá)到公正而且正確了。倘若所寫的人文辭不擅長,那么,在人世間還不能流傳開來,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勝人了。所以說: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不能擔(dān)負(fù)這一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又善于寫文章的人,雖然有時在當(dāng)代并存,也許幾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現(xiàn)。這種人傳世是這樣的困難,碰到他又是這樣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來就是所謂幾百年才能出現(xiàn)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眾,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寫出公正和正確的神道碑銘,這碑銘能流行于當(dāng)代并流傳到后代是毫無疑問的了。而世上的讀書人,每每看到傳記中所記古人的事跡,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極為傷心,在不知不覺中流了眼淚,何況讀的人是他的子孫呢?更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慮用什么辦法使他的事跡流傳,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賜我的神道碑銘,可以澤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報答之心,應(yīng)該怎樣回報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這樣學(xué)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而先生加以獎勵提攜;先祖父這樣頻受挫折終身不得志而死的人,而先生加以表彰顯揚(yáng)。這就使世上魁偉杰出的罕見人士,有誰不愿進(jìn)拜于先生的門下呢?那些隱世之士,有誰不希望世道的轉(zhuǎn)變呢?善行,有誰不愿意去做?干壞事,有誰不羞愧而畏懼呢?作為人的父親,祖父的,有誰不想教導(dǎo)他的子孫呢?作為人的子孫的,有誰不想讓自己父親、祖父得到尊寵榮耀?這幾種美行,全都?xì)w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賞給神道碑銘,且冒昧進(jìn)言說了要請你撰寫的原因。來信中告諭先祖世系相傳的世次問題,豈敢不領(lǐng)受教誨而加以詳細(xì)考查。
承蒙作銘,甚感羞愧,不再贅言了。曾鞏再拜上。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 篇3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薦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22.作者寫這封書信的緣由是 。(2分)
23.分析銘和史的不同之處。(3分)
24.對“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一句,理解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2分)
A. 后來的為他人作銘的人,應(yīng)該看看那個讓我寫銘的人。
B. 后來的作銘刻碑的人,應(yīng)當(dāng)考查逝去者的人品和為人。
C. 后代想要自己作碑銘的人,應(yīng)當(dāng)注重考查自己的為人。
D. 后代想給先人作碑銘的人,應(yīng)考查碑銘寫作者的.為人。
25.好的銘文的標(biāo)準(zhǔn)是 ;寫出這樣的銘文要求作者是 。(2分)
26.評析古代通過作銘刻碑“行世傳后”的思想。(3分)
答案:
22.(2分)答謝歐陽修寫信給作者并為作者的先祖父撰寫墓碑銘。
23.(3分)史是實錄善惡之行;銘只書美善之德,有褒揚(yáng)美善之義,故人惡則無銘志之撰。
24.(2分)D
25.(2分)公和是;畜道德而能文章
26.(3分)作銘刻碑是好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為先輩作銘,表達(dá)后輩的孝敬之心,讓先輩的美好品德得以弘揚(yáng)和傳承。但是有些銘刻為了粉飾逝者,歪曲事實,期望流傳千古,這又不是好的做法。
【《寄歐陽舍人書》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杜牧《寄遠(yuǎn)》閱讀答案11-08
《浪淘沙歐陽修》閱讀答案11-09
歐陽修《別滁》閱讀答案10-29
歐陽修《采桑子》閱讀答案07-19
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閱讀及答案09-15
李商隱《夜雨寄北》閱讀練習(xí)及答案04-25
歐陽修《采桑子》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9-06
歐陽公諱曄字日華閱讀答案及翻譯07-14
歐陽修《豐樂亭游春》閱讀答案及鑒賞07-06
歐陽修《采桑子》閱讀練習(xí)及答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