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韋應物的“雨殤”情節(jié)

        時間:2020-08-26 19:56:30 韋應物 我要投稿

        韋應物的“雨殤”情節(jié)

          韋應物筆下的“雨”,既是他心靈世界凄涼感傷的寫照,也是他困窘境遇坎坷失意的映射。

          雨,作為自然界的陰晴變化現(xiàn)象之一,是自然界尋常的事物。然而一旦進入詩歌領域,便如琴弦般撥起了詩人心靈深處的音符,在詩人那細膩、敏感的筆觸下生成了一首首或清新靈動或悵然迷茫的詩篇,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啟迪意義和鮮活雋永的審美意味,拓展出了一個廣闊遼遠而又厚重深沉的審美想象空間。韋應物酷愛雨,詩集中約有十分之一的詩寫“雨”或寫到“雨”,有春雨、微雨、秋雨、寒雨,等等,尤其是后兩者在韋詩中頻頻出現(xiàn)。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把“雨”作為文學意象的詩歌歷來不少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佳句,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而李商隱的《梓州吟罷寄同舍》中便有“楚雨含情皆有托”。可見“雨”寄托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和無限情思,而詩人韋應物是一個對大自然特別敏感的人,“秋來,日暮,風起,雨飄……大自然的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在他的心靈世界引起反應,在他的詩中留下精妙回響。”淡薄幽靜的韋應物偏愛冷色調的意象,“雨”的清涼、冷艷折射出了詩人朦朧哀婉、孤寂凄苦的情感。

          其一,借雨抒發(fā)離愁別恨,對親朋故舊的思念之情。韋應物一生,宦海沉浮,屢受別離之苦。他有許多首詩,不是流露,簡直是在宣泄一年四季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師諸弟》)漂泊在外的游子,一點點的景物就能勾起其對親人的思戀,而此時的“雨”更能映襯出詩人“獨”處的境況,使詩人的心情意緒和對家鄉(xiāng)與親人的思念情感具體化。“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聞雁》)此時的作者任職滁州刺史,作為獨坐高齋的詩人在暗夜中聽著屋外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秋雨,就越發(fā)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齋的空寂,作者似乎聽到了自遠而近傳遞鄉(xiāng)音的雁叫聲,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huán)境氣氛不免要觸動遠宦者的歸思。

          再看這首《賦得暮雨送李胄》,詩作的首聯(lián)寫的是客舟在視線中慢慢消失,細雨彌漫中暮鐘響起的一剎那。此處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全詩首句點“雨”,以“楚江”起句表明詩人正無語的佇立在江邊,暗切了題中的“送”字。“微雨里”以雨絲綿綿不止的狀態(tài)烘托出細雨籠罩下的心情壓抑,而頸聯(lián)將鏡頭由特寫拉向全景,遠處海門山渺茫難見,近處的蒲樹卻更加生意盎然,未著“雨”字,但都是雨中景物,尾聯(lián)“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詩人在送別中潸然淚下,沾襟的是雨還是淚已渾然不知,詩作以“微雨”起,以“散絲”結,通篇圍繞“暮雨”,暮色低垂中雨絲綿綿不絕、清冷的鐘聲在細雨中蕩漾,送別這極具節(jié)奏感的意象被詩人感應和傳達,為全詩奠定了沉郁、舒緩、悲傷的節(jié)奏和基調。雨作為愁緒的載體,愈是凄涼,愈能反映出詩人內心愁苦的情愫,構成了濃濃的寫景抒情背景。

