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品賞辛棄疾中秋詞《木蘭花慢》
著名的愛國詩人辛棄疾所寫的中秋詞《木蘭花慢》深受人們的喜愛,被廣泛的流傳著。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品賞辛棄疾中秋詞《木蘭花慢》,歡迎大家閱讀。
前言
木蘭花慢,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督饖Y集》入"林鐘商調(diào)",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代表作有辛棄疾詞《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等。
原文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賞析
在詩人的筆下,月亮和人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轉(zhuǎn)變動,人和月共喜,月與人同憂!对娊(jīng)·陳風(fēng)·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詩句,以皎潔的月光襯托美麗的女子,抒發(fā)男女青年相約相念之情!豆旁娛攀住酚小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的句子,說的也是女子懷春;魏晉南北朝時期,寫月亮的抒情詩更多了:曹操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名句創(chuàng)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都是傳世珍品;何遜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團如扇”,謝莊的《月賦》“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邁兮青生絕,隔千里兮共明月”,沈約的《登臺望秋月》“隱言崖而半出,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入清硝之玲瓏。間階悲寡鵠,沙洲怨別鴻。文姬泣胡殿,明君思漢宮。余亦何為者,淹留此山東”。
月亮的純美溫柔多么深入人心,以至于“花前月下”、“花好月圓”這些詞匯成了人間美事的代稱,每一個中國人,哪怕他不識字,也都明了它們的含義。
這篇《木蘭花慢》之境界較其他寫月詩又有不同。
詞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詩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象奇特、構(gòu)思新穎的送月詞。送月,怎么個送法呢?
“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如果我們讀過史上許多寫月的詩歌,就會知道,他起句起得跟它們多么不一樣,而一個杰出的詩人,他必有強烈的個性和與眾不同,如此他才能同被密密麻麻的漢字弄麻木了的眼睛一較高低。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他先驚怪,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里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追尋、揭示的渴望,慢慢成為詩人的主導(dǎo)動機。他的大膽想象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zhuǎn)的道理十分相近,看出了他的聰穎靈悟,也可得知,由于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致,因此才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太接近現(xiàn)代科學(xué)了,簡直有點可怕。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又是一個問句——古人將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總稱為天外。小河淌水一樣順溜地,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后,詩人又針對有關(guān)月亮的自然現(xiàn)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fēng)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里的仙子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或者構(gòu)不成問題,但就詩人生活的時代來說,也只有像他這樣想象力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問,問的是限于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后一問,說明詩人對有關(guān)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產(chǎn)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十分相近——我們看到兩位分別以愛國和浪漫著稱的詩壇巨匠,突然相遇在嚴(yán)整務(wù)實的科學(xué)領(lǐng)域,對著自己也一向抒情不已的月亮不念詩詞,而是對它頻頻發(fā)難,還一副很認真、很有興趣的樣子,多少有點忍俊不禁。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xù)對有關(guān)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問:“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線說的。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jīng)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
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lǐng)起,是寫詩人的擔(dān)憂,如果月亮真的經(jīng)過海底,他擔(dān)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臺樓閣。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還是疑問,句子越來越云蒸霞蔚,撲朔迷離了,也越來越迷人: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辦呢?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問詢不止,結(jié)尾二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jīng)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盁o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jié),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fā)生任何問題,那么圓圓的月亮又為什么漸漸地會變成鉤一樣的月牙兒呢?
辛棄疾的這一輪同之前種種都不一樣的月亮,照耀那么漫長的古代,到今天,從沒有被那些月亮的光芒所淹沒。
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并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于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guī),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zhàn)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zhì)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chuàng)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xiāng),不懷人,不吊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fā)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guān)月亮的一些優(yōu)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shù)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fā)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fēng)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后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于廣寒宮。于是,作者又發(fā)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fā)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jīng)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dān)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xué)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么,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fā)問,把我們帶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dāng)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shù)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xiàn)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fā)問,前已有之,不算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xiàn)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這個科學(xué)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曾引起天文學(xué)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jīng)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xiàn)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xué)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shè)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chuàng)格,表現(xiàn)出作者大膽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的藝術(shù)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fā)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yīng)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xiàn)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并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慶元中辛棄疾罷居瓢泉時期。南宋朝廷對于罷職的官員,雖然不再委任職務(wù),但給以豐厚的錢財,這使得辛棄疾能夠在生活上比較寬裕,因此與朋友交游飲宴也很平常。此詞為詞人在中秋之夜舉行宴會招待客人時所作的一首詠月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zhuǎn)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曾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六十八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guān)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品賞辛棄疾中秋詞《木蘭花慢》】相關(guān)文章:
辛棄疾宋詞《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賞析05-10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原文及賞析08-08
辛棄疾的詞特點08-02
辛棄疾的婉約詞08-14
辛棄疾賀新居的詞07-07
辛棄疾寫的豪放詞04-29
[精選]辛棄疾寫的豪放詞06-28
辛棄疾詞的風(fēng)格特點06-24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詩詞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