          其二,借雨來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韋應物生活的時代是在安史之亂前后,那時唐王朝由盛轉衰。韋應物十五歲時就做了唐玄宗的近侍,可以侍奉天子游宴,然而短暫的盛世歡歌被痛苦的安史之亂所代替:“風雨愆歲候,兵戈橫九州。焉知坐上客,草草心所憂。”(《貴游行》)此詩作于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初起時,以現(xiàn)實中的兵戎滿地、生靈涂炭和權貴們“入夜樂未休”的淫逸生活作了極其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漢帝外家子”們的痛憤及對國事的憂慮。面對兵亂不息、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時總是感到愧疚不安:“官府征白丁,言采藍溪玉。……獨婦餉糧還,哀哀舍南哭。”(《采玉行》)詩人目睹采玉工的辛勞,一個“雨”字,烘托了采玉人及詩人的悲痛卻無可奈何的心情,玉工妻子的哭聲更加突出了采玉生活的艱辛和凄慘,“苦語以淡筆出之,在立意與布局上,和李賀的《老夫采玉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站在了同情勞動者的一邊,以這個角度入手的類似的描寫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都是比較少見的。就此來說,在唐代詩歌的發(fā)展歷史上,韋應物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他繼承了杜甫、元縝反映社會現(xiàn)實、民生疾苦的精神,是中唐以白居易為首的寫實諷喻詩派的先導。“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觀田家》)語言樸質真實,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正如沈德潛評此詩說:“韋詩至處,每在淡然無意,所謂天籟也。”此詩尾句“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直言抨擊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無限壓榨的罪惡,言直情真,深刻揭露了社會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再次表現(xiàn)了詩人關懷民瘼的可貴精神。

          其三,借雨來寄托人生體驗和仕途不順。韋應物是一個重情之人,有一顆易感的心,所以他很多詩歌都流露著傷感的'情緒,讀來便覺得有如寒雨夜來,不覺生出別樣的清冷之意。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通過對山中道士的追念與懷想,抒寫了自己心中難以消彌和無法排遣的孤寂清冷的心緒。“庭樹轉蕭蕭,陰蟲還戚戚。獨向高齋眠,夜聞寒雨滴。”(《秋夜二首》)詩中描述了蕭瑟凄清的環(huán)境,再配以夜雨滴滴寒徹心脾、冷入心底的感受,更加重了那種孤寂難眠的情懷。讓我聯(lián)想到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蛟S孤寂的夜晚加上滴答的雨聲總是能激起敏感詩人的悲戚心情,卻又無處話凄涼的哀傷。韋應物詩里的“秋風”“秋雨”“秋山”“秋夕”“秋雁”“秋葉”等秋景圖,是通過“秋”把各種相關的景物聯(lián)系起來,構成了冷色調的畫面,畫中充滿了秋的蕭瑟。詩人給詩中的圖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讓整個秋景充滿詩人孤寂之情,達到情從景生,景中生情。而詩人的這種孤寂傷感,便是通過幽冷的秋景表現(xiàn)出來的。

          正直的詩人因得罪權貴而屢遭打擊,蒙受著不白之冤又無處訴說的悲痛心情,只有借助大自然中的寒風冷雨來抒發(fā),敏感的詩人內心往往會產(chǎn)生孤獨無依的感覺:“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暖色調的前奏卻被冷色調的后兩句吞噬,透出作者心底惆悵落寞的意緒。詩人在任時殫精竭慮,卻又不能救民于水火,因此內心十分痛苦。再加上仕途坎坷,于是韋應物想到退隱,《始除尚書郎別善福精舍》:“遠峰明夕川,夏雨生眾綠。……明晨下煙閣,白云在幽谷。”詩人以閑居時的美好與赴任時復雜的心情相對比,全詩由“冠帶便拘束”貫穿,表現(xiàn)了詩人發(fā)自內心的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熱愛。韋應物“對陶潛極為向往,不但作詩‘效陶體’,而且在生活上要‘幕陶’、‘等陶’,唐人很早就把他的詩和陶詩并舉”。另一首“幕陶”詩《奉上西齋寄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齋作)》寫道:“等陶辭小秩,效朱方負樵。……群公正云集,獨予欣寂寥。”詩人以陶潛和朱買臣自況,表達了對山水田園的喜愛和質樸生活的向往。尾句寫到“群公”正遍沾皇帝恩澤,而自己卻獨居灃上,孤獨寂寥,雖有淡泊明志之意,但是更加隱含了人生之意之感。

          韋應物筆下的“雨”,既是他心靈世界凄涼感傷的寫照,也是他困窘境遇坎坷失意的映射。“雨”融入了詩人的生活和他多愁善感的內心。雨所蘊涵的是對人生失意的凄冷,對仕途不順的感慨,對人情世態(tài)的不可捉摸,也寄托了詩人內心無處訴說的凄冷孤寂。

        【韋應物的“雨殤”情節(jié)】相關文章:

        韋應物的“雨殤”情節(jié)解讀05-25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11-27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11-27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11-21

        《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11-15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10-13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11-24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翻譯11-29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賞析12-0